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川陳氏源流考
2010-12-22
一、遠祖世系
貢川派雍公裔,其世系為元方派。清光緒年間貢川宗譜因錄江右之譜其世系錯誤頻出,從陳寔公始直系簡圖是:長子紀公(字元方)--群公--簡公--牧公--准公--徵公--謀公--鉌公--閔公--賜公--星公--邁公--閏公--豹公--弼公--譚公--攝公--雍公。
至民國二十一年,雍公嗣孫得璜公發現此問題後,著《永安貢川陳氏大宗祠譜世辨誤》,原文如下:
按帝舜生於姚墟(今山西永濟縣),故以姚為姓,居於虞,故以虞為氏;禹封舜子商均于虞,賜姓姚,及商湯又封虞遂於遂,自帝舜至閼父三十二世,皆傳姚姓;周武王又封胡公滿于陳,賜姓媯。綜上從知,永安譜指胡公為媯遂子所錯多矣,不出氏而出姓一誤;胡公以前不傳媯姓,又一誤;虞遂湯時人,胡公為武王時人,相距六百數十年,而錯認其為父子,又一誤。此外,如陳國列候俱為媯姓,而譜則謂胡公死,子孫以陳為姓,又誤;《史記》孝公為申公子,而譜則誤為相公子曆公為桓公子,而譜則誤為桓公弟桓公弟五父名佗子,曆公名躍,而譜則誤以曆公名佗;又敬仲為路子,而譜則誤為佗子。又考魯桓五六年經傳,五父佗殺桓公子太子免,而自立翼年,蔡人殺之而立曆躍,而譜則誤為蔡人殺太子免。又考敬仲奔齊,以國為氏;而譜則誤載胡公子以陳為姓,讀《新唐書》載,田齊王建為秦所滅,季子軫為楚相,封潁川侯,因徙潁川,稱陳氏,十傳源公,生太邱祖;潁川,陳氏以軫公為鼻祖,今永安譜載翔公名和,始居潁川,為太邱祖,上世是不特與史載不符(按興化別譜載翔秘為周代陳國閔公越子孫本派事實較確),即與河南之固始、閩省之古靈、長樂各譜亦異,可見以翔公為太邱祖之父是鑄大錯矣。
又新《新唐書》載:源生三子,寔、則、邃,寔生六子:紀、夔、洽、諶、休、光(此六派有譜皆同),而永安譜則載翔生太邱祖,再傳為紀、諶,於此兩世帝系皆言焉。不詳所述,潁川世次無,乃隨便意度之辭乎。又考《新唐書》,太邱祖為公子完二十七世孫,而永譜則誤為陳穆公款三十二世孫,尤數典而忘之也。近閱省譜與史書如同一輟,且為古靈先生手訂,先生為吾閩學開先,北宋名臣,豈肯自誣其世次,其譜援庶民不得祖天子之例,斷代以宜都王為第一世,宜都王以上有皇室,譜牒可考,宜都王以下迄古靈先生不過十六世,自易纂修,其為信譜無疑。吾永譜遠代世系固傳抄于江右,獨惜前人未稔漢晉世次史有記載,昭然證憑,俯拾即是,而乃傳會牽合以誤傳誤。
茲得璜家遷省會,同宗萊士君,古靈先生裔孫也,持示家譜,並告參考諸書,幸窺其奧,方悟吾舊譜為進士瑊公所成者,自雍公入閩之後,洵堪傳信,雍公以上抄自江右者,只可傳疑,今溯上胡公以迄太邱祖,數十代世系,既百出其瑕疵,應重謀而改訂。自太邱祖以下,紀公群公二世史有本傳,足徵群生泰,泰生准,有漳州、臺灣、無錫諸譜足證。准公至雍公一段不無疑點,永譜載雍公上世居吳興,得璜赴吳興城內英士街,觀勤士君藏譜,赴長興治城南下箬裏訪陳武帝舊宅,見武帝誕時沸湧之聖井,幼時手植之銀杏,至今尚能出泉生果。惜既無家廟,終鮮宗人乃渡太湖到無錫,考惠山太邱祠宗譜,奈俱無雍公祖父世系,自應再搜別譜參稽,以臻完美”。
據《春秋經傳》、《春秋氏族圖陳國本支》、《春秋氏族圖齊國陳氏》、《史記索引陳世家譜系》(《史記》漢司馬遷著,《索引》唐司馬貞著)、《史記索引敬仲完世家》、《欽定新唐書丞相表陳氏世系表》(廿四史之第十七,歐陽修著)等材料記載,胡公滿至雍公世系如下:
胡公滿--申公犀侯--孝公突--慎公禦戎--幽公寧--厘公孝--武公靈--來公燮--文公圍--桓公鮑--曆公躍--敬仲完--孟夷犀--孟莊泯--文子須無--桓公無宇--僖子乞--成子常--襄子盤--莊子白--太公和--桓公午--威王因--宣王辟疆--泯王地--襄王法章--齊王建--軫公--嬰公--餘公--軌公--審公--安公--桓公--願公--齊公--傳源公--寔公--紀公--群公--泰公--准公--徵公--謀公--鉌公--閔公--賜公--星公--邁公--潤公--豹公--弼公--譚公--攝公--雍公。
二、舊譜存疑
1、實公與雍公代數問題。
第一部第五章陳氏世系中的貢川世系,是根據民國年二十九年永安上坪得璜公所整理之族譜世系,與貢川清光緒譜相差一代。
清光緒版本之譜從胡公至實公源流依江右大譜復刊於首。從雍公起世系為七代祖昂公所編,雍公後世系為十一代祖瑊公所編。據譜載,貢川陳氏族譜世系源流貢川派入閩前世系較亂,此事民國譜學家得璜公也看出。但雍公後歷代世系昭穆有序,如貢川七代祖昂公在譜序中也寫道為“信譜”,“予亦不假名筆以為重也”,即不必用假名。
潁川始祖陳寔公生於漢和帝永元十五年(
103),其18世孫陳雍生於唐高宗龍朔二年( 662),相隔
559年,每代約30年左右,符合繁衍規律。另據譜載,貢川始祖陳雍世居吳興,屬吳興世系。但據全國各地譜牒及史料記載,吳興世系與貢川世系多有出入,貢川派為紀西元方派,而吳興派則為諶公季方派後裔。
2、關於“入閩”定義問題。
此問題是許多史學界較難界定的問題。如唐文學昂公譜序載雍公祖父譚公避地居將樂,雍公父攝公卒葬泉州隔村。據宋代彭老公譜序載,雍公太祖豹公自吳興遷居長樂西湖,比昂公序更推前二代。一般慣例以肇基者為始,故永安貢川的始祖是雍公,定位為入閩始祖。
此問題全省各支系有譜皆普遍存在,例證頗多。遠如南院始祖邕公,邕公父陳忠,原藉京兆府萬縣都鄉胄桂裏(今陝西長安),唐代因與李林甫不協,于唐開元廿四年(
736)與父同時被謫入閩。其後裔有諸多支系從固始入閩繁衍,均取當地始祖為入閩始祖。
近者如大田縣貢川派陳氏,入田原由與其相似,大田縣陳氏始祖百九十公,生三子,長光伯、次坎、三侗,百九十公於宋朝從永安上坪遷大田福塘鶴沖巷,裔衍福塘。而光伯公之子、百九十公之孫明通公是後面從上坪遷大田睦坪峽頭坑,此支派子孫則稱明通公為始祖,而百九十公五代孫晏五公遷大田上京,繁衍成閩中大族,此支派子孫則稱晏五公為始祖。以上問題出自始遷祖和肇基祖之別。
三、開閩始祖潤公與雍公的關係。
據閩、浙、台及大田、尤溪、沙縣等雍公裔之族譜和各地旁系宗支諸譜有另一版本記載雍公為晉朝開閩大始祖潤公後裔,其直系是:實——諶——和——台——潤——譚(公生四子)—豹(居西湖)、雍(居劍州後改延平)、授(居東塘)、虎(居竹嶼)。
1、潤公為晉朝人,西元 265年出生,雍公為唐朝人,西元
662出生,二者之間僅三代,相隔近四百年,出入過甚。
2、貢川舊譜為:潤——豹——弼——譚——攝——雍。潤與雍間共六代,每代百餘年,也誤。
3、長樂江山譜載:入閩之祖潤公,字文茜(閩省多譜又載文奮)。乃實公之六世孫。生於西晉泰始元年(
265),卒於西晉永和三年(
347)。晉永嘉間(308~313)五胡亂華,中原士族,多為避亂,南渡入閩。史稱“衣冠南渡”。適時,潤公率屬攜眷,隨流入閩,寓居烏山。永嘉六年(
312)東晉將亡,公棄官隱退,卜居長樂岱邊。為不忘始祖,命其鄉曰“二難”。並作《閩中草寓記》傳世。公生二子,曰譚、曰謹。譚字德敷,仕晉,司空職。出任高原令。謹仕魏,遷徙武昌。吾江山陳氏乃譚公之後裔……。
江山譜直系:潤--譚--豹--遂(至江山祖元公凡22世);貢川譜直系:閏--豹--弼--譚。
這裏,根據二系材料進行比較:
1、江山譜有潤公(貢川譜有閏公)。
2、江山譜有譚公(貢川譜有譚公,二者名同,代不同)。
3、江山譜有豹(貢川也有,名同,代不同)。
4、宋代玩中公譜序雲:“(雍公)以上世紀綿遠,其譜無述,傳自雍公以下乃始得其紀”。可見,雍公前世系不清。
5、據宋代彭老公譜序載:“太邱十六世諱豹者,自吳興遷于長樂西湖,以逮後譚公為漳州剌史,會唐季避地家于將樂。自雍公永淳拜中丞,生三子,長蘇,徙寧化石壁,季運,徙建州閩縣。惟我祖野公居仲,父子始遷於沙陽固發沖,是歲唐開元二十九年也。”
閩省諸譜皆載潤公入閩,而彭老公譜序為潤公之子豹公遷閩,此定然是彭老公之譜序之誤。豹公,潤公之子,如彭老公作譜序之豹公者是為貢川始祖雍公之先祖,那麼貢川陳氏屬晉開閩大祖潤公之後無疑。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由於歷時漫長,其間世系定然有漏,才會出現每代長達百年的謬誤。考據江山陳氏宗譜,江山陳氏是宋代複從沙縣(時永安未建縣,貢川屬沙縣)遷居長樂。以上二系四代間有三代祖諱同,決非偶然,有一定的必然。
四、南院邕公與貢川雍公的關係
福建陳氏許多族譜把南院始祖邕公、貢川始祖雍公混為一人,因其音同而字不同。此二公皆為實公衍派,邕公為諶公裔,雍公為紀公裔。如漳州華安縣陳氏,其先祖定居和遷徙線路都是貢川派,譜載“入閩居南劍州固發沖,遷漳平永福,派衍華安”,結果其上游世系入閩祖卻成了邕公,因此,閩譜多將二公混為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