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廈門 »

廈門西漢至明大事記

作者:佚名  來源:廈門市志  更新時間:2012年02月20日

廈門西漢至明大事記

西漢

建元六年(前 135年

閩越王郢進兵南粵,開闢同安境內羅田至豪嶺的古道65裏。

元鼎四年(前 113年

武帝平定閩越王餘善後,派上柱國左翊將軍許督(名瀅)率兵屯戍于營城(今同安大同鎮小西門)。

 

西晉

太康三年( 282年

分晉安縣(即今南安縣)置同安縣。當年即裁撤,複併入晉安縣。

 

天寶年間( 742~ 756年)

廈門島得名新城。

陳僖率家族從福清到廈門,從事農業墾殖。

貞元十九年( 803年)

析南安縣西南四鄉置大同場。

大中十一年( 857年)

廈門島設嘉禾裏,隸屬南安縣。

唐中葉

同安內厝鎮東燒尾村的瓷器生產已頗具規模。

乾符年間( 874~ 879年)

唐將劉日新屯戍大同場寶勝山下,築石盤陂(即策槽古渠)灌田。

 

五代十國

後唐天成四年( 929年)

閩王王延鈞升大同場為同安縣,領四鄉,其轄域為今同安、長泰、廈門、金門等地。[一說為後唐長興四年( 933年)。]

後晉天福八年( 943年)

析同安縣西北武德鄉置長泰縣。

五代時期( 907~ 960年)

杏林祥露、許厝、惠佑始于唐代的瓷器燒制,已形成規模生產。

 

北宋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

同安縣令宋若水重建縣衙。

景祐三年(1036年)

五月初二,民間名醫吳本去世。紹興年間,朝廷下詔在其故里同安縣積善裏白礁村(今屬龍海市角美鎮)和龍溪縣青礁村(今屬廈門市杏林區)分別建廟祭祀。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朝廷封吳本為“保生大帝”,宮廟遍及閩南各地及臺灣和東南亞地區。

元祐三年(1088年)

閏十二月,同安人蘇頌研製成木制水運儀象台。四年後又製成銅制水運儀象台。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鐘。

崇寧三年(1104年)

同安縣令趙文仲建豪山廟。該廟為歷代官府祈雨道場。

 

南宋

紹興十年(1140年)

同安邑紳陳彥先等遷建同安縣文廟(址在今同安博物館內)。

紹興十八年(1148年)

同安縣城修築竣工,城周 795丈、高 1.2丈。

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

朱熹任同安縣主簿,在任五年,大力興教化,振文風,建文廟之經史閣、教思堂、正簡祠堂等。

 

至元年間(1279~1294年)

廈門島設置嘉禾千戶所。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

設澎湖巡檢司駐澎湖,隸同安縣。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裁撤。

至正元年(1341年)

同安縣縣尹孔公俊建大同書院于文廟。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遷建於梵天寺後。

至正五年(1345年)

嘉禾千戶所何迪聯合萬貴起兵反元,攻漳州、泉州,圍長泰。後被鎮壓。

至正十四年(1354年)

寇掠嘉禾嶼。

同年,安溪農民軍李大攻克同安縣城,後退出;至正十六年,複攻同安,不克。

 

洪武十四年(1381年)

廈門島上設有嘉禾巡檢的建制。

洪武二十年(1387年)

江夏侯周德興為防禦倭寇,移永甯衛中、左二所於廈門島,兵額1204名,兵船20艘。廈門故稱中左所。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

廈門城竣工,周 425丈,有城門 4座。

正統十四年(1449年)

沙縣鄧茂七起義軍所屬陳敬德部攻克同安縣城。

同年,海盜張秉彝率船 200艘圍攻中左所,邑紳葉秉乾率民團迎戰,戰死于高浦。

同年,倭寇侵犯積善裏窯山鄉,邑紳周彝訓率民團抗擊,與其子周懷炯一同殉難于陷馬坑。

成化十四年(1478年)

知縣陳舒編修《大同志》,為同安縣首部地方誌。

正德十一年(1516年)

葡萄牙人在廈門港外的浯嶼與當地商販進行私下交易。此為西方國家與廈門進行貿易之始。

嘉靖二十年(1541年)

倭寇侵犯蓮河、東園、珩厝諸社,鄉民千余人被熏死於鴻漸山一山洞內。該洞後被稱為千人洞。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

五月十三日 颱風大作,飛瓦拔木,合抱粗的榕樹亦絕根而倒。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

葡萄牙商船私舶浯嶼,與民交易。巡海副使柯喬發兵攻打在浯嶼進行私下交易的葡萄牙商船,閩浙總督朱紈下令捉拿通販商民90餘人就地處斬,葡船乃去。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

四月,都指揮盧鏜大敗浙江海盜餘黨于浯嶼。

六月,浙江海盜餘黨再次闖入大擔洋面,被柯喬擊退。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

冬十一月,倭寇盤踞浯嶼,騷擾同安。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

冬,盤踞浯嶼的倭寇攻同安縣城,知縣徐宗奭率眾將其擊退。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倭寇又攻同安縣城,指揮白震、同知李時芳率軍民固守。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正月,倭寇屯踞海滄。

四月,屯踞浯嶼的倭寇攻陷浯洲,大肆殺戮。同安知縣譚維鼎率兵救援。

五月,參將王麟、把總鄧一貴追擊倭寇於鼓浪嶼及刺嶼尾,擊沉倭船數十隻,擊斃倭寇數百名。

嘉靖四十年(1561年)

知縣譚維鼎先後在同安三魁出米岩、縣城南門擊敗倭寇。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

二月初五日,名將戚繼光追擊倭寇于同安王倉坪,斬倭寇數百人,墜崖倭寇無數。

隆慶三年(1569年)

四月,指揮張奇峰擒獲侵擾同安沿海的倭寇,倭患乃平。

萬曆三年(1575年)

五月二十八日,兩名西班牙人隨福建把總王望高船隊由呂宋來廈通商。此為廈門與呂宋間貿易之始。

萬曆二十年(1592年)

南路參將由漳州移駐廈門,轄銅山、浯嶼二寨與浯銅、澎湖二遊。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

正月,大雨雹。

三月十日,雨雹,大如卵,破瓦傷稼,澳頭一帶尤為嚴重。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

八月初五日 颱風大作,潮湧數丈,同安沿海民居埭田被淹沒甚多。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

十一月初九日,酉時,地震,其聲如雷,城郊房舍倒坍,地裂丈許,泥水溢出,逾月乃止。

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

六月,彗星現,伴有六星,照地有光,隕於南方。

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

為方便盤驗月港進出口船隻,原設在青嶼的督餉館移到圭嶼。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

三月,大雨雹,大者如鬥,崩城毀屋,壓死 200餘人。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

九月,印尼荷蘭殖民當局在巴達維亞推行“甲必丹”制度,首任甲必丹為祖籍同安的華商蘇鳴崗。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

三月二十一日 天色昏暗,龍捲風從長泰而起,冰雹隨之而來。其一經海豐、潯美、下崎、馬巷至香山,其一經豪嶺、苧溪至西山。雹大如盅,擊斃人畜甚多。

天啟二年(1622年)

十月初五日,夜,福建總兵謝隆儀攻荷夷於廈門港,焚荷船 1只,生擒酋長高文律等52名,斬首 8名。

十月二十六日,福建總兵徐一鳴率兵駐廈門抵禦荷夷。

天啟三年(1623年)

秋,荷夷再擾鼓浪嶼、曾厝垵,被浯銅游把總王夢熊擊潰。

天啟四年(1624年)

七月,福建巡撫南居益指揮明軍 1萬多人、戰船 200多艘,由廈門渡海進攻澎湖荷蘭侵略軍據點。荷軍於七月十三日掛出白旗,自拆城堡,撤出澎湖。

天啟六年(1626年)

春,鄭芝龍從臺灣到廈門一帶海域招兵勒餉。

五月,遊擊盧毓英攻打鄭芝龍部失利,退入廈門。

天啟七年(1627年)

七月,鄭芝龍自舊鎮襲占廈門。次年七月,鄭芝龍被朝廷招撫,獲授遊擊之銜。

崇禎三年(1630年)

荷夷侵擾廈門,被鄭芝龍擊敗。

崇禎四年(1631年)

天主教“多明我會”11名義大利、西班牙傳教士自馬尼拉抵廈門,開辦“多明我會”教區。

崇禎六年(1633年)

七月十三日,荷蘭駐台殖民當局最高長官漢•普特斯曼聯合海上武裝集團劉香等人,率戰船 8艘進犯廈門。鄭芝龍會同閩、粵水師合力反擊,十月二十二日在料羅灣大敗荷夷。廿五日,總兵謝隆儀在廈門港再次擊潰荷夷。自此,荷患始告平息。

崇禎十三年(1640年)

正月初七日,同安夜下“豆雨”,形扁,色或黑或黃,居民有掃之盈升者。

正月十六日,同安下雪。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