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八閩陳氏 » 福州陳氏 »

從螺江進士陳芳楷的謁祖詩淺談螺江陳氏始祖之源

作者:福州大學教授陳國豪  來源: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陳氏委員會  更新時間:2013年05月10日

從螺江進士陳芳楷的謁祖詩淺談螺江陳氏始祖之源

螺江陳氏是福州地區著名的簪纓世家和望族。從明朝到清末,共產生了21名進士, 108個舉人,近代又出了10個將軍、 3個兩院院士及許多科學家、高級工程師和黨政幹部。據螺江陳氏“三修族譜”中有“吾螺之分支于陳店而上溯玉溪”之語,確定其始祖陳廣于明洪武年間(西元1368--1398年)從新寧(今長樂)遷來螺洲鎮店前村。然而,由福建省陳氏委員會副會長陳鼎淩、陳美光編撰的《天下貢川陳》一書中,發現螺江進士陳芳楷寫的25首到永安貢川謁祖的詩,從詩中可以看出陳芳楷曾七次到永安貢川、安砂、沙縣謁祖,引起人們的對螺江陳氏源流的關注,本文對此略作探討。

 

一、從陳芳楷的謁祖詩可讀出的信息

據陳美光介紹,在《天下貢川陳》中所載的陳芳楷詩(以下簡稱《詩》)是出自永安《貢川陳氏宗譜》的文翰集。為瞭解讀《詩》的資訊,先列出陳芳楷的簡歷。

陳芳楷(1676—1763)生於清康熙丙辰十五(1676)年。雍正癸卯元年(1723)中進士,時48歲(虛歲,以下同),雍正丁未五年(1727)與同族進士堂弟陳衣德擴修家廟(祠堂),時52歲。清乾隆癸未年(1763)與同族進士堂弟陳衣德第一次新修家譜,當年(1763)陳芳楷逝世,壽88歲。此時陳衣德72歲。

《詩》共25首,許多詩有確切的時間、地點和人物,有的則間接告訴時間,如“秋風秋雨”顯然指的是秋天,而“花柳逢春”顯然是春天等。

第一至六首為第一次謁祖時所作。

第一首《謁貢川大宗祠》,並加:“陳芳楷(字易生,號直園,清雍正進士,山東東昌府清平令,默堂公二十五代孫,雙龍派遷福省螺州)”。默堂公是貢川陳氏始祖雍公的第十二世孫。(陳淵,名正尋,字知默,號默堂(1067~1145年),沙縣城關人,陳瓘侄兒。宋紹興八年(1138年)賜進士出身,翌年任監察禦史,再升右正言。著作有《默堂集》三十卷)。注語清楚寫明陳芳楷的身份,表明他是“默堂公二十五代孫”,所謂“雙龍派遷福省螺州”是指安砂默堂公的兒子龍南令大易公的後裔雙龍派支系遷往螺州。第一首詩有以下幾句講得很明白:“吾祖太邱孫,相傳十九世……,我自螺江來,矯首白雲際;千流溯一源,再拜讀遺碣……積厚光自流,祖德真不替。”這裏陳芳楷開門見山地指出潁川太邱長陳寔公的第十九世孫雍公是“吾祖”,說明陳芳楷初次到貢川陳氏大宗祠拜謁始祖雍公,並指出“我自螺江來,千流溯一源”。

第二首《謁了齋公默堂公祠》,從題目中即可說明陳芳楷到沙縣拜謁了齋公默堂公祠,(了齋公即宋探花陳瓘,了齋祠堂位於沙縣城關,皇帝敕默堂公配享了齋祠,由於陳瓘諡號忠肅,所以了齋祠也稱忠肅公祠)。

第四首《別龍江諸伯叔兄弟》中有“龍江江上九龍起,碧水丹山環百里;我來相會一月余,兄弟深情杳無底。終日言歸不忍歸,幾回腸斷秋風裏……”,清楚表明陳芳楷到永安安砂拜會祖籍地的諸伯叔兄弟,兄弟深情溢于言表,即將辭別時“終日言歸不忍歸”,此次“相會一月余”,“龍江江上九龍起”是指永安安砂鎮邊上的九龍江,“秋風裏”說明當時是秋天,此時陳芳楷已經知道自己的輩分,才有伯叔兄弟之稱呼,而安砂是默堂公的兒子龍南令大易公的祖籍地,此地有大易公祠堂龍湖堂。

第五首《秋過山雨樓奉贈龍門家叔公》寫到:“大阮高歌處,深林曲徑通……簾卷山山雨,樓開面面風;跨驢乘興至,爛醉蓼花紅”。點出秋季的某一天到山雨樓拜訪,受到龍門家叔公的熱情款待。

第六首《留別》的詩“……佳山佳水看如畫,秋雨秋風論人玄;十日淹留無奈別,孤舟惆悵一溪煙。”顯然這是此次之行的最後一首詩。此行的後期遇到綿綿秋雨而漲些洪水,作者多留了十日,最後坐船回家。留別二字表達了挽留與辭別時的依依難舍心情。

以上六首充分表達了陳芳楷初次到永安貢川、安砂、沙縣謁祖時受到“諸伯叔兄弟”及“家叔公”的熱情款待和辭別時難舍的心情。

《詩》的第七首《壬寅元旦》,“四表光紅日,太平天子春;紀年周甲子,禦極又壬寅。細數賞心事,頻添堯膝人;將何娛暮景,詩酒對花新”。壬寅元旦指明康熙壬寅61年(1722)春節第二次到貢川謁祖,賞心悅目,對酒吟詩,當時陳芳楷47歲。

雍正癸卯元年(1723),陳芳楷中進士,時48歲。

第八首《丙午元旦》,第十首《拜祖》、第十一首《謁忠肅公祠》表明雍正丙午四年(1726)春節第三次到貢川、沙縣謁祖,也是陳芳楷中進士後的第二年,當時陳芳楷51歲。特別是第十首《拜祖》中“水源木本久相承”是在修譜時表示姓氏源流的常用語。第十二首《題洞天靈岩睡像》,說明此次陳芳楷還到永安桃源洞洞天旅遊。

第十六首詩《元宵後一日小集超然廬次淇園侄孫》,“百年燈會六旬過,壯不如人奈老何”,則說明陳芳楷于雍正乙卯十三年(1735)元宵後一日第四次到永安安砂謁祖。同時會見了侄孫,此時陳芳楷六十歲,自己感覺有點老了。

陳芳楷第五次到永安安砂謁祖時作第十七首詩《寄魯壺庵》,“雲雁高秋又數番……日月鬢須容我老……”。詩中所寫的是秋天,所以此次應在乾隆某年的秋季,時陳芳楷六十多歲。第十八首詩《登洞天和黃可齋學師韻》中“……風清僧舍三庚暑,吟白詩翁一夜頭;我亦幾回勞杖屨,桃源無路可尋求”。可說明此次陳芳楷還到永安桃源洞。也是第二次登洞天旅遊,顯然他自感老多了。

陳芳楷第六次到永安安砂謁祖時作第二十一首詩《聞燕》,“春雪紅梨社鼓頭,雙雙紫燕撲簷前……玉人且作周旋計,一去花邊一柳邊。”可斷定在乾隆某年春季。此次還作第二十二首詩《送鐘山人》。

乾隆某年秋,陳芳楷第七次到永安安砂謁祖。並作第二十三至二十五首詩,其中第二十三首詩《遊洞天蹈月晚歸》,“……長披林下風,悠見雲間月,照我歸遲遲,禾涼香馞馞”。表明他第三次到永安桃源洞遊洞天。

以上三次都是在六十歲以後到永安的。

綜上可知,陳芳楷曾七次到永安貢川、安砂、沙縣謁祖,遍訪諸叔公伯叔兄弟侄孫等,均受到熱情的款待。其中兩次拜謁貢川陳氏大宗祠、安砂祠堂、沙縣了齋公默堂公祠,兩次在安砂過春節,一次過元宵節,三次游永安桃源洞,且第一次謁祖時間達一個多月之久。在陳芳楷看來,自己是默堂公的後裔,且輩份清楚。據《詩》的注語,陳芳楷是“默堂公二十五代孫,雙龍派遷福省螺州”。而默堂公是貢川陳氏始祖雍公的第十二世孫。陳芳楷是螺江陳氏的第十二代孫,可推得螺江陳氏始祖是貢川陳氏始祖雍公的第二十世五代孫,是默堂公十四代孫,是安砂大易公十三代孫。筆者計算過,螺江陳氏始祖是明洪武年間遷螺江,對於雍公的第二十世五代孫來說,這在時間上也是完全符合的。

還必須指出,貢川離福州遙遠,加上當時交通主要靠水路,很不方便,而貢川到安砂在當時更是難上加難,陳芳楷七次到永安貢川、安砂、沙縣謁祖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且次數之多,時間跨度之長,令人敬佩。陳芳楷謁祖《詩》不僅是螺江陳氏尋租的重要線索,更是螺江陳氏寶貴的文化遺產。

 

二、對《螺江陳氏家譜》中關於螺江陳氏之源論述的淺析

我們來讀一讀陳寶琛組織修的《螺江陳氏家譜》(以下簡稱《家譜》)。《家譜》中有三次修譜的序言。

乾隆癸未二十八年(1763),陳芳楷和陳依德組織修螺江陳氏家譜,同年陳芳楷逝世,享壽88歲,而陳衣德此時72歲。《家譜》中有陳芳楷和陳衣德分別作的《乾隆癸未新修家譜序》(以下簡稱《芳楷序》和《衣德序》)。

《芳楷序》中有“吾陳孝弟傳家,詩書佑啟,居螺川三百餘載,而巨源公其肇遷者也,蓋在前明洪武年間,愛螺川山水佳勝,由新寧徙居於此,門廷裏巷處處綴以店前,豈真謂兩言雅馴,抑聞新寧有冠峰,冠峰有陳店故,老曆傳自陳店遷來,……不敢徑追始祖之所自出誌,謹也。譜成,宗長命楷與弟為序,楷耄而不文,無可諉,謹拜手言曰……”。

《衣德序》中有“……吾族之遷螺江,由前明贈徴仕郎巨源公始,而遷自何地,出自何人,皆不能詳……而兵燹之余,闕略散失,無奈何也。閑者相傳,吾族分支于陳店,故稱店前。陳遂因陳店而徵譜于玉溪井門諸家,雖十八世有徵仕公之名,而遷徙履歷不載,孕嗣名氏不符,則亦在無徴之數。法當從其可信者,以徴仕公為始祖,始祖至今傳世十六,歷年四百……”。

可見,《芳楷序》和《衣德序》都認為螺江陳氏僅“閑者相傳”自陳店遷來,當時無法確定。直到二次修譜時,螺江進士陳若霖在《嘉慶庚辰續修家譜序》(以下簡稱《若霖序》)中也認為“難於徵信”。他說“吾族自前明洪武間巨源公其肇遷于螺江,蕃衍四百餘年矣,譜修於乾隆癸未,蓋由中間乒燹散失,難於徵信,慎之也,非緩之也……”。

於是又產生了新的問題,陳楷芳在《詩》中確認祖籍在貢川,為何在《芳楷序》中沒有提到。這是一個難解的迷,暫且作如下解析:乾隆癸未二十八年(1763)新修家譜時,陳楷芳已88歲,當年逝世。很可能當時他已處於即將病逝前的思維不清狀態,《芳楷序》是他人所作而掛其名。而陳衣德對陳楷芳的謁祖之事並不知情。陳楷芳沒有寫《芳楷序》可由“楷耄而不文”來證實。

現在回過頭來看看陳寶琛在《三修族譜序》中是如何論述螺江陳氏源流的:“寶琛中歲裏居,先公以吾族舊譜,自文誠公重修,後逾六十年,命及時謀賡續,其時族兄敬詔垂八秩,及見前度修譜,伯綸才望孚裏黨,延共經畫,詔兄旋下世,綸兄亦司訓龍溪不返,國難家恤相更迭,悼心失圖,幾中輟矣。猶於其間,徧詣玉溪井門陳店諸鄉,謁宗祠,稽譜牒,以證實始祖徵仕公之所自出,未嘗忘譜事也。宣統初元被召出山,則屬族子維壽陀庵遞司其亊,陀庵志願極宏,嘗參酌名人譜例,手草例言十數則,周布遐邇,蒐訪遺佚,且引族孫幼綽為助輯成……族弟向宸屏居,多睱請其趣,集族之父老各就支派,徵詢填寫為足成之,溯自受命,先公迄今蓋將五十年矣……”。

從陳寶琛的《三修族譜序》(以下簡稱《寶琛序》)中可以看出,三修族譜從陳寶琛中歲裏居(1884年)開始,前後經過將近五十年,到民國癸酉二十二年(1933年)才最後修成。其間由親見過前度陳若霖修譜的八十歲族兄敬詔主持修譜,但不久敬詔謝世,伯綸也出外不返;國難家恤,族人沒有心緒顧及,以致修譜中斷。但仍遍訪長樂玉溪井門陳店諸鄉,謁宗祠,稽譜牒,以證實始祖徵仕公之所自出。筆者認為,陳寶琛此處並沒有證實始祖徵仕公之所自出。陳寶琛于“宣統初元被召出山”,後來族譜是"族子維壽陀庵遞司其亊”,“且引族孫幼綽為助輯成”。所謂“證實”是在《福州螺江陳氏三修家譜例言》(以下簡稱《例言》)中。

在三修族譜《例言》的第三段中,“吾陳遷螺始祖徵仕公,舊譜序稱於明洪武間由新甯遷螺江,按新寧即今長樂玉溪井門陳店,皆長樂治,寶琛曾徧謁宗祠,詳覽舊譜,徵仕公名下履歷子嗣闕如,而兄子二人明載,出繼年代又適合,乃知前所致疑,特為十八世有同名者之故,因得證實,吾螺之分支于陳店而上溯玉溪,世次歷歷可考……”。以上例言恰恰是族子陀庵所作。根據《寶琛序》中“陀庵志願極宏,嘗參酌名人譜例,手草例言十數則”,說明“吾螺之分支于陳店而上溯玉溪”並非陳寶琛語。

事實是,三修族譜完成時,陳寶琛已八十六歲,兩年後逝世,享壽八十八歲。因此,螺江陳氏三修家譜作《寶琛序》時,陳寶琛已高齡,族譜是“族子維壽陀庵遞司其亊”,“且引族孫幼綽為助輯成”。陳寶琛作為家族的名人,僅是三修家譜的組織者或主持人。

 

三、結論與建議

從以上分析可得到如下結論:

 1、永安《貢川陳氏宗譜》發現清朝螺江進士陳芳楷的謁祖詩,說明陳芳楷曾七次到永安貢川、安砂及沙縣謁祖,詩中陳芳楷確認自己是默堂公二十五代孫。因為默堂公是貢川陳氏第十二世,而陳芳楷是螺江陳氏的第十二世,所以陳芳楷確認螺江陳氏始祖是貢川陳氏始祖雍公第二十五世孫。

 2、乾隆癸未二十八年(1763),陳芳楷和陳衣德組織修《螺江陳氏家譜》並分別作序,《芳楷序》隻字未提謁祖的事,我們很難找出其中的原因,可能的解析是:陳芳楷年事已高(88歲,當年逝世),極可能已處於思維不清階段,《芳楷序》是他人所作而掛其名。陳衣德對陳楷芳的謁祖之事並不知情。此有待於進一步探討。

 3、《芳楷序》和《衣德序》都認為螺江陳氏僅閑者相傳自陳店遷來,當時無法確定。而螺江進士陳若霖在《霖序》中也認為難於徵信。

 4、《寶琛序》中陳寶琛並沒有證實始祖徵仕公之所自出。《例言》中“吾螺之分支于陳店而上溯玉溪”並非陳寶琛語,而是族子陀庵所作。三修族譜是“族子維壽陀庵遞司其亊”,“且引族孫幼綽為助輯成”。陳寶琛作為家族的名人,僅是三修家譜的組織者或主持人。

 5、綜合以上幾點,建議對螺江陳氏源流作進一步的走訪和考證。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