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廈門 »

廈門宋至清代區劃

作者:佚名  來源:廈門市志  更新時間:2012年02月20日

廈門宋至清代區劃

一、廈門本島區劃

自唐迄清,廈門長期隸屬于同安縣管轄。

宋代,廈門島為嘉禾裏,屬同安縣綏德鄉。

元代改裏為都,嘉禾裏改設為二十一都、二十二都、二十三都、二十四都,仍屬綏德鄉。

明代,嘉禾裏仍設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 4個都,每都各設 2個圖,共有 8個圖。

清初,廈門島上區劃沿襲明制。

乾隆年間,基層政區除保留原有的都圖外,在人口較為密集的市鎮增設“社”和“保”,鄉村不設“社”,僅設“保”。據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編修的《鷺江志》記載,嘉禾裏共設 4社 4都42保。

 4社[轄14保]:

福山社,轄雙溪保、外清保。

和鳳前後社,轄張厝前保、張厝後保、黃厝保。

懷德社,轄岐西上保、岐西下保、溪岸保、吳厝保。

附寨社,轄新和保、連西永豐保、大中保。另:廈港保、鼓浪嶼保。

 4都[轄28保]:

二十一都轄北山保、西宮保、西林保、昭塘保、福相上保、福相下保。

二十二都轄何厝保、古村保、嶺兜保、長塔上保、長塔中保、長塔下保、曾溪保、院嶼保。

二十三都轄慶湖保、仙蓮上保、仙蓮下保、吳豪保、呂厝保、厚西上保、厚西下保。

二十四都轄店前保、寨上保、護官保、鐘宅保、竹坑保、後蓮保、湖蓮保。

道光十九年[1839年],城內 4個社增為18個保,鄉村共設27個保。

 4社[轄18保]:

福山社,轄前園保、外清保、南聯溪保、南雙溪保;

懷德社,轄吳厝保、溪岸保、岐西上保、岐西下保;

附寨社,轄永豐保、西江保、連真保、新和保、大中保;

和鳳前後社,轄張厝前保、張厝後保、黃厝保、廈門港保、鼓浪嶼保。

 4都[轄27保]:

二十一都轄西宮保、北山保、西林保、昭塘保、福相上保、福相下保。

二十二都轄古村保、何小嶺保、長塔上保、長塔中保、長塔下保、曾溪保、院嶼保。

二十三都轄厚西上保、厚西下保、慶湖保、呂厝保、仙蓮上保、仙蓮下保、吳豪保。

二十四都轄竹坑保,護安保、店前保、寨上保、後蓮保、鐘宅保、湖蓮保。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廈門城內依舊為18個保,鄉村原福相上、福相下 2個保並為福相保,其餘各保與道光十八年相同。惟鼓浪嶼保已被劃為“公共租界”,不屬清廷管轄。

 

二、同安縣區劃

五代後唐長興四年[ 933年]第二次設置的同安縣,轄境包括今同安縣、廈門市區、集美區、杏林區、金門縣、長泰縣和龍海市的一部分鄉鎮。到宋朝,全縣設永豐、明盛、綏德、武德 4個鄉,統領30個裏。其後,武德鄉改為場,旋升為長泰縣。同安縣減為 3個鄉,27個裏,後再縮為11裏。當時政區東至小盈嶺與南安交界,西至父子嶺與今龍海市接壤,東南至金門及廈門黃牛海界,北至黽洋嶺與安溪毗連。自宋至清初,政區轄境基本穩定。

宋代,同安縣有永豐、明盛、綏德 3個鄉,轄11個裏,即長興、同禾、民安、從順、翔風、感化、歸得、仁德、安仁、積善、嘉禾。

元代,全縣劃為44都,以縣城為中心,分東西兩大片。東界20都,西界24都。元至正二十七年[1290年]前後,兼轄澎湖巡檢司。

明洪武元年[1368年],都的建制不變,增設在坊裏[今縣城周圍]。全縣為12個裏。洪武二十年[1387年]將大嶝、小嶝百姓遷移到內地。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全縣縮為35都。成化六年[1470年],歸得裏一都分設為2都,全縣增為36都。

清初,廈門、金門兩島由鄭成功父子控制,不屬同安縣。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軍攻佔廈門、金門後,仍劃歸同安縣管轄。乾隆四十年[1775年],劃金門島及三忠溪以東的民安、翔風 2個裏[今馬巷、內厝、新店 3個鎮]和同禾鄉五、六、七 3個都[今新圩、洪塘、馬巷的何宅、詩阪、三忠、內官、沈井等村]設立馬巷廳,並在三忠的朝拜埔村東豎立“同安縣、馬巷廳交界”碑。

 

民國區劃

一、廈門本島區劃

民國元年(1912年)成立思明縣,城區實行警區制,不設政區,郊區禾山實行保甲制。清末城區原為18個保,民初設城內保,增為19個保,但鼓浪嶼保空有其名,實為18個保;禾山26個保。嗣而城區撤銷“社”的建制,增設 1個保,仍為19個保。民國18年12月,遵照國民政府的地方自治法令,思明縣政府成立“思明地方自治籌備處”,籌備有關分區各項事宜。民國20年 6月17日,召開各保聯席會議,通過以聯保區域範圍作為設區範圍,19保劃分為 6個區:張後、和後、和前、福山 4個保為 1個區,懷德、岐西、附寨 3個保為 1個區,張前、聯溪、黃厝、外清 4個保為 1個區、新和、連西、大中 3個保為 1個區,溪岸、城內、吳厝 3個保為 1個區,廈港、院嶼2個保為1個區。 7月17日,福建省民政廳訓令思明縣政府,遵照國民政府行政院頒佈的《各縣區公所與公安分局劃定事權辦法》,劃分區公所和公安分局職權範圍。10月,思明縣共成立 9個自治區,分別以數字排列。城區自治區之下設鎮,其中第二區、第三區、第五區各設10個鎮,其他各區設鎮數量不一。

民國22年 2月,福建省政府批准設立廈門市政籌備處。繼接福建省政府令,自 3月 1日起,改廈門市政籌備處為思明市政籌備處,負責籌畫設市工作。 4月25日,行政院通過劃廈門公安局原管轄範圍設立思明市案,但禾山仍屬思明縣。此時,全島設11個聯保、 184個保,其中思明市政籌備處設 6個聯保、97個保;思明縣設 5個聯保、87個保。 7月,根據福建省政府撤銷思明縣政府的指令,思明市政籌備處開始派員接收縣政府辦事機構。11月 7日,福建省政府接行政院訓令,著將禾山劃入思明市區。同時,原 9個自治區縮減為 7個區,市內 4個區,禾山 3個區。一區區公所設於內武廟,二區設于黃厝宮,三區在新路頭,四區在華岩寺,五區在禾山雙涵,六區在禾山祥店,七區在禾山寨上。

民國22年11月20日發生“閩變”,宣佈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12月 1日,廈門成立市政府,旋於10日提升為廈門特別市政府,行政區劃未變。

“閩變”失敗後,恢復廈門市政籌備處。民國24年 4月 1日,廈門市政府正式成立,行政區劃為原警區及鼓浪嶼等 6個島嶼。時鼓浪嶼為公共租界,其他 5個島嶼荒無人煙,實際政區只限於不及 8平方公里的老市區。禾山設特種區署[區署設於禾山後院],改隸同安縣管轄。禾山特種區轄:美仁宮、豆仔尾、後江埭、美頭、西濱、將軍祠、文灶社、梧村、雙涵、埭頭、蓮阪、呂厝、江頭、薛嶺、後坑、祥店、後埔、烏石浦、西郭、仙嶽、湖裏、村裏、洪厝、寨上、塘邊、殿前、高崎、湖蓮、斗門、庵兜、林後、圍裏、墩上、嶺下、阪上、枋湖、鐘宅、尚忠、西潘、田裏、高林、阪美、霞邊、田頭、浦口、泥金、馬厝、湖邊、塔埔、嶺兜、前村、前埔、潘宅、洪山柄、何厝、黃厝、曾厝垵、西邊、倉裏等自然村,並分別在美人宮和將軍祠,江頭和寨上,庵兜和嶺下,黃厝和五通,何厝、前埔和曾厝垵,設立第一至第六共 6個辦事處,原有聯保辦事處概予撤銷。

民國26年 9月,禾山特種區改為甲種區,直隸廈門市管轄。

廈門淪陷期間,偽廈門特別市政府原擬設市中心區、禾山區、鼓浪嶼區、金門區、浯嶼區。但僅設金門、浯嶼、鼓浪嶼 3個區署,市中心區和禾山區一直未見設立,行政區劃也未劃定。實際上仍舊是以警區代政區,民國33年廈門本島設94個保,鼓浪嶼區設 5個保。

抗日戰爭爆發時,廈門居民爭相遷居鼓浪嶼避難,島上人口驟增。公共租界統治機構工部局為加強社會治安管理,頒佈《鼓浪嶼公共租界保甲條例》17條,實施保甲制度,全嶼分為10個聯保,每聯保按地域大小和需要設2~4個保不等,保下設甲。各聯保界址如下表:

1937年鼓浪嶼聯保轄境界址表

名稱

所 在 地

界址

第一聯保

港仔後

北界:西路、岩仔腳路、漳州路至海

東界、南界、北界:海

第二聯保

雞母山五個牌

北界:嵩嶼路、內厝澳西路

東界:內厝澳西路、泉州路

南界:西路及海

西界:海

第三聯保

內厝澳

北界、西界:海

東界:海、醫院路、內厝澳路、筆架山路

南界:內厝澳西路、嵩嶼路

第四聯保

三區(丘)田

北界:內厝澳路、醫院路

東界:海、和記碼頭、和記路、中路

南界:內厝澳西路

西界:筆架山路

第五聯保

龍頭

北界:海

東界:黃家渡路

南界:泉州路

西界:中路、和記路至渡頭

第六聯保

龍頭渡

北界:海

東界:西仔路頭、西仔路、教堂路

南界:福建路、大埭路

西界:黃家渡路至渡頭

第七聯保

新路頭

北界:西仔渡頭、西仔路、教堂路

東界:海

南界:由海至升旗山、歸正教路至鹿耳礁東路

   與鹿耳礁路之交叉、福建路

西界:福建路

第八聯保

鹿耳礁

北界:由海至升旗山、歸正教路至鹿耳礁東路

   與鹿耳路之交叉、福建路

東界:海

南界:漳州路至海

西界:洋墓口

第九聯保

龍頭中

北界:泉州路

東界:大埭路

南界:洋墓口

西界:中路

第十聯保

岩仔腳

北界:泉州路

東界:中路

南界:岩仔腳路

西界:岩仔腳路、泉州路

抗日戰爭勝利後,廈門市政府接收鼓浪嶼,取消公共租界,恢復在島上行使主權,設置鼓浪嶼區,下設18個保。

民國34年10月,廈門市分設 5個行政區,即:廈西區、廈南區、廈港區、禾山區和鼓浪嶼區。民國35年 4月25日,廈門市政府奉令調整各級行政機構。 6月 1日,並廈西、廈南兩區為中心區,全市縮為 4個區85個保。

中心區轄:思東、思南、思西、思北、大同、升平、中山、中華、同文、水仙、戶部、文淵、外清、霞溪、黃厝、同西、同仁、開禾、開營、開南、開洪、鷺江、廈禾、新西、鬥西、雙蓮、美仁、溪岸、園東、靖山、浸[深]田、將軍、後江等33個保。

廈港區轄:鴻山、碧山、大學、全新、澳水、福海、永福、義和、太平、民生、曾厝、胡裏、前厝、水上等14個保;

禾山區轄:文灶、雙涵、蓮阪、呂厝、江頭、安兜、蔡塘、前村、何厝、泥金、湖裏、仙岳、高林、殿前、寨上、阪上、高崎、鐘宅、湖邊、嶺兜等20個保;

鼓浪嶼區轄:龍頭、龍美、市場、大埭、烏埭、上礁、下礁、日光岩、雞山、筆山、東山、延平、安海、鷺江、澳西、澳東、澳南、澳北等。

其後保數有增有減。民國36年 1月,鼓浪嶼區保甲整編,縮為雞山、筆山、鹿礁、延平、澳東、澳西、龍頭、市場、大埭、烏埭10個保。民國36年中心區整編為25個保,嗣因養真保戶數超出規定十分之五,乃將養真保轄的雙蓮、故宮一帶[原雙蓮保]與溪西保轄的原鬥西保合併為蓮西保,增為26個保。廈港區也將原來的14個保縮編為 7個保。而禾山區原20個保縮編為14個保。民國37年 9月,禾山區將原安兜、高崎、殿前、寨上 4個保並為 2個保,後又恢復為 4個保。

民國37年 3月,中心區劃分為兩區,保留中心區區名,新增開元區,“以大同路分為上下兩段,由海口起至思明南北路交界處仍屬中心區,開元區自下段大同路起至觀音亭進入佑福路、溪岸路、西濱社、將軍祠、後江埭、美仁宮、廈禾路循筼簹港各地區擴至海口為終點”。同年10月中心區改名思明區。至是,廈門市有開元、思明、廈港、鼓浪嶼和禾山 5個區、設57個保。

 

二、同安縣區劃

民國元年,全國廢除府、州、廳建制,馬巷廳撤銷,仍歸同安縣管轄。 4月,析嘉禾裏[今廈門島]和翔鳳裏浯洲[今金門縣境],置思明縣。此時,全縣劃分為 3個鄉、11個裏、27個都、 222個保,後屢經變動。民國17年,同安縣裏、都、保的設置是:

在坊裏,位於縣城附近,領11個保;

長興裏,統於永豐鄉。轄 1個都,屬東界,領17個保;

同禾裏,統於綏德鄉。轄 4個都,屬東界,領31個保;

民安裏,統於綏德鄉。轄 4個都,屬東界,領16個保;

翔鳳裏,統於綏德鄉。轄 3個都,屬東界,領21個保;

從順裏,統於永豐鄉。轄 2個都,屬西界,領17個保;

感化裏,統於永豐鄉。轄 1個都,屬西界,領16個保;

歸得裏,統於永豐鄉。轄 1個都,屬西界,領14個保;

仁德里,統于明盛鄉。轄 3個都,在縣西界,領26個保;

安仁裏,統于明盛鄉。轄 3個都,屬西界,領33個保;

積善裏,統于明盛鄉。轄 3個都,屬西界,領20個保。

民國23年 5月,奉軍事委員會南昌行營命令,實施保甲制度, 5個保以上設聯合辦公處,推選一名保長為聯保主任。初,全縣分為40個聯保,後經數次調整,全縣分為 3個區、37個聯保、 406個保。民國24年 1月,區署和聯保辦公處改為縣轄行政機關。同年 4月,廈門設市,禾山歸屬同安縣管轄。至民國27年,全縣設 3區、40個聯保、 406個保。具體分佈如下:

第一區轄 9個辦事處,設14個聯保:南碧河、雙朝、西安、祥翟、鳳柑、瑤內、亨竹、新塘、蓮山、雙圳頭、美峰、雲美澳、長興、金山,共 138個保。

第二區轄 8個辦事處,設14個聯保:馬巷、官山、公安、民安、石峰、舫山、新村、振南、九堡、仁風、福海、侯牧、同禾、潯麝,共 166個保。

第三區:轄 5個辦事處,設12個聯保:灌口、宜義、前場、高浦、角尾、鼎中、六甲、後溪、海山、英村、馬鑾、集美,共 106個保。

以後,同安縣一度調整為31個聯保。民國29年[1940年] 1月,奉福建省政府令,調整鄉鎮區劃。全縣原有31個聯保調整為3區、26鄉鎮、 194個保。

第一區轄城廂鎮、陽崗實驗鄉、瑤亨、塘柑、蓮山、美澳、美峰、長興等 8個鄉鎮;

第二區轄馬巷鎮、金山、民石、舫山、振南、仁風、侯牧、官山、同禾、公安等10個鄉鎮;

第三區轄灌口鎮、角尾、鼎山、白鶴、前場、海山、英村、集美等 8個鄉鎮。

民國32年8月,奉福建省政府下達的“撤區建鄉設保,進行鄉鎮並編”指令,將原 3個區、26個鄉鎮撤並編為18個鎮,轄 212個保。

民國33年 8月,奉命整編鄉鎮保甲,由18個鄉鎮縮編為 3個鎮、10個鄉,轄 150保。此後一直保持到1949年 9月,鄉鎮未曾改變。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