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八閩陳氏 » 三明陳氏 »

永安陳氏人物志

錄入:陳美光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5年12月02日

永安陳氏人物志

陳 雍 (662~752年)字月銘,胡公五十五世孫,汝南令攝公之子,唐高宗龍朔二年壬戌生。世居吳興,少年好學多才,以辨博善屬文,年二十郡守,以賢良方正舉於朝。對策百余人,高宗獨善其對。永淳壬午,擢為中丞。明年,帝崩,中宗立。甲申,武后廢中宗。廬陵王于房州,李祚危若朝露。時,諸武分王,而唐室二十余孫無有寸土。文帝之天下竟自為周。瑯琊王舉兵匡複,李敬業興師前計而弗克,公日憂之。己巳,狄仁傑、張柬之舉兵計之,中宗得迎復位。復位之初,下愚不移,即與韋後共政,公百日不赴闕,為台司所劾,一謝而退。至玄宗立,下詔慰諭,複召入朝,以優崇之地。上加旌賁,召赴內闕,命崇政殿賜坐,詢以民政。公曰:“明王之治,愛民而已。”上曰:“朕躬定大難,手振宏綱,以寡昧嗣守丕業,虔奉遺訓,不敢怠遑,然欲罷員,外簡較官,以定官制;行鄉飲酒禮,以複奏議。禁女樂,汰僧尼,黜宮嬪,敦骨肉,不知所為何如?”公曰:“陛下揮寶劍而履瑤圖,攘內難而啟新命,社稷宗廟賴立不墜。伏乞首禁酷吏,遴選直言,納諫如流,臣顧抽肝擢膽,共佐升平,使在朝蹌蹌,在裏熙熙,以稱治焉。”上悅,賜帛錢黃金詩酒。由是每召公入對,詢以國政。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同次子野遷劍州之沙陽固發沖。時,公年八十矣。雍公生三子,長蘇、次野、三運。子孫遍佈三明、龍岩、南平等地,還向省外發展。

陳 野 陳雍次子,字惟蕃,唐朝官拜唐僕射兼尚書省事。

陳 安 陳蘇子,唐朝承務郎。

陳 通 陳野子,字伯達,唐朝任泗州牧,升朝議大夫,以事改調山陰轉中奉大夫。

陳 斐 陳運子,唐朝金華學士。

陳 威 陳安子,唐朝員外郎。

陳 翰 陳斐子,唐朝中春大夫。

陳 晏 陳通子,唐朝任政奉大夫。

陳 頊 陳翰長子,唐朝知事。

陳 珍 陳翰次子,知軍事。

陳 晁 陳通子,唐少監。

陳 明 陳晁長子,唐朝知軍事。

陳 留 陳晁三子,唐朝任縣令。

陳 遂 陳晏長子,字如意,光祿大夫。

陳 孺 陳晏次子,中奉大夫。

陳 遜 陳晏三子,唐朝直奉大夫。

陳 遇 陳晏四子,唐朝奉正大夫。

陳 韶 陳孺六子,唐剌史。

陳 昶 陳遂子,由江南通判轉左寺正。

陳 昴 陳昶長子,公將降生,時母夢德禽從天而降,故諱曰昴,曰志軒。唐昭宗大順二年( 981)辛亥,以經術出掌汀州文學,曆官十五載。丙寅,見唐政多僻,中官用事,棄官致政,歸家結廬,公好琴書,推衍易數,精研醫方。昭宗東遷,命中書舍人以禮部召公,公不應,以謝詩曰:“枯形槁骨苦難堪,生死誰期四與三;何中節度提權重,一片丹心向日談。”及梁篡位,征公戶部,公愈以老病堅辭。夫人肖剌史女,生五子:長文遜、次文靖、三文豫、四文殷、五文餘。公遷壙時,有丐者三人突入公室,厲聲乞米三鬥,察公之意何如,公欣與之,丐者悅,逐指大坡石鼻頭二龍戲珠地以酬謝。曰葬後當出三鬥油麻官。公叩姓名,丐曰,“木子山人也”。忽不見。公始悟其必李仙也。公有大度,不拘小節。年八十餘即終。葬仙人所指之地,亥山巳向。夫人肖氏葬流前渡羅垓。

陳 僉 陳昶子,唐朝大中大夫,遷明州奉化。

陳 欽 陳諾子,侍讀學士。

陳文遜 唐昭宗間任大中大夫。

陳文靖 唐天複二年任秘書郎。

陳文殷 陳昴四子,晉博士。

陳疑龍 晉參軍兼副總兵。

陳 融 東西二府副中書樞密事。

陳文余 沙縣人,字宗周,朱梁貞明三年( 917)丁醜生。天性純孝,篤志詩書,居沙陽叢桂。少高傲,有俊才,端莊謹厚,確守禮法。明年,京試同館二十餘輩,有術士偏視諸士,指公曰:“上取者,斯少年也”。諸士不欲,斥術者曰:“吾輩學富充餘,直不若省年乎?”術士曰:“小子不識文章,但此少年滿面陰德之氣,有征也”。公以賢良,首薦。晉高宗天福八年癸卯,征駕部員外郎。以子貴贈尚書。朱熹贈曰:“一門雙理學,九子十科名”。

陳守文 文余長子,少懷高尚,博古通今。嘗以讀書至萬卷,一事不知,最為深恥。以經學首薦,乾德五年( 967)丁卯任南昌令,登宋興國三年( 979)呂蒙正榜進士,擢監察中丞。

陳慎思 文余次子,性恬靜不露,志純篤好學,博通經史諸子百家,以經學優薦,與長兄同榜進士。開寶元年( 968)擢翰林檢討,其後世居桐林。

陳世則 文餘三子。幼有異操,年四五歲,恒以荻為筆,畫土書字。稍長,沉默好學。夜研求,自強不息。南唐聘之,公不應。語人曰:吾門世族,非大有為之,君必有不可召之。臣年四十三,同弟世卿登宋太宗雍熙二年( 985)乙酉梁灝榜三甲第二十名進士。仕監簿,唯以披閱為務,朝儀故事多所取正。後調廣東南路轉運使,進朝議大夫。

陳可法 文餘四子。穎悟異常,習《左氏》、《周易》,兼明《五經》。善風角星算、河洛七緯。受業於門者,四方遠至。南唐屢聘不應。宋端拱郡公、州守交薦於朝,登宗淳化二年( 992)壬辰科進士,擢監史,撰修五代國史。

陳弩郎 文餘五子。登宋景德二年(1005)乙巳科進士,任翰林侍詔。清介博學,言動有常,多有議論。平居寡言笑,資質純厚,在朝未嘗言人過失。

陳克諧 文餘六子。性資明敏,博涉經史,善持論。居恒歎曰:家貧親不擇官而仕,先哲之美言也。宋景德二年(1005)乙巳科進士,擢翰林,尋除司正。一日朝回,阻雨避庶民家,家人以盛饌留之。酒終,雨未止,公索以傘。蓋家人曰:“某寒熱不出階前,風雨不往市上,風寒暑濕,之所不侵,置傘無為也。”公悟曰:“隱者也。”由是宦情稍冷。後一枝遷泉州、德化後桐,今屬大田縣,子孫蕃衍書香不絕。

陳世卿 字光遠,號豸山,文餘公第七子。周太祖廣順三年( 953)癸醜生。兄弟九人,同兄世則登宋太宗雍熙二年( 985)乙酉梁灝榜進士二甲第十九名。授衡州推官,調東川節度推官,靖安軍事。移梓州(即今潼川)從事。詔改掌書記,凡七年。歸朝為秘書郎、遷常太常丞,知新安。或薦以堪任憲台。即招歸會張鑒,出知廣州。將行召見,賜緋,加太常博士。景德初,複知建州。真宗知公才幹,逾月改調福州轉運使,規劃南劍州安仁等銀場。歲增課羨詔獎之。俄而代姚鉉為兩浙路轉運使,曆祠部員外郎。大中祥符四年,改度支員外郎。出為荊湖北路轉運使,屬灃州慈利縣下溪等四州。會郡曄知廣州,被廢。乃授公秘書少監。加賜金紫。公至,既奏罷“計口鬻鹽”之弊。有守邵曄有惠政。于真宗大中祥符九年丙辰歲,得疾而終,享壽六十有四。生五子,長儼、次侃、三佩、四偉,仙游縣太君所出;五偁,彭城縣君出也。帝聞震悼,謂近臣曰:世卿陳少監,剛毅果斷,偃武修文,盡力忠國,是社稷之臣也。孤念其材力英武,拔士有方,贈吏部尚書,追贈其父文余駕部尚書,母鄧氏南陽縣太君,肖氏蘭陵縣太君。命中使護喪,勅命歸葬沙陽,立石記府縣、祀鄉賢名宦。

陳世昆 文餘八子。志氣宏放,喜怒不形,博覽群籍。堂兄克元每嘆服之,以為勝已。登宋祥符二年(1009)特奏進士,授助教。因母疾,請還省親。詔複征公以奉議郎。卒於天禧四年庚申之二月,享壽六十四歲,事親至孝聞於上,特贈禮部,生六子。

陳世隆 文餘九子。少有志懷,博學廣文。登北宋天聖二年(1024)甲子科宋效榜進士,授大學士承直郎,調濠州臨政,處決如流,民有因事至者,教之以孝悌忠信。

陳 儼 字君任,陳世卿長子,篤志詩書,博學洽聞,文章典雅,才術過人。王旦公嘗器之。登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壬寅王會榜第三名(探花),旦公喜曰:“不辱吾筆也”。由兵部員外郎,曆官一十四載。祥符丙辰,父喪聞訃,哀毀過甚,一痛幾絕。天禧二年,詔複遷太常曆中丞,六年戊辰,進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公性質端厚,處事謙和,在朝廷未嘗言人過失,平居寡言笑,凡遇士大夫于途,必引車以避之。居官三十餘載,身雖貴顯,深自損抑,恒以盛滿為戒,自奉則簡儉若素。又喜誨誘後進,其清約如寒士泊如也。然剛介寡合,王欽若每惡之。公有先知之明,善保其身,終不為奸狡之陷害也。

陳 偁 陳世卿五子,字君舉,大中祥符八年(1015)生,年十七,登宋天聖八年(1030)庚午王拱辰榜進士,公生平天性仁厚,動必以禮,好學不倦,居官以教化,為先民感慕之。公自年少登科,初調漳州司法參軍,移龍溪主簿,薦福之羅溪令,又薦太理寺丞,知台之黃岩,未幾移知虔之安遠,以太子中舍知循州。曆殿中丞,國子監博士,賜緋服魚袋,通判、州守錢公深服為循吏。以判事諉公,公辭以不可。苟得愈服。公有廉吏之稱。兩遷至北部員外郎,知惠州。恩遷駕部員外郎,進虞部郎中,選知宿州,移知開封,轉北部郎中。便殿召對,命知泉州轉運使。上疏陳事,不聽。上以諤奏不直,知舒州,轉駕部郎中,複知泉州轉運使,泉州多番商,舊法商至必使詣東廣,否則沒其貨。又上疏,請置市舶司於泉,哲宗立詔從其議。新官制改朝議大夫,稱循吏。賜服金紫。府縣祀鄉賢名宦。

陳致昌 文余孫,守文公長子。敬敏能文,無書不讀。守公以其剛明正大,薦征授吉州令。三年大治,功擢廣州太守,治廣九載,民欠之數全完,百姓家家克溢,歲凶無慮,賦稅無虧,甲於各省,公之德政也。公政清弊革,事聞於朝,真宗( 998~1007年在位)嘉其賢,諭之曰:“百姓困窮,風憲所關,風憲警肅,百僚上之不肖,下僚效之,所以民愈窮而上益貪。賢哉!知府正而不貪,縣令得不肖者乎?”進升戶部右侍郎。去之日,民不忍舍,童叟誦公之德,歌送曰:“陳公來知府,百姓無窮苦。陳公升侍郎,百姓無倚牆。未到累欠多,三年廣積糧。解懸仁父母,致富親爹娘。九年如一日,一別又天長。”公聽其歌,切諭慰再三,淚別百姓。立生像祀之。

陳 瓊 陳偁長子,字時中。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癸酉生。性敦厚,克承家訓,肆業國學,博通群書。其正心修身之要,得之於家傳。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乙巳登彭汝勵榜進士。英宗嗣位之初,優禮大臣,追念先賢。由是益錄賢勞之裔。任以汀州軍事推官。公既仕,能起弊維風更化,善治風神凝遠,制行峻潔,遇事英發,掀髯論辨,法家拂士弗能過之。生五子,長同郊社齋郎,次正裕朝陽縣丞,三正倫主簿,四正敏興化參軍,轉朝奉郎,五正亮經歷。公簡儉自守,仁愛自持,以重德推焉。

陳 玨 陳偁次子,字元中。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戊子生。少好學,善屬文。事親至孝,友於兄弟。嘗誦尚書公訓,居恒言不妄發,性質謙和,不汲仕進。為人坦夷溫厚,不見圭角,識量英偉,知慮絕人以治經。登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癸醜餘中榜三甲進士。公初蔭補太廟齋郎,蘇州常熟縣主簿,及登甲第,授文林郎。在蘇一載,遠近向化,四境平寧。擢試秘書省校書郎。夫人蕭司理之女,生三子,長淵、次源、三正揆。公少年登第,未幾,甲寅冬,卒於官所。聞于朝,帝顧謂近臣歎曰:“循吏陳偁之子陳玨,忠厚純良,終始如一,豈意不享遐齡耶”。卒年二十有七,歸葬貢川發沖水東後坑,勒石於墓書:宋文林郎陳玨公之墓。男淵、孫大易立。

陳 瓘 陳偁三子,字瑩中,號了齋,沙縣城西勸忠坊人。宋元豐二年(1079年)探花,調招慶軍掌書記,湖州州學教授。七年,知濠州定遠縣。哲宗元祐四年(1089),簽書越州判官,通判明州。紹聖元年(1094),召為太學博士,遷秘書省校書郎。四年,出通判滄州。元符二年(1099),知衛州。徽宗繼位,召拜右正言,遷左司諫。以彈劾蔡京,罷監揚州糧料院,尋改知無為軍。建中靖國元年(1101),召為右司員外郎,兼權給事中。以忤曾布,出知泰州。崇寧中,坐黨籍除名勒停送袁州、廉州編管,以赦移郴州。政和元年(1111),又因上《尊堯集》事,再徙台州。居台五年,由於被蔡京、蔡卞等忌恨,獲自便後仍不斷流徙。宣和六年卒於楚州,年六十八。著有《了齋集》四十二卷、《約論》十七卷等,(《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七),大多已佚。《兩宋名賢小集》收有《了齋詩集》一卷。事見《永樂大典》卷三一四三《陳了翁年譜》、《閩中理學淵源考》七,《宋史》卷三四五有傳。靖康元年(1126年)宋欽宗即位後,蔡京一黨受到了清算;朝廷追封陳瓘為諫議大夫,並在縣學中建了齋祠奉祭。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宋高宗對輔臣們說:“陳瓘當初為諫官,正直的議論,對國家大事多次陳言,現在看來都是對的。”因此,特諡陳瓘為“忠肅”,賜葬揚州禪智寺。

陳 珹 陳偁四子,字文中。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己亥生,登宋元符三年(1100)庚辰李釜榜二甲三十一名進士。知吉州。片言折獄,近遠向化,厥德歸厚,黃白謳歌。

陳 戩 字善夫,陳瑊季子,登宋元祐三年(1088)戊辰科三甲一名進士。累升處州知府。處州民饑,流徙諸郡千戶,有司軍衛遣逐捕之,死者甚多。公至任,四方招撫。回籍乃曰:民饑流移,豈其得已。仁人君子,所當憂惜懷來,乃驅逐使之失所,不仁孰其矣。遂仰縣宰隨在,加意撫綏,發倉廩以給之,居處醫藥,皆為區處。籌畫山林湖海之利,聽民取之不禁。三年大治,甘雨隨車。

陳正度 陳珹三子,幼敏慧,賦性溫良,事親至孝,昆仲友愛,好讀書不輟。平日訓子孫曰:賢則讀,愚則耕。常以德義是行。後登仕籍,官授虞州稅監使,生四子:長夢兆(麟公)、次夢錫、三夢遠、四夢松。與諸孫芘、蒭、圱、光遠、壯宗俱登進士。

陳 麟 字夢兆,陳正度長子。登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己醜賈安宅榜二甲進士。調福州閩縣令,辨盜獄冤者,後獲真盜,邑人神之。部使狥勢家意,欲徙他人墓自辦,麟持不可。縣吏被杖,終不為動。使者複令屬邑求翠羽花石,不可得,怵以危言。麟曰:“孤寒小官,潔已自守而已。”紹興初,知韶州,鄰寇泊城,率軍民戰守,賊敗,乘勝俘其二帥及餘黨數百人。部使以最政聞。擢湖南轉運判,事載府縣二志。祀鄉賢。時與黃琮、翁穀號為閩中三循吏。

陳大易 派名也。諱榮椿,字靈筠,玨公之孫、默堂公長子。宋元祐三年戊辰生,位十五。公生天性敦厚,內守家教、外染舊風,好《周易》知吉凶,上通天文,下達地理,人以易老先生稱之。自號一笑山人。紹興庚申年,授虔州龍南尹(虔州今為贛州,宋僖祐太后居虔州)。

陳 淵 陳玨長子,陳瓘之侄。字知默,初名漸,字幾叟,治平四年(1067)丁未生,登宋紹興八年(1138)戊午黃公度榜進士。從學“二程”,又師楊時,學者稱默堂先生。紹興五年(1135),廖剛、胡寅、朱震權、張致遠薦充樞密院編修官。七年,詔舉直言極諫之士,胡安國以淵應。九年,除監察禦史。尋遷右正言,論秦檜親党鄭億年嘗從賊,乞寢職名。為檜所惡,改宗正少卿。罷,主管台州崇道觀,卒。淵著有默堂集二十六卷,詞三卷,均《宋史藝文志》並傳於世。

陳正敏 字遁齋,瓊公次子,少穎敏好學,博綜古今,善著述,所著《遁齋閑覽》二十四卷,錄其平昔所見、所聞,又著《劍溪野語》三卷行世。初任興化參軍,轉朝奉郎。生三子,長師道,字無已,博學善文,高介有節,安貧樂道,熙甯王氏經學盛行,心非其說,蘇軾薦之任徐州教授。

陳 素 宋知府州事。

陳夢熊 宋知無為軍。

陳仲昌 宋制置使。

陳國俊 元朝戶部尚書。

陳克元 陳文豫長子,朱梁間任中書令。

陳克儉 文豫四子,朱梁間奉議大夫。

陳智高 陳理子,知龔州今潯州府平南縣。

陳師實 守文次子,京都推。

陳 炤 師實次子,曲阜文學。

陳 回 師實三子,奉祿大夫。

陳 涼 師實四子,參知軍事。

陳致能 慎思長子,杞縣令。

陳致用 慎思次子,承直郎。

陳 顯 致能裔孫,宣和殿大學士。

陳致運 世則子,官院判。

陳致衡 世則三子,太廟齊郎。

陳良弼 陳世則曾孫,宋紹興十八年(1148)戊辰王佐榜二甲進士。

陳太初 可法次子,閩縣令。

陳邦光 可法裔,太子詹事。

陳 璿 克諧孫,試中書科。

陳大秀 克諧曾孫,知吉州。

陳 侃 世卿次子,興國五年( 980)庚辰生,承議郎古田尉,改中奉大夫。

陳 偉 世卿四子,承事同學究出身。

陳 瑗 陳侃五子,通奉大夫。

陳 皓 登宋皇祐年間馮京榜進士。

陳皐謨 登宋嘉祐丁酉章衡榜進士。

陳 升 字蓋雲,陳瑊長子,登宋紹聖四年(1097)丁醜二甲八名進士。曆官正議大夫。在官忠厚寬宏,方直剛正。

陳 騤 字元樞,陳戩孫,知樞密事。

陳正匯 陳瓘長子。矜莊自持,剛介有節。其忠直之氣,不忝厥父也。官龍圖閣學士。

陳正同 陳瓘次子。在姿州治民有法,救荒所活甚眾,世多傳其法焉。出載宋史,其法未詳。

陳大禮 陳正尋次子,諱榮柏,字靈秀,紹聖三年丙子生,授司勳主事。

陳薦可 沙縣人,政和二年(1112)進士。

陳祗柔 宋重和戊戌(1118)王昂榜進士。

陳 仙 南宋紹興二年(1132)壬子進士。

陳彭老 陳瓊孫,南宋紹興五年(1135)乙卯科進士,任永春主薄。

陳正願 陳玨次子,字知泉,熙寧三年庚戌生,授通判。

陳正揆 陳玨三子,熙寧六年癸醜生,任光祿大夫。

陳惟則 登宋紹興十五年(1145)乙丑進士。

陳 捐 陳珹孫,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辛未三甲進士。

陳大年 陳瓘孫,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丁醜二甲進士。

陳 滂 登宋乾道丙戌(1166)蕭國梁榜進士。

陳 東 登宋乾道壬辰(1172)王定榜進士。

陳 瑀 陳儼子,宋乾道壬辰(1172)進士。

陳大應 陳珹孫,宋淳熙五年(1178年)進士。

陳大經 陳玨孫,宋駕部郎中。

陳大綸 玨孫,知洪州今南昌。

陳大武 正揆長子,崇文院校書。

陳大成 正揆次子,調南安司理。

陳 堯 玨曾孫,舒州通判。

陳 芘 珹曾孫,宋淳熙八年(1181年)進士。

陳 蒭 珹曾孫,南宋嘉泰二年(1202)進士。

陳 圱 麟侄,登宋嘉定四年(1211)進士。

陳民望 宋淳熙八年(1180)辛醜黃由榜進士。

陳僉逯 登宋淳熙十四年(1187)丁未進士。

陳光遠 陳麟孫,登宋紹熙元年(1190年)庚戌余複榜進士。任石城令。

陳光轉 陳玨玄孫,寶慶二年(1226)進士。

陳文卿 宋嘉泰壬戌(1202)進士。

陳鶚登 宋嘉定元年戊辰(1208)進士。

陳 燁 陳瑊元孫,宋嘉定十年(1217)進士。

陳 煃 陳燁弟,宋景定三年(1262)進士。

陳 振 陳珹孫,承直郎。

陳 撫 陳珹孫,廣州通判。

陳 抑 陳珹孫,縣令。

陳 揆 陳珹孫,判官。

陳光輔 陳玨第四代孫,宋寶慶二年(1226)進士。

陳子大 登宋紹定己醜(1229)科進士。

陳壯宗 陳瑊玄孫,登宋端平二年(1235)乙未吳淑吉榜進士,調瓊州推官改大理寺承,轉光祿大夫。

陳炳宗 陳瑊玄孫,以鄉薦任亞中大夫。

陳 微 宋淳祐元年(1241)辛醜進士。

陳 宷 宋淳祐元年(1241)辛醜進士。

陳 羽 瓊曾孫,登宋景定三年(1262)進士。

陳 卓 瓊曾孫,登宋淳祐四年(1244)進士。

陳 章 陳卓弟,登宋端平二年(1235)進士。

陳 燮 登宋淳祐七年(1247)丁未進士。

陳 雅 登宋淳祐七年(1247)丁未進士。

陳 職 壯宗子,登宋寶祐元年(1253)進士。

陳 桂 登宋寶祐四年(1256)丙辰榜進士。

陳 鄒 開兄,登宋景定三年(1262)進士。

陳 鄂 淵五代孫,宋景炎二年(1277)進士。

陳宜子 玨第六代孫,咸淳七年(1271)進士。

陳布祿 玨第六代孫,宋咸淳七年(1271)進士。

陳道安 登宋鹹淳十年(1274)甲戌科進士。

陳師道 陳正敏子,字無已,博學善文,高介有節,安貧樂道,熙甯王氏經學盛行,心非其說,蘇軾薦之任徐州教授。

陳光前 登元朝元統癸酉(1333)李齊科進士,曾纂編《慈利縣誌》。

陳朝瑕 登元朝年間進士。

陳其昌 登元朝年間進士。

陳石興 明景泰三年(1452年)剿鄧茂七有功,兩府奏最,應授指揮使。

陳體白 上坪人,明代書法家,有作品傳世。

陳 隆 (1458~1538年),字文升,號慎軒,安砂人。明朝成化十六年(1480年)考中舉人。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出任廣東潮陽縣知縣,後調任江西安遠縣知縣,興學勸農,節傳費,革左右侵漁,政平訟理。潮人生祠之。隆孝友敦睦,絕跡公廷,後辭職回鄉。年九十猶力學不倦。

陳赤美 (約1540~約1600年),城關人,幼年喪父,家赤貧。年16歲時,母病亡,因無錢殯葬,將賣身葬母。後,途中拾金,贖身回家。有一天,陳赤美又在路上拾得金子 3兩,他遇見一女子在哭泣,問明是因遺失金子而哭,數量和他所拾相符,即如數歸還。這女子要酬謝他,他堅辭不受。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福建沿海遭倭寇蹂躪,朝廷徵兵抗倭,陳赤美應徵入伍。在福清戰役中,指揮這一戰役的劉督府陷入倭寇包圍之中,其親兵無法救援,陳赤美獨力保護,奮力刺殺 2個倭賊,始得突圍。回到福清縣城外北岡上時,又被緊追不捨的倭寇圍住,陳赤美冒著萬箭沖出重圍,報告監軍,派兵救回了劉督府。赤美在福清戰役、泉州戰役和下茂、龍頭寨等處與倭寇作戰中都曾立功受獎。

陳源湛 (1550~1610),字禮泉,明萬曆元年(1573年)舉人,萬曆十四年出任廣東和平縣知縣。升任高州府通判。萬曆二十九年,轉任廣西梧州通判。因不滿官場的腐敗和黑暗,憤而辭官回鄉。萬曆三十二年,捐資開發桃源洞風景區。他修整開鑿一線天等景點,築亭臺樓閣10餘處,並在洞口峭壁中央題寫了“桃源洞口”四個大字及一首律詩。著有《四禮四緘》一書。

陳文海 (約1660~1729年),字圻候,城關人。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貢生,曾出任德化縣學官,後被推薦到臺灣諸羅縣(今臺灣嘉義市)縣學,升任江蘇如皋縣知縣。他很重視培育人才,所到之處,他修學宮,建義塾,辦教育。

陳明炤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舉人。

陳俊秀 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臨青判官。

陳行忠 明崇禎三年(1630年)舉人。

陳存道 授浙江金華縣知縣。

陳 濫 明貢生,曾任興業知縣。

陳源潔 明貢生,曾任郴州州同,升審理正。

陳嘉猷 明貢生,曾任容縣知縣。

陳興仁 明掾仕,曾任柸山巡檢。

陳五道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武舉人。

陳 樞 字西侯,號緘齋,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舉人,能文工詩,有唐宋風,由孝廉出任山東昌樂尹。

陳家模 清雍正七年(1729年)舉人,任江南太蒼州州同。

陳鴻猷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拔貢,甯津縣知縣。

陳定圖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武舉人,任漳州府海澄千總兼中軍守備。

陳登龍 清嘉慶五年(1800年)武舉人,任浙江安吉營守備,山東沂州都司。

陳樹蘭 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舉人。

陳如嵩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舉人。

陳如桂 清同治元年(1862年)舉人。

陳旭桐 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舉人。

陳國治 清武舉人。

陳志達 才略過人,慷慨好義,嘗出外洋,倡修安砂大河水口,以翊文風。《永安縣誌》有載。

陳羽鸞 侯選州同,贈文林郎,江南如皋知縣。

陳徐驢 授呂化衛千戶。

陳應祖 陳樞之父,贈文林郎,山東昌樂知縣。

陳應徵 字伊三,由拔貢入京教習,授河南汲縣知縣。

陳文孫 (1887~1952年),字子彬,永安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參加縣試得第一名。後赴福建全閩師範學堂求學,畢業後曾任永安縣立中學教務長、校長,永安縣政府教育科長,永安師範校長。1949年6月被推選為永安縣代理縣長。

陳朝敬 (1889~1934年),乳名敬老,安砂曹田松林下人,1934年 2月紅軍解放安砂後,他積極參加赤衛隊,被選為曹田鄉蘇維埃政府土地委員,帶頭打土豪,分田地。同年 8月,紅軍撤出安砂不久,國民黨軍隊實行反革命復辟。朝敬被土豪陳錦盛的幫兇發現,被敵人用鋤頭砸昏後活埋。至1964年才找到他被活埋的地址,遺骨已安葬于安砂革命烈士紀念碑下。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