當前位置:首頁 » 八閩陳氏

查探福州(福華堂)馬坑陳氏源流

作者:陳鼎淩  來源:陳氏宗親網  更新時間:2012年10月01日

查探福州(福華堂)馬坑陳氏源流

兩百年音斷信緲,上千里關山路遙,幾代人尋宗未遂,吾輩孫潛心查考。

西元2006年10月 1日(農曆八月初十日)福州馬坑陳氏宗親隆柱、隆忠、鼎霖、旦生、鼎柯、鼎炎、鼎東、鼎淩、石勳、石顏、石昌等一行十一人前往漳平市永福鎮藍田嶺尋根溯源。

是日,適逢國慶佳節,氣清日明,惠風和暢,四處綠樹彩旗交相掩映,似乎特為我們探源溯祖之行加油助興。晨 6時17分,于馬坑村口集合,乘十二座麵包車沿福泉高速、泉廈高速、廈漳高速、漳龍高速由北向南順行。由於我們早行的緣故,仰或是我們的急切心情,一路上道路通暢,快車長驅,僅用 3小時38分時間走完 365公里的高速路,於 9點55分至南靖縣和溪口下高速,進入前往永福鎮的30公里縣道。縣道雖狹小逶迤,但路況尚好,在一派閩南田園風光中單車獨行,中途車輛很少、道通路暢。又經一個小時行程,我們橫穿“樂土亞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從南靖縣一側通過“曲曲彎彎路”翻越海撥一千多米的永福嶺。遙想祖先克玉公,當年在綿長修遠之古道上負重穿行千里路,料想也得歷時十數日方能到達福州,實屬不易!

過永福嶺後,美麗的祖地樂土展現眼前,在亞熱帶雨林的環抱中,海撥 900多米的永福盆地在秋日陽光下顯得美麗動人、豐腴富貴,仿佛置身于雲南昆明、置身于香格里拉。下山後,路兩旁是各種連綿的花圃,延續 6公里,直逼鎮中心街口。由於“近鄉情更切”之故,我們在讚歎美景之餘,暫時還無心細賞,一行人直接驅車進入始祖克玉公的遷出地--永福裏藍田嶺頭坪,並很順利地找到了陳氏長老陳駟驥、陳振揚、陳永義等數位宗親。

由於行前一個月我們己作了大量的調查摸底工作,並在網上發佈相關資訊,廣引博征,再集中求證,用長輩們數代相傳的僅有的一點資訊,即“福漳”、“藍田”、“潁水家聲遠,藍田世澤長”、“郎官巷祠堂”、“福華堂”等有限資訊,集中認定為兩個最為接近之目標,其一,即為本次行程目的地--漳平市永福鎮藍田嶺頭坪。其二,為今漳州市藍田工業區。由於前者是與克玉公同時代的閩中、閩西、閩北、四川、臺灣以及東南亞諸國的陳氏播出地,並在近期己有眾多的尋親認祖的成功事例,所以我們本次行程首選“漳平市永福鎮藍田嶺頭坪”探訪,並先期通過三明博物館館長劉曉迎先生,找到永安貢川的“陳氏大祠堂”會長陳達祥先生,再通過他找到了永福的宗親。行前三天與駟驥先生通話,告知此行目的是探源尋祖,他表示非常歡迎,並表示會招集族人準備好資料與我們極積配合,這更增添了我們此行的信心。

到達目的地與宗親們接頭後,即前往祖祠“種玉堂”進行族譜對接。在對接過程中未找到“克昌國攀,德裕道隆,鼎石銘功,昭史策升”等輩序,但在“藍田陳氏族譜”中找到了“永福華山戶在福州總督府衙門口,省內郎官巷,清嘉慶六年辛酉建祠一座,號曰《福華祠》”,這與我們的郎官巷陳氏宗祠相符,驗證了我們的源支正是出自于永福藍田!這說明:這裏就是我們的祖地,這裏就是令我們祖祖輩輩宗親夢縈魂繞之地,我們世代宗親的血管中,流淌的都是這裏的血脈!福州的宗親為找到祖地而由衷地高興,因為,幾代人的願望被我輩實現了,我們再不留撼于後人了!

永福的宗親長老也為找到郎官巷福華祠的宗親而老淚盈眶,因為,在近十年的“藍田陳氏族譜”編撰過程中,陳駟驥、陳振揚以及永福中學原校長于1998年曾專程來榕探訪舊族譜中記載的“福州郎官巷陳氏宗祠福華祠”未果,後又委託原就任于省人民出版社主編的宗親陳培基先生繼續探訪,他們均數度經過郎官巷的陳氏宗祠門口而不得其入。這是因為,此前宗祠門口青石匾上的“陳氏宗祠”四個大字被灰漿抹平、油漆塗複而不露痕跡,僅在此前不久,在市政府的保護三坊七巷古文物的活動中,有關部門在文物調查中,括去油漆、灰漿後才露出“陳氏宗祠”四個大字。

今天,我們相隔兩百五十年後,兩支宗親的手又緊緊地握到了一起,怎不令人興奮?至此,我們的尋根認祖之行己初獲成功!

在我們高興之余,藍田的宗親長老們很快地在世代列祖列宗靈位前,上齊了水果、香燭、跪塌,讓我們覲見祖宗。在古雅悠遠的祭令中,我們一行十一人分叔、侄、孫三個輩份,由中間向兩邊橫列,在種玉堂前,代表福州的眾宗親,向世代的列祖列宗神位行三拜九叩之禮,禮成,進香,大家懷著崇敬的心情瞻仰藍田開基始祖五八公以及列祖列宗之神位,撫模種玉堂裏的一器一物。禮畢,己十二點半,藍田宗親長老們為我們備下豐盛的接風午宴,席間,大家繼續抒發未盡之感想,激動、歡暢之情溢於言表。

午宴後,一行人重回種玉堂,繼續進行族譜對接的第二部份工作--譜序對接,即,在《藍田陳氏族譜》中尋找克玉公出自哪支之後,以及是五八公之後第幾代。這項工作的完成,不但能弄清福州宗親與永福祖地宗親之間的輩序關係,而且能讓子孫後代都明白自已是陳氏始祖的多少代裔孫,是中華始祖舜帝的哪一代裔孫,讓他們時刻記著自已的 DNA裏銘刻著中華龍種的印記、自已的血脈裏流淌著的是眾多先賢們同樣的熱血,勖勉我族後人不斷進取向上,永遠做一個無愧於“龍種龍脈”之人。

通過多方查證、稽考,在現有史料中找不到有關克玉公、有關福州源支之記載。

也即,我們福州馬坑陳氏流源已查實確認,但譜序未能對接上。其原因大致為:

 1、現有《藍田陳氏族譜》中所收錄各源支之姓名大多未按輩序取名,或收錄時,名、字、號、諱、諡等混錄。古人有名、諱、字、號、卒後多立諡,“衣冠”官者或郡望顯現者多以字、號為著,同一人中有的寫名,有的只寫字或號或諡,後人難以分辨;通常“名”不按輩序而“字”按輩序,如:培基(名),建鴻(字),明軒(名),建聰(字)等。另外,唐、宋、元因“門伐制”庶民無職者不許記名,止以行第如“四十郎”等(五八公生於元);“輩數歌”或“班輩”等輩序出現較晚,且一地方用而另一地方未用,是故難以考證。

 2、各源支原始資料在文革中遺失,以致後人編修時僅依藍田祖地現有裔系進行上溯彙編,而中途外遷者在原祖地無人溯之,則現有資料中無可查考。

 3、現有藍田陳氏族譜僅修編至五八公第十世(約1550年),而福州開基始祖克玉公大約在1750年左右遷入福州,估計生於1700年之後(待考),所以,在現有譜系中暫無可稽考。然,依藍田祖地現董事陳駟驥、陳振揚是五八公第二十四代裔孫作推測,吾輩亦當在二十二至二十六代之間,尚需尋找史料細考之。

至此,我們此行溯源活動確認了以下事實:

 1、我們福州的開基始祖克玉公,系由現在的漳平市(舊制曾隸屬於漳州府)永福鄉藍田村遷出(第一祖地,下同),在藍田譜系中屬九二公派華山戶。其後人寧州府正堂陳國銓(乾隆四十九年福州府舉人)以及其侄國子監學正陳柱勳(進士),于1801年在福州郎官巷建《陳氏宗祠》一座,面朝南向,共三進,連偏房及南後街店面,總面積共千餘平方米,號曰“福華祠”。

 2、第一祖地的開基始祖為五八公,號雲峰,文音公之子,是雍公第十七代裔孫,于西元1230年左右由今永安貢川(第二祖地,下同)遷入。五八公青年時隨雲峰旗(據《宋史》,旗是軍隊編制番號的名稱,非中央管轄的地方部隊。當年進駐永福的雲峰旗領導者為鄧耿光,所以今天在藍田祖廟《升龍堂》裏有其祀位。)駐龍岩縣永福裏,約于南宋理宗末年遷居永福裏藍田社(原屬漳州府新羅縣,明成化七年即1471年改新羅縣為龍岩分州,劃出五個裏開設漳平縣,故永福改屬漳平縣)嶺頭坪(即現陳氏大宗祠址),故稱:藍田陳。在七百多年時間裏,“藍田陳”枝繁葉茂,四海播遷,僅在祖地永福就有近五萬人口,含播遷之族系,計有二十萬人之眾。

 3、第二祖地為今之永安市貢川鎮,開基始祖為雍公,字月銘,是中華陳氏始祖胡公滿之六十一代裔孫,汝南令攝公之子,唐高宗龍朔二年( 662年)生,世居吳興(今浙江長興縣),少好學多才以辨博善文,年二十官拜郡守,以賢良方正被舉於朝對策百余人,高宗獨善其對。永淳元年( 682年)推為中丞。歷經武后、中宗之變,聞韋後執政,百日不赴闕,為台司所彈劾。及玄宗及位,複召赴內闕,命崇政殿賜坐,詢以民政。開元二十九年( 741年),攜次子野公遷南劍州之沙陽固發沖(今永安市貢川鎮新發沖村),公年八十歲矣。夫人鄭長史女生三子,孟蘇遷寧化石壁,仲野居發沖,季運遷閩縣(今福州,含長樂、閩清縣)。公終於唐玄宗天寶十一年( 752年),享壽九十有一。

嗣後,三位長老帶領我們拜謁了華山祠、五八公墳、祖妣墳、祖廟等資以憑弔之家族聖跡,並與我們一一作詳細介紹,大家用虔誠崇敬的心情感懷先祖之厚德,悉數拍照、攝像作留念。臨別,長老們囑咐我們:永福藍田《種玉堂》每年農曆二月十四晚祭祖,全國各地來朝者上千人,希望屆時我們福州宗親能正式參加祭祖活動。

此次溯源探訪之舉,方向是正確的,結果是成功的,唯留後撼者,譜序暫無法準確對接。因此,我們一行十一人於當天下午三點半踏上回程,決定次日再訪郎官巷祠堂,以期尋找碑文印跡。

次日九點半,我們邀請原任省人民出版社主編的宗親陳培基先生(五八公第25代裔孫),共赴郎官巷祠堂探訪,由曾在南街派出所當段長的隆柱帶頭,到福華堂探訪。福華堂原為三進堂加兩側大廂房結構,木構建築,正門是郎官巷32號,第一進之正門造型古樸大氣,門牆兩側是寬大厚實的青石板方柱,門頂有青石板橫樑,橫樑正上方鑲嵌著一塊青石匾,匾上用宋體刻有“陳氏宗祠”四個大字,在匾的上方有一瓦覆木質遮雨飛簷,歷經兩百多年飛簷仍完好(在福州市政府開辦的有關三坊七巷宣傳保護的網站http://www.ffw.com.cn/zhuanti/20060331上有此圖片);石門框內有兩扇對開木大門,其中一扇大門中間又套開一人行小門,木門基本完好,但不知是否原配之物;石門兩側是厚達 0.6米的山牆,外牆面白灰尚完好;第一進之東、西箱房以及正廳均被改造成民居,各住數戶人家,場景較亂。第二進同樣還有一石門框,只是沒有橫匾、沒有遮雨飛簷,木門也蕩然無存;兩側山牆結構尚好,只是白灰大多脫落;儘管如此,亦不失其宏偉之氣勢;第二進之東、西箱房以及正廳亦被改造成民居,各住數戶人家,場景同樣較亂;令人高興的是:二進的左後廂房裏的住戶是我們陳家在西門陸莊支系的女兒,但其輩份大於馬坑支系,為“道”字輩,是在下的姑婆輩(馬坑支系現有最大輩份是“隆”字輩);說明來意後,她老人家與我們一見如故,對我們的提問熱情作答;老人家在五十多年前就住在這裏,她父親曾輪值收過“永嘉玻離店”(是祖祠偏舍之一,面朝南後街之店面)等祖產之租金,童年時曾與兄弟們進祠堂同享春、秋兩祭之大宴,其兄弟如今還住在西門戶珠弄,只是問及碑刻之事她老人家沒有印象。據族中當年曾參加過祖祠祭祀的長老隆樞(在下之父親)、鼎霖(春弟)介紹,當初在祠門口右側(今郎官巷牌坊處)立有一齊胸高石碑,上有克玉公名號,內容已不詳,但此碑今已不知去向,望族人皆留意探尋。第三進在楊橋路擴建時被佔用,所以今僅餘兩進,但仍頗為寬敞,足見當年祖祠規格之高。

至此,本次探訪活動暫告一段落。

下一階段族人需要做的事:

 1、尋找“陳性初族譜”,其中記載有郎官巷“陳氏宗祠”之相關資訊,以補充宗祠文化。本項工作由在下會同陳培基宗親以及漳平宗親尋訪。

 2、配合市政府三坊七巷文化佈局之:“三個展示區”:其中“一個專項展示區”即“七巷”中自郎官巷至黃巷之間的展示區,主要展示閩台親緣關係(摘自“三坊七巷”最新保護方案之“佈局規劃);收集海外(特別是臺灣)族人中優秀事績,以配合政府宣傳。

 3、與政府相關部門主動聯絡、配合,力爭將我“陳氏宗祠”之宗族文化匯入三坊七巷文化佈局計畫之內,並爭取獲得其認同,為進一步獲得祖祠的合法性打好基礎。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