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八閩陳氏

閩西陳姓源流

作者:佚名  來源:《閩西姓氏》  更新時間:2012年10月01日

閩西陳姓源流

一、溯源

陳姓,源于河南淮陽洛陽的姓,最早出自為媯姓,舜帝的後代。周朝周武王封舜後裔媯滿於太吳之墟(今河南淮陽),建立陳國。媯滿死後,諡號為胡公(胡公滿),這就是陳姓的血緣始祖,以國名為姓。

陳姓還有一支是由少數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北魏時朝鮮卑貴族侯莫陳氏(三字姓)隨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侯莫陳氏改為單姓陳。

陳姓由發源地淮陽曾多次外遷河南蘭考縣、山西省等地。戰國時期陳軫為始祖河南潁川陳姓繁衍昌盛,南遷始于西晉太尉陳伯畛,他舉家南遷到江蘇丹陽縣。其孫陳世達又遷居浙江,陳霸先建立南朝陳,陳氏家族顯赫,遍佈長江和粵江之間的廣大地域。

唐初,陳姓族人遷入福建、廣東等省,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地區長期戰亂,又有大批陳姓人南遷,甚至遷往海外。宋代始,移居海外逐漸增加。明、清時期,陳姓人移居臺灣,同安人陳永年隨鄭成功入台,被尊為陳氏入台始祖。清初後,入台陳姓人日益增多,成為臺灣第一大姓,占臺灣總人口的 11%,與林姓並稱“陳林半天下”。同時,陳姓人也遷居越南、馬來西亞、新加陂、菲律賓、泰國、印尼等南洋諸國,以及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

陳姓人主要分佈在國內的南方地區,以廣東、福建、四川、浙江、江蘇、河南、湖北、湖南、山東等省為多。在臺灣和廣東省陳姓人約占當地漢族人口的 10%以上。按中華姓氏中人口多少排序,排行第 5位,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4.5%,此外,在古今許多少數民族中亦有陳姓人分佈。

陳姓人徙遷福建,主要始於西晉末年。西晉永嘉年間(308--313年),中原戰亂,社會動盪不安,林、黃、陳、鄭、詹、邱、何、胡等八姓入閩。唐初唐高宗總章二年( 669年),朝廷委派河南國始人陳政(胡公滿第68世孫)任嶺南(廣東)南行總管,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蠻獠嘯亂”。後朝廷又派陳政之兄陳敏、陳敷率58姓人組長援兵入閩。儀鳳二年( 686年),陳政之子陳元光代父領兵。垂拱二年( 686年),設漳州郡,陳元光為後人尊為“開漳聖王”,其子孫稱為“開漳聖王派”,成為閩、粵、台及東南亞諸國陳姓最主要一支。潁川陳寔後裔陳忠之子陳邕遷至同安,後又徙漳州南廂山。陳邕裔孫陳洪進二子分別出任泉州刺史、漳州刺史,其子孫興旺,福建繁衍成為“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為“南院”始祖。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中原土族和百姓大批南遷。陳寔後裔陳魁率族人93戶移居福建寧化、上杭,至曾孫二郎、三郎再遷往廣東程鄉(梅州)等地。

福建陳姓共祖陳實在東漢桓帝時任太丘令(太丘在河南長葛),他的後代先後有七支遷入福建:陳實第七世孫陳潤,在西晉惠帝永興元年( 304年)出任福州尹,後定居下來;陳潤11世孫陳邁在唐代任莆田令,後留住莆田;陳實九世孫陳野在西晉末年遷居龍岩;陳實十九世孫陳伯恭、陳叔卿、陳叔文、陳叔儉四兄弟在南朝進受封于閩,居福州、泉州、建州等地;陳實第二十三世孫陳元光在唐高宗總章二年( 669年)入閩,後任漳州刺史,子孫多繁衍漳州各地,被尊為“開漳聖王”。陳實第二十二世孫陳邕在唐玄宗二十四年( 730年)被謫入閩,居漳州南廂山;陳實第四十一世孫陳魁、陳璋率家人于宋末入閩,定居汀州、興化、福州等地,他們的後代有不少人由福建遷居廣東、臺灣等地。

 

二、入閩西

(一)新羅區

西晉末年,《閩書》載“永嘉二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邱、何、胡是也”。東漢時期中原陳實九世孫陳野遷居龍岩,為龍岩陳氏始祖。此支陳氏裔孫主要是從永安的貢川到漳平的永福,再遷入岩山,蘇阪的雲潭和雁石等地。

唐代高宗時期,河南固始人陳元光從陳氏虞舜重華公為始祖計算為93代(世)開,漳州、泉州,建堡巡守在苦草鎮。94代陳響、95代陳酆、96陳謨及陳謨之兄陳詠守龍岩龍門裏,其四個兒子:吉莆公,詠次子、襲父職、鎮龍岩,遂家焉;山莆公,詠次子,住龍岩;嘉莆公,詠三子,本縣儒學,住龍岩,李莆公,詠四子,住龍岩。“四戶陳”于唐末自金陵(南京)入閩莆田從江西於都輾轉定居龍岩。始祖陳道甫、陳進甫兄弟,俗稱“九戶陳”,後裔主要分佈在城東神前,城西羅橋、西山、排頭等地。

唐代末年,從金陵(南京)入閩的連江、仙遊後,入龍岩定居。始祖陳淡先,俗稱“四戶陳”。十一世陳梅齋兩兄弟後裔主要分佈西城的西山、陳陂、蘇邦、白沙等地。

小池陳氏是從連城遷入。

明正統年間(1436--1449年)漳平永福陳氏五八公生三子,其中九二公、九三公遷入龍岩山前社(岩山)

清代,從漳州、泉州遷入龍岩的陳氏,俗稱“十戶陳”,分佈於龍岩城郊一帶。

 

(二)長汀縣

陳氏南遷始於西晉,南北朝時陳萬頃入閩,居寧化石壁,為入閩始祖。唐大曆四年,陳劍任汀州刺史,他把汀州從東坊口大丘頭搬遷到白石村(今長汀城),他對開發長汀及至閩西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也在長汀終老,至今長汀還保留陳劍的墳墓。陳劍,是陳氏的入汀始祖。北宋進士陳魁,名參琉;在江州義門分莊,攜家室九十七人移居汀州郡城,不久,其弟才仁,名群,複學魁而入汀,居長汀南寨,魁、群為鄞江陳姓始祖。二公積德累功,孫枝繁衍,延及元明,或遷外省,或閩汀屬,廣為傳播。

長汀的陳姓可以追溯自陳伯宣。唐高宗年間(650—683年)陳實第三十一世孫陳伯宣隨父親陳琅從吳興避難入閩,居住在仙遊縣。在他入幕南康軍(相當於州的建制)時,見廬山風景秀麗,於是移居廬山聖治蜂下,注《史記》行世。後來,陳伯宣的孫子陳旺任江州德安縣知事,于唐玄宗開元十九年( 731年)四月,又遷居至德安縣常樂裏永清村(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東橋鄉),耕讀傳家,孝義相處,唐昭宗大順二年( 891年)詔賜義門。至宋仁宗天聖四年(1026年),義門陳氏達3700餘口,13代未分家,同居共炊,成為人間家族的奇跡.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年),因大臣文彥博、包拯上書義門“朝野太盛”,義門陳姓因而奉旨分莊,翌年依派拈鬮分遷全國 291莊。陳伯宣的第十三代孫陳魁,因在汀州做官,詔令其在汀州立莊。在長汀至今還傳有“九子分九州,陳魁封汀州”之說。陳魁共有九兄弟,所雲“九子分九州”是指長子陳灝分遷蘇州;二子陳角分遷嫠州;三子陳越分遷杭州;四子陳鳴分遷孝州;五子陳逵分遷廣州:六子陳魁分遷汀州,七子陳章分遷泉州;八子陳成分遷衢州;九子陳峙分遷撫州。陳元九個兒子,分遷閩、粵、贛、浙四省。

陳魁字參琬,敕封大夫,攜家室九十七口分莊汀州,成為汀州陳姓始祖。後來,陳魁的後裔大多遷居外地。

江州義門陳姓入汀的還有一位是義門陳旭(陳元的弟弟)的三子陳群(即陳魁的堂弟),陳旭于宋仁宗八年(1064年)分莊入閩,立莊長汀東陂崗(今長汀城郊)。陳群生四子:大郎、二郎、三郎、四郎。大郎遷居南寨(汀城南郊)為南寨陳姓始祖。四郎遷居長汀成上裏芒佘(今長汀古城丁黃村芒佘自然村),成為芒佘陳姓始祖。四郎遷居芒佘後,四郎五傳十二郎遷長汀陳屋村,大郎也遷長汀陳屋村,成為長汀陳屋陳姓開基始祖。

 

(三)上杭縣

1、西元1010年前後,陳實第39世孫陳松遠,從連城新泉入上杭古田赤坑開基,為赤坑開基祖。陳實第40世孫念三郎從連城隔川遷古田苧園開基。

2、西元1063年,江州義門陳第14世孫彥豪奉旨分莊入上杭(此脈遷安徽省宿松、江西彭澤、江西修水西都)。(出自義門陳宗譜)

3、西元1219年,陳實第裔孫陳論從廣東程鄉遷入上杭南陽茶溪開基。

4、西元1201—1233年間,江州義門陳分莊汀洲莊莊主陳魁第三子陳嵩之五世孫玉峰、七郎、梅山、梅嵩、梅佐先後入杭開基。

01)陳嵩長子銓之四世孫宣,入杭旅居,後裔眼在古田赤坑定基。

02)陳嵩次子錫的四世孫玉峰,由長汀入杭經商,其子文斌在杭城東門鬥蕩街開基。

03)陳嵩三子欽的長孫七郎,從粵東潮州程鄉(今梅縣)入下都象欄開基。

04)梅山(陳欽的次房長孫),從甯化石壁寨遷上杭豐朗開基。

05)梅宗(陳梅山之二弟),從甯化石壁遷上杭縣溪南裏(明析縣後劃歸永定縣)大坪。

06)梅嵩(陳梅山之三弟),從甯化石壁寨遷上杭縣溪南裏(明析縣後劃歸永定縣)古鎮坪後再遷本縣太拔塘源開基。

07)梅佐(陳梅山之四弟),從甯化石壁寨遷上杭金峰奧杳(永定建縣後屬永定),後裔先後遷入本縣,散居於臨城、中都、舊縣、太拔、豐朗、溪口等地。

5、陳魁五子峰,其七世孫、興邦兩脈德邦後裔由甯化石壁先後分遷中都、湖洋、官莊等地。

6、江洲義門陳第十二任家長陳旭三子陳群後裔二支入杭:

01)隅官益新,顯榮於南宋寶佑三年已卯(1255)由長汀策田(今名武)鄉入上杭城關臨城裔遷九州村山東頭崗及富古村;

02)琳公七世孫三十四郎,元初從長汀陳屋入上杭珊瑚開基,後裔分遷才溪曾坑、湖洋寨背、官莊、溪口等地。琳另一七世裔由長汀遷武平,23世孫葆楨又從武平遷上杭城東開基。

7、汀州虎背街陳氏(應屬魁公系)但已無譜對接,入杭為祖陳善。

01)陳善曾孫陳茂生遷城關王巷(今醫藥公司南側)開基。

02)陳善曾孫陳光生遷臨城大塘面上開基。

 

(四)武平縣

西元 308年,晉永嘉之亂,史稱“八姓入閩”,陳姓是其中之一。

宋嘉祐八年(1063年),江西十九世聚族而居的江州義門陳姓大分家,陳魁、陳群帶領家屬移居福建汀州,為武平陳姓入閩始祖。

明成化年間(1465—1488年),陳姓先後從上杭、長汀等地遷移武平開基。據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武平陳氏第一次聯修族譜記載,武邑各地開基始祖分別為:念四郎公象洞開基始祖,梅山公裔;發聰公陳禾坑始祖,梅山公裔;六郎公邑城始祖,梅佐公裔;千一郎公,武所上坑始祖,鄧九郎公裔;子貴公堯祿始祖;子聖公,高梧凹上始祖;子忠公高梧黃始祖,五四郎公,武北昭信始祖;積財公,鵝媽窩始祖;冠揚公封侯始祖;千五郎公,武北小瀾始祖;二十四郎公象洞始祖;武所奎公,由山東陳氏祖系所出,明時從軍到地駐武所楊樹坡開基,按照總祠祖考,系但查生九郎公始祖一脈。

 

(五)連城縣

入連陳姓入連有五個支派:

1.隔川始祖九經:南宋紹興間,雍第十二世孫裕安授寧化教諭,生九子,發經排行第九,遷隔川開基。

2.姑田城兜始祖仲翼郎:元朝至大年間,雍第十八世孫仲翼郎,由永定安上坪九龍溪源遷入連城姑田城兜開基。

3.姑田上堡溪邊始祖欽三:南宋淳熙九年(1310年),雍第十四代孫欽三,由永安貢川遷入連城姑田牛欄橋溪邊開基。

4.新泉陳屋洋背始祖萬三郎:雍第十六代孫萬三郎,由永安貢川經清流陳村而後遷至連城表席裏新泉田心段(今西村)安居,為新泉所在地陳姓肇基祖,後萬三郎第四代裔孫義安,由田心段移至洋背築宅建堂。

5.隔川井坑始祖六八郎:明英宗天順二年(1458年),自江西瑞金白頭翁遷入隔川井坑開基。

 

(六)漳平市

東漢名士陳實,字仲弓,號文范先生。生於漢元興元年(105年),卒于中平四年(187年)。世居潁水(今河南開封),追封潁川侯,為潁川陳氏始祖。

傳十九代孫陳雍,字月銘,生於唐龍朔二年( 662年),卒於天寶十一年( 752年)。永淳元年( 682年)擢為中丞。配鄭氏,生三子:陳蘇、陳野、陳運。世居吳興(今浙江長興)。雍于唐開元二十九年( 741年)攜同次子陳野遷居南劍沙陽固發沖牛欄角,為福建永安貢州陳氏始祖。同時,陳蘇遷居汀州寧化;陳運遷居福州長樂西湖。

陳雍的二十四孫陳晏五,字元亮。生於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淳熙十年(1183年)勘亂有功封為左衙將軍大夫,後因忤旨而避難於雙坑、古老坑等處,徙居聚賢裏上京(大田),配蘇氏,生四子。

(二十五世)陳七(宗七),生於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居濂溪,得道敕賜廣濟真君。其裔孫徙居龍溪三十七都流溪、開源、桃源玉井、睦裏(漳平靈地)留村、化裏(漳平溪南)竹柄、霞河立陳瑞戶、高興(溪南官坑)立虎尾祠戶;陳八(宗八),生於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配張氏,其裔徙居上京卓坑垵、卓阪,後遷山頭坑後坑、新宅隔柄坑、草山隔、漈頭下宅、三十二都穿石、後阪、丹田、均溪阪,沙邑(沙縣)龍鳳阪,後分支徙居漳州、龍海等處;陳九(宗九),其裔徙居小羅山、雙溪橋頭、西洋嶺、三合坑、蟹頭坑、館前洪坑黃土坪、貢堡等處;陳十(宗十),其後裔徙居逗山、上京、松柏槔兜、小溪、明成化年間又一支徙居居仁(漳平和平)鐵塘坑開羅坪太常戶。

(二十六世)陳二。(二十七世)陳仁七,為陳二第三子,開新宅草山隔,後遷和睦裏第一植,為新橋義宅陳氏始祖;陳君甫,開漈頭下宅;陳三,開新宅隔柄坑;陳萬一,開上京立世仁戶。

(二十八世)陳廿九,乃仁七次子,開和睦裏第二宅(今新橋義宅)立陳欽戶;陳一千,乃仁七長子,開和睦裏月角墓藍田祠立陳現戶,又一支徙居安溪陂烏、龍溪黃斜等處;陳百十一,乃仁七三子,徙居感化裏溪南阪立世昌戶,又分一支徙居長榮立華春戶。

 

(七)永定縣

入永定陳氏有兩支:貢川陳和江州義門陳。

先說江州義門陳氏:陳姓第72世陳伯宣舉家遷徙隱居於江州,成為江州義門陳氏的開基派祖,並創議義門重聚,得到回應,使陳朝皇室分散各地的後裔又重聚江州義門(今江西九江),成為舉世聞名的陳氏家族。

義門重聚後,陳氏家族興旺,全堂3700作人,引起朝廷關注。嘉佑七年(1062年),宋仁宗下旨分析,八十二世的陳元分得了江西義莊,他生九子:陳希、陳顯、陳南、陳越、陳鴻、陳琦、陳魁、陳輔、陳璋。其中七子陳魁率族眾97人徙寧化石壁,九子陳璋帶家口87人遷居泉州,支分興化(今仙遊縣)。陳魁長子陳崑、次子陳攜家帶口遷移閩東南地區的歸化、興化(今為明溪、仙遊、莆田、寧德)一帶開基;三子陳嵩攜妻兒孫徙遷連城、武平到上杭,後在永定開基;四子陳嶽、五子陳峰遷徙梅州蕉嶺、上杭、永定一帶開基。陳群(陳旭之三子,陳魁之堂弟)第七世陳宗珊舉家從上杭珊瑚分遷居永定撫市馬麗龍坑開基。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原上杭縣析出勝運、溪南、太平、豐田、金豐五裏設置永定縣,陳魁後裔陳嵩、陳嶽、陳峰等為永定陳姓開基始祖。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