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廈門 »

金門陳氏在古同安的傳衍與貢獻

作者:  來源:  更新時間:2013年02月11日

金門陳氏在古同安的傳衍與貢獻

金門古為海中荒島,晉末“永嘉之亂”,中原六姓避亂上島,始有人煙。唐貞元間牧馬侯陳淵率家族部卒十二姓上島開發,始聚村落,與大同場嘉禾嶼通貿。宋熙豐間立都圖,劃為同安縣綏德鄉翔風裏 17-20都,至民國三年析歸思明縣,八百五十餘年間皆屬同安。而1915年金門置縣後,轄大小嶝島三十多年。金門的全面開發始于五代浯陽始祖陳達之上島監鹽,受封承事郎,實即世襲金門行政長官,金門之經濟、文化得到持續發展。

南宋1165年,浯陽六世祖妣主持分房(仁義禮智信五房),修建陽翟“五恒堂”宗祠,浯陽陳氏人丁已占金門之半。(現金門陳氏有十三支派,仍以浯陽為主)。二世祖陳洪濟于五代末任晉江、同安縣令,創建同安儒學于登龍坊。其弟陳洪銛(浯陽始祖)任泉州指揮使,兄弟二人均對泉南古文明發展作出貢獻。古時金門科舉為同安之最,有“無金不成同、無處不開花”之美譽。宋淳化三年( 992年)進士陳綱(洪濟子)被譽為“開同進士”,後陳統、昌侯、陳槱連捷,與同安蘇氏、苧溪石氏並列宋代科舉望族。明清兩代文運更盛,陳健、基虞、睿思聯捷南宮,浯陽陳氏中舉者多達60余人,貢生、秀才不計其數,朱紫滿門。入仕者皆清潔廉正,史乘有聲。且多卜居母縣,於地方多有建樹。如三府太守滄江公建有同安前宅大厝(俗稱九十九間,今存)和北關“誥命堂”(三進雙護龍,前魚池後花園,後被拆毀,但古地名“陳滄江”沿用至今),另立燈號“輪北”。滄江公於沃溪捐築“滄江壩”(現存),捐築沃溪山道通小坪、杜地三十多裏,捐修浯洲祖祠,創建同安北鎮“受饗宮”等,1542年府縣奏准建“岳伯坊”于北關表彰。今坊、墓列為市、區文保單位。按察副使虞公卜居同安西門內街(故居已毀),歸田後捐修五顯第一溪橋(區文保單位),捐築“蓮峰壩”,捐辦歸德里杜塘義塚,濟藥施棺,善聲遠播。陳觀泰,崇禎舉人,清初中州(今蘭考)縣令,歸田後卜居田洋松田,仿“誥命堂”建“世大夫第”(今存),辟學田,興教育。子睿思,康熙六年進士,官中書舍人、戶部主事,建松田進士第,至今完好。其東莊山別業“澹園”石刻及詩刻均列“文保”。在鄉捐修輪山朱子祠,捐獻桐嶼泗洲院寺田。在京力陳濱海風高土瘠之苦,免除複界後丈田所溢百頃之稅賦,大蘇民困。又捐修京師“同安會館”及“同安義塚”,義聲遠播。

歷史上金門島民曾三次大規模內遷。一是明初防倭禁海墟島,二是避嘉靖倭患,三是清初遷界墟島。據不完全統計,由金門島民內遷繁衍成村的同安村社達四十餘社,其中“浯陽、浯江”陳氏聚居的主要村社有:

大同陽翟村:

譜載金門陽翟浯陽智房14世大益公於明正統間攜眷定居同安城南從順裏教書,村名陽翟,紀念金門祖籍也。今傳六百餘年,子孫五千餘。其孫陳鈞再分遷灌口陽翟。清初戰亂,宗人又自灌口遷衍東孚(今稱祥宅),故古同安實有四陽翟。另據譜載,西柯泥山,蓮花溪埔店、山前,大同田洋片村後亭,汀溪彎坑,新民霞美、杜橋,新店大宅、後宅等村社陳氏均由金門浯陽分衍。

大同田洋村:

金門浯陽禮房十六世陳廷魁於明正統間攜弟廷榨內遷同安松田(當時稱“符生”),清初信房23世陳觀泰攜子卜居松田,兩房族親和睦相處,共同發展,至今傳衍田洋之上坊、東洋、浮蓮、石門、雙筧、下寮、郊邊、胡厝宅、五峰埔,大同社壇、北門外、朱紫市及五顯後溪、崎路、後燒等十多社。金門庵前村基祖陳複莘公即為滄江第三子甫文玄孫(列24世),康熙二十年由朱紫市回遷金門開基。

據松田古譜記載:“浯陽信房十二世逢泰公派下七傳(18世)為國賢公,後裔因兵亂離散,無可查考,僅知往海澄者有21世玉鉉祖孫”。經對譜,國賢公即海滄“舉人第”和“蓮塘別墅”陳氏之始遷祖,與滄江之父陳禎為堂兄弟,今已傳五百餘年,族人大部旅居海外。此兩外古建實為珍貴文物,是百年前清末華僑的中西合璧古建,蓮塘別墅還是廈門近代中學堂的校址,其宗祠“宛在堂”楹聯還明攜“家聲丕振滄江科第更蟬聯”之句,此一涉台、涉僑、近代中學堂三位一體的古建築,亟應及時保護。

蓮花沃溪:

明正統間,浯陽信房前房15世大圭、武耀兄弟內遷蓮花,後裔再遷澎湖。明萬曆年間陳基虞卜居同安西門內街,其子孫宗親分佈在沃溪、內林等社,人口近三千,祠堂及進士匾尚存。

西浦:

明代“浯江”陳九郎公由金門18都下坑內遷,其宗祠瑞蘭堂冠頭聯鐫“浯江”(以浯陽二民陳洪銛為始祖)。譜載由金門浯江開基傳衍的同安村尚有蓮花溪埔、頂下田洋、河田下社、南珩,苧溪坑內,汀溪水路,大同嶽口,西柯漸前、番仔厝,新民赤坪,內厝鎮曾厝等村。

新店大宅:

金門信房19世陳偉(滄江胞兄,嘉靖間避倭由金門18都大治村內遷開基,仍名“大治”,諧為“大澤”,後雅稱“大宅”。)後再衍傳後宅社,人口二千餘。康熙五十九年舉人陳書丹即其裔孫。

新店東浦:

明代金門汶沙保東浦村“浯江”陳氏內遷開基,明清時習武成風,有“一村六武舉”之譽,今人口 200餘。另一支同時遷入後溪東浦,清初戰亂時再分支東孚,故古同安實有四東浦,皆浯江裔孫。

此外,金門陳太傅南院派一支陳福壽於明嘉靖間避倭內遷新店浦尾,自創燈號“浯浦”,意即自浯洲來居浦尾也。曆傳 450餘年,人口八百餘。浦尾為中國近代文化怪傑辜鴻銘祖籍。鴻銘自取英文名“辜廈門”,自稱為同安人。譜載鴻銘先祖名陳敦源(12世),乾隆間因酒醉誤傷人命,倉惶攜眷南逃馬來亞吉打,痛悔不已,改陳為“辜”,以示懺悔。生子禮歡,任吉打州甲必丹,傳八子三女。其三子龍池授拿督,生紫雲,紫雲生鴻銘、鴻德兄弟,故鴻銘列浦尾陳氏第16世“叔”字輩。而禮歡次子辜安平,自幼回國讀經,道光間中進士,于廣州林則徐麾下為官禁煙,鴉片戰爭後被謫臺灣府。其孫辜顯榮即臺灣海其會會長辜振甫之父(振甫行四),故振甫應列浦尾陳氏17世“先”字輩,為鴻銘堂侄。有文獻記載1924年辜顯榮書稱鴻銘為“宗兄”。這些史料已於2002年在鐘兆雲先生所著三卷本《奇人辜鴻銘》一書中公開發表並在台發行。

 

古代金門浯陽陳氏文明昌盛,而近代同安浯陽也名人輩出,名彪史乘。最著名者為同安辛亥光復之元勳陳瓞臣與陳延香。瓞臣為同安雲埔下阪田洋村人。下田洋陳氏燈號“浯江”,明嘉靖間陳國薦由金門內遷蓮花山邊社,乾隆間七世孫陳振雄兄弟遷下田洋發展成巨富。瓞臣為11世,清末組織灌口同盟會,以“天然農林公司”為掩護,招同志二百人秘密軍訓,準備起義。廈門光復後,1911年辛亥農曆九月十九日,與莊尊賢等率義軍圍攻同安,宣佈光復,被推為首任縣長,三個月後調任安海分縣長。1922年曾被孫中山任命為閩贛邊防軍司令,籌備第二次護法北伐。孫中山逝世後,因不滿右派反共,棄甲歸田。南京政府成立後,屢拒張貞禮聘。30年代貧病而終,為三民主義之忠誠鬥士。陳延香,陽翟人,青年時任灌口塾師,加入同盟會,返同組織“同安青年自治會”,與莊尊賢,陳瓞臣裏應外合,光復同安。任民國首屆省參議員,創辦陽翟學校、公立中學,協助陳嘉庚創辦廈門大學和同美汽車路公司,是同安辛亥元勳、近代教育與交通的開拓者。兩陳的業績,實為近代浯陽之光,永彪史冊。

廈金開啟小三通之後,金門陳氏多人在廈門地區創業,買房,同建“大廈門”。丁亥清明節期間,金門陳氏宗親一團80多人在前金門縣長、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水在帶領下,回到廈門、同安、翔安掃墓謁祖,表達了廣大臺胞宗親“木本水源”、“追終慎遠”的骨肉親情。

來源:廈門市姓氏源流研究會顧問同安區政協研究員 陳金城 2010-4-22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