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廈門 »

廈金南陳太傅派先祖考辨

來源:廈門市姓氏源流研究會顧問、廈門市博物館原館長、副研究員 龔潔  更新時間:2012年11月16日

廈金南陳太傅派先祖考辨

唐神龍初,原籍京兆府(今陝西西安)萬年縣洪故鄉胄桂裏的陳邕,登進士第,仕唐。神龍元年乙已( 705年),武后收中宗回宮登位,陳邕官至太子太傅,但與奸相李林甫不協,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 736年)被謫入閩,先住福州三山,始居興化,馴入泉州惠安縣杜(一說社)壇後,旋移入漳之南驛路南廂山。因築室備鐘鼓樓台,宏其苑囿,州府參謗逆謀,禍恐不測。邕女金花謂父曰:今日之事,已無奈何,然獨有得脫之路,唐人奉佛之舉在也,可將家宅變為寺宇,物業盡行施捨,庶可弭謗而免禍。陳邕從其言,遷往三都後水頭居焉,金花出家奉佛,號玄妙。史志和族譜均稱陳邕這支陳氏為“太傅派”、“南院派”,簡稱“南陳”,陳邕為太傅派二世祖。

“南陳”在閩南和金門臺灣均是大姓,人丁興旺,精英輩出。但因時代久遠,譜諜浩繁,交叉訛傳,魚龍混雜,造成諸多謬訛,詭偽莫辨。近三十年來,閩南和廈門挖掘了數座唐代陳氏墓葬,以出土的墓誌銘與史志、譜諜對照研究,剔除偽秘,漸見頭緒,糾正了某些訛傳。有的尚待進一步考證,才能做出結論。

 

南陳入廈時間比較

按《潁川大成譜》南陳實錄記述,陳邕到三都後水頭(今江東橋附近)定居後,九十五歲去世。夷則兄弟奔喪畢,睡夢隱于田禾,因與子著儔于德宗建中二年( 781年),舉家 300餘口遷入嘉禾島。始登岸,宮室未建,托足茅舍,今人號其處曰陳寮鄉洗馬坑,並用錢三百六十萬貫向官請產,後薛令之家來同裏,時鄉人有南陳北薛之稱。陳氏的其他族譜也據此類似的記錄,文史學者也從此說,延續至今。但這一說法有神話色彩,一個 300餘口的大家族,因主人做夢見到水草豐茂的好地方,就舉家而遷,不可思議,況且要搬遷 300餘口,談何容易!

1973年,泉州市東門外石井鄉徐公嶺東南,村民在開挖水溝時,發現了一座唐墓,出土了一方《唐許氏故陳夫人墓誌》,長54釐米,寬41.5釐米,厚 4.5釐米,磚質色灰,墓誌按太傅派世系序列,陳夫人為南陳九世祖陳元達之女,十七歲嫁給泉州參軍許元簡,二十三歲死於產後痢疾,時年為唐大中十一年( 857年),離陳夷則率家入廈已經過去76年了。

《唐許氏故陳夫人墓誌》最為重要的是記敘了她的曾祖陳僖(也作喜)為逃避謀亂而來到嘉禾裏的記述:曾祖僖,愛仁好義,博施虛襟,俊義歸之,鱗萃輻輳,故門有敢死之士,遂為閩之豪族,時閩侯有問鼎之意,欲引為謀,乃刳舟剡楫,罄家浮海,霄遁於清源之南界,海之中洲,曰新城,即今之嘉禾裏是也。屹然雲岫,四向滄波,非利涉之舟,人所罕到。於是,度地形勢,察物優宜,曰可以永世避時,貽厥孫謀,發川為田,墾原為園,郡給券焉,家業豐厚,又為清源之最。終身不仕,以遂高志。祖仲禹,幼資經術,弱冠游于京師,繼而授廣州番禺縣丞。伯元通任歙州婺源縣令。父元達,任虔州虔化縣丞。

墓誌中說的“閩侯有問鼎之意”,是指唐德宗貞元四年( 788年),福建觀察使吳銑部下軍士之亂,殺銑之心腹十余人,推銑之大將郝誡溢自掌“留後”之事。據《資治通鑒》載:貞元四年( 788年),福州軍亂,殺觀察使吳銑,大將郝誡溢自掌“留後”。這次軍亂,貞元五年就結束了。“留後”,官名,也稱節度留後,觀察留後,代行節度使、觀察使之職,事後由朝廷補行任命為節度使或觀察使。

譜諜記載與墓誌記載,兩者孰重孰輕,按文史學界一般認識,是以墓誌為主要依據,因為墓誌的家事記述相對比較準確,而族譜有攀附傳聞的傾向。以此來分析,陳氏入廈的時間應以陳夫人墓誌為准。即陳喜“罄家浮海,霄遁於新城,即今之嘉禾裏是也”。但具體時間與陳夷則、陳儔舉家入廈的 781年甚為接近,陳喜入廈為 788年,前後僅距7年,不合情理!陳夷則到陳喜,中間相隔儔、聞、丞三代人,按一代25年計,應有75年時間,最少也得60年,絕對不是 7年,因此極有可能族譜把兩者混淆了。今天有了墓誌,南陳入廈時間應以唐貞元四年( 788年)為准。

 

陳元通墓誌、陳夫人墓誌與譜諜的異同

2004年12月,因廈門市政建設需要,對位於湖裏後坑院埔立交橋東側的兩座唐墓進行挖掘,唐墓東西並列,東墓墓碑鐫楷書“唐上柱國陳公塋”,款為“同治癸酉年重修”,西墓墓碑鐫楷書“大唐賜進士出身陳公封塋”,款為“派下裔孫廷芸允彩宗凱丹詔德圭為山等同勒石”,此兩墓一向被稱為“陳喜墓”,據《潁川大成譜》世系表載:“喜,開封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公創資福院遺像在內。葬在院邊,七月十二日忌辰。”經發掘,兩墓均為長方形磚室墓,墓壁採用平磚錯縫疊砌,拱形券頂。東墓墓頂部有一清代盜洞,但墓室基本完整,長約 5.6米,寬約1.6 米,東西兩壁各有兩個方龕,不留隨葬品,北壁為一大壁龕,內置一大型陶甕,室內有兩個青瓷四系罐和一個雙耳罐,西壁有一銅鏡。室中砌長方形棺床。屍骨已無存,只散落數枚棺釘和“開元通寶”銅錢,棺床前有一方石刻墓誌銘,銘曰:“故奉義郎前歙州 婺源縣令陳公墓志並序”,“有唐大中九年,歲在乙亥,四月廿四日,穎川陳公終於泉州清源郡嘉禾裏之私第,年七十有五,公諱元通,清源同安人也。”陳元通祖父陳喜,曾祖父陳丞,父仲寓,此墓主證實為唐大中九年( 855年)去世的陳元通。西墓與東墓基本相同,規格略小,長 1.7米,寬1.36米,隨葬品更少,僅有三個青瓷罐,一個青瓷碗,若干銅錢,墓內有一方“唐故陳府君汪夫人墓誌”,內書有“唐故歙州 婺源縣令陳府君汪夫人墓誌銘並序”,確認這是陳元通的妻子汪夫人的墓。這兩方墓誌證明原為陳喜墓實為陳喜的孫子陳元通夫婦墓,從而廓清了歷史和譜諜的謬誤,還了它本來面目應該說是廈門考古的一大收穫!

現在,將泉州石井的《唐許氏故陳夫人墓誌》與廈門後坑的《故奉義郎前歙州婺源縣令陳公墓志》對照,這兩方墓誌所記人物、世系、姓名、官職均相同,說明了陳夫人與陳元通是一家人。陳夫人墓誌載:“高祖任福州長樂縣令……曾祖喜 ……祖仲禹……既而 任廣州番禺縣丞。伯元通,任歙州婺源縣令。父元達,任虔州虔化縣丞。”而陳元通墓誌銘也載明:“曾祖丞 ……祖喜……父仲禹為番禺縣丞”,是完全一致的。

再將這兩方墓誌與陳氏族譜第六至第十世的世系對照研究,立即發現墓誌銘與譜諜所載世系、姓名、官職頗為一致,只稍有出入:陳夫人高祖,即陳元通曾祖也即六世祖陳丞,墓誌載為“長樂縣令”,後居住鄰邑福唐縣(今福清),而族譜則記為“福唐令”;陳夫人曾祖即七世祖陳喜,墓誌為“僖”,並“終身不仕”,而族譜記為“喜”,官至“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陳夫人祖父即八世祖仲禹,墓誌記為“番禺縣丞”,族譜則為“番禺縣令”(縣令為一縣之長,縣丞為縣令之輔佐官);陳夫人父元達即九世祖,墓誌記為“虔州縣丞”,族譜則為“閩縣主簿”。以上這些細小出入,是可以理解的,可以證明墓誌記述的陳氏幾代人與族譜記述的大體一致,是太傅派陳氏同一家族,因此可以說是陳氏族譜記述與埋在地下一千兩百多年的墓誌記述基本相一致,陳氏族譜的大部分內容還是可信的。

 

陳黯不是南陳十世祖

陳黯,字希儒,號昌晦,自幼聰穎,十歲便會寫詩,但他卻十八次赴考不第,自稱“場考”,即考試場上的老考生,最後選擇隱居生涯,隱居地點即今金榜山,別名場老山。陳黯此人,在廈門名氣大得很,被尊為開發廈門的陳氏第一人(金門陳氏也以陳黯為始祖)。北宋神宗熙寧年間的邑尉張翥在《嘉禾風物詠》中說:“衣冠陳氏族,桃李薛公園。場老遺文古,岩僧舊跡存。苔磯荒磧岸,金榜勒瑤琨。”這是最早提到的陳氏和薛氏,陳氏指的是陳黯,薛氏未指名。朱熹任同安縣主簿時,著有《金榜山記》曰:“金榜山,嘉禾二十三都。北有嶺曰薛嶺,嶺之南,唐文士陳黯公居焉。嶺之北,薛令之孫徙居於此,時號南陳北薛”,這是最早出現“南陳北薛”的記載。明代,《閩書》作者何喬遠說:“薛令之自福安徙居嘉禾嶼,時號南陳北薛”,何認定陳黯和薛令之是開發廈門的第一人,此說影響甚大,其後的《鷺江志》、《廈門志》均沿用此說。

《潁川大成譜》的陳氏世系表中,一世祖忠(誥封鄂國公),二世祖邕(官至太子太傅,諡忠順王,創報恩寺、延福寺、南院,墓在漳州內水頭田螺山索竹竿,七月廿四日忌辰),三世祖夷則、夷錫、夷行、夷實和金花郡主。(夷則為金紫光祿大夫,創覺性院,墓在蓮潯山,七月十八日忌辰;夷錫為諫議大夫;夷行為司空丞相,夷實為登進士擢屯田員外郎,創白雲岩;金花郡主諱金字玄妙),四世祖儔(官著作郎,墓在烏石埔,建虎溪岩),餘四人不列,五世祖茹(翰林學士,余二人不列),六世祖丞(福唐縣令,墓在烏石埔),七世祖喜(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創資福院,葬院邊,七月十二日忌辰,餘一人不列),八世祖仲禹(番禺知縣,余四人不列),九世祖元通(娶黃氏諱贄,通經及第,任婺源知縣,建萬石岩,余元達、元道、元遠三人不列),十世祖肇(字太郎,官員外郎,創普照寺即南普陀)、黯(字希儒,為陝西元帥,創白雲岩),徵(虔化知縣,分族店前、浦源,其女即泉州參軍許元簡之妻陳夫人,1973年出土墓誌,餘二人不列)。

陳夫人墓誌中說:“曾祖喜 ……祖仲禹……伯元通……父元達”,與《大成譜》相符。陳元通墓誌說:“公諱元通,清源同安人也….有子二人,長曰肇,次曰皋,女子三人,皆稚。”問題發生了,墓誌中沒有陳黯其人,與譜諜完全不一樣。查閱閩南各縣陳氏族譜、臺灣陳氏族譜、《中華陳氏》譜,均不見有陳皋的記載。可金門陳氏卻將陳黯直接接到陳元通,而不提陳肇。

廈門現有兩處陳黯墓:一處在廈門觀音山白雲岩,呈壽龜形,用花崗岩條石圍砌,墓碑為花崗岩質,陰刻“唐場老陳先生塋”,無款,屬廈門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另一處在廈門何厝,為與元配夫人合葬墓,墓丘以土夯成,呈壽龜形,墓碑為花崗岩質,陰刻“唐場老陳先生元配林夫人墓”,曾被盜。

陳黯除上面所提及的“南陳北薛”等情況外,生卒年約 805— 876年,系晚唐時期廈門知名文士,十七歲作《蘇武謁漢武帝陵廟賦》,為時人推服。黯父早逝,事母甚孝,直到四十歲後,方離家赴京應試,並遊歷中原吳楚等地,著有《裨正書》三卷。唐天複二年( 902年),著名文學家其內侄黃滔求得其遺稿數十篇,編成《潁川先生文集》。《全唐書》中有《禦暴說》《華心》《代黃河父老奏》等十篇美文。他生活在晚唐政治動盪年代,其詩文針砭時弊,反映百姓疾苦,其文人氣質受人敬仰。朱熹贊他“浴身江海之上,不汙世俗之垢”。這與譜諜記載“陝西元帥”的身份不符。

黃滔的《潁川先生文集》序說:“先生諱黯,字希儒,父諱贄,通經及第,娶江夏黃夫人,賢而生先生,無昆仲姐妹”,這說明陳黯的父親叫陳贄,與陳元通的墓誌記的“父諱元通”不符。且元通夫人不姓黃,而姓汪,黃滔作為陳黯的內侄,對陳黯的記述具有權威性。汪夫人墓誌中說“有男一人,皋舉孝廉”,說明這個“皋”是她與陳元通生的兒子,沒有陳黯、陳肇二個兒子(待考)。而族譜卻說“元通娶黃氏,諱贄,通經及第”,這顯然是黃滔所說的“陳贄”,不是墓葬中的“陳元通”。在史籍中記載陳黯早孤,其父親很早就去世了,而陳元通活到七十五歲,此陳元通不是“陳贄”,也不是陳黯的父親。《漳州府志》記載;“郝連韜與莆田陳黯布衣祭酒有聲”,這也說明陳黯是莆田人,當然就不是南陳的裔孫,更不是陳元通之子,而是科場失意後從莆田來到嘉禾海島隱居的,族譜受當時名人名家文章的影響,移花接木,李代桃姜,將陳元通與陳贄混為一人,貽誤一千多年,攪得撲朔迷離。陳元通墓誌的出土,為我們廓清了迷團,解開了族譜與史籍間的謬誤,功莫大焉!

 

陳邕、陳喜生卒年與官職及補筆

陳氏譜牒一致說陳邕活了95歲,但未記載何年生死,《大成譜》只記了一個忌辰。據查,關於陳邕的生卒年有四種記述:

1.生於貞觀二十年( 646年),卒于玄宗開元二十八年( 740年),即 646-740年;

2.生於高宗麟德二年( 665年),卒于肅宗乾元二年( 758年),即 665-758年;

3.生於高宗總章二年( 669年),卒于代宗廣德二年( 764年),即 669-764年;

4.生於高宗上元二年( 675年)卒于代宗大曆四年( 769年),即 675-769年。

這與諜譜記載夷則奔喪畢舉家遷往嘉禾嶼的 781年計算,相差最少的是第四說,有12年的間隔,最多的是第一說,相差41年,其餘二說也相差 17-23年。依我分析。第四說最為可能。因為陳邕在神龍初( 705年)中進士,其時年約30歲,95歲去世時為 769年,經過12年的準備後,其子夷則率儔等來到嘉禾嶼,這是可信的。但與陳喜從長樂舉家浮海來到嘉禾嶼僅隔約20年,時間又相距太短。至於1-3說,不是與進士登第不合,或是與夷則奔喪不合,矛盾頗多,只能留待地下考古發現或者有新的資料佐證來解開迷惑了!

關於陳邕的生卒年問題,還有一個情況應當考慮的,就是他父親陳忠的堂兄陳政,出生於 616年,按此推算,陳邕應該生於 735年前後了。這與上文討論的第1種情況正好吻合,與陳喜避禍來到嘉禾裏,期間有五代人的年月差距也不大,特此錄以備考。

至於陳邕的官職問題,族譜中有光祿大夫禮部尚書或者太子太傅的記載。唐制職官的光祿大夫為從二品,陳氏族人稱“大夫墓”與光祿大夫正好相適應。太子太傅名義上是輔佐皇帝的大官,但無實職。陳邕作為皇上身邊的高級官僚,再加上太子太傅均在情理之中!

陳喜的生卒年,族譜沒有記載,有了陳元通墓誌,可以按陳元通的生卒年( 781- 885年)推算,取陳喜45歲入廈,那其生年可以判斷為 743年前後,即天寶二年前後。他在福清時是“閩之豪族”,且“愛仁好義,博施虛襟”。他來到嘉禾裏之後,經過奮力開拓,“發川為田,墾原為園”,“家業豐厚,又為清源之最”,是乃嘉禾裏上的大家族也。可是他“終生不仕,以遂高志”。而族譜卻寫的明明白白,他的官職是“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這官可是不小的官,按唐制為正二品大員,也屬於名譽官銜,由皇帝下詔賜予。陳喜的祖上均是朝廷大員,既可世襲也可授予,因此,他具有“上柱國”官銜也屬正常。

問題是,陳喜在南陳派下如此顯赫,卻沒有留下墳塋(原稱陳喜墓實為陳元通墓),族譜上的記述也是錯誤的,或是因為大家族主人死後有意隱去,免得日後發生意外,也未可知!

關於一世祖陳忠的情況,人們知之甚少,前年我在菲律賓看到《南院開基漳泉陳氏族譜》,內有一段抄錄如下:“南陳始祖忠公。曾祖肅郡公為陳宣宗前軍司馬,有大功,封吳郡(今浙江吳興,故亦曰始祖吳興人)及後主叔寶亂政,避地江西饒州府。岩次子生亮,亮生琦,琦生范,範生忠,忠生邕。”《潁川大成譜》的“南陳實錄”,一開始就是“始祖陳忠公原籍京兆府萬年縣洪故鄉”,緊接有小字加注“今屬江西饒州府”,以前不知其原委,看了上面的那段文字,其來歷就清楚了。但是陳氏原籍目前有三種說法,即:京兆府、饒州府和固始縣。特此補筆。

 

簡單結語

南陳第一到第十世祖的各種情況,紛繁複雜,以訛傳訛,許多人一時難以搞清,隨著陳氏唐墓的考古發掘,越來越清晰起來,一些疑難問題也隨著墓誌的出土而迎刃而解。但是,這十個世祖人物,在廈門,在閩南,在金門,在臺灣,以及東南亞都有極大的影響,研究“南陳”是必定涉及他們的,是繞不過去的。這幾年解開了一些矛盾,但還有許多矛盾一時仍解不開,諸如:夷則父子入廈的原因是什麼?陳邕生卒年和入閩原因?陳喜富而不仕,一生的成就是什麼?其墓在何處?陳黯為什麼被推上陳氏開發廈門第一人?南陳北薛究竟是何人?陳元通墓誌上沒有陳黯而有陳皋,黯皋是否同一人?陳元通的夫人姓黃還是姓汪,是否還另有他人?等等,均需後人繼續深入,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其實難度極大,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也不望天上掉餡餅,必須做極為艱苦的考證和查究。總之一句話:寄希望於來者!

 

參考書目:

1.《潁川大成譜》清光緒年版

2.《南院開基漳廈陳氏世系》

3.廈門、泉州、漳州、金門、臺灣南陳支系族譜

4.《中華陳氏》譜

5.《鷺江志》《廈門志》《金門志》《民國廈門志》《漳州府志》

6.《閩書》《嘉禾風物志》

7.《資治通鑒》唐代部分

8.《唐許氏故陳夫人墓誌》《故奉義郎前歙州婺源縣令陳元通墓誌》

9.《海峽兩岸譜牒研討會文集》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