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八閩陳氏

隋、唐陳氏入閩始祖

作者:陳美光  來源:《閩陳入閩始祖》   更新時間:2015年06月15日

隋、唐陳氏入閩始祖

隋 581~618

陳敬台:陳後主之子。隋初,攜兩弟領兵南據永春桃林場、肥湖,為南朝永春派之開基祖。而有關史料中未有陳敬台之名,現將有關史料附後。

據正史記載:陳後主陳叔寶(553~604),字元秀,南北朝時代南朝陳國皇帝。西元582~589年在位,在位時大建宮室,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日夜與妃嬪、文臣遊宴,製作豔詞。隋軍南下時,自恃長江天險,不以為然。禎明三年( 589年),隋軍入建康,陳叔寶被俘。後在洛陽城病死,終年52歲,追贈大將軍、長城縣公,諡曰煬。

《玉樹後庭花》是陳叔寶的代表作,既顯示出他很高的文化修養,也把他的驕奢淫逸展現的淋漓盡致。後來該詩被視為“亡國之音”:

  麗宇芳林對高閣,新裝豔質本傾城。

  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

  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

  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

據有關材料記載,陳後主後妃子女是:沈皇后沈婺華。妃嬪:張貴妃張麗華、龔貴嬪、孔貴嬪、孔貴人、張淑媛、薛淑媛、呂淑媛、張淑華、徐淑儀、袁昭儀、高昭儀、江修容、何婕妤、王美人、季美人、孫姬等。子22人,他們是:

吳興王胤,字承業,後主長子也。太建五年二月乙丑,生於東宮。母孫姬。

南平王嶷,字承嶽,後主第二子也。方正有器局,年數歲,風采舉動,有若成人。至德元年立。位揚州刺史。遷都督、郢州刺史。入隋,卒于長安。

永嘉王彥,字承懿,後主第三子也。至德元年立。位都督、江州刺史。入隋,大業中,為襄武令。

皇太子深,字承源,後主第四子也。至德元年,封始安王。禎明二年,後主立深為皇太子。

南海王虔,字承恪,後主第五子也。至德元年立。位南徐州刺史。入隋,大業中,為涿令。

信義王祗,字承敬,後主第六子也。至德元年立。位琅邪、彭城二郡太守。入隋,大業中,為通議郎。

邵陵王兢,字承檢,後主第七子也。禎明元年立。入隋,大業中,為國子監丞。

會稽王莊,字承肅,後主第八子也。容貌蕞陋。性嚴酷,數歲時,左右有不如意,輒剟刺其面,或加燒爇。性嗜酒,愛博。以母張貴妃寵,後主甚愛之。至德元年立。位揚州刺史。入隋,大業中,為昌隆令。

東陽王恮,字承厚,後主第九子也。禎明二年立。入隋,大業中,為通議郎。

吳郡王藩,字承廣,後主第十子也。禎明二年封。隋大業中,為任城令。

錢唐王恬,字承惔,後主第十一子也。禎明二年封。入隋,卒于長安。

陳後主第十二至二十二子是:陳總、陳觀、陳明、陳綱、陳統、陳沖、陳洽、陳縚、陳綽、陳威、陳辯。

陳 賢:隋末人,任諫議大夫,入閩居寧德蕉城區霍童鎮鳳洋(現上洋村)。

陳叔明:562~614年,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人,字子昭,陳宣帝第六子。母何淑儀,為長沙王叔堅同母弟。南朝梁敬帝紹泰元年乙亥( 555年)六月初十生。儀容美麗,舉止和弱,狀似婦人。娶萬氏、繼娶方氏,生子七:志高、志能、志炫、志龍、志熙、志靜、志範〈一雲僅生子:繹、宏(刑州剌史)〉。公體貌魁梧,儀容俊美,襟懷坦蕩,舉止寬和,敦尚名節,謹遵法度。太建五年,立為宜都王(注:又參《隋陳叔明墓誌銘》封王時年十二歲),尋授宣惠將軍,置佐剌史。七年乙未( 575年)為東中郎將,授東中郎將、東揚州刺史,尋為輕車將軍、衛尉卿。太建九年( 577年)授衛尉卿。其年改授智武將軍。

太建十三年( 581年)授使持節都督吳興太守。後出為使持節、雲麾將軍、南徐州外刺史。至德元年( 583年)征授侍內秘書監。至德二年( 584年)改授侍內左衛將軍。至德三年( 585年)授內書令。大業二年( 606年),散官未廢,詔授正五品朝散大夫,至德四年丙午( 586年),進號安右將軍。禎明三年己酉( 589年)隋滅陳,入于隋。煬帝大業(605~618年)中為鴻臚少卿。壽63歲卒(時在皇泰元年即西元 618年)。大業六年( 610年)守禮部侍郎。大業七年( 611年)東巡,檢校右禦衛虎賁將軍。大業八年( 612年)授朝議大夫。其年以臨遼勳,例授通議大夫,尋攝判吏部侍郎事。大業九年( 613年)檢校左屯衛鷹揚郎將。

另一材料記載,叔明生子五:鉉(季倫)、龍(季仲)、熙(季進)、靜(季方)、謙(季撰)。

陳鉉,叔明公長子,字承思,仕唐為侍御史,生子:定。

陳定,鉉公之子,會稽郡司馬,生子:球。

陳球,定公之子,晉陵郡司功參軍,生子:兼。

陳兼,(叔明五世孫)球公之子,字時達,晉陵司功,唐玄宗時考中進士,官右補闕、翰林學士。乾元二年( 759)贈秘書少監。妣駱氏生子四:當(後裔居浙江麗水、龍泉、福建浦城、武夷山)萇、京(後裔居閩、浙、贛、粵、湘、鄂、皖、雲、貴、川)歸(後裔居浙江蒼南、平陽)。

陳叔慎,宣帝(陳曇頊)十六子,岳陽王,拒不降隋,戰死沙場,年僅十八,生子二:志高、嵩。

陳志高,叔慎長子,生子:才。

陳才,志高之子,生子蘊圭、蘊玉、蘊璋。

陳蘊圭,陳才長子,生子:旺。(蘊玉生子:然;然生子:袞;袞生子:可一、可二;遷居江西新淦開基建莊)。

陳旺,蘊圭之子,開元十九年隨族兄陳兼由潁川遷居江州潯陽蒲塘場太平鄉長樂裏(今德安縣車橋鎮義門陳村)開基建莊,公為義門之始祖,生子機。

另據《仙遊陳氏族譜》記載:陳朝後主陳叔寶之弟陳叔明,大業五年( 573年)立為宜都王,唐玄宗開元十九年( 731),叔明的第九代孫陳環為臨海令,為避難遷于福建省仙游縣烏石,其後曾孫陳旺于唐文宗六年( 832)遷于江西省德安縣永清村(今義門村),為江州義門之開基始祖。

陳叔明之後一脈相承,皆以孝義傳家,開創了中國有名的“江州義門陳”。後人皆尊公為義門一世祖(或義門發源祖)。

 

唐  618~907)

陳 政、陳元光:陳政(616~677)字一民,號素軒,原籍河東(今山西)人,父陳犢,字克耕,為唐開國元勳。祖母魏敬,字玉玨。後遷居河南固始陳集。開闢漳州的將領之一,青年時隨其父陳犢攻克臨汾等郡,唐太宗任其為左郎將。

唐高宗總章二年( 669),閩中曾鎮府年老乞休,又因泉(治今福州)潮州“蠻僚”嘯亂,唐廷遣戎衛歸德將軍陳政更代(陳政當時在光州固始),晉升陳政為朝議大夫,統嶺南行軍總管事,率府兵自豐州(今泉州)莆田縣南下。此時,福建多為狂鋒蠻獠之地,百事待興。入漳伊始,受盡勞累病苦。陳政所率唐軍來到柳營江畔(今江東)紮營,並打退少數民族武裝,進軍盤陀梁山之下。後來,少數民族首領組織更大規模的狙擊,陳政以寡不敵眾退守九龍山(今九龍嶺),且耕且守。同時,奏請增兵,朝命以陳政之兄陳敏、陳敷帶領光州固始籍五十八姓軍校南下支持。在唐朝初期陳政、陳元光家族曾定居於豐州莆田縣南部,今莆田市仙遊縣,當時仙遊縣還沒設立,攻打漳州時,陳政父子並非從北方長途率兵南下,而是直接在泉州及所屬莆田縣一帶招募士兵南下作戰,後來開創漳州。這樣史實的記述,在宋代的仙溪志(今莆田市仙遊縣)中,有陳政與陳元光在當地居住的史料。這一史料證明:陳政父子應為唐朝初期派駐泉州(包括莆田)的駐軍首領,他們來自北方,因此,其部隊的核心應為北方人。唐垂拱二年(686),陳元光經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間設置一州,州治最初設在雲霄縣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陳元光入漳作戰,且招且戰,其部下應有不少當地土著。陳元光與蠻僚的矛盾,應當看作是定居農業民眾與遊動不定的蠻僚之間的矛盾,唐代的漳州不過幾千戶人家,這些人,應為唐朝可以控制的農業戶口,在他們之外,尚有不可計數的蠻僚生活於漳州山區。陳元光率領定居農業人口與蠻僚為爭奪漳州控制權進行了長期的戰爭,雙方交戰的最後結果,定居農業民眾控制了漳州沿海一帶,而蠻僚控制了漳州的腹地。所以,對唐代漳州的開發程度,不可估計過高。實際上,直到北宋時期,漳州還是屬於落後的地區。漳州的發展,是在南宋進入第一個高潮,而其具有較大影響,則是在明代才有的。

唐咸享元年( 670),陳敏兄弟奉母魏箴與年僅十四歲的陳元光同行,率府兵從光州固始東行南下。至須江縣(今浙江省江山市)地,陳敏、陳敷不幸相繼病逝。陳政迎其母,葬二位兄長于漢興(今福建浦城),領眾軍校入閩會合。陳政採納軍咨祭酒丁儒之策,瓦解柳營江西少數民族武裝,教化西北山峒的黎民,圍殲少數頑固之敵于蒲葵關下,打通了南進的道路,於是,進屯梁山外的雲霄鎮。在邊事稍有安息時,便建宅於雲霄火田村居住。他曾經渡雲霄江,指著江水對父老說:“此水如上黨之清漳”,因改雲霄江名為漳江,此即後來,以“漳”命州名的來由。

唐儀鳳二年( 677)四月,陳政病故於軍中,享年六十二歲。南宋紹興二十年(1150),追封陳政祚昌開佑侯。

陳政墓在漳州雲霄縣城西 3公里處的將軍山麓。

陳元光(657~711),字廷炬,號龍湖,陳政長子,生於唐顯慶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幼年時博覽經書,貫通子史。儀風二年以鷹揚將軍。長博通經史,自著兵法、射法服習之。年十三,領鄉薦第一。總章二年( 669),領兵入福建南部,父卒,代領其眾。會廣寇陳謙連結洞蠻苗自成、雷萬興等進攻潮陽,陷之。永隆二年( 681),盜起,攻南海邊邑,循州司馬高王定,受命專政,檄元光潛師入潮。沿山倍道襲寇壘,俘獲以萬計,嶺表悉平。還軍於漳,事聞進正議大夫、嶺南行軍總管。垂拱二年( 686),上疏請建一州泉(當時泉州為今天的福州,唐嗣聖元年( 684)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龍溪置武榮州,治南安縣(福建南安市豐州鎮),不久,武榮州廢入泉州(今天的福州)潮間,以控嶺表,委刺史領其事。詔從之。進中郎將右鷹揚衛率府懷化大將軍,仍世守刺史。自別駕以下,得自辟置。後為藍奉高刃傷而卒,時景雲二年( 711)十一月。百姓哀號,相與制服哭之。權葬于綏安溪之大峙原。事聞,詔贈豹韜衛鎮軍。開元四年( 716),徙州李澳川,詔立廟,賜樂器、祭器,建威德,世祀之,坊以表之。貞元二年( 786)複徙州治龍溪,敕有司改葬於州北九龍裏松洲之高坡山,春秋享祀。明封昭烈侯。

唐垂拱二年( 686),陳元光開漳立州。他厲行法治、重視墾荒、興修水利,對創建、開發漳州(唐代中期天寶年間稱為漳浦郡)做出了卓越貢獻,為百姓所稱頌崇拜,並逐步形成民間信仰文化。千百年來,閩南和臺灣以及海內外漳籍同胞緬懷陳元光的豐功偉績,尊稱他為“開漳王”。

唐代“開漳聖王”陳元光將軍生平事蹟,千餘年來總是與漳州開發史連在一起,而且被漳屬民間所尊崇,其影響遠及臺灣和海外。代父陳政領軍。垂拱二年( 686),向朝廷建議在閩南設立州縣,武后同意建立漳州,轄漳浦、懷恩二縣,命陳元光兼任刺史。陳元光治閩有方,開科選才,任用賢士,招撫流亡,燒荒屯墾,興辦學校,勸民讀書。還在州內設36個堡,立行台於四境,作為軍事綏靖和政治教人的據點。對山越人以招撫為主,德威並重,和親通婚,娶山越女子為夫人。對叛唐的人施以武力,對願歸順者,劃地居住,自己管理自己,稱“唐化裏”,亦稱“九龍裏”。號稱“蠻荒”之地的閩南,經濟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景雲二年( 711)十一月初五,山越首領蘭奉高率眾偷襲嶽山,陳元光率兵抵擋,腰受重傷而亡。奉其父子為神靈,設神廟祠堂常年祭祀,閩南有百餘座,臺灣60餘座,南洋諸國30多座,海外僑胞每年來閩南祭拜者絡繹不絕。正堂上方書額“威震閩粵,塵淨東南”,楹聯“開閩數十年烽火無驚稱樂土,建漳千百載香煙不絕祀將軍”。

陳元光之裔,遍佈世界各地,主要聚居於漳州、泉州及臺灣、廣東和東南亞各國,為福建陳氏主流支系之一。

漳州自明嘉靖以後,數曆重大兵災。一是明萬曆年間,倭寇亂閩沿海;二是明末清初,鄭成功抗清,漳州是主戰場之一;三是太平軍四次入閩,佔據漳州。族譜和歷史資料損失慘重。致使清光緒年間重修《龍溪縣誌》及編纂《漳州府志》時,不得不從族譜中尋找史料,這樣一來,正落入歷史的陷阱之中。

明嘉靖《龍溪縣誌》卷之三.祠祀一記載:威惠廟。城北門外祀唐將軍陳西元光,河東人,父政以諸衛將軍戍閩出為嶺南行軍總管,平廣寇,創漳州,以左郎將領州事,後戰歿於陣,漳人至今思之。廟初建漳浦縣,建炎四年始建今所,宋守章大任記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廟食於漳,歷年數百祭皿未嘗一日平也”。明嘉靖《龍溪縣誌》大量引用宋代資料,其可靠性是很高的,明嘉靖《固始縣誌》和清乾隆《重修固始縣誌》,中的記、傳、表都沒有隻字記述陳元光和他上下代的關係。

明《龍溪縣誌.地理志》還明確記載唐代鮮卑人恭容韋到過漳州,並在蔡公嶺(是龍江北溪東岸)賦詩:“閩越曾為塞,將軍舊置營,我歌胡感概,西北望神京”。

在明代的特殊歷史條件下,其後裔在修纂族譜時,是不可能以胡人祖先作為一世祖的,相反地只可能精心選擇漢族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作為始祖。這樣來也就使族譜記載的宋以前的歷史人物的真實性就很差了,所以明代修史索性不予記載。父陳政,字一民,以功累升為戎衛左郎將,歸德將軍。母司空氏,字意兒。陳元光將軍自幼聰穎好學,少時並好騎射,終成文武全才。

總章二年( 669年),泉潮間“蠻獠嘯亂”,居民苦之。詔命歸德將軍陳政進朝儀大夫,統嶺南行軍總管事,率府兵和部分當地人自豐州莆田縣南下。是年,陳元光十三歲,領光州鄉薦第一,旋即隨父母戍閩。遇阻,退守九龍山,以兵少請援。咸享元年( 670年),陳政之二兄敏、敷奉詔領府兵五十八姓增援,沿大運河南下,經江浙入閩。母魏氏隨同萬裏長征。其子敏、敷及孫元敞、元揚均道卒。賴魏氏繼續提兵抵閩南。援軍一到,聲威大振。經休整後,即循九龍山古道向南推進。府兵以鎮撫兼施,終於次年突破薄葵關,越過盤陀嶺。政即率軍進駐綏安故縣雲霄營地。陳政早年曾隨唐太宗李世民出征臨汾、上黨(今山西長治市)等郡,對當地清漳河印象頗為深刻。當他入閩後,屯兵中營西林(今雲霄縣境內)江邊時,便借舊喻新以激勵士氣說:“此水如上黨之清漳”,遂名西林溪為“漳江”。西林傍江而立,陳元光建州時又為州治,便命州名為漳州。

在唐朝初期陳政陳元光南下攻打漳州時曾住在豐州莆田縣南部。這樣史實的記述,在宋代的仙溪志(今莆田市仙遊縣)中,有陳政與陳元光在當地居住的史料。這一史料證明:陳政父子應為唐朝初期派駐泉州(包括泉州所轄的莆田)的駐軍首領,他們來自北方,陳政父子應來自北方,因此,其部隊的核心應為北方人。唐朝永淳二年( 683年)陳元光上奉《請建州縣表》,至垂拱二年( 686年)十二月初九日獲准於泉(當時泉州為今天的福州)潮間增置一州,如請設治所於雲霄屯營地之漳江畔,因名漳州。下設漳浦、懷恩兩縣,漳浦的名字由來是因為唐朝初期陳政陳元光家族曾定居的莆田縣南部,幾十年後又遷徙到漳州,古代人非常重視曾經定居的地方,比如上面的於是改原綏安溪名為故鄉漳江所以故各取曾經定居的地方~取莆田縣的“莆”字(“莆”字的繁體字在古代有時寫作:蒲字)的諧音“浦”和再次遷徙的地方漳州的“漳”字,組成“漳浦”一詞;還有設立的漳州最早的幾個縣之一雲霄縣的莆美鎮,有莆田的“莆”字諧音“浦”,和陳元光部隊的駐地火田鎮非常近,還有雲霄縣和平鄉的莆頂村、浦南鎮的“莆”字諧音“浦”(每年十一月初五,閩南隆冬時節這一天,來自海內外的陳氏後裔、來自海內外的陳氏後裔、漳籍同胞均集于薌城浦南鎮石鼓山開漳聖王陳元光陵園,懷著崇高的敬仰之情,深情緬懷先賢的偉績和功德。

陳政將軍鎮閩幾十年,披荊斬棘。儀鳳二年( 677)四月,歿於雲霄住所,享壽六十二歲,諡忠肅。陳元光時年二十一,襲職任佐郎將,代領父眾。陳元光入漳作戰,且招且戰,其部下應有不少當地土著。他任職時適廣東崖山流寇陳謙聯結諸“蠻”,攻陷潮陽,守將告急。陳元光即率兵討平之。翌年,母司空氏相繼辭世,乃就戍地奉敕合葬考妣於雲霄山之麓。因葬唐歸德將軍於此,其後此山遂改稱將軍山。永隆二年( 681),群盜複起南海邊郡。陳元光再次提兵入粵,日與循州司馬高王定配合,突襲敵壘,又獲全勝。元光在平亂時採用威惠並濟、區別對待措施。至此,嶺表悉平,還軍于漳江流域之屯營地。繼而立行台於四境,時加巡邏,方數千里無桴鼓之驚。事聞,進正議大夫,嶺南行軍總管。陳元光時年二十五。

永淳二年( 683)陳元光上奉《請建州縣表》,有謂:“其本則在創州縣,其要則在舉庠序”,以期長治久安。至垂拱二年( 686)十二月初九日獲准於泉當時泉州為今天的福州,唐嗣聖元年( 684)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潮間增置一州,如請設治所於雲霄屯營地之漳江畔,因名漳州。下設漳浦、懷恩兩縣。陳元光與蠻僚的矛盾,應當看作是定居農業民眾與遊動不定的蠻僚之間的矛盾,唐代設立漳州前不過幾千戶人家,這些人應為唐朝可以控制的農業戶口,在他們之外還有少數蠻僚生活於漳州南部山區。陳元光所率領的唐朝軍隊與蠻僚為爭奪漳州控制權進行了長期的戰爭,雙方交戰的最後結果,唐朝控制了漳州沿海平原等廣大地區,定居農業民眾控制了漳州沿海一帶,而蠻僚控制了漳州的腹地。所以,對唐代漳州的開發程度,不可估計過高。實際上,直到北宋時期,漳州還是屬於落後的地區。漳州的發展,是在南宋進入第一個高潮,唐代的漳州還不是很繁華,漳州的發展是在南宋進入第一個高潮。而漳州具有較大影響的,則是明代才有的。垂拱四年( 688),陳元光上《請置吏表》,以其知人善任,深受部眾擁戴。是年,祖母魏氏卒,享壽九十有三。次年,葬魏媽於雲霄半徑仙人山之麓。元光以支孫承重,結廬墓左,守制三年。當時漳人稱其為半徑將軍。陳將軍久牧茲土,既有綏靖之功,又重文治,特於州治設員專司文學,後複設立書院。且於政務之餘,躬自倡行詩教,著詩賦多首,現存五十三首,有《龍湖集》傳世。其影響所及,實為本省區成為東南海濱鄒魯之濫觴。景雲二年( 711),值粵東流寇陳誠複起於潮,十一月初五潛抵嶽山。陳元光將軍於出巡途中聞警,率輕騎討之,因步兵後至,為賊將所刃,竟以身殉。同時赴難者,尚有營將馬仁等。陳將軍終年五十五歲,權葬於雲霄之大峙原(原墓遺址猶存)。開元四年( 716)徙州治于李澳川(即今漳浦縣城)。迨貞元二年( 786年),州治再遷龍溪(今薌城區),為祭祀之便,乃移陳將軍墓葬於州治之北,經迄於今。

回顧陳元光將軍自未弱冠之年即隨父率眾南下,直至殉職,始終堅守在閩戍地,長達四十二年;其間平定閩粵,創辟州縣,倡興庠序,屯墾安民,堪稱四大歷史功績;終因保衛社稷,為國捐軀。百姓哀之。事聞於朝,隨於次年,即先天元年( 712)詔增秩賜諡,並于漳江畔之州治所在地為其建立祠廟。開元四年( 716)徙州治于李澳州之後,複有詔重新於治所之西建廟,名“陳將軍祠”,俗稱西廟,並追封為潁川侯。貞元二年( 786),州治再遷龍溪,複於州治之松州建廟。迨南宋建炎四年(1130),繼於州治之城北又修一廟,俗稱北廟。從上列三地立廟之先後,即可知州治遷徙之沿革。自唐以來,除於州治所在地為其立廟崇奉外,歷代又續有封贈。如五代封廣濟王;北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封忠應侯;南宋高宗紹興十三年(1143)追封開漳主聖王;紹興十六年(1146)又封靈著王;明初封昭烈侯。以此,漳民鹹尊陳元光將軍為開漳聖王。可見此一尊稱由來已久,唐府兵將士遺裔亦由此地陸續播遷海內外各地。故除漳屬各縣城鄉外,海內外各地亦多有祀奉開漳聖王之廟宇,更見其影響之深遠。

溯自唐總章初年,以歸德將軍陳政為開漳先驅以來,經其子元光為之奠定基業,繼由其孫珦、曾孫酆、玄孫謨蟬聯刺史。雖其一家為戍閩而犧牲者先後共達六人,然自陳政將軍以下,五代相繼,領袖一州,率眾啟土,遺愛萬民。惜唐史略而無傳,而勳業幸憑口碑猶得以永垂後世。

陳元光作品選

落成會詠一首

  泉潮天萬裏,一鎮屹天中。筮宅龍鍾地,承恩燕翼宮。

  環堂巍嶽秀,帶礪大江雄。輪奐雲霄望,晶華日月通。

  淩煙喬木茂,獻寶介圭崇。昆俊歌棠棣,民和教即戎。

  盤庚遷美土,陶侃效兼庸。設醴延張老,開軒禮呂蒙。

  無孤南國仰,庶補聖皇功。

注:《漳州府志》卷40題作《燕翼宮落成詩》。

示珦(元光子)

  恩銜楓陛渥,策向桂淵弘。載筆沿儒習,持弓纘祖風。

  祛災剿猛虎,溥德翊飛龍。日閱書開士,星言駕勸農。

  勤勞思命重,戲謔逐時空。百粵霧紛滿,諸戎澤普通。

  願言加壯努,勿坐鬢霜蓬。

注:《潁川陳氏開漳族譜》第九句作“勤勞思國命”。

太母魏氏半徑題石

  喬嶽標仙跡,玄扃妥壽姬。烏號悲嶺海,鶴仰向京師。

  系牒公侯裔,懸弧將相兒。清貞蜚簡籍,規範肅門楣。

  萬裏提兵路,三年報母慈。劍埋龍守壤,石臥虎司碑。

  憂闋情猶結,祥回覃屆期。竹符忠介凜,桐杖孝思淒。

  許史峋嶙篆,曹侯感舊詩。鴻蒙山暝啟,駿彩德昭垂。

  華表瑤池冥,清漳玉樹枝。昭題盟岳瀆,展墓慶重熙。

以上《全唐詩》卷45

注:《潁川陳氏開漳族譜》題作《半徑題石》,第九句作“萬裏提兵苦”。

漳州新城秋宴

  地險行台壯,天清景幕新。鴻飛青嶂杳,鷺點碧波真。

  風肅天如水,霜高月散銀。嬋娟爭潑眼,廉潔正成鄰。

  東湧滄溟玉,西呈翠□珍。畫船拖素練,朱榭映紅雲。

  琥珀杯方酌,鮫綃席未塵。秦簫吹引鳳,鄒律奏生春。

  縹緲纖歌遏,婆娑妙舞神。會知冥漠處,百怪惱精魂。

曉發佛潭橋

  朝暾催上道,免魄欲西沉。去雁長空沒,飛花曲徑深。

  車沿橋樹往,詩落海鷗吟。馬鬣嘶風聳,龍旗閃電臨。

  峰攢仙掌巧,露重將袍陰。農喚耕春早,僧迎展拜欽。

  看看葵日麗,照破豔陽心。

以上《全唐詩補逸》卷1

落成會詠(其二)

  雲霄開嶽鎮,日月列衙瞻。勝日當佳慶,清風去積炎。

  山畚遙獵虎,海舶近通鹽。龍澤覃江浦,螭坳耀鬥蟾。

  文床堆玉笏,武座肅金簽。奇計繩陳美,明誠學孔兼。

  忠勤非一日,箴訓要三拈。千古清漳水,居官顯孝廉。

半徑尋真

  半徑尋仙跡,危峰望帝州。千山紅日媚,萬壑白雲浮。

  坐石花容笑,穿林鳥語愁。招呼玄鶴下,拈捋紫芝柔。

  鑄鼎龍歸洞,驚旗虎負丘。高樓謀未遂,勝境至須留。

  岩穀連聲應,漳潮合派流。飄然歌一曲,縹緲在瀛洲。

以上清康熙《漳浦縣誌》卷18

注:《全唐詩續補遺》卷1亦有收錄。

平獠宴喜

  玉鈐森萬騎,金鼓肅群雄。掃穴三苗竄,旋車百粵空。

  風生雲滿帳,雪壓碧油幢。火烈消窮北,呈祥應歲東。

  朝端張孝友,炮鱉待元戎。

注:詩中有“玉鈐、元戎”語,疑為他作,俟考。

題龍湖(五首)

  環堤森霧伏,璧水湛天樞。帶雨金龍甲,朝天錦鯉魚。

  樓船搖月鑒,閣鼓肅冰壺。扣□歌三疊,飛觴瀉百枯。

  犀燃神鬼泣,劍射鬥牛虛。懷古標遐軌,龍湖第一途。

  一戈探虎穴,萬裏到龍湖。原上千花雨,湖邊百草埔。

  分曹驅鹿豕,犄角困獐狐。野女妍堆髻,山獠醉倒壺。

  氣清消霧冷,路險迫雲衢。虎帳風霆肅,龍旗日月舒。

  芟除盡荊棘,雨交鑒湖娛。地極綏安鎮,天隨使節存。

  民風移醜陋,土俗轉醞醇。野服迎旌佩,獠草避陣雲。

  宣威雄劍鼓,導化動琴樽。石裂磨刀處,溪留飲馬痕。

  龍湖魚鳥眼,認此第三巡。望望龍湖上,魚龍薄漢雲。

  鴻蒙開半月,蛇穢破孤軍。一鑒生風翰,千章渙浪紋。

  法慈敷教化,清靜加彌綸。法慈剪凶醜,凜冽回春溫。

  龍湖三五夜,綮戟四回輪。只騎登南服,五龍開洞門。

  未有登臨者,天留好使君。湖心涵萬象,湖口合千春。

  久玩天機動,昭回漢表文。迢遙天侶上,磊落野人群。

  促命茅君起,雄揮記五巡。

注:題龍湖五首,似為後人懷古之作。

南獠納款

  南薰阜物華,南獠儼庭實。野味散芳芬,海淆參茂密。

  胸篆飛瑞煙,□珠媚炎日。掩□籠白鷳,鹽章悶□□。

  歸化服維新,皇朝重玄質。筮辰貢龍顏,表子躬逢吉。

觀雪篇

  不敢希釀泉,忻然睹香雪。圭壁充庭輝,山林變瑤闕。

  農郊蔔歲豐,師閫和民悅。觸簷鳴□行,拂衙凜□□。

  藻台淨冰鑒,茶壺團素月。聖恩宏海陬,邊臣效芹說。

請建州縣表

泉潮守戌左玉鈐衛翊府左郎將臣陳元光言:伏承永淳二年八月一日制,臣進階正議大夫嶺南行軍總管者,受命戰兢,抵官彌懼。臣以沖幼,出自書生,迨及童年,濫膺首選。未及干戈,守至懦至弱之質;惟知飽暖,無曰區曰處之能。幸賴先臣緒業,叨蒙今日國恩,寄身都閫,任事專征。爰從視職以來,不敢少有寧處。況茲鎮地極七閩,境連百粵,左衽居椎髻之半,可耕乃火田之餘。原始要終,流移本出於二州;窮凶極暴,積弊遂逾於十稔。元惡既誅,餘凶複起。法隨出而奸隨生,功愈勞而效愈寡。撫綏未易,子育誠難。

竊惟兵革徒威於外,禮讓乃格其心。揆諸陋俗,良由職方久廢,學校不興,所事者□狩為生,所習者暴橫為尚。誅之則不可勝誅,徙之則難以屢徙。倘欲生全,幾致刑措。其本則在創州縣,其要則在興庠序。蓋倫理謹則風俗自爾漸孚,治理彰則民心自知感激。

竊以臣鎮地曰安仁,誠為治教之邦。江臨漳水,實乃建名之本。如蒙乞敕,定名號而複入職方,建治所而注頒官吏,治循往古之良規,誠為救時之急務。秦越百家,愈無罅隙;畿荒一德,更有何殊?臣謬居外鎮,忝在封疆,所得事宜合奏,謹具厥由,伏候敕旨。

漳州刺史謝表

左玉鈐衛翊府左郎將進階前正議大夫嶺南行軍總管臣陳元光言:伏奉垂拱四年六月二十九日制,除臣中郎將右鷹揚衛率府懷化大將軍輕車大都尉兼朝散大夫持節漳州諸軍事守漳州刺史贊治尹營田長春宮使者。伏以社稷初開,首有官僚之建;皇天眷命,重茲樗櫟之材。山川頓改,人物更生。竊念臣州,背山面海,舊有蛇豕之區;椎髻卉裳,儘是妖氛之黨。治理誠難,撫綏未易。

恭惟陛下威振百靈,氣消六□。自東自西,不違於指顧;我疆我理,鹹得其區分。民心有系,土俗轉淳,覺昨非而今是,必舊去而新更。

竊惟治巨室者不用乎條枚,蓋明堂者不參於瓦礫。茲遇陛下日月其明,乾坤其量。知臣樸忠有素,寒松不改乎凋年;膂力猶剛,老馬或諳於故道。申命曲加,因郵傳賜,寵之以二政之隆,畀之以一州之重。雖則殊鄉,還同晝錦。光華奚止於一身,爵祿許推於後裔。人皆為榮,臣獨知懼,粉身未足報深恩。萬死實難酬厚德,已從此日,望闕謝恩。繼當恪守詔條,徵庸俊□,平均徭賦,示以義方。持清淨以臨民,重修前志;守無私以奉國,再礪於衷。展駑駘之力,申鷹犬之勞,庶荒陬蠻獠,盡沐皇風;率土生靈,備聞斯慶。臣無任感恩隕越之至。

陳福顯:光祿大夫,唐神龍元年(705)遷入霞浦赤岸(時為長溪縣)陳家沃定居,為該地陳氏始祖。

陳 忠、陳 邕:陳忠,原籍京兆府(現陝西西安)萬年縣洪故鄉胄桂裏。

厥子邕,唐神龍元年( 705年)進士,官至太子太傅。與李林甫不協,開元二十四年( 736年)被謫入閩,始居興化,移泉州惠安社稷壇後,旋移漳之南驛路,南廂山居焉。生四子:夷則、夷錫、夷行、夷實。

德宗時,夷則為金紫光祿大夫,夷錫為諫議大夫。

文宗時,夷行累擢工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跡載唐史。

夷實為屯田員外郎,厥子壽,任寺簿,衣冠填門。

因築室備鐘鼓樓台,宏其苑囿。州府參謗逆謀,時夷則、夷錫,官居在外,夷行、夷實尚幼,有女名金花,贈金花郡主,謂父曰:“今日之事無可奈何,幸唐奉佛,可將家宅變為寺宇,物業盡行施捨,庶可弭謗而免禍。”父曰:“可。”即以上聞寺門,書“悠然”二字,系女發筆,遂去三都後水頭居焉。卒年九十五,加諡忠順王,贈父鄂國公,葬此山,名曰大夫墓。

夷則及弟奔喪畢,睡夢隱于田禾,因而於建中二年舉家三百四十餘口,遷入嘉禾島。始登岸,托足茅舍,今人號其處曰陳寮洗馬坑,與學士薛令之為鄰,鄉人至今猶有南陳、北薛之稱。

夷行複相,以足疾判河東,遂入籍焉。

夷則子儔,儔生子茹,茹生子丞,任福塘縣令,生二子,曰喜,曰恭。喜為開封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公,建資福院,往漳祭租,夜至中流,有赤光橫舟而來,命取之,廼一異木,刻為廣德王,祀之院側遺像中堂,祭業在焉。恭,為吏部侍郎,生二子,仲友臣通直郎,仲規為四門助教,今不知分派何所。喜生三子,仲弼任從政郎,仲志任朝散大夫,仲寓為番隅縣令,生四子,元通任婺源縣令,元達任閩縣主簿,元道鄉貢士,生子祿,分族永福。元遠任倉州推官,元通生二子,曰肇,曰黯。肇施普照寺,祭業在茲,子孫歲祀。黯號昌晦,十歲能文,長於詩賦,先險南山,後移金榜山,十八徵(一載科)不就,人呼之曰陳場老。後擢高科,任陝西元帥,解印而歸,有釣魚磯於筼當港口。著碑政書四十九篇,凡三卷,朱紫陽署同邑簿時,為政書序譜贊二篇,詩一首,載在泉州府大同志,入鄉賢,祀像白雲岩,祭業在白雲山。隆慶辛未年,泉郡同知丁一中,謁拜祠堂,贊詩一首,又題金榜山釣魚磯詩二首。生二子,長仁煦,次仁旰,於偽陽閩時與僧行岑卓庵,重建覺性院,蒸嘗田地畝數,報入佃甲歐汝圭戶內,供納備祭。仁煦生三子,光彖、光憲、光著,光彖任長泰主簿,族分梁齊陳巷。仁旰為司戶,子光舉,任蒲田縣尉,生三子用祖、越祖、戮祖,越祖為少府,四世孫良顯,兄弟分族惠安後坑。元遠子徵,任虔化縣令,徵子蠲,為禦史中丞,兼國子祭酒,祭業尚存焉。生三子,俊又、匡又、洪又任中軍校尉,俊又任校書郎,匡又任大理寺評事,創正悟院,祭業在石井壟等處。生二子,曰弘銳、弘信、弘銳國子監生,生五子,曰拱、寶、顒、善、隆。隆,居店前,浦源、江頭、漳浦、大坑、浚美,是其苗裔也。

弘信之子曰箍,分居官田。自是之後,宗支繁衍,難以枚舉,至後周時,光舉之孫洪進,字致先,號濟川,先分仙遊,幼有壯志,頗習詩書,通兵法,長以材勇聞,隸兵籍,從攻汀州,先登補副兵馬使,與留後效誅黃紹有功,節鎮清漳,從效以女妻之。奪張漢忠節印,漳泉士庶,鹹稱清漳郡主,贈渤海夫人為留後,百姓咸歡,歸替轂下,軍士無怨背之思,鶴禽有繞殿之異。太平興國(一載開寶,乃宋太祖年號,按太宗年號,應為太平興國)二年,遺魏仁濟奉表納款獻漳泉二郡,宋太宗贈號順化功臣,授太子太師,入朝同平章事,封南康王,追祖太子太師,贈父為岐國公,買民間田地,開灌溉,父祭田,子文顯,任橫州刺吏,加檢校太保,子宗元、宗憲,宗元長子梓固守原基,分族府城晉江等處。次子增擢任考功郎,同弟游于潮。宗憲子坦,任海陽縣令,生子曰銓,曰婷,曰鏜,曰鍆,曰錠,入籍秋溪鶴(一載鶻)塘,子孫散居粵東,文顥任房州刺吏,遷太子太傅,委鎮是邦,世襲前爵,於開寶三年,追尊上祖,施捨南院,奏請改額,為崇福添報劬二字。子宗錦,授武甯將軍節度使,文顗任徐州刺史,文頊官至都兵副使,子宗絳,孩曰南,俱登進士,太平興國三年舉家赴闕。至南宋時,匡又六世孫仲武,任五府助教,子敦仁,任洪州教授,七世孫俊卿,官任東宮侍講,棄職歸隱不仕,厥後,子孫隱居,求志山間林下,淪沒者多,碣斷碑荒,先人祀事不一。

夷實生一子,名壽,任寺薄。壽生四子,曰嘉、曰真、曰亶、曰熹。嘉生一子,名聞。聞生三子,顕、動、黯,分別到福州一帶的長樂、閩侯等地發展。

陳邕為南院太傅派之始姐,其子孫分佈在福建各地,繁衍後裔約占全閩陳氏總人口近半。

陳 雍:字月銘,唐龍朔二年( 662年)生於浙江吳興(今長興)。公年少勤奮好學,博才善辯。唐永淳元年( 682年),當地郡守以陳雍“賢良方正”舉薦於朝廷。唐高宗親自考核來自全國的百餘名應召對策的學子。陳雍以淵博的才學和獨到的見解,為高宗所賞識,被授予中丞。

唐永淳二年( 683年),高宗薨,李顯繼位為中宗,由太后臨朝稱制。翌年,武則天廢李顯為廬陵王,立李旦為睿宗。唐天授元年( 690年),武則天又廢李旦自立,改國號為周。武則天稱帝后,大封武氏諸王,而皇室李氏宗親20多人沒有一個受到封賞,引起朝中不少元老舊臣反對,宰相裴炎暗中與徐敬業密謀意欲復辟,琅琊王李沖起兵反武,激發了多次武裝衝突。陳雍深為國家的動盪而擔憂。周神龍元年( 705年),宰相張柬之乘武則天年老病危之際,率500名羽林軍入宮,迫武則天退位,擁立中宗復位。中宗生性懦弱,放縱韋後幹預朝政。陳雍不滿韋後的竅權亂政和獨斷專行,故而稱病不上朝竟多達百來天,結果被台司彈劾。因此,陳雍乾脆辭官歸隱。

唐先天元年( 712年),唐玄宗即位後下詔慰諭陳雍,複召陳雍入朝並賜宴款待。陳雍十分感激,上表感謝說:“陛下加臣以不次之籠,處臣以優崇之地,雍年五十未嘗效尺寸之功,以報國家養育生成之德,而恩命連至,雍敢不朝夕盡瘁。”由於陳雍“孝行純篤可勵,動靜有禮無愧古人”,朝廷頒發了旌賁以示嘉獎。玄宗在崇正殿召見了陳雍,並以賜坐徵詢對國家大事的意見。陳雍說:“賢明的君主治國的根本方略,無非是愛民而已。”他希望玄宗能夠“首禁酷史,遴選直言,納諫如流;”並且表示自己願意“抽肝擢膽,共佐升平。”玄宗聽了十分高興,給了陳雍許多賞賜。此後,玄宗經常召陳雍入殿諮詢國政。

開元二十九年( 741),“安史之亂”前夕,時任唐禦史中丞陳雍眼見唐朝多事之秋,為子孫計,陳雍舉家南徙入閩。入閩後,其長子陳蘇遷居寧化石壁,三子遷居閩縣(今福州一帶)陳雍自己攜次子陳野遷居南劍州沙邑固發沖(永安市貢川)。開寶十一年( 752年),陳雍在沙邑固發沖去世。

陳雍生平沉默好學,潛藏不露;以孝悌修家,以忠信交友,以禮義處鄰,以廉恥存身,蹈中守常,從容不迫,為當時名良所敬慕。

陳雍與次子陳野卜居固發沖(今貢川),啟創家聲,綿亙世族;延至八世陳文餘,人文鵲起,九子一婿,皆大儒名宦,故有朱熹題贈“一門雙理學,九子十科名”楹聯。陳門歷代科甲蟬聯,賢能輩出,“半壁宮花春宴罷,滿床牙笏早朝歸”名噪八閩;陳世卿、陳瓘、陳淵等近百名進士光昭史冊。

陳雍,為永安陳姓開基始祖,子孫遍佈三明、龍岩、南平、泉州、福州各縣區及臺灣、浙江、江西、廣東、江蘇、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陳 淵: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5),陳淵從河南入閩居金門島。晉朝中原多故,義民逃居浯洲者有六姓:蘇、陳、吳、蔡、呂、顏,金門有民,實自此始。下達李唐,德宗貞元十九年( 803),柳冕為閩觀察使,奏置萬安監,滋養馬匹,浯為其一。以陳淵為牧馬監,從其來金者有十二姓: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淵與所屬李俊、衛傑等協謀並力,化荒墟為樂土,自是耕稼漁鹽,生聚蓋日繁焉。

陳 基:于唐乾符元年( 874)從河南潁川入閩為官,始居福州石井巷,後有守纊,分遷連江杉塘等地。

陳 岩:848~891年,字夢臣,唐大中二年( 848)出生在黃連鎮(今建寧縣)。陳岩的先祖是在西晉永嘉年間為避永嘉之難遷居福建綏城(今建寧縣)。陳岩年少年時就胸懷大志,後逢社會動亂,便想有所作為。

唐乾符五年( 878),黃巢起義軍一路南下,從浙江江山仙霞嶺開闢仙霞古道,攻入福建。朝廷急忙通令全國鄉村“置弓刀鼓板”,以阻擋起義軍入境。於是,陳岩在黃連鎮(既現在的建甯縣,唐乾元二年從綏城分置)聚集起一支數千人的隊伍,號稱“九龍軍”,抵禦黃巢起義軍,鎮守黃連鎮。當時,黃巢起義軍從浦城兵分兩路:一路取道崇安、建陽、南平,另一路途經政和、福安、霞浦。兩路義軍席捲閩地,建州刺使李乾佑聞風而逃,新任刺史李彥聖也被義軍擊斃。黃巢為了能迅速攻佔福州,便繞過九龍軍的阻撓,直接揮師南下。因此,福建各地方武裝都被黃巢起義軍消滅,唯獨地處偏僻的黃連鎮九龍軍僥倖逃過被起義軍殲滅的命運。唐王朝認為陳岩守土有功,便在黃連鎮設置義寧軍,任命陳岩為鎮將。

同年12月13日,兩路起義軍會師進攻福州。福建觀察使韋岫戰敗棄城逃走,福州城迅速為起義軍佔領。繼任福建觀察使鄭鎰無力收復福州,於是命陳岩率部前來支援收復福州。黃巢起義軍駐守福州 1個多月後,主動移師南行進攻廣州,陳岩等順利進入福州城。

福建觀察使鄭鎰,以陳岩收復福州有功,奏請朝廷任命陳岩為團練副使,兼領泉州刺史。左廂都虞侯李連入城後驕橫不法,放縱部下為非作歹,鬧得民不安生。身為團練副使的陳岩要罰治李連。李連反叛,率眾攻福州。陳岩領軍討伐李連。平定李連後,陳岩聲勢日盛。鄭鎰害怕陳岩威逼自己退位,主動向朝廷上表請求辭職。中和四年( 884)12月,朝廷遂授陳岩為福建觀察使。陳岩成為第一位福建籍的福建觀察使。
陳岩任觀察使六七年間,時值唐末,社會動亂,而福建卻比較安定。他舉賢任能,修復戰爭中被毀壞的學校、城垣、公府。因治閩有功,先後被加封為工部尚書、兵部尚書、右僕射、左僕射、司空等職。

光啟二年(886)8月,從河南固始南下進入福建的王潮農民起義軍攻克泉州,殺死剌史廖彥若。陳岩上表朝廷,保薦王潮為泉州刺史。大順二年( 891年),陳岩病危。他知道自己的兒子才學平庸,不足以繼承自己的大業,便派遣使者到泉州召王潮來見,欲授予他全省的軍政大權。但王潮還沒到福州,陳岩已經逝世,大權被陳岩的妻弟范暉篡奪。景福二年( 893),王潮率軍攻佔福州,趕走範暉。入城後,王潮為了報答陳岩的知遇之恩,親自主持厚葬陳岩,並把女兒嫁給陳岩的兒子陳延晦,給陳岩遺屬以優厚的待遇。

陳岩後裔衍析福安獅子頭及鄰近縣市等地。

陳 蘇:831~915,為避秦宗權之亂,于唐乾符三年( 876)從河南舉家入閩,定居羅源村新豐裏曹灣村(今中房鎮乾澳村)。

陳蘇原籍河南南光洲固始縣華嶽村吳壇境,為一貢士。為人秉性豪爽,志行清高,羞與權貴為伍,朝廷屢次起用,堅不受命。唐昭宗龍紀元年( 889)避亂入閩遷福建羅源豐上裏(今中房鎮乾溪村曹灣自然村)定居。他極慕當地民風淳樸,有久居之意,於是自取松苗兩株,倒插於碭濱山上,默禱:“此苗如能成長,吾將定居於此”。不久,松苗果然成活,陳家就此定居下來。至今,在此地有一自然村命名為“倒插松”村。

陳蘇入籍後,視鄰裏如手足,和睦相處,熱心公益事業,自辦鄉塾,竭力傳播中原農耕技術,誨人不倦,發動鄉人墾荒種茶,栽桑養蠶,改善生計,提倡敬老尊賢愛幼,並於晚年時舍田建造“崇陽禪林(在林家院前,今崇壽寺),尤其對醫術造諧很深,治病救人,仁心善德,深受鄉人敬重,尊其為“高行先生”。年八十五無疾而終,鄉人感慕,立塑像供奉在陳氏宗祠,並將祠亦改稱為“高行先生祠”。宋嘉定二年(1209),敕封為“英惠候王”;嘉熙三年(1239)加封“顯佑嘉應候王”;即建造宮殿於宗祠前,稱大宮。同年,陳蘇十五世孫陳慶智勇雙全,正直勇為。十八歲時官拜統制,應召平定閩邦叛亂,立下戰功,榮歸故里,死後,于宋嘉熙三年(1239)追封為都統伏魔太尉,配享於宮,陳慶英靈顯赫,護國佑民,後人為紀念他,四時八節祀典朝拜,絡繹不絕。浙江、溫州、寧德、古田均建宮供奉。故此將其大宮改稱為“陳太尉宮”。

陳 諛:于唐乾符三年( 876)從河南許昌府信都鄉入閩居福州衣錦坊,後遷寧德漳灣繁衍。

陳孟三:居江蘇徐州古豐縣,仕中丞禦史,唐廣明元年( 880),因剿寇亂入閩,遂居福州江南下渡,生三子:長曰瑜、次曰璠、三曰理。陳瑜同父遷居長溪縣靈霍鄉溫麻裏梅溪;陳璠居江南下渡;陳理居溫州清鏡口。

陳 鄙:河南光州固始人,唐僖宗中和年間(881~885),偕兄弟數人從王審知入閩,于惠潮漳泉等處各擇所居,陳鄙初居泉州,後卜居仙遊東鄉馬鞍山前光埔村,是飛錢世系入仙之始祖。後其子孫除居仙遊外,還分遷晉江安海、石獅等地開基。

積善飛錢的傳說

飛錢舊居座落在福建省仙遊縣城內下街錢田裏琴盤地帶。故事發生在唐宋年代。飛錢族系始祖陳鄙,唐中和時期(881~884),因安祿山叛亂,隨閩王王審知、王潮兄弟一起南下入閩。幾經周折,最後選擇在仙遊山青水秀的東鄉榜頭光埔隱居。創辦白岩院,授徒誦經,著書立說,族內弟子功成名就的眾多。陳鄙為長遠大計,時時教導子孫要代代尊崇敬祖為重務,積善維志為實心。先祖的座佑銘,果然在飛錢家族開花結果。子孫後代中進士的有16位,知縣以上官銜20多位。

飛錢家族鼎盛時期是唐宋兩代。第四代孫曄公,為繁榮壯大計議,遷移至城內下街錢田裏開基立業。

第七世祖陳汝器、朱氏媽夫婦,累世積善好施,輕財重義,憐貧救苦,德厚孝悌,性友愛,將家資盡讓其兄保管。朱氏媽系宋寶文閣待制少保朱紱之女,賢德善施。凡有急求者,無不允諾,告借者如數獻給,有時還私藏財物於未食之中贈給,其人帶回撿視,發現米中有財物,送回受拒。如此這般,豐沛家資日漸虧空,施捨乾淨,家貧如洗,有時連糊口之食也發生困難。一夕,觀音菩薩化為方外女道前來求乞施捨,朱氏媽囊空,已無物饋贈了,臉上顯出難色。女道士手指朱氏媽腳上纏足布求贈。朱氏媽允諾,入室解帶,出來不見女道士。過了不久,滿天雲湧,叮口當作響,金銀連片如雨落下,一霎時,飛錢滿座。夫婦連忙焚香禱祝,願錢減半賜生貴子,光耀門戶。祝畢俄然一聲大震,飛錢減其半。朱氏媽毫無私心,急告官府,蓋建庫房藏其飛來之錢。因以“飛錢”二字作為家族命名,以祀上天之佑。遂昌其族。其後數年,朱氏媽連生三子,皆簪纓出仕。長子可行官國子監丞;次子可久以武舉官秉義郎監鎮;三子可大賜進士第,官朝散大夫,在泉州漳州任司功曹兼右獄推勘,長樂知縣累官廣東肇慶郡守。朝廷感其德,賜封汝器公為奉直大夫,朱氏媽為有德太夫人。夫婦壽至期頤,陳公享年九十四歲,朱氏媽享年九十六歲。

從此世人欽贊:潁水家聲大,飛錢世澤長。明閣部朱繼祚詩贊:飛錢何所自,為善積其躬,故里傳千載,臨池仰古風。宋狀元吳叔告盛讚汝器公:孝友性成,卓然高義,恤寡憐貧,輕財樂施。有觸斯興,不存表異,善小必為,功深德積,惟德動天,飛錢夕至,祝減焚香,祥鐘伯季,昌大門閭,人人所企,猗歟休哉,古今盛事。

陳 顯:南院始祖陳邕四世孫,唐處置使陳聞之子,唐景福登進士,官福建觀察使江南節度使福建行營統制。黃巢亂,公率軍從固始縣入閩討伐,勇沒于王陣,其子通公痛率父部,勇誅黃巢,國恨家仇兼報。唐復興,朝廷褒陳顯忠義,追封上柱國、魏國公,諡文忠。通公平定全閩,加封“南安將軍”。生五子:運、遠、廻、通、逢。子孫襲蔭福州石井巷、嵩山、仙塔逸居。

陳 勳:字大業,號銘策,又號興國,南院始祖陳邕四世孫,唐處置使陳聞之子。唐僖宗乾符二年( 875)乙未進士,授翰林學士。曆兵部侍郎,靈武節度使。廣明中,黃巢亂,特授招討使。勳以子迎侍福州,遂籍焉,為福州開派祖。

陳 檄:869~908,字飛羽,號子策,唐兵部侍郎,靈武節度使,勳公長子。唐廣明之亂,從河南固始縣倭嶼村,同王潮等率固始十姓軍校,于唐中和五年( 885)入閩。長期輔佐閩王,授太尉、大都督、節度使,封推城奉國功臣檢校、司空左武衛上將軍,賜第城南。

陳勳的長子陳檄及孫令鎔、令圖、令猷分別遷居閩侯大義、古靈開基,其後裔多定居福州,後散居福建省各地,其中檄孫陳漢唐,遷居壽寧三峰寺,宋乾德年間再遷壽甯楊鸛槔村,漢唐孫陳孺,又遷福安城上杭開族。此系在閩繁衍後裔,位列全省人口數前列支系之一。

陳令鎔: 883~?,陳檄長子。授大中大夫,補闕上柱國,潁川開國伯。閩侯大義祖。

陳令圖: 885~?,字仲維,陳檄次子。授客省大司空,贈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潁川開國子,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左驍衛上將軍都統制兼御史大夫,上柱國,食邑六百戶。由陳莊遷居閩侯古靈,派分古靈曉洞、長樂東渡珠湖、福清陳庫等。

陳令猷:889~930,陳檄三子。授工部尚書,建州長史兼御史大夫。由石井徙居閩侯古靈崎埔。裔衍福州、閩侯、長樂、福清、連江、閩南及閩東各縣,人丁興旺。

陳宗敬: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唐光啟元年( 885),中原板蕩,隨王審知入閩,居福州上渡。孫陳肇於五代後樑時由長樂龍門村卜居青橋,為取青陳氏一世祖。

陳瑞珪:河南光州固始人,唐光啟四年( 888)隨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閩,居福州。至唐乾寧四年( 897)遷莆田闊口,約西元908年遷入惠安岑兜,再徙場下園邊刊開基。

陳 湟:世居河南光州固始,避黃巢亂,唐中和年間(881~884)與子本、長孫稜同渡江,客居宣州;光啟三年( 887),又挈家入閩,卜居仙遊楓亭東門,為浮山始祖。

陳巢雲:于唐龍紀元年( 889),從河南光州府固始輾轉入閩,初居永貞鎮(今羅源縣)梅溪裏道人峰山下(今七步村)定居,為七步陳氏始祖。

陳 毯:光州固始縣人,唐乾寧間(894~898)隨王審知入閩,梁開平三年閩王王審知令諸姓各擇桑梓為裕後,陳毯帶第五子陳琿擇閩侯大湖厚塘開基。

陳 達:898~993,原籍河南光州固始陽翟村,入閩投王審知麾下為承事郎,奉命鎮管金門浯陽浯洲鹽場,卜居地仍曰陽翟,開基繁衍。其長子陳洪濟(五代末同安縣令)創“浯陽”堂號,其弟洪銛分居後行創“浯江”堂號。

陳 崇:河南人,任禦史中丞,唐天祐間(904~907)從河南入閩,始居福州石井巷,天祐未年遷福清玉澗肇基,為玉澗陳始祖。

陳資始:世居河南光州固始縣,唐天祐四年( 907),避亂入閩,卜居長樂昌化鄉雲洞(即長樂紫薇峰招賢裏雲洞之玉溪)。

陳崇文:李唐上舍太學生,唐時自潁川南渡入閩定居福清玉嶼(江陰)龍門。

陳守貞:福清深巷陳氏始祖,唐代由河南固始縣遷居福清方成裏。

陳伯倫:唐末從光州固始鐵井欄隨王審知兄弟入閩。陳伯倫有兄弟三人,陳伯倫留居福州西園,二弟遷長樂,三弟遷閩清。

陳肇泰:唐末從王入閩,其後裔陳玉泉于明代遷福州北門,現子孫多聚居省城福州。

陳 公:隨王潮、王審知兄弟從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定居寧德白鶴鹽場(今漳灣鎮)為鹽工。其裔陳萬春從白鶴鹽場遷羅源縣拜井裏小獲山邊厝(今松山鎮小獲村山邊厝)定居。

陳 栗:唐使相,從河南入閩居福清北區漈頭村,俗稱“漈陽陳氏”。

陳四翁:唐末人,“十八姓從王入閩”,在同安開基,子孫分佈在同安、廈門、長樂、古田等地。

陳高昌:原居河南光州固始縣陰德鄉,隨王審知入閩,生子三,太仲、太初、大始,公先居福州南台,傳至後裔陳二及宗政仍居南台,至良玉公由南台移遷甯德東洋柏洋村。

陳 九:原籍光州固始縣東滌阜福鄉治平境萬室村,于唐末隨王審知入閩,居莆田,其子小九諱晉招,遂避居甯德縣金溪村,嗣後又遷徙霞浦縣陳墩定居。

陳 光:唐末人,入閩鎮守興化,長房文顯居同安深青,二房文明居福清港頭,三房文節居興化,四房文義居泉州南安。

陳 潼:唐末人,入閩鎮守安溪,建左都營,寓居安溪開族。

陳 圖:南院始祖陳邕八世孫,于梁開平二年(908)由光州固始入閩,定居長樂江田鎮石門村。其子愈,官營田侍郎,稱營田陳氏,後裔衍三支派:縣房、石門房、三溪房。

陳 德:唐末從河南光州固始入閩,寓居侯官縣古靈。陳德生二子:長陳坦、次陳鎬兄弟遷連江賢義裏之龍門(今東湖鎮壓洋門村)。

陳文真:唐末由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初居興化府莆田縣(詳址失考)。明初,陳文真後裔陳積瑞、陳積清二兄弟定居莆田潭頭鄉三古村(今莆田市涵江區國歡鎮塘頭三古村)。

陳 嵩:唐末由河南光州入閩,卜居泉州,後遷興化府莆田縣黃石古流,生二子:長子陳邁留居古流,次子陳欽由莆田縣古流遷福廣業裏靈峰,其子陳石支分遷永泰二十五都仙屏之東(今寨下村)。

陳 傑:唐末進士,官節度使,封福國公,從固始縣入閩,至三世祖陳彭年遷居連江縣浦口益砌村。繁衍現連江大井支系。

陳永褆:唐末,陳姓先祖從河南固始縣入閩,始居建寧,至南宋高宗南渡時,開基祖秘書郎陳永褆隨建甯軍節度使趙仕伸到連江。

陳盈三:唐末入閩,始居福州江南下渡,後遷霞浦縣梅溪開族。

陳 臣:唐進士,廣州太守。唐末從浙江入閩,居柘榮溪坪潭頭坪。子孫繁衍柘榮、福鼎及浙江等地,人才輩出。

陳 略:又稱小二公,乃陳霸先第十代孫,避亂入閩,先居建州,唐末五代時分衍建陽考亭、建安漁溪,子孫分遷政和松溪等地。

陳一元:陳氏祖先,原是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末昭宗景福三年遷至福建福鼎,後遷浙江平陽。明太祖時,陳一元定居福州城文儒坊中段南側19號的陳宅。成為平陽陳氏入閩一世祖。文儒坊陳家老宅,即是平陽陳氏進入福州後的八世祖陳兆盛於明崇禎十五年(1642)購置的。陳宅十三世祖姑陳帙,即是民族英雄林則徐的母親。陳宅後易主,但若干年後又被陳氏購回,重建於清代,該宅院坐南朝北,四面圍牆,前後三進,占地面積15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233平方米。

陳 □:垕山陳氏始祖,其先祖封地河南禹縣神垕,唐末隨王審之入閩至融,卜居江陰裏垕山境(今後陳村)開族。一世祖陳孟德出生於南宋紹定三年(1230年)。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