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明代古厝菜姑西園院
廈門同安明代古厝西園院
嘉靖五年同安縣唯一的文進士陳健曾在同安為自己的妹妹建了一所住宅“西園院”,其妹妹在家修行並在該宅內延續了二十幾代的菜姑傳統。
近日,廈門文物保護部門進行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在同安古莊下官田裏村內發現了這處明代古民居,並在同安蓮花發現金門人陳健捐建的“滄江壩”。
修行延續二十幾代
“西園院”內,兩邊和主廳內供奉著多個神像。據同安區文物管理辦公室主任洪文章介紹,整個老宅共有兩落四居室,一個天井,兩個廊道,大厝兩側有護龍;從供奉的神像來看,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場所。
相傳,當年陳健為妹妹建了“西園院”,他妹妹未出嫁,一直在該屋內帶發修行,後來領養了一名女孩,該女孩傳承衣缽也在家修行未出嫁;隨著一代代延續,“西園院”成為民間修行供奉的場所,至今有二十幾代。現在該民居除了供民間信眾參拜外,還住了些外來人員。
考古專家鄭東介紹,整個大厝總面寬23米,通進深18米,從屋頂端的陶飾可看出是典型的佛家風格。目前雖無法確定年代,但該宅院內發現的石頭柱基、蓮花瓣雕飾,主殿內屋樑上丁字拱,都是明代常使用的建築方式。
滄江壩邊“石泉陵”
距“西園院”十多公里處的“滄江壩”,在溪道上用石條攔起的溪水,流到中間一集水處,再順著小攔壩流到下游,呈小瀑布形。
壩頭處摹牙石上刻有一塊約
1.5米高的碑文,中間寫著“滄江陳公陂”,旁邊是“嘉靖二十三年正月誌”楷書,碑文旁還書寫著“石泉陵”三個大字。
鄭東表示,小水壩當時應該是用來幫助務農者灌溉農田的,水壩頭長約56米,石雕上的“石泉陵”也跟附近小武陵相呼應,在實地考古中發現意義很大。
據洪文章介紹,“滄江壩”在同安縣誌有記載,是陳健居鄉時捐建的水利工程,其池道繞過“幸福山”,一直到下游
5公里處的窯市村。
考證陳健生活增一筆
據悉,陳健號滄江,金門陽翟人。他是嘉靖五年同安縣唯一的文進士,明代正四品官員,為官清廉,生性耿直,不善逢迎上司,反被中傷罷官。歸田課子後再被起用,升至刑部郎中。在金門和同安各有一處相同的墓。
陳健做了許多善事,例如修南院陳太傅祠、築“滄江壩”等,解決了許多當地村民的問題。省、府、縣地方官為其立坊,如同安城區北門內的“岳伯”坊,是目前廈門地區規模較大又保存較好的明代歷史文物。
據鄭東介紹,這次新發現的兩處場所,對瞭解陳健如何在同安為官、生活有重要價值。
西園院 20代人都終身未嫁
位於同安區大同街道古莊村官田自然村的“西園院”是前後兩落、中央天井加兩側廊道的閩南建築,屋厝兩側還帶護龍。歷經
400多年的風雨,仍然保存得比較完好。
與其他閩南民居不同的是,這所大厝還帶著濃厚的宗教氣息。在廊道的柱子下面,我們還發現了精美的石柱礎,它由圓柱體與長方體兩部分組成,暗含“天圓地方”之義,其上又有佛家的“壼門紋”。仰頭望向屋頂,前一落房頂上塑著一隻陶葫蘆,這是古代的辟邪之物。主人塑它來避火患。專家認為,這裏體現了“釋、儒、道”三教合一的宗教信仰觀,其中又以禮佛為主。因此這座大厝在古代應該為居家、禮佛之兩用。
“西園院”是陳滄江專為妹妹所建,其妹在此帶發修行,終身未嫁,在閩南的俗語中,人們稱這樣的女子為“菜姑”。陳滄江的妹妹沒有出嫁,也就沒有後人,於是抱養了一名女嬰,在厝中撫養長大,以贍養老人。誰知這女嬰長大後也是終身不嫁,又走上了養母的老路。自嘉靖之後的
400餘年裏,在這所古厝中長大的20多代人,竟然都是這樣的遭遇。如此巧合,在廈門聞所未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