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廈門 »

集美陳氏始祖探源

作者:  來源:汀州莊緣整理  更新時間:2013年02月11日

集美陳氏始祖探源

著名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的派系至今仍有不同的看法,有太傅派、將軍派、義門陳之說,但都缺乏充足的證據。這裏依託廈門文史專家龔潔先生論文,結合族譜資料及專家學者研究成果,予以介紹

集美俗名“盡尾”,即大陸盡處;又名“潯尾”,即潯江之尾。自明朝至抗戰爆發, 500多年間都屬於同安縣明盛鄉仁德里十一都。明末,大社陳文瑞進士及第,以“盡尾”、“潯尾”不雅,改稱“集美”。

集美陳氏始祖既不是陳元光的將軍系,也不是陳邕的太傅系。據集美陳氏族譜記載是宋末來到潯尾的,而宋之前有一段時間語焉不詳。陳嘉庚先生也發現了這一問題。於是,他越過陳元光、陳邕這兩條線,在《南僑回憶錄》中,把集美陳氏遠接到“河南光州固始縣移來”,原因是“兵燹”。據我的考證和推論,情況是這樣的:集美海邊有一座建于唐五代的龍王宮,宮中供奉的除龍王外,還有王審知和他的夫人及妹妹。王審知是五代閩國的國王,史稱“閩王”。唐末昭宗年間,社會動盪,群雄並起。安徽壽州人王緒揭竿而起,拉起一彪人馬打下河南光州固始縣,聲勢壯大,他在固始吸收了一大批貧苦農民加入他的義軍,為解決糧食等給養問題,一路南下。王緒此人是亂世中出現的“草頭王”,生性多疑,又聽從巫者說他軍中有“王氣”,他懼怕有人奪他的軍權,而對軍中身材魁梧者或有文化者,均妄加罪名而濫殺無辜,結果造成軍心不穩。行至南安縣北山竹林間(今同安),終於激起兵變。同行的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奮起擒殺了王緒。事後,公推王潮領軍繼續進軍,不幸,王潮在打下泉州以後就病故了,義軍由王審知率領,攻克了福州,建立了“閩國”,王宮就是現在福州的南公園。在王審知父子治閩的數十年裏,實行輕徭薄賦,勸民生息的政策,使閩國獲得了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民生安康的良好局面。人民感其德,立廟奉祀,福州慶城街建有“閩王祠”。集美就建了龍王宮,將王審知供奉其內,並尊其為“護國尊王”。

固始人陳煜,號素軒,極有可能是隨王緒義軍南下福建的。王潮兄弟北山兵變以後,陳煜沒有隨軍去攻打福州,而擇地同安寧溪上蘆村定居下來。最近,在同安竹壩發現唐五代村落(約40人),這就是最好的證明。陳煜的兒子陳基,號樸庵,又遷居到同安仁德里十一都最南端海邊的小漁村“潯尾”,娶嘉禾裏禾山塔頭林氏為妻,養鴨為生,他們的鴨母每日雙蛋,潯尾因此而被視為風水寶地,長期居住下來,傳至現在。陳煜被集美陳氏尊為一世祖,陳基則為集美的開基祖,他的墓在今集美學村牌坊左側的曠地上,墓碑立有“集美始祖”磚坊一座。大約在14世紀末,已漸成望族的陳氏後裔,在陳基搭建草寮處建起一座二落祠堂,這即是最早的集美陳氏大宗祠。約再過 200年,祖祠進行了擴建,改為有大門前廳、左右兩側護廊、中間天井和後大廳的規模,並在門柱上鐫刻對聯:“尊祖敬宗二百年堂構相承族開集美,親仁愛眾數十傳箕裘克紹派衍同安。”集美陳氏大宗祠是大社的文脈所在。這座1984年重修的祠堂,龍脊鳳簷熠熠生輝,雕樑畫棟氣勢恢宏。堂前懸掛兩塊錯彩鏤金匾額,一方為毛澤東贈予陳嘉庚先生的“華僑旗幟,民族光輝”,另一方就是明天啟五年(1625年)熹宗皇帝御賜陳文瑞的“尊親堂”。這兩方顯示著最高榮耀的匾額,是大社人文鼎盛的明證。

集美陳姓族人至今對王審知特別崇拜,每年正月十五,一定要舉行“刈香”巡遊活動。十五那天,人們到龍王宮將王審知和他的夫人及妹妹的神像抬出,到陳姓的七個房角的祖祠和各個角落巡視,以確保集美的平安。所到之處,必須設“香箭”案迎送。巡視完畢後,才將三個神像抬還給龍王宮。這一“刈香”巡遊活動已經沿襲了八百多年而不衰,其中就有陳煜與王審知當年從河南一起入閩的因果關係。據此推論,陳煜既不是“將軍系”這一支,也不是“太傅系”這一支,而是固始陳氏隨王緒入閩的一支,而且與“閩王”王審知有特殊的關係。這樣,集美龍王宮已經供奉的王審知和其夫人及妹妹,以及每年正月十五的“刈香”就很容易理解了。對陳嘉庚先生將入集美的陳氏直接接到“河南固始縣移來”,原因是“兵燹”的結論剛好符合,對陳嘉庚先生的想法也就容易理解了。

集美有大社分有十個角落:二房角、上廳角、渡頭角、後尾角、向西角、岑頭角、郭厝角、塘墘角、清宅尾角和內頭角。現在人口最多的是渡頭角,其次是上廳角、二房角、後尾角等。每個角落都有屬於自己的宗祠、大旗。每年正月十五,這些角頭出來參加刈香巡遊活動,以每一根大旗代表每個角頭。“進士祖”陳文瑞屬二房角,陳嘉庚、敬賢兄弟屬後尾角,陳文確、六使兄弟屬清宅尾角。在集美大社陳氏族譜中,陳嘉庚、敬賢兄弟,陳文確、六使兄弟均為第十九世“科”字輩。第二十世“甲”字輩中,嘉庚子濟民、厥祥、元濟,敬賢子共存,文確子永興,六使子永漢,文確、六使侄永和,皆有令名。第二十一世有嘉庚長孫立人,永和子嘉謀。

 

陳嘉庚先生生平簡介

陳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教育家、愛國華僑領袖、華僑實業家。

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日(1874年10月21日),陳嘉庚出生于福建同安縣仁德里集美村。 9歲人讀南軒私塾,17歲赴新加坡協助其父經營米店。不久,其父破產,陳嘉庚獨立經營後首先償還父親的全部債務,獲得良好信譽。此後事業順利。在新加坡,陳嘉庚最早引進橡膠並進行大面積種植,首先加工橡膠製品並投人大規模工業生產。同時兼營鳳梨罐頭廠。又把業務拓展到泰國、馬來亞及廈門等地。鼎盛時期開辦30多家工廠, 100多間商店,墾植橡膠和鳳梨園 15000多英畝,雇傭職工 32000多人。民國14年(1925年),他已成為東南亞的“橡膠大王”,著名的大企業家,百萬富翁。

陳嘉庚致富後首先想到的是興學報國。他說:“國家之富強,全在於國民,國民之發展,全在於教育,教育是立國之本。”早在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他就捐獻2000銀元,在家鄉創辦惕齋學塾。民國3年3月創辦集美高初兩等小學校,此後又相繼創辦女子小學、師範、中學、幼稚園、水產、商科、農林、國學專科、幼稚師範等,並逐步發展,在校內建起電燈廠、醫院、科學館、圖書館、大型體育場。在昔日偏僻的漁村裏建設起舉世聞名的集美學村。民國 8年,他開始籌辦廈門大學,認捐開辦費 100萬元,常年費分12年付款共 300萬元,而當時他所積存的資產也僅 400萬元。民國10年4月6日,廈門大學在五老峰下正式開學,設師範部(文、理兩科)和商學部。到民國25年,廈大已發展到文、理、法商 3個學院 9個系,成為當時國內科系最多的 5所大學之一。民國26年陳嘉庚因企業破產,無法負擔廈大經費,才請國民政府收為國立大學。在承擔集美、廈大兩校龐大開支的同時,陳嘉庚還於民國10年聯絡新加坡華僑,組織同安教育會,支持同安縣創辦40多所小學。民國13年,陳嘉庚把同安教育會改為集美學校教育推廣部,至民國24年,先後補助本省20個縣市的73所中小學,補助總額達193227銀元,全部由陳嘉庚承擔。在僑居地,陳嘉庚竭力倡辦華文學校,曾任新加坡道南學校總理。民國 4年在新加坡捐資創辦崇福女校,民國 8年又捐資 3萬元創建南洋華僑中學,後來又捐40多萬元作為該校基金。民國36年 3月,創辦南洋女子中學。

華僑史上有一個光輝的名字,永遠銘刻在千百萬華僑心中,受到祖國人民的尊敬和懷念。這個人,便是毛主席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他“為中國人民革命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嘉庚精神

陳嘉庚先生去世後,在集美學村和廈門大學都聳立起他的銅像,華僑大學也修建了陳嘉庚紀念堂。新加坡中華總商會的大禮堂命名為“嘉庚堂”,福建會館與南洋華僑中學也塑建起他的銅像。陳嘉庚一生經歷了長期複雜的歷史階段,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活動諸方面的大成,形成了一系列的高貴品質和崇高精神,統稱為“嘉庚精神”。

嘉庚精神的基本涵義是豐富多元的,既含有他所服膺嚮往的輕金錢重義務,誠信果毅,疾惡好善,愛國愛鄉諸點,也包括他所宣導和身體力行的艱苦創業,傾資興學,剛直無私,勤勉儉約等。

陳嘉庚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氣節,他是一位赤誠的愛國者。他終其一生,全力支援祖國的革命,抗戰,復興的活動。因此,愛國主義是嘉庚精神的本質特徵。有人誠心向陳嘉庚請教企業經營之道,他回答說:“有兩條。一是要有祖國做靠山;二是要有經濟的眼光,還要有政治的眼光。”陳嘉庚這兩條經驗,是他在海外經商幾十年的心血結晶。

陳嘉庚的傾資興學,培育人才的可貴精神,最為世人所稱道。他對教育事業的追求,熱誠剛毅,百折不撓。他傾資興學數十年的淪桑歷程,集中體現了他的無私奉獻,一生為社會服務的犧牲精神,這是嘉庚精神的重要體現。1929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世界市場一片混亂。面對兇猛的經濟危機,陳嘉庚企業連年大虧,有人勸其停止校費,以維持營業,陳嘉庚斬釘截鐵地表示:“不,我的企業可以收盤,學校絕不能關門。”因此他多方籌措經費,包括變賣部分校產,舉債,甚至出賣大廈,以維持集美、廈大經費。南僑知名人士洪絲絲是陳嘉庚摯友,跟隨陳氏多年。他認為:“陳嘉庚一生所得金錢幾乎全部用在愛國事業,其中絕大部分用在教育方面。”這些錢“如果當時買了黃金,估計現在當等於一億美元左右”。 “金錢如肥料,散播才有用”則是陳嘉庚先生對金錢的看法。

陳嘉庚先生自己的生活是很節儉的,尤其是晚年。他的用財之道遵循“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原則。他時常對友人說:“我的金錢取諳社會,亦當用諸社會”,“財自我辛苦得來,亦當由我慷慨捐出”。“自奉節儉,一心為公”也是他的原則。他說:“今日中國貧困極矣,吾既為中國人,則種種舉動應以節儉為本。”他還說:“人生在世,不要只為個人的生活打算,而要為國家民族奮鬥。”

總之,陳嘉庚用錢的最重要原則,是處處為國家為社會著想,而不為個人和子孫打算。充分體現其為人處事的高尚品德。

陳嘉庚傾資興學重點,一是集美學校,二是廈門大學,三是新加坡華僑學校。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陳嘉庚經營稍有得利,即立志興辦集美學校,從小學到中學及各類專業院校,學校規模之大,師生人數之多為全國之冠。與此同時,陳嘉庚在新加坡又先後積極資助與創辦六所華僑華文學校,開創了華僑在海外辦學新風。1919年,陳嘉庚公司進一步發展,企業資產總值約達 400萬元左右,便雄心勃勃地回國籌辦全國第一家僑辦大學--廈門大學。為做表率,他帶頭認捐 400萬銀元。其認捐數額正好與其當時全部資產總值相當。陳嘉庚在愛國興學方面用錢氣魄之大,目光之遠,舉世罕見。

嘉庚精神將與日月同輝,與宇宙共存!

 

嘉庚風格的集美學村

廈門集美學村,是我國教育體系的縮影,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到大專院校,樣樣齊全。學村的建築風格,則體現“嘉庚風格”的建築風貌,獨樹一幟。

嘉庚風格概而言之有四:

一是校址選擇于風景優美的“閩南大陸南端臨海小崗”的鄭成功遺址延平故壘一帶;廈門大學也是選址廈門島南端海邊鄭成功的演武廳演武池一帶。集美大會堂命名為“福南”,廈門大學大會堂命名為“建南”,合起來就是“福建南部”,象徵福建閩南教育基地之意。選址于“延平故壘”,陳嘉庚認為,“頗表示我漢族獨立精神,故保存之,以示後生紀念。”學習民族英雄鄭成功敢與西方擴張主義相抗衡,並取得勝利的精神。

二是以我國民族傳統建築為主,吸收西方建築精華,精心設計和建造每一幢房子。正如嘉庚先生所講:“採取古今、中西結合,既能保持民族特色,造價也便宜,同時較實用。”

三是注重地方材料的開發和應用,發揮地方匠工的優勢,形成集美學村和廈大地方建築的一個重要因素,如對花崗石石材的應用,利用本地粘土與磚瓦廠掛鉤生產釉面紅磚,特別是規格統一的橙色帶滑面的大片瓦,人稱“嘉庚瓦”。

四是注重建築的文化內涵,正如陳叢周教授所指出的:“陳嘉庚先生思想和藝術境界的主導構思是鄉情、國思躍然其建築物上。”如“南薰樓”之命名,取自虞舜時南風詩:“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氏之慍兮”,以示嘉庚先生一生興學造就後代的心願。又如“集美紀念碑”碑高28米,象徵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間的28年艱苦奮鬥,前赴後繼,才取得勝利的今天。

乘船進廈門港,廈大體育場上一排以建南大會堂為主體的五幢建築物,立顯眼前,給人以繁榮昌盛之感。同樣地,站在我國第一座跨海的廈門大橋上俯瞰集美學村,那龍舟池畔和池心,建有“建明”、“南輝”和“左、右、逢、源”的七座古色古香、典雅別致的樓臺房閣,突顯民族風格。池畔順山坡斜度而築,共 4排16座的紅色瓦頂和米黃色的“南僑群樓”,群立于翠林葵葉之中。毗鄰的集美中學的教學樓,“道南”、“南薰”、“延平”三樓緊靠,主樓高達十五層,西式的建築,則以中式亭子作為屋頂的主體,高踞主樓14樓樓頂的四角方亭與兩端 4個八角亭子相呼應,展示“中西合璧”,民族風格鮮明;左右擁樓七層,如鳥之雙翼後展,矗立於潯江西岸的制高點,如淩雲騰飛之勢。三樓前不遠的“游泳池”,則屬於“西洋文化”。遠眺鼇園,從建築風格看,既保留民族傳統的同時,又合理地吸收西方先進技術,形成西方的建築結構,加上東方建築的琉璃瓦大屋頂風格。學村中的南薰樓等正是按著這一風格建成。鼇園中的紀念碑的頂端高入雲霄,仍冠以琉璃瓦大屋頂,與學村的整個建築風格“採取古今、中西結合”融為一體,處處體現陳嘉庚先生所想的民族尊嚴和中華騰飛。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