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行政區劃
1949年10月17日廈門解放。10月21日,廈門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仍將全市政區分為思明、開元、廈港、鼓浪嶼、禾山 5個區,下設60個保。
1949年10月廈門市政區簡表
區 名 |
保數 |
名稱[括弧內為舊名] |
思 明 |
13 |
思東、思西、升平、南溪、中華、黃厝、外清、靖東、同文、水仙、
戶部、中山、深田[浸田] |
開 元 |
13 |
開洪、開禾、開營、同西、鷺江、新禾、連西、溪岸、美仁、將江、
養真、開南[開蒙]、大同[從思明區劃入] |
廈 港 |
8 |
鴻山、福海、新生、太平、大澳、水上、曾溪、長塔[從禾山區劃入] |
鼓浪嶼 |
10 |
雞山、筆山、鹿礁、延平、龍頭、市場、澳東、澳西、烏埭、大埭 |
禾 山 |
16 |
江頭、呂厝、蓮阪、文雙、蔡塘、何厝、嶺兜、湖邊、鐘宅、阪上、
安兜、高崎、殿前、寨上、湖裏、前林[前村、金林合併] |
1950年03月開始在全市範圍內開展民主建政工作,廢除保甲制,市區改設街政委員會,禾山改為鄉、村。同年05月02日,廈門市人民政府政務會決定撤銷廈港區,將廈港區之長塔、曾溪和大澳部分農業區劃歸禾山區,鴻山、新生、太平、水上、福海和大澳部分併入思明區,而將思明區之靖東、深田改隸開元區。時全市分為
4個區、設41個街政委員會, 7個鄉、43個村公所,轄
147個自然村。列表如下:
1950年5月廈門市政區簡表
區 名 |
街數(鄉) |
街[鄉]名[括弧內為舊名] |
思 明 |
16 |
思西、思南、思東、中山、南溪、定安[戶部]、民光[黃厝]、
升平、同文、中華、大學、鴻山、新安[外清]、泰山[水仙]、
新生、新民[福海] |
開 元 |
15 |
溪岸、開禾、禾祥[將江]、禾泰[連西]、開元[開南]、
深田、靖東、新村[美仁]、思北[養真]、廈禾[新禾]、
鷺江、大同、橫竹[同西]、打鐵[開洪]、營平[開營] |
鼓浪嶼 |
10 |
雞山、筆山、市場、龍頭、延平、鹿礁、大埭、烏埭、澳東、澳西 |
禾 山 |
7 |
江頭、梧村、五通、鐘宅、高殿、何厝、曾塔 |
1953年11月03日,集美鄉從同安縣劃出,由廈門市人民政府管轄,並改為鎮建制。從此,廈門市開始有鎮的建制。截至1954年12月,廈門市轄
4個區、23個街政委員會和 1個鎮、13個鄉。詳見下表:
1954年廈門市政區簡表
1955年
3月,街政委員會改名為街道辦事處,下設居委會。10月,街道、鄉村基層政權再次合併,至1956年
6月,全市分為 4區, 1個鎮、14個街道辦事處、 6個鄉,詳見下表:
1956年廈門市政區簡表
區鎮名 |
街
數 |
鄉
數 |
鎮
數 |
街[鄉]名稱[括弧內為1951年合併] |
思 明 |
5 |
0 |
0 |
思明[中山併入]、泰平、文安、中華[民安併入]、
廈港[1953年3月大學併入碧山,4月碧山又併入廈港] |
開 元 |
6 |
0 |
0 |
公園、廈禾、思北、溪岸[禾祥併入]、大同[開禾併入]、
鷺江[打鐵併入] |
鼓浪嶼 |
3 |
0 |
0 |
龍頭、鹿礁[延平併入]、內厝澳[筆山併入] |
禾 山 |
0 |
6 |
0 |
江頭[蓮阪、梧村併入]、何厝[前埔、後坑併入]、曾塔、
鐘宅[枋湖併入]、五通[高林併入]、高殿[湖裏併入] |
集美鎮 |
0 |
0 |
0 |
|
1957年
4月,同安縣灌口區12個鄉[鎮]劃歸廈門市管轄;1958年10月,海澄縣[今龍海市]的海滄、新垵
2個鄉也劃入廈門市,並將海滄改為鎮。廈門市政府將禾山區、集美鎮和灌口鎮、海滄鎮所屬各鄉合併成立郊區。此時,廈門市轄鎮由 1個鎮增為集美、灌口、海滄
3個鎮,市內所轄鄉由 6個鄉增為20個鄉,鄉名如下:
江頭、何厝、鐘宅、五通、高殿、曾塔、石兜、阪頭、僑英、英海[鷹山]、珩東、錦亭、三李、旗山、海山、東孚、鼎美、海滄、錦裏、新垵。
1958年全國推行公社化。人民公社為縣[區]底下的基層政區。10月15日,全市實現公社化,市區
8個公社,郊區
6個公社。同年10月,同安縣劃歸廈門市。是年12月,全市劃分為 1縣
4區、21公社,公社下轄單位,農村為大隊,市區為分社。1960年
4月,農村人民公社進行合併,郊區 6個公社並為 4個公社,同安縣由原來
7個公社並為 4個公社。
1964年
4月廈門市政區進行調整,市區取消城市人民公社,恢復街道辦事處;增設杏林鎮,連同杏林公社劃歸郊區管轄。至此,郊區有集美、杏林兩個鎮,前線、杏林、後溪、東孚、海滄、灌口
6個公社96個大隊,以及13個農場,其中10個為國營農場。同安縣有蓮花、新民、策槽、汀溪、果園、洪塘、新圩、馬巷、巷東、新店、東坑、城關12個公社、
204個大隊,以及11個國營農林場和 7個社辦農場。
1970年 8月,同安縣改屬晉江專區,1973年
9月重歸廈門市。此後,一直到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結束,郊區設
3個鎮、 6個公社,同安縣設 2個鎮、12個公社。
“文化大革命”期間,思明區改名向陽區,開元區改名東風區,並將城區的街道辦事處恢復為公社並改名;裁撤郊區和同安縣轄鎮;還將前線公社[禾山]曾塔大隊劃歸向陽區,在東風區的梧村一帶增設紅衛公社。“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陸續調整政區,進行改名和複名。1978年09月設置杏林區,將郊區的杏林公社劃歸杏林區管轄;1979年
8月,凡“文化大革命”中改名的政區、公社和地名一律複名或更名;城市人民公社複稱街道辦事處;郊區農村仍保留人民公社。截至1980年廈門經濟特區建立前,廈門市的行政區域為思明、開元、鼓浪嶼、郊區和杏林
5個區,兼轄同安縣。
1980年10月,國務院批准在廈門島內的湖裏劃出
2.5平方公里設立廈門經濟特區。1981年 9月和1983年
4月,先後在開元區增設湖裏街道辦事處、筼簹街道辦事處。1984年
4月,同安縣恢復馬巷鎮的建制。在此期間,鼓浪嶼區撤銷龍頭和內厝兩個街道辦事處,杏林區將杏東、杏西兩個街道辦事處合併為杏林街道辦事處。至1984年
6月,廈門市轄境共設 5個區 1個縣、11個街道辦事處、17個公社、
3個鎮和15個公社級農林場、 158個居委會、 191個大隊。
廈門經濟特區範圍擴大到整個廈門島以後,廈門城市迅速向農村延伸,新設立的街道辦事處和居委會不斷增加。
1984年10月,郊區和同安縣所轄的公社、大隊全部改為鄉(鎮)、村,恢復“文化大革命”前的鄉(鎮)村名或更名。郊區恢復灌口鎮。
1986年11月,改郊區的海滄鄉為海滄鎮。
1987年
5月,同安縣改新店鄉為新店鎮,撤銷後濱鄉(由原馬巷公社改名),其轄域併入馬巷鎮。
1987年 7月,廈門市大幅度調整行政區域:
1)設立湖裏區,郊區的禾山鄉及所屬的11個村委會和江頭居委會以及開元區的湖裏街道辦事處與所屬的
7個居委會歸屬湖裏區領導。
2)郊區禾山鄉所屬的黃厝、曾厝垵兩個村委會劃歸思明區;所屬的何厝、前埔、洪文、西林、蓮阪等5個村委會劃歸開元區。
3)郊區更名為集美區。
同年10月,開元區增設蓮前街道辦事處;1989年
1月,同安縣新圩鄉改為新圩鎮;同年
4月,湖裏區禾山鄉改名禾山鎮。至1990年 6月,全市有 6個區
1個縣、12個街辦事處、11個鄉、 8個鎮、15個農林場、
204個居委會、 295個村。
1991年12月,廈門市農村11個鄉全部撤銷鄉的建制,分別設立杏林區杏林鎮,集美區東孚鎮、後溪鎮,同安縣大嶝鎮、蓮花鎮、西村鎮、汀溪鎮、內厝鎮、祥橋鎮、洪塘鎮、五顯鎮。11個鄉改鎮後,實行鎮管村體制,所轄的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1994年
2月,中央編制委員會批准廈門市的行政級別為副省級。至1995年12月31日,廈門市共有
6個區
1個縣,即:開元區、思明區、鼓浪嶼區、湖裏區、集美區、杏林區和同安縣,共有12個街道辦事處、20個鎮(含阪頭、鳳南農場)、
264個居委會和 298個村委會(含 6個村級農場)。
1995年廈門市行政區劃簡表
名 稱 |
街 道 |
鎮[農場] |
居委會 |
村委會
[農場] |
開元區 |
6 |
0 |
133 |
4 |
思明區 |
4 |
0 |
56 |
2 |
鼓浪嶼區 |
0 |
0 |
11 |
0 |
湖裏區 |
1 |
0 |
18 |
11 |
集美區 |
0 |
6 |
17 |
56 |
杏林區 |
1 |
1 |
11 |
10 |
同安縣 |
0 |
13 |
18 |
215 |
合 計 |
12 |
20 |
264 |
298 |
一、開元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廈門政區沿襲舊制,開元區為 5個區中的
1個區。1949年11月26日,劃思明區大同保歸開元區管轄,全區從原12個保增為13個保。1950年
5月 2日,劃思明區的深田、靖東兩個保改隸開元區。
1950年
3月開始改造舊政權,廢除保甲制,行政基層組織市區改為街政委員會,農村改為鄉政府。至1954年底,開元區有公園、禾祥、溪岸、廈禾、開禾、大同、打鐵、鷺江、思北等
9個街道委員會。
1955年
3月開始,基層政權再次調整,街政委員會改名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下設居委會。1956年
6月,開元區有公園、廈禾、思北、溪岸、大同、鷺江等 6個街道辦事處。
1958年10月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撤銷街道辦事處,設立人民公社,當年12月,開元區設廈禾、鷺江、公園
3個公社。1960年
4月,前線[禾山]公社的梧村大隊劃歸開元區。1961年初,前線公社蓮阪大隊劃出幾個自然村給開元區辦開元農場。
1964年
4月,市區基層政權組織取消公社建制,複稱街道辦事處。“文化大革命”期間,開元區被改名為東風區,公園、鷺江、廈禾
3個街道辦事處分別被改名為紅星公社、東風公社和延風公社。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結束,撥亂反正,1979年10月
1日,開元區和 3個公社恢復原名。
1980年上半年,開元區轄境面積 13.35平方公里,有
4個街道辦事處,50個居委會。
1980年開元區街道、居委會一覽表
街道
辦事處 |
居委
會數 |
名稱 |
公 園 |
18 |
園南、靖山、虎園、圖強、華新、鬥西、溪岸、禾太、二市、美仁、
後社、袁厝、後江、塔厝、西邊、深田、自強、湖濱居民委員會 |
廈 禾 |
13 |
廈禾、廈禾上、廈禾中、小學路、開元下、夾舨、龍山、思北、
大同下、雙蓮池、福茂、故宮、幸福居民委員會 |
鷺 江 |
14 |
道平、營平、開元中、大井、大同、新路、橫竹、打鐵、鷺江、
擔水、開元上、海濱、開禾、洪本部居民委員會 |
梧 村 |
5 |
梧村、鐵路、金榜山、文灶、雙浦居民委員會 |
經國務院批准,1980年10月在湖裏劃出
2.5平方公里創辦廈門經濟特區。1981年
9月,以禾山公社湖裏大隊的上河、長岸、薛厝、徐厝、蔡厝、村裏、湖裏
7個自然村組建湖裏街道辦事處,隸屬開元區管轄。其後,又將東渡、官任和塘邊等大隊劃入湖裏街道辦事處。1983年
4月,開元區增設筼簹街道辦事處。1985年
4月,禾山鄉的呂厝、烏林兩村劃歸開元區。
1987年 8月,開元區湖裏街道辦事處改屬新設置的湖裏區。
9月,原郊區禾山鄉管轄的何厝、前埔、洪文、西林、蓮阪等
5個行政村劃歸開元區;10月,建立蓮前街道辦事處。截至1995年12月,開元區轄境面積
49.45平方公里,轄 6個街道辦事處,
133個居委會。此外,開元區還轄何厝、前埔、洪文、西林 4個村民委員會。
1995年開元區街道辦、居委會一覽表
街道
辦事處 |
居委會數 |
居[村]民委員名稱 |
鷺 江 |
14 |
道平、營平、開元中段、大同、新路、橫竹、開元上段、打鐵、
鷺江、洪本、海濱、擔水、開禾、大井居民委員會 |
廈 禾 |
19 |
廈禾、廈禾上段、廈禾中段、角尾、濱西、思北、龍山、夾舨、
開元下段、大同下段、雙蓮池、幸福、福茂、故宮、西堤新村、
小學、湖西、禾祥西、白鷺苑居民委員會 |
公 園 |
28 |
靖山、袁厝、濱南、禾太、鬥西、華新、園南、虎園、圖強、
深田、自強、二市、溪岸、美頭山、美仁、後社、西邊、塔厝、
文濱、後江、湖濱、白鶴山、美仁新村、陽臺山、濱南新村、
育青、梅園、美湖居民委員會 |
梧 村 |
19 |
梧村、文灶、文園、文新、金榜山、鐵路、後埭溪、濱東、
濱中、濱東上段、雙涵、浦南、萬壽北、金祥、文屏、東坪、
官都、浦東、鐵路南居民委員會 |
筼 簹 |
41 |
二裏南、三裏南、二裏北、官尾、石亭、三裏北、西郭、四裏南、
湖明、四裏北、檳榔東、檳榔中、白蘭、紅桑、一裏北、一裏南、
風光、湖光、廈新、觀音山、振興、長明、蓮嶽東、麗亭、建興、
蓮嶽西、長青、湖中、嶽陽、湖新、嶼後東、華星、嘉華、嘉濱、
嶼後西、嶽華、嶽明、育秀、育蓮、長興、松柏居民委會員 |
蓮 前 |
16 |
映碧裏、玉荷裏、盈翠裏、觀遠裏、玉亭裏、和光裏、龍山橋、
蓮阪、蓉芳、菡香、流芳裏、香秀裏等12個居民委員會,何厝、
前埔、洪文、西林4個村民委員會 |
二、思明區
1949年10月21日,廈門市人民政府成立,思明區保留不變。11月26日,劃出大同保歸開元區管轄。1950年
5月
2日,撤銷廈港區建制,原廈港區的鴻山、新生、太平、水上、福海和大澳等保劃入思明區,而將原思明區的靖東、深田兩個保改隸開元區。這年,思明區的轄境包括原思西、思南、思東、中山、南溪、升平、同文、中華、定安、民光、新安、泰山、大學、鴻山、新生、新民等16個保。
民主建政後,廢除保甲制,市區基層政權組織改為街政委員會,思明區有:中山、思明、泰平、文安、中華、民安、廈港、碧山、大學街道委員會。
1955年 3月,街政委員會進行合併,改名街道辦事處,1956年
6月完成合併,思明區下轄思明、泰平、文安、中華、廈港
5個街道辦事處。人民公社化時期,街道辦事處再次調整合併,街道辦事處名稱改為公社,思明區所轄的
4個公社為:中華公社、思明公社、文安公社和廈港公社。1964年
4月,全市政區又有一次調整,市區取消城市公社,恢復街道辦事處。
“文化大革命”期間,思明區改名向陽區,思明街道辦事處改名東方紅公社,文安街道辦事處改名向東公社,廈港街道辦事處改名前衛公社。1966年底,前線公社曾塔大隊被併入向陽區並升格為曾塔公社。由於農村管理體制與城市管理體制不相適應,1970年
2月,不得不將曾塔公社降為大隊,仍隸於前線公社。1979年10月
1日,上述改名全部恢復原名。
1980年底,思明區下轄文安、思明、中華、廈港4個街道辦事處,有43個居委會。轄境內有35條路,26條街,
101條巷和 5個市場。設置的街道辦事處和居委會見下表。
1980年思明區街道、居委會一覽表
街道
辦事處 |
居委
會數 |
居 民 委 員 會 |
思 明 |
10 |
思西、思明、思中、升平、局口、鎮邦、大中、中山、思東、
南轎居民委員會 |
文 安 |
10 |
金新河、文淵井、定安、思南、同文、晨光、泰山、水仙、
朝陽、永紅居民委員會 |
中 華 |
10 |
仁安、下井、鎮海、石壁、橋亭、中華、古城、霞溪、南田、
新華居民委員會 |
廈 港 |
13 |
福海、鴻山、永福、頂澳、廈港、下澳、大學、廈大、民族、
碧山、圓山、蜂巢山、巡司頂居民委員會 |
注:思明區另轄曾厝垵、黃厝2個村民委員會。
三、鼓浪嶼區
解放初,廈門市人民政府仍設鼓浪嶼區。民主建政時,原有的10個保改為10個街政委員會。
1954年,縮編為龍頭、筆山、鹿礁、延平、內厝澳5個街政委員會。1955年
3月,街政委員會改名街道辦事處, 5個街道委員會合併為龍頭、鹿礁、內厝澳
3個街道辦事處。公社化時期, 3個街道辦事處合併成為
1個公社,仍稱鼓浪嶼公社。“文化大革命”期間,其他
3個區都被改名,惟鼓浪嶼區保留原有名稱。
1980年,鼓浪嶼設
2個街道辦事處,下轄11個居委會,其中龍頭街道辦事處有龍頭、市場、鹿礁、延平、旗山、大埭
6個居委會,內厝街道辦事處有筆山、雞山、福祥、內厝、四松
5個居委會。廈門創辦經濟特區後,鼓浪嶼區發展旅遊事業,島上的工廠陸續遷往廈門,人口逐漸減少。為此,撤銷龍頭、內厝澳
2個街道辦事處,11個居委會直屬鼓浪嶼區政府管轄,直到1995年。
四、湖裏區
1987年
8月13日,廈門市人民政府頒佈《關於調整廈門市行政區劃的通知》,決定設立湖裏區。將郊區的禾山鄉及所屬的高殿、馬壟、枋湖、縣後、鐘宅、高林、五通、後坑、江頭、蔡塘、後埔等11個村委會和江頭居委會以及開元區的湖裏街道辦事處及所屬的湖裏、村裏、徐厝、石頭、東渡、塘邊、後埔等
7個居委會歸湖裏區領導。
1987年11月22日正式成立湖裏區。
廈門市政府規劃的湖裏區轄境,為原禾山區轄地。禾山俗稱“山場”,有19個保
178個社[自然村],其中14個社在廈門淪陷期間被日軍強佔辟為飛機場;21個社因天災人禍廢社。禾山區建制始自民國24年[1935年]的禾山特種區。抗日戰爭勝利後設禾山區,為當年廈門市
5個行政區之一。民國35~37年間,禾山區曾溪保的曾厝垵、西邊、上李、港口、前厝、後厝、倉裏、前田、溪邊、下邊、東宅併入廈港區[廈港區撤銷後改歸思明區];吳豪保的塔厝、塔尾、將軍祠、西邊、尾頭、豆仔尾併入開元區。新中國成立後,多次調整行政區。1950年
3月,曾厝垵、黃厝等農業區又歸禾山區。1958年,禾山區成為廈門市郊區的一部分,名為前線公社。隨著市區逐漸往東發展,60年代初,文灶、梧村先後劃歸開元區。1980年10月,前線公社更名為禾山公社[1984年改後為禾山鄉,1989年改為禾山鎮]。1981年
9月,劃出湖裏一帶設湖裏街道辦事處[包括徐厝、東渡、官任、村裏等自然村]歸開元區管轄。正式設立湖裏區時,原禾山鎮的黃厝、曾厝垵村劃歸思明區,蓮阪、西林、洪文、前埔、何厝等村劃歸開元區。
截至1995年,湖裏區面積 58.21平方公里,轄有 1個街道辦事處、
1個鎮、18個居委會、11個村委會。
1995年湖裏區街道、居[村]委會一覽表
街道鎮
辦事處 |
居委會
村數量 |
居[村]民委員會名稱 |
湖 裏 |
16 |
湖裏、村裏、徐厝、濠頭、東渡、塘邊、後浦、官任、東興、
東輝、金鼎、華昌、南山、興湖、東榮、東港居民委員會 |
禾山鎮 |
13 |
江頭、呂厝居民委員會、高殿、馬壟、枋湖、縣後、鐘宅、
高林、五通、後坑、江頭、蔡塘、後埔村民委員會 |
五、集美區
今集美區歷史上分屬同安縣西境和海澄縣[今龍海市]三都。
1950年實行以區轄鄉,為海澄縣第四區,區公所轄
2個鄉。1955年,第四區改名海滄區,轄境不變。1956年
7月海滄區並鄉,設海滄、囷瑤、錦裏、石塘、新垵等 5鄉。1958年
4月撤區並鄉,設海滄鄉和新垵鄉 2個鄉。
1953年11月,原屬同安縣的集美鄉劃歸廈門市,建制改為鎮。1957年
5月,同安縣又劃出灌口區
1個鎮、12個鄉歸廈門市。廈門市人民政府將灌口區、集美鎮和廈門島內的禾山區合併,成立郊區,政區面積443.41平方公里。
1958年
8月,原屬海澄縣[今龍海市]的海滄和新垵兩個鄉劃歸廈門市郊區,郊區面積擴大為513.75平方公里。1964年
4月設杏林鎮,連同杏林公社劃歸郊區管轄。此時,郊區轄集美、杏林
2個鎮和前線[禾山]、灌口、杏林、東孚、海滄、後溪 6個公社。1978年
9月 1日,杏林鎮和杏林公社從郊區劃出,建立杏林區。郊區轄 1個鎮
5個公社。
1980年郊區鎮[公社]、大隊、居委會一覽表
鎮
公社 |
居委會
數量 |
大隊名稱 |
居委會名稱 |
集美鎮 |
|
|
集美一、
集美二、
集美三 |
禾 山 |
22 |
黃厝、前埔、何厝、五通、鐘宅、縣後、
枋湖、高殿、馬壟、湖裏、東渡、西郭、
塘邊、江頭、後埔、後坑、蔡塘、蓮阪、
西林、洪文、高林、曾厝垵 |
江頭 |
後 溪 |
14 |
後溪、溪西、前進、新村、上、珩山、
東埔、英村、兌山、滸井、東安、葉厝、
鳳林、孫厝 |
|
灌 口 |
16 |
灌口、李林、雙嶺、田頭、上塘、坑內、
黃莊、深青、井城、陳井、浦林、鐵山、
三社、頂許、東輝、上頭亭 |
灌口 |
東 孚 |
11 |
過阪、寨後、山邊、東浦、祥露、後柯、
鼎美、芸尾、東瑤、貞岱、鳳山 |
|
海 滄 |
12 |
海滄、後井、貞庵、溫厝、漸美、東嶼、
鐘山、石塘、青礁、囷瑤、錦裏、鼇冠 |
海滄 |
注:集美區轄阪頭林場,有許莊、黃地 2個行政村。
六、杏林區
杏林區歷史上分屬龍溪縣[前海澄縣、今龍海市]和同安縣。
杏林區的新垵、惠佐、林東、許厝、霞陽、田邊、翁厝
7個自然村[社]隸屬龍溪縣,宋為永寧鄉新恩裏三都,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從龍溪縣析出置海澄縣,屬海澄縣四裏三都七圖新垵保。清襲明制,直至民初仍屬海澄縣三都。民國25年[1936年]改制設區、鎮、鄉,屬海澄縣第四區霞陽鄉、新江鄉。解放初屬海滄區。1958年底劃歸廈門市郊區海滄鎮。1978年為杏林區杏林公社的新垵、霞陽
2個大隊。
杏林區原屬同安縣的自然村[社]有43個。宋為安仁裏明盛鄉,曾營、杏林、高浦、西亭屬舊十四都,前場屬舊十五都,窯山、錦園、市頭、馬鑾、西濱、蔡林屬舊十六都。上述自然村均屬同安縣灌口區。1957年
3月劃歸廈門市郊區。翌年設杏林公社,1964年增設杏林鎮,均由廈門市郊區管轄。
1978年 9月
1日正式掛牌成立杏林區。建區初期,轄地從郊區劃出杏林鎮和杏林公社組建,政區面積
65.41平方公里。1980年下轄杏林公社和杏東、杏西兩個街道辦事處。杏林公社下轄杏林、曾營、高浦、錦園、內林、前場、西亭、馬鑾、西濱、霞陽、新垵共11個大隊。1984年底,杏林公社改為杏林鎮,杏西、杏東兩個街道辦事處合併為杏林街道辦事處,轄龍泉、日東、三秀、杏玻、紡織、東風、杏糖、白鶴、杏堤、文華等10個居民委員會。1986年底,曾營村委會改為居委會。
1995年,全區面積 65.41平方公里,轄 1個街道辦事處、
1個鎮、11個居民委員會、10個村民委員會。
1995年杏林區街道辦事處[鎮]和居[村]委會一覽表
街道鎮
辦事處 |
村居委
員會數 |
居[村]民委員會名稱 |
杏 林 |
11 |
東風、杏堤、紡織、杏糖、白鶴、杏玻、日東、曾營、
龍泉、文華、三秀居委會 |
杏林鎮 |
10 |
新垵、霞陽、馬鑾、西濱、前場、錦園、西亭、杏林、
內林、高浦村委會 |
七、同安縣
1949年 9月同安縣解放至1950年 3月,同安縣人民政府下設
7個區公所,作為縣人民政府派出機構。基層建制沿用民國時期的保甲制度。具體分佈是:第一區駐後祥,轄27個保;第二區駐後溪,轄22個保;第三區駐安柄,轄16個保;第四區駐布塘,轄19個保;第五區駐馬巷,轄30個保;第六區駐曾厝,轄22個保;第七區駐大同,轄14個保。
1950年
4月開始民主建政,廢除保甲制度,將保改為鄉,作為基層政權組織。最初以
1保為 1鄉,根據管理需要,逐步改建。至1951年 3月,全縣設置
7個區、 2個鎮[城關、馬巷],轄 139個鄉、 9個街道。
1952年10月,將原 7個區改為10個區,轄城關、馬巷 2鎮及
138個鄉。
1953年10月,將第三區的集美鄉劃歸廈門市管轄。
1955年10月26日,將原10區 138個鄉,重新調整劃分為 1個鎮
7個區,下轄 6個街道141個鄉,其中 7個鄉為縣直屬。
1956年 4月,將全縣原 7個區、 1個鎮、 138個鄉,合併為
4個區、 2個鎮,下轄49個鄉、10個街道,同年 6月完成。
4個區是:策槽區,轄13個鄉;汀溪區,轄11個鄉;馬巷區,轄12個鄉;灌口區,轄13鄉。城關鎮和馬巷鎮,共轄10個街道。
1957年 2月,將灌口區的金山、白礁、錦宅、角尾等鄉劃歸龍溪縣;繼而於
5月又將灌口區劃歸廈門市管轄。至此,全縣為 3個區、 2個鎮、36個鄉。
1958年
3月,奉省人民委員會的指示,全縣重新調整、合併為新峰、永豐、城郊、雲峰、美山、新民、洪塘、汀溪、新圩、果園、新岩、巷東、巷南、巷西、鹽山、前線16個鄉,城關、馬巷
2個鎮。
自是年
9月開始,撤銷原鄉的建制,建立人民公社。全縣建立蓮花、汀溪、策槽、布塘、馬巷、新店、城關
7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下轄 127個大隊、
5個居委會。天馬、大帽山、白沙侖、竹壩、汀溪等農林場直屬縣政府。
1960年設城關鎮。
4月,根據上級精簡機構、厲行節約、搞好生產的指示,全縣將原
7個公社合併為策槽、汀溪、馬巷、城關
4個人民公社和天馬、鳳南、竹壩、大帽山、白沙侖、白雲飛、汀溪、海濱、祥溪
9個國營農林場。
1961年 9月至1964年 4月,縣以下建制屢經調整,從略。
1968年 9月28日,成立同安縣革命委員會,城關公社改名衛東公社。
1969年
2月,撤銷原東坑公社建制,其所屬的瓊頭、陳新、井頭、城場、窗東、蔡浦、山亭、亭洋、鄭阪、後蓮10個大隊併入馬巷公社;湖頭、東坑、洪厝、楊厝、爐星、和平、下許、安山
8個大隊併入新店公社。時全縣設11個人民公社,下轄 202個大隊,另有
9個縣屬農林場。
1971年 1月,原南安縣管轄的大嶝公社劃歸同安縣。全縣為12個公社。
3月,南安縣石井公社的蓮河、霞浯兩個大隊劃歸同安新店公社。
1980年11月,撤銷同安縣革命委員會,恢復同安縣人民政府。1981年
1月,衛東公社改名城關鎮,轄東溪、西溪、西安、三秀、後爐、雙溪、溪邊
7個居委會。是年,同安有11個公社 204個大隊。
1981年同安縣公社、大隊一覽表
公社
名稱 |
大隊
數 |
大隊名稱 |
蓮花 |
19 |
蓮花、後埔、內田、上陵、軍營、淡溪、羅溪、河田[蔗內]、
尾林、水洋、小坪、雲埔、雲洋、窯市、峰星、澳溪[澳內]、
湖美、西坑、白交祠 |
汀溪 |
13 |
隘頭、新路、古坑、西源、建新、頂村、堤內、褒美[紅旗]、
半嶺、前格、五峰、汪前、造水 |
新民 |
23 |
祥橋、杜橋、紅星、西湖、新星、禾山、新農、新光、西塘、
毅力、西山、蔡宅、湖柑、柑嶺、鳳崗、溪聲、溪林、過溪、
田洋、古莊、朝元、東山、新輝 |
策槽 |
15 |
西柯、丙洲、呂厝、浦聲、瑤頭[友誼]、農聯[卿樸]、
友合、美峰、後田、美星、陽聲[陽翟]、宮潯[美溪]、
埭頭、下山頭、潘塗[美林] |
洪塘 |
21 |
洪塘、三忠、蘇店、新霞、郭山、龍泉、新厝、東宅、碧嶽、
康潯、新學、蘇厝、石潯、龍東、龍西、大鄉、下墩、塘邊、
埔後、頂溪頭、下溪頭 |
果園 |
14 |
垵爐[東風]、西洋[新城]、五聯、布塘、店仔、溪西、竹山、
後壟[前進]、軍村[東升]、美塘、三明、明溪、勝利、四林 |
新圩 |
14 |
新圩、古宅、後埔、金柄、鳳路、村尾、帽山、雲頭、西前埔、
上宅、詩阪、東陵、桂林、莊垵 |
馬巷 |
30 |
瓊頭、陳新、井頭、城場、窗東、蔡浦、山亭、亭洋、鄭阪、
後蓮、曾林、後許、沈井、桐梓、黎安、內垵、垵邊、前庵、
內官、何厝、洪溪、同美、趙厝、後濱、西阪、市頭、朱坑、
舫陽、五星、西爐[海濱] |
巷東 |
15 |
山峰、後垵、黃厝、許厝、蓮塘、光華、霞美、趙崗、曾厝、
宮路、美山、新垵、鋤山、瓊新、上塘[西塘] |
新店 |
32 |
新店、蓮河、霞浯、沙美、霄壟、珩厝、東園、茂林、大宅、
呂塘、溪尾、祥湖、東坑、洪前、洪厝、爐星、和平、安山、
東界、鐘宅、浦園、西濱、澳頭、歐厝、彭厝、前浯、浦邊、
後村、蔡厝、湖頭、劉五店、下許[許厝] |
大嶝 |
8 |
田墘、蟳窟、嶝崎、雙滬、陽塘、東星、北門、小嶝 |
1981年 1月,衛東公社改名為城關鎮。
1984年
4月,恢復馬巷鎮建制(縣轄,為公社一級),下轄友民、三鄉、後亭、五美4個居委會和五星村委會。
1984年
6~10月,同安縣相繼將城關鎮更名為大同鎮;馬巷公社更名為後濱鄉;新民公社更名為祥橋鄉;策槽公社更名為西柯鄉;巷東公社更名為內厝鄉;果園公社更名為五顯鄉。蓮花、汀溪、新圩、新店、洪塘、大嶝等
6個公社,也全部更名為鄉。
1986年
3月,將原洪塘鄉管轄的頂溪頭、碧嶽兩個村,祥橋鄉管轄的過溪、田洋、古莊、東山、朝元、祥橋
6個村,劃歸大同鎮管理。
1987年,經省政府批准,撤銷後濱鄉建制,與原馬巷鎮合併為馬巷鎮。1988年12月,撤銷新圩鄉建制,建立新圩鎮,實行鎮管村的體制。
1991年10月29日,經福建省政府民政廳批准,撤銷大嶝、蓮花、西柯、汀溪、內厝、祥橋、洪塘、五顯
8個鄉的建制,分別設立鎮建制。全縣設12個鎮、18個居委會、
208個村委會。
1992年
3月,將祥橋鎮更名為新民鎮。鎮政府駐地由原祥橋村遷到烏塗村,其行政區域不變。
至1995年12月,全縣共轄12個鎮、 7個農林場、
213個村民委員會、18個居民委員會。
1995年同安縣行政區劃一覽表
鎮場 |
居村
委會數 |
村[居]委會名稱 |
大同鎮 |
12/19 |
西溪、陸豐、西安、三秀、後爐、北鎮、雙溪、城西、南門、
東溪、溪邊、銀華居委會;東山、祥橋、朝元、古莊、過溪、
碧岳、田洋、鳳崗、溪聲、杜橋、西湖、陽翟、卿樸、瑤頭、
下溪頭、東宅、西洪塘、頂溪頭、康潯村委會 |
馬巷鎮 |
4 /30 |
後亭、友民、五美、三鄉居委會;五星、瓊頭、陳新、井頭、
城場、窗東、趙厝、後濱、蔡浦、山亭、亭洋、鄭阪、後蓮、
曾林、西阪、舫陽、後許、沈井、桐梓、黎安、內垵、垵邊、
市頭、前庵、內官、何厝、洪溪、同美、西爐、朱坑村委會 |
新店鎮 |
1 /33 |
新興居委會;新店、蓮河、霞浯、沙美、珩厝、霄壟、東園、
茂林、大宅、呂塘、溪尾、祥吳、湖頭、東坑、洪前、洪厝、
爐前、下後濱、下放地、垵山、劉五店、東界、鐘宅、浦園、
西濱、澳頭、歐厝、彭厝、前浯、浦邊、後村、蔡厝村委會;
古羅農場、陳塘[回民] |
新圩鎮 |
1 /16 |
龍新居委會;新圩、古宅、後埔、金柄、鳳路、村尾、烏山、
雲頭、面前埔、上宅、詩阪、東寮、桂林、莊垵、後亭、
馬塘村委會 |
蓮花鎮 |
0 /19 |
蓮花、蔗內、內田、上陵、軍營、淡溪、西坑、羅溪、尾林、
水洋、小坪、澳溪、雲浦、雲洋、窯市、溪東、美埔村委會、
後埔村、白交祠 |
新民鎮 |
0 /12 |
溪林、後宅、禾山、梧侶、烏塗、西塘、西山、蔡宅、湖柑、
四口圳、洋厝埔、柑嶺村委會 |
汀溪鎮 |
0 /13 |
隘頭、路下、褒美、古坑、西源、荏佘、頂村、堤內、半嶺、
前格、五峰、汪前、造水村委會 |
西柯鎮 |
0 /12 |
西柯、丙洲、呂厝、浦頭、西浦、埭頭、官潯、潘塗、美星、
下山頭、洪塘頭、後田村委會 |
五顯鎮 |
0 /15 |
垵爐、下峰、布塘、店仔、溪西、竹山、後壟、軍村、後塘、
上厝、明溪、宋宅、四林、西洋、三秀山村委會 |
洪塘鎮 |
0 /16 |
洪塘、三忠、蘇店、新霞、郭山、龍泉、新厝、新學、蘇厝、
石潯、龍東、龍西、大鄉、下墩、塘邊、埔後村委會 |
內厝鎮 |
0 /15 |
上塘、前垵、後垵、黃厝、許厝、蓮塘、蓮前、霞美、趙崗、
曾厝、官路、美山、新垵、鋤山、瓊坑村委會;後田農場 |
大嶝鎮 |
0 / 9 |
田墘、墘窟、嶝崎、雙滬、陽塘、東埕、小嶝、北門、山頭村委會 |
鳳南
農場 |
0 / 4 |
土樓、南山、新塘、後阪 |
注:另有白沙侖農場、竹壩華僑農場、北山農場、大帽山農場、祥溪林場、汀溪防護林場。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同安縣作為廈門經濟特區惟一的轄縣,其行政建制變更的條件日趨成熟。1995年
5月31日,同安縣第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關於同安縣撤縣設區的決議,要求縣政府將《撤縣設區的報告》儘快上報審批,並做好撤縣設區的前期準備工作。
6月13日,縣政府向市政府上報關於撤銷同安縣設立同安區的請示。
8月25日,市政府向省政府上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