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社陳祠:700年滄桑 凝聚陳家精魂
東南網-海峽導報3月22日訊(記者 崔曉旭 詹文/文 吳曉平/圖)
81歲的陳永輝,陳氏宗親的普通一員,每天都會到祖先的宗祠走走。看看這兒、瞧瞧那兒,哪里需要修補,就把它記下來。
從他家到宗祠,雖然只有兩三分鐘的路程,陳永輝卻堅持了幾十年。
昨天,他對記者說,他要守護好這裏,因為他的根、他的魂,陳家祖先、陳家的魂都在這裏。
冬至“吃冬” 延續了70多年
陳永輝,在集美社生活了一輩子,這裏就是他的“根”。
在集美社,有陳氏宗親9000多人,還有散居在省內、廣東和臺灣、香港、澳門地區,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緬甸、菲律賓、柬埔寨等東南亞各國和歐美洲各地的,數以萬計。
退休後,陳永輝當起了陳氏宗親理事會常務理事,為陳氏宗親服務。每年冬至前後,是他最忙碌的日子。
“每年冬至,陳氏宗親都會到宗祠裏‘吃冬’,這是個大日子。”陳永輝說,陳氏宗親一共有七個房角,到了冬至那天,每個房角派10多位代表,在宗祠裏擺上十幾桌,尋根祭祖。
在陳永輝的印象中,這個傳統已經延續了70多年。
“海外的陳氏宗親則會在每年10月中旬回來尋根省親。”陳永輝說。
陳氏二世祖 陳基首建陳祠
沿著集美區公園路而上,走上三五十米,就能看到集美社陳祠。
這座宗祠隱藏在村落裏,年歲也不小了,始建於西元1300多年間,距今已有
700多年,歷經滄桑、多次修建。
集美社陳祠由陳氏二世祖陳基首建。“始祖陳煜宋末避難到泉州府同安縣苧溪內上盧社落戶,其子陳基因娶嘉禾裏(即廈門禾山)林氏為妻,渡海涉水諸多不便,遂卜居集美渡頭,以養鴨為生,在社中建築一座二落式的居宅,供陳基夫婦和四個兒子共同居住,這就是集美社陳祠的前身。”陳永輝說。
後來,陳氏後裔們對這座居宅進行改建,二落改為有大門前廳、中間左右兩側是戶廊與天井、後為大廳堂的格局。
如今的集美社陳祠,後廳堂正中龕閣上供奉著數座石影雕像,其中突出了在現代史上對國家社會、對桑梓故土做出重要貢獻的四位鄉賢——陳嘉庚、陳敬賢、陳文確、陳六使。
陳嘉庚創辦 集美學校發祥地
說到集美社陳祠,不得不說到陳嘉庚。
“他是我們陳氏宗親的驕傲,我們中國人的驕傲。”陳永輝說。
集美社,是愛國僑領陳嘉庚的故鄉,而集美社陳祠是他回國進行福國利民活動的場所。
“集美社陳祠是陳嘉庚創辦集美學校的發祥地。”陳永輝回憶道,1912年
9月,陳嘉庚回國籌辦集美小學校,就是在集美社陳祠邀請各房角族長商議,勸告停辦各自的私塾,自願出資辦一所小學校。他曉之以理,獲得族長們通力協作。遂商借集美社陳祠,加以修理,於1913年03月04日開學。第二年秋季,集美小學遷入新校舍,集美社陳祠又辟為“通俗夜學校”。
此外,陳嘉庚、陳敬賢還把集美社陳祠作為告誡鄉民禁煙毒與淨化環境的場所。
三次重修 連接國內外集美後裔
在陳永輝的印象裏,集美社陳祠先後經歷了三次重修。重修後的宗祠經常接待返裏尋根的國內外集美後裔。
第一次是在1950年。由於遭飛機轟炸被炸毀了一半,陳嘉庚定居故裡後,集資修理、擴建集美學村時,成立“集美社祖祠修建委員會”,並按照原來的格局,躬親督造修建,特在廳堂兩旁邊門外的門楣上砌裝青石,石上分別鐫刻“再造承基”、“維新建國”,標誌著舊社會已一去不復返。
第二次是在1982年。在海內外族親的共同努力下,大祖祠再次重修,修理“浩驛”、建造戲臺、鋪築石埕,1984年底竣工。集美社陳祠修建後,專門開闢了“集美社老人俱樂部”。
最近的一次重修是在2011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