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市鶴上玉溪陳氏
鶴上玉溪陳氏先祖籍出河南省汝寧府光州固始縣矮嶼村,唐朝未年,兵禍不息,民不聊生,農民紛紛起義,史稱唐廣明之亂。唐僖宗光啟元年(西元
885年),王審知三兄弟在黃巢起義影響下,率農民義軍5000多人人閩。陳胡公71代孫,潁川陳氏(陳寔公)30世代孫,陳顯公、字忠肅,(仕唐為福建路觀察處置使,追贈上柱國、魏國公,諡文忠),帶同家人,隨王審知人閩,居福州城南石井巷。在長樂,陳顯公稱為雙江陳氏和玉溪陳氏的共同開基祖。
後晉天福間(936-944),陳顯公的裔孫,其第五子陳逢、字子奇,陳逢公之子陳仁靜、字仲安,肇遷鶴嶺,為玉溪陳之祖。陳仁靜公遷到巍峨挺拔的鶴山山脈後,登山攬勝,但見飛瀑決雲、躍鯉仰泉、鶴(峰)翔馬(山)馳、豹(峰)踞龍(潭)騰,一派生機、臥虎藏龍,山下平原沃野,田洋千頃,洋中顯“⊥”型大港(即史稱的岩湖),就在豎筆旁辟清壟池作點,化“⊥”為“上”,取名鶴上。陳仁靜公之三子資始公(十五府君),卜居紫微峰招賢裏雲洞口東側的玉溪,以後便以玉溪為本脈,繁衍出:石台、後庫、仙樓、後阪、冠峰、星井、各房支派,衍發了仙街、新覽、岐陽等眾多的村莊,成為這裏的大姓旺族。
玉溪陳氏譜序
吾陳出自媯姓,虞帝舜之後,周武王封之于陳,賜姓媯,以奉舜祀,是謂胡公。九世生敬仲完奔齊,以國為姓,既而食邑于田,又為田氏,十五世孫齊(齊國)王建,為秦(秦國)所滅,三子:升、柏、軫。柏稱王氏,軫為楚(楚國)相,封穎川候,因從穎川稱陳氏,世代亙邈(年代久遠;歷史悠長),難以悉考,所可考者,得于唐之開域,其先江左諸陳也,世屬穎川,後乃居於光州固始。唐僖宗乾符五年(西元
878年),黃巢兵起,廣明元年(西元
880年)入據長安,光州王緒以五千兵渡江入閩(公
885年),而太尉陳檄從焉,其後子孫仕(做官)于閩王審知者,甚顯散處而居,若近而福唐、大義、古靈、長樂,遠而姑蘇(蘇州)、毗陵(常州)、龍泉、溫陵(泉州),皆出太尉之裔,顧或其嫡傳,而略于旁支者或統其祖父之所自出,而遺其始祖者,時異世殊(變遷),人亡書佚(散失),若以疑似沿襲之故,至聯楚越(春秋時兩個諸侯國,雖土地相連,但關係不好,比喻對立或疏遠。)為肝膽(關係密切)不幾于呂贏(呂贏共族)牛馬(牛馬同曹)者哉,作譜者有憂焉,吾宗來自固始,相傳以為太尉之後,由唐景福(西元
892年)至宋宣和間(西元1125年),支派綿遠,不可必知,其實而其遷長樂翠薇峰招賢裏之雲洞,則曰:“資始”公也,曆四世通與弟靈,並得道術,宋微宗時(西元1121年),賜璽封為王,迄今血食東墘,世為土轂神之主,廟號曰:“東墘通靈之王”。至六世昂,折居東填分為:石台、表賢、新樓、後庫、西閣、裏頭。弟昺折居後阪分為:中頭、大頭、前頭、後頭、小頭、小溪、胡才、墓亭,七世伯東出遷冠峰(陳店)分為:星上、井兜、堂東、堂西、上陳、下陳、局裏、新門、縣中、裏頭,其間如:嶺口、猴嶼、西浦、福城,遷徙(遷移)靡常皆因地著,支派益衍,而業益蕃於是吾陳,世業昌大於長樂,餘二十世東填新樓裔也,承祖父遺休,獲領(明朝)景泰丙子(西元1456年)鄉榜,教諭於新建上海浦江曹縣三十餘年,遭逢明聖得乞骸骨歸裏,庶幾教子有成,遒幸馬齒未毀,乃取先世譜牒,搜而輯之,斷自十五府君資始公為一世。前此不敢遐(遠)引,乃若譜例之立本支(同一家族的嫡系和庶出子孫),相屬、脈絡、條貫(章法),而又著(撰述)為義規,慶有賀,喪有吊,患難與有吊難煢獨(孤獨無依靠)有恤(救濟)出入,善慝相勸,斯無負祖宗一本之愛,而尊祖睦族其永有賴矣。夫古人雲之無徵難善弗傳苟,而足述不病為稗,由茲而子孫繩繩振振,蜚英騰茂(盛名與實際相符),連軌庾籍時繹(連續不絕)而刪潤(刪改潤色)之,使吾陳氏與“崔盧王謝”而並稱焉是則餘之後望也夫。
明朝宏治壬子年(西元1492年)春贈奉政大夫(退職官吏的敬稱)戶部郎中(正五品)玉溪陳氏廿世孫德隆撰
注此『玉溪陳氏譜序』原文沒有標點符號,為了閱讀易懂和研究,本人特加注了標點符號和括弧裏的注解,如有差錯,敬請宗親們指教。
玉溪陳氏
第65世:
陳 忠公 字舜臣,號盡之,陳範公之子,生於唐高宗弘道元年(西元
683年)六月十一日丑時,卒于唐玄宗天寶六年(西元
747年)二月廿九日辰時,葬固始美麟山,官太子賓客,追封金紫光祿大夫,娶妣陸氏,生一子:曰邕。
第66世:
陳 邕公 字仲皆,號益堂,陳忠公之子,葬固始鳴山,唐神龍二年進士出身,仕唐官至太子太傅(即教授太子的老師),娶妣衛氏,生四子:長子曰夷則、次子曰夷錫、三子曰夷行、四子曰夷實。
第67世:
陳夷實公 陳邕公之四子,唐代進士,卒于河南光州固始縣,生一子:曰翿。
第68世:
陳 翿公 字昭文,號壽疇,陳夷實公之子,開成三年,封策第一舉於州大天丁卯進士,官戶部外員外郎右補闕知制誥,娶妣裴氏,生四子:長子曰嘉、次子曰直、三子曰亶、四子曰熹。(熹五世孫泰,即南陽陳一世祖)。
第69世:
陳 嘉公 字德慶,陳翿公之長子,陵州別駕,生於唐憲宗元和、丙戌(西元
806年)正月十八日丑時,卒于唐懿宗鹹通十一年(西元
870年)六月十九日子時,享壽64歲。娶妣楊氏,生一子:曰聞。
第70世:潁川陳氏(陳寔公)27世代孫
陳 聞公 字方得,號萸庵又號莄萸,陳嘉公之子,唐懿宗鹹通、壬午(西元
862年)以麟經登進士,授詹事府少詹,擢秘書閣侍讀學士,陵州刺史,著群書備考,行世別譜載,仍居光州固始縣,生於唐文宗太和、戊申(西元
828年)正月十七日子時,卒于唐僖宗、丁酉(西元
877年)六月卅日未時,享年49歲。葬固始大麟山。娶妣李氏,生三子:長子曰顯、次子曰勳、三子曰黯。在唐僖宗乾符二年黃巢亂中原,顯、勳兄弟于唐(881-886年),入閩城福州城南石井巷,後來,黯公尋親也到閩居同安,三兄弟均到福建。(顯為雙江陳始祖,勳為古靈陳始祖,黯為南陳祖)
第71世:潁川陳氏(陳寔公)28世代孫
陳 顯公 字忠肅,陳聞公之長子,仕唐為福建路觀察處置使,追贈上柱國,魏國公諡文忠。生子五子:長子曰運、次子曰迥、三子曰通、四子曰遠、五子曰逢。在長樂,顯公派稱雙江陳,另有一種說法,鶴上陳稱為玉溪陳。
陳 勳公 字大紫,號銘策,又號興國,陳聞公之次子,生於西元846年,卒於西元878年。享年32歲。娶妣王氏,生三子:長子曰檄、次子曰極、三子曰樞。
陳 黯公 陳聞公之三子。生二子:長子曰堂、次子曰垕。
第72世:潁川陳氏(陳寔公)29世代孫
陳 運公 字子美,陳顯公之長子。生四子:長子曰仁廣、次子曰仁衛、三子曰仁素、四子曰仁熙。
陳 迥公 字子及,陳顯公之次子。生二子:長子曰仁昭、次子曰仁寬。
陳 通公 字子成,陳顯公之三子。生一子:曰仁凱。
陳 遠公 字子浩,陳顯公之四子。生一子:曰仁盛。
陳 逢公 字子奇,陳顯公之五子。生一子:曰仁靜。
陳 檄公 字子策,號飛羽,陳勳公之長子。生三子:長子曰令鎔(卜居閩侯大義),次子曰令圖(卜居閩侯古靈曉洞),三子曰令猷(卜居閩侯古靈崎埔,其三子陳文霸後遷長樂岱峰,長樂稱之曰古靈陳)。
陳 極公 陳勳公之次子。
陳 樞公 陳勳公之三子。生二子:長子曰景昌、次子曰景明。
陳 堂公 陳黯公之長子。生二子:長子曰德高、次子曰德厚。
陳 垕公 陳黯公之次子。生二子:長子曰季玉、次子曰仲玉。
第73世:潁川陳氏(陳寔公)30世代孫
陳仁廣公 字仲發,陳運公之長子。生三子:長子曰文璋、次子曰文秀、三子曰文璉。後晉天福進士,累官至吏部尚書,避王曦亂自福州石井徙閩侯古靈,再遷潭頭鎮澤裏村。次子文秀卜居閩侯縣南嶼鎮南井榕樹村。三子文璉卜居閩侯古靈。
陳仁衛公 字仲經,陳運公之次子。生三子:長子曰文琳、次子曰文璦、三子曰文琛。於後晉天福間(936—944)從古靈遷文嶺鎮阜山村。
陳仁素公 字仲約,陳運公之三子。卜居譚裏。
陳仁熙公 字仲隱,陳運公之四子。生一子:曰文玲。文玲之子陳元賢于宋慶曆元年由石井遷金峰鎮陳墩村(麟墩)。陳墩地處太常山麓,周邊又發祥九陳,故族派太常陳,又稱九常陳、九龍陳。
陳仁昭公 字仲穆,陳迥公之長子。卜居長樂邑南龍台。
陳仁寬公 字仲穆,陳迥公之次子。卜居長樂邑西雙江。
陳仁凱公 字仲統,陳通公之子。生三子:長子曰世昌、次子曰世美、三子曰世明。後晉天祐進士,仕閩,御史大夫,棄官避遷沙堤,為沙堤陳氏始祖。
陳仁盛公 字仲茂,陳遠公之子。生三子:長子曰琛、次子曰玓、三子曰琰。於後周顯德三年(
956)為避王曦亂從石井巷遷古靈,再遷藍田,為藍田始遷祖。次子玓為東陳,三子琰為上陳。
玉溪陳氏始祖 陳胡公七十三代孫,潁川陳氏(陳寔公)三十世代孫
陳仁靜公 字仲安,陳逢公之子,顯公九位孫之一,傳世久遠,生、卒、壽、葬、娶、全不詳。於後晉天福間(936-994年)肇遷鶴嶺,為玉溪陳氏始祖。生三子:長子曰文覺(維善),卜居閩清。次子曰文伯,卜居侯官。三子曰資始(十五府君,卜居長樂縣招賢裏鶴上紫微峰雲洞口東側之玉溪,以玉溪為本脈,稱為鶴上玉溪陳。
玉溪陳氏第一世 陳胡公74代孫 潁川陳氏(陳寔公)31世代孫
十五府君 諱資始,仁靜公三子,傳世久遠,生、卒、壽、葬、不詳。娶祖妣卓氏,生五子:十六府君、十七府君、十八府君、十九府君、二十府君。
玉溪陳氏第二世 陳胡公七十五代孫 潁川陳氏(陳寔公)34世代孫
十八府君 十五府君(資始)公三子,傳世久遠,生、卒、壽、葬、不詳。其蔔替曰:昔潭名區鬱鬱毓英曰惟公矣,皎皎錚錚考蔔雲洞口,德茂業新,瓜瓞滋蔓,禮芑適興有秩斯。娶祖妣佑氏,生一子:二十二府君(汝清)。
玉溪陳氏第三世 陳胡公七十六代孫 潁川陳氏(陳寔公)33世代孫
廿二府君 諱汝清,十八府君公子,傳世久遠,生、卒、壽、不詳。德孚新寧功庇普安,宋神宗朝西元1068年敕(詔書)贈靈通感應王,娶祖妣林氏十娘,合葬北山牛跡灣大墳中壙。其穴曰:“飛鵝抱卵”。其山上至頂,下至田,東至大路,西至坑為界。公生平好善行義,修道得術,子孫昌盛,皆公捍衛之功,歿後鄉人立廟祀之,扁曰:“東墘上境”。生二子:廿六府君(有感),廿七府君(有應)。
玉溪陳氏第四世 陳胡公七十七代孫 潁川陳氏(陳寔公)34世代孫
廿六府君 諱感、字有感、廿二府君公長子,傳世久遠,生、卒、壽、不詳。封靈感王。娶祖妣林氏九娘,附合葬北山牛跡灣大墳中壙中載。生二子:長子:卅四府君、次子:卅八府君。
廿七府君 諱靈、字有應、廿二府君公次子,傳世久遠,生、卒、壽、不詳。封靈應王。娶祖妣高氏廿三娘,附合葬北山牛跡灣大墳。生三子:長子:卅二府君、卅三府君、卅五府君。兄弟俱有道術,能驅雷雨,除妖魔,宋神宗朝召至京,符觀輒(立即)驗,兄弟俱封王爵。
玉溪陳氏第五世 陳胡公七十八代裔孫。
卅二府君 廿七府君公之長子。娶祖妣鄭氏,生二子:卅六府君、卅九府君。
卅三府君 廿七府君公之次子。娶祖妣葉氏卅二娘,合葬小溪隴陳媽厝,後世傳謂之西墓。生二子:卅七府君(昂)、卅八府君(昺)。
卅四府君 廿六府君公之長子,封靈通王。娶祖妣周氏十二娘,附合葬北山牛跡灣祖墓前一中壙中載。生一子:師訓。
卅五府君 廿七府君公之三子。娶祖妣黃氏,生二子:四十府君、四十二府君。
卅八府君 廿六府君公之次子,封壇長。生二子:長子曰葛注、次子曰葛泰。
玉溪陳氏第六世 陳胡公七十九代裔孫
卅六府君 卅二府君公之長子,自雲洞口遷居豆腐省。生五子:長子曰翁靖、次子曰高
祖、三子曰淨園、四子曰翁祚、五子曰翁集。
卅七府君 諱昂、卅三府君公之長子,自雲洞口遷居東墘上境(東填)。娶祖妣林氏卅九娘,生三子:長子曰葛易、次子曰葛場(尚悌)、三子曰葛寬。(陳昂公為東填房始祖)。(上堂)
卅八府君 諱昺、卅三府君公之次子,自雲洞口遷居後阪。娶祖妣高氏,生二子:長子曰葛昌、次子曰葛祚。(陳昺公為後阪房始祖)。(下堂)
卅九府君 諱葛茂,卅二府君公之次子,自雲洞口遷居十七都仙山冠鋒陳店。(陳葛茂公為陳店房始祖)。
四十府君 卅五府君公之長子,自雲洞口遷居邑東嶺口。
四十二府君 卅五府君公之次子,自雲洞口遷居福省。
陳師訓公 卅四府君公之子,自雲洞口遷居方安裏潭頭。
玉溪陳氏後卅二代字輩宗譜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存 |
心 |
立 |
品 |
基 |
肇 |
倫 |
常 |
通 |
經 |
致 |
用 |
業 |
廣 |
才 |
良 |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家 |
修 |
廷 |
獻 |
道 |
乃 |
大 |
光 |
作 |
興 |
在 |
學 |
祖 |
澤 |
方 |
長 |
此後卅二世字輩宗譜是玉溪陳氏之後裔陳寶琛選題
陳寶琛
陳寶琛(1848—1935)字伯潛,號弢庵、陶庵,福建閩縣(今福州市)螺洲鎮店前村人。
十三歲成縣學秀才,十八歲中舉,二十一歲登同治戊辰(1868)科進士,授翰林院庶起士。三
年後授編修,又三年,擢翰林院侍講,充日講起居注官、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中法戰爭後因
參與褒舉唐炯、徐延投統辦軍務失當事,遭部議連降九級,從此閒居福州長達25年。在此期
間,熱心家鄉教育事業,1899年自任鼇峰書院長,書院下面還有幾個學院:東文學堂、師範學堂、政法學堂、商業學堂。1907年又創辦福建優級師範學堂。辛亥革命期間出任山西巡撫,1909年複調京充禮學館總裁,辛亥革命後仍為溥儀之師,1935年病逝於京寓,得遜清“文忠”特諡及“太師”
覲贈 。享年87歲,歸葬福州。
陳湯銘公的傳說
陳湯銘公,字貞盤、號又新、人稱陳大戈,玉溪陳氏第25世,後庫義房,生於明朝萬曆25年(丁酉年),西元1597年,明末清初武舉人。家世清白,耕讀養志,詩禮傳家。平時為人排難解紛,公正不阿,備受鄉里尊敬。那時長樂知縣為官不清,再加縣丞助紂為虐,魚肉百姓貪贓枉法,縣民恨之入骨。湯銘公目睹時艱義憤填膺,高登一呼,隨公起義者數百人,沖入縣衙將縣丞殺死。縣尉帶官兵追捕,眾人四散逃逸,公侍母至孝返家扶母逃避,母不依,囑公攜妹逃亡,至海口登上魚船揚帆漂海,航至白犬洋,不幸遭遇颱風,舟沒兄妹同時罹難。
公時年51歲,忠義之軀隨波漂流至東沙白犬島(今稱莒光),海潮漲落沉浮三晝夜而不去,島民奇之,向公之靈默禱出海捕魚如能滿載而歸,返航時則將公之靈軀抬運上山安葬,果然應驗。島民仍疑事屬巧合,隨即又雲:若明朝出海能捕獲無頭黃魚則將其葬之,次日所雲果又靈驗,此情島民十分驚駭,合力將公之靈軀運至陸地一岩石凸出處,擬再抬運之時,似感千斤之重不能移動分毫,究因該處魚獲行經卻無蚊蚋,原為水蛙之穴公得之。
惟當時無法覓得棺槨,乃以特大鐵鍋兩口互蓋,坐北朝南就地安葬入土為安。地靈人傑浩氣所鐘,島民為公立廟,靈身居廟正殿下方,紋龍飾之。其妹玉身漂流至浙江省岱山島東沙澳,亦受當地百姓尊崇,除安葬島上外並立祠紀念稱約「貞姑祠」,鎮守一方至今香火鼎盛。兄妹靈體巧合分扼東海岸南、北兩處「東沙」,分靈立廟祭祀。公威靈顯赫,遠近船隻遇風危急之時,禱告陳大戈救難,無不化險為夷。
清朝期間一艘賊船駛來,欲洗劫西莒島,船入青帆澳又急急退走,島民不知何故,又過數年,當時賊船中之一人來到西莒,至陳元帥廟上香時告曰:記得當時船駛入澳,見一位大將軍率領部將威風凜凜守護澳口,因此夥伴們見此景趕緊撤退,那位大將軍相貌與陳元帥一般無二。島民方知陳元帥暗中保護大家性命財產。民國五十二年時二月一日,青帆村發生火災,屋毀人傷亡,百餘戶無家可歸,而陳元帥廟宇卻安然無恙。
上蒼念公之忠義,且救難無數,奉玉帝封為威武陳元帥,正義之神發源馬祖,馳名閩浙,分爐海外,數百年來香火鼎盛。祖廟歷經百年數度重修,分爐各地信眾廣布,靈簽廿八首異常靈驗,地方有事不能決者,求公指示均能圓滿。農曆二月二十二日為將軍壽誕之期,為將軍祝壽十分隆重,陳元帥俠骨義行,當流傳千古!
長樂市鶴上鎮玉溪陳氏從發祥地遷移各地的狀況
長樂市鶴上鎮玉溪陳氏從發祥地遷移各地的狀況還望宗親們共同研究探討,本人根據『長樂陳氏祖譜』和本房宗譜整理如下,謹供參考。
玉溪陳氏由發祥地長樂鶴上遷出的:
本鎮
蓮花村上陳自然村。自鶴上玉溪初徙沙京後邊山,旋遷居上陳,自明迄今傳二十六世。
路北村葉厝自然村。始祖嚇頭又名學禮,于民國初從沙京上陳遷來,今已傳四世。
北山村塘邊裡自然村。一世祖孟韶,玉溪陳氏二十世,與鶴上石台同根一脈。遷居塘邊已有百多年歷史。外遷的有連江鎮海。
北山村程陳自然村。招贅仙街後阪房陳元達為上門女婿,繼承程姓宗支,故村名取程陳。迄今衍傳二十四世。雖取姓陳氏,卻仍享祀兩姓香火,為千秋報本。外遷南平市下槕、上海、福州、三明等處,旅居新加坡、緬甸、日本、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
吳航鎮
從玉溪陳氏六世四十府君遷居東關嶺口之後,各世代各支房繼而不斷地遷入縣城。明清期間遷居的先祖有:複升、利事、利強、利抱、利壯、貞寵、丕楊、恒潮、茂明、茂正、分居于東關、十洋、西關、各村居。還有在民國期間和解放初期遷居的,特別在西元2000年之後,隨著市區不斷的擴建和戶口政策的變革,遷居吳航鎮各街區的玉溪陳氏宗親越來越多。
航城鎮
裏仁本村。由鶴上下堂遷來,堂號“德星堂”;長洋自然村,由鶴上仙樓巷遷來。旅居地有香港特區和美國、日本、英國、西德、荷蘭、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家。
籌岐村馬宅頂自然村。始祖玉溪陳支系,由鶴上後阪房遷來。由於建造青州大橋,該村已舉村拆遷在市區航輝居轄地建龍井新村。
石龍村嶺頭自然村。裏、外嶺頭自然村,始祖玉溪陳氏二十八世利歡于嘉慶間自鶴上石埕房遷來,已曆十世。
下朱村貴山自然村又稱龜山,始遷祖屬玉溪陳,由鶴上新厝遷來。
玉田鎮
西埔村陳店自然村,陳姓約在清康熙年間由鶴上玉溪後阪房遷來,衍傳十五世到清末已發祥幾十戶,到民國中只剩六戶。
古槐鎮
井門村。星井陳姓始遷祖龍,字志甫,號聚星,玉溪脈系,伯良次子,元延佑元年(西元1314)從陳店遷入。至今衍傳二十七世。外遷地有福清、福州、臺灣、香港等。
江田鎮
溪北村洋頭尾自然村。始祖宜之,玉溪陳氏十六世,由鶴上遷來。傳四世至尚騰,先生二子坤坤、麻麻溺水而亡,後又生亦郎、亦良、亦華三子,振興家業。
湖南鎮
閩沙村丹同自然村。丹同始祖明朝由陳店村局裏房遷入,屬玉溪系,已傳十五世。
大鶴村丕寬頂自然村。始祖丕寬,玉溪陳氏三十一世,由鶴上玉溪陳遷入。
大鶴村三角下自然村。始祖玉溪系陳茂,由陳店遷入。
新村乾流蚱自然村。原屆鵬謝村,因國際機場建設征地,拆村遷新村落戶。陳姓由陳店遷入。已傳五世。
湖濱村過洋店自然村。始祖仲甫自鶴上玉溪陳遷湖東裏,因人丁衰微又有陳店村郭裏遷入幫旺。外遷福州企頂吉祥山,連江縣三沙。
金峰鎮
後團村又稱厚團,按地理區劃,後團陳分成東、西、中三房。東房稱東陳,西房稱西陳,一世祖思文,約於宋朝從鶴上東倉遷入仙山后塘。又一由陳店村遷入,置東西兩房之間,稱中房。遷出的,東房遷三星石洋、連江奇達,西房遷霞浦。
陳店村,陳姓屬鶴上玉溪系,于南宋寶慶元年(1225)遷入。始祖三十九府君(葛茂),玉溪陳氏六世,生二子,長子伯東居陳店。而後有十四世龍遷井門,少東派遷文嶺、前陳、大坪頂和鼓山、羅源等地。陳店也是螺江陳始祖陳巨源的祖籍地。
華陽村表賢自然村。又稱官閭表賢。始祖由鶴上新巷遷來,屬玉溪陳。
華陽村前廈自然村。始祖于明弘治十二年由鶴上仙樓巷遷來,玉溪支系。
華陽村雙朱下自然村。陳姓屬玉溪陳,由鶴上遷來。
東吳村前陳自然村。始祖據傳是明朝中葉從金峰鎮陳店遷入。
文嶺鎮
東吳村高塍自然村。始祖于明末清初由陳店遷入。遷外有墩尾和福州鼓樓區埠頭村。
石壁村。陳姓主要分佈在新厝、石壁、西爿客三個自然村,始祖由鶴上遷來。
梅花鎮
由福、祿、壽、康、甯五房房長合議成立梅江聯陳。壽房由邑東關司馬裏玉溪系遷入;民國以後陸續遷入的于1995年重建梅江陳氏宗祠時,列立新房--安房。其中:民國十年瑞皇由陳店下陳遷入;兆佺由鶴上遷入。壽房龍龍,民國三十五年遷臺灣;禮嘉,五十年代初遷上海遷福鼎秦嶼;遷羅源碧裏梅花村;遷江西龍虎山。近年還有定居國外的。
潭頭鎮
潭頭村境內布有潭頭前陳,山頂陳、坪上陳等陳姓,始祖師訓,玉溪陳氏六世,由鶴上遷來。
岱靈村洋旁自然村。始祖如海,鶴上遷來。
螺州
這一聲名顯赫的陳氏家族,其源脈出自鶴上玉溪陳。于明朝洪武年間,由長樂縣新甯鄉陳店遷至閩侯縣螺洲鄉店前村。
馬祖島
芹壁先民來自福建長樂縣鶴上鄉玉溪陳氏家族,傳至第25世,育有五房兄弟分成仁、義、智、禮、信等五祖房於清末陸續遷居本島,漸漸發展成智房裏、義房裏、溪房裏三大完整家族而成立關係濃密的聚落村莊。
仙街、新覽、岐陽三村
也有遷居省城福州、因工作調動和近年出外經商移居國內各省市;遷居香港、澳門、臺灣地區;旅居海外的有美國、加拿大、荷蘭、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日本、新加坡、緬甸、等國家。
鶴上玉溪陳氏宗祠
鶴上玉溪陳氏宗祠是陳複升字以見,號見庵,鶴上仙樓房人,明嘉靖三十五年(西元1556年)進士,授廣東潮州推官,升戶部主事,萬曆初任廣東按察司副使,分巡海南道兵備。于萬曆三十三年(西元1605年)冬捐建的。至今407年,現在為鶴上中心小學。
鶴上玉溪陳氏第一世祖祠堂記
嘗按典記(禮記曲禮):“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又曰:“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始祖不廟(沒有宗祠,古時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廟)非所(無地方),以追本(追溯本源)合族也。古制取(選擇)歲首、歲終、准(依據)人生歿(出生死亡)之義,以元日、臘日、為壇祝拜之蓋祖宗遠矣,而子孫呼,呼吸之間,一氣通焉,故為之祠,以妥其靈(安置亡靈)為之主(牌位),以樓其神。春秋歲時,以腆(厚禮)其祀(祭祖),籃(竹制盛器)、簋(盛食物器具)、籩(盛果品竹器)、豆(盛肉器皿)、以備其器。自曾玄孫雲礽(後代遠孫),親疏遠近,莫不群萃於斯(聚集在此),以致如在(祭祖如祖在)之誠甚慎重也。慨自宗法不講,祀典久湮,毋論族之人服盡情盡,愈遠逾離,即由從迨(達到)緦(關係疏遠的族人),非有情義以相維。鮮不為秦越(喻疏遠隔膜,互不相關)人之視耳,升嘗閱史見,宋範文正公(北宋名臣范仲淹)語諸子弟曰:“吾吳中宗族甚眾,於吾固有親疏,然以吾祖宗視之,則均是子孫,固無親疏也,吾安得不恤其饑寒哉。且自祖宗以來,積德百年,而始發於吾,得至大官,若獨享富貴,而不恤宗族,異日何以見祖宗於地下,亦何以入家廟乎?”
故恩例(帝王為宣示恩德而頒佈的條例、規定)俸賜(俸祿和所得的賞賜),常均族人,並置義田,以恤(救濟)夫族之不能自給者。升籍高其義(假借崇高的典範)而欣慕焉,第承祖父遺祜(福),幸獲一官位,不及公之榮祿,不及公之厚,而吾族生齒(人口)之繁盛,視吳中或過之時勢之難,有橫集(縱橫交集)於胸臆(心中),而未之逮者(沒有達到),既而思之惠族,莫如尊祖,尊祖莫如特祠,乃捐已貲購地於招賢裏“雲洞”之中衢,深廣各千丈,背陰向陽,鍾靈毓秀,卜吉於癸卯(明朝萬曆31年、西元1603年)孟夏(農曆四月)之吉日,鳩工(聚集工匠)、伐木(採伐林木)、陶瓦(燒制屋瓦)、輦土繞以牆垣(院牆)、置以松竹,為堂五楹,東西兩翼,廊廡寢廚,祭器鹹具,前建華表額曰:“陳氏第一世祖祠”閣遷一主(牌位)曰:“玉溪陳氏始祖十五府君之位”堂匾歷代科第題名,其製備(製作購置)其模新儼然(整齊),對越(祭祀天地神靈)駿奔(駿奔郊畤,鹹來助祭)之有地乎祠成矣。禮曰:“惟士無田,則亦不祭。”甚非所以合漠而萃渙也,於是升捐善田二十石,坐產某區,以需時祭其。有厥(空缺)與未協者聽,吾族義輸喜金設法增益之,凡春秋兩祭毋俾或墮大小宗親遠近昭穆(子孫按宗法制度的規定排列行禮),登堂助享敬油然祭畢,問慶吊(慶賀與吊慰)詢甘苦,綢繆繾綣(感情深厚)又申之以盟(重複地說)曰:“凡我宗裔廟貌聿新,尊卑(長輩和晩輩)萃止(聚集),若時(此時)明禋(明潔誠敬的奉獻供品祭祀),情以義起,禮以人興,毋忘爾祖報本(報答祖先)輸誠(獻納誠心),是厭是斁(厭棄)神其享之斯,則升今日特祠尊祖意也。”唯時吾族既諸外遷少長(年少的和年長的)會期鹹集(聚集),遠近親者莫不慰美(安適高興),以為盛典新樓叔本遂作而言曰:“厚哉君之用心也,自今伊始(從今開始)敢不並力(合力)以成義舉(疏財仗義),而君之芳名(美好名聲)庶幾(或許可以)于範公而媲美(美德可以相比)者乎。”升拜手謝曰:“茲祖宗之靈也,諸宗老之休(美善)也,不妄焉敢任德合族唯唯。”
明朝萬曆丙午(西元1606年)孟春(農曆正月)廣東按察副史、玉溪陳氏二十四世孫----複升以見書於世德堂
注此『鶴上玉溪陳氏第一世祖祠堂記』原文沒有標點符號,為了閱讀易懂和研究,本人特加注了標點符號和括弧裏的注解,如有差錯,請敬宗親們指教。
玉溪陳氏家譜義例
水木尚有本,人道必有先,所以敘家史裕後(造福後代)仍光前(光宗耀祖)卓哉。歐陽子炳用漢表年直書(據實書寫)不避諱,司馬班固(孟堅)湄州為始祖,世稱蘇子賢疏官尊有爵論,撰闡(撰述說明)幽潛(隱微玄奧的道理)哂爾冒顯逖空拜汾陽阡嗟乎紊,當用六世為一系,一世為一格,族類(同族)鄫茗貽福(積福澤以遺子孫),愆(違背)祖龍(帝王),既易名(改名)牛馬,終複顛(終而複始),一人太史筆,遺笑千萬年,故家賢達者(有才德和聲望的人)作譜慎世傳。
玉溪陳氏廿二世東填新樓房德隆公嫡孫諱豪、字志興、號肖鶴,任明朝憲副(掌管一省教育的官。憲副:是監察史的副手。)
撰
一明世系
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皆有不遷之祖廟,故作譜者有大宗以統之百世,有小宗以明五世,本支(同一家族的嫡系和庶出子孫)昭穆『排列的次序,始祖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遞為昭穆,左為昭,右為穆。』脈絡分明,即遷移而疏遠者,遡流窮源(逆流而上,尋求事物的根源)不至或紊(亂),當用六世為一系,以一世為一格,首始祖、次二世、三世、四世、五世、六世;次簡十一世、九族、五服備矣。自旁行而列之,則大宗小宗之法明矣。
一正名分
夫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故祖父名諱口雖不可得而言,書法亦所不當諱也。稽(核查)之太史班固(東漢史學家班彪之子,字孟堅,史學家《漢書》作者)敘:槐生況,況生伯、游、稚,稚生彪。司馬遷敘:昌生毋懌,懌生喜,喜生談,盡此意也。乃若二名則不偏諱,如孔子之:“言在不言徵”(孔子之母名徵在,言在不稱徵,言徵不稱在。)是已我族先世命名或單字或雙字,約以某字為眼,一定不易,近來參差多矣。三峰公議以字行,自廿五世起,撰成十五世曰:貞、元、亨、利、茂、於、丕、承、尚、崇、孝、敬、天、其、必、佑。俾合族為例第而次之,至佑之世為後,更序庶幾(才能)以字識別其世次,而定尊卑(長輩和晩輩)之分矣,亦正名睦族(和睦親族)之意也。
一別親疏
記曰鬼神不亨非類,故呂贏(呂贏共族)牛馬(牛馬同曹)
自昔慎之,是以親必言親,疏必言疏,如遷居則贅則直書,於某系贅某處遷某庶,他日有所考證,以為返本還源之地,其非宗種附會者斷不可增入,以貽拜墓之羞,嚴避之。
一重疑信
昔人雲言之無徵雖善弗傳,故譜別世系以次而書,不以富貴加詳,不以貧賤獨忽,不暴人所短,不銜人所長,唯據當年實蹟,以譜公論與夫仕官政聲傳贊銘志,按籍可考者執筆載之,所謂信以傳信(可信的,就作為可信的留傳下去),疑以傳疑(可疑的,仍然作為可疑的留傳下去。)之意也,乃若出家者例不具載,唯蘊澄公(玉溪陳氏十世,東填房,出家浙江金山寺)捐貲建大宗祠有功於祖宗,超出于黃緇(道士和僧人,道士戴黃冠,僧人穿緇衣。)者故破格錄之。
一記盛典
國家以文章取士,以爵祿酬功,雖秩有顯晦(仕宦與隱逸),而要其立身楊名,承沐天寵(上天的恩寵)均也,故科第選群登庸(科舉考試應考中選)之典,封誥爾書,綸綍(詔令)之榮,例當備載以侈傅家之光,至若婦節女貞,所以昭間範植人紀者不可不書以俟乎。旌烈者采焉。
嘉會銘
吾陳世居玉溪之旁,前哲(前代的賢哲)燕翼(為子孫後代謀劃),肯構肯堂(比喻兒子能繼承父親的事業。)厥名嘉會,義重典常(常法),歲時燕饗(以酒食祭祖),儀節孔彰,戚疏俱來,小大鹹聚,歡然有恩,秩然有序,獻酬交錯(歡聚宴飲的情景),禮儀卒度,親朋萃止(聚集),亦複如是,族長閣閣,時出戒言,農耕士讀,各有攸存,克勤克儉,毋惰毋荒,祖憲是式,祖訓是遵,天衷民彝,載然一定,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順婦聽,克循克禮,茲會乃嘉少有戾其如禮。
玉溪陳氏廿世東填新樓房德隆公命長男允默公(新樓匏房支祖)讓手書鐫屏
注此『玉溪陳氏家譜義例』原文沒有標點符號,為了閱讀易懂和研究,本人特加注了標點符號和括弧裏的注解,如有差錯,請敬宗親們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