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滄江墓——兩岸同宗 共譜家史
2009.12.28.
聽眾朋友早安,歡迎收聽涉台文物專題節目《本是同根生》。
自古以來,同安和金門就有很密切的聯絡,今天「涉台文物系列」要説的是同安的一位歷史名人——陳滄江。陳滄江是什麼人,他和台灣有什麼樣的聯絡。我們先簡單的來了解陳滄江這個人。
陳滄江就是金門浯陽陳氏的子孫,明朝金門歸屬同安,從小到同安讀書,中進士後做官。第一任是北京刑部六品官,外出做知府,江西大余做太守;三年滿調任廣西合浦做知府;滿後調廣西省會南寧做知府;後來直接調入京城,四品官。
從介紹中我們了解到,陳滄江他的祖籍地是金門,他在同安讀書科舉中進士,他去到全國各地做官,最後他安葬在同安。當然,現在兩岸陳氏宗親藉由族譜保持著更密切地往來。所以今天的涉台文物專題,我們要來説歷史人物、説涉台文物,還要説到聯絡宗親紐帶的族譜對接,來看兩岸的地緣血緣文緣——一脈相承的流傳。
《浯陽陳氏家譜》,浯就是金門,浯陽是金門姓陳的家族的燈號,他的子孫也大量分佈在同安。所以就是浯陽陳氏合寫。
聽眾朋友,我們現在是在同安區政府「縣誌辦」,擺在我面前的是一本陳氏族譜,封面是紅色的,「浯陽陳氏家譜」
6個金色大字很顯目。這本族譜的內容同樣也是不簡單——它是兩岸共同編寫的首部族譜。這位在做介紹的是陳金城先生,他是同安一中退休的歷史老師,也是研究同安歷史文化的資深的專家,他更是這本《浯陽陳氏家譜》的主編。採訪的當天,廈門遇到冷空氣,溫度突然大幅度下降。不過,和陳金城先生一開始講,他對歷史的熱情和激情,使我們完全忘記了溫度和時間,我們就從「浯陽」這個名稱説起——
陳滄江是台灣浯陽家族的。浯陽是大陸居民去金門開發創造出來的分堂。最早是五代時候的陳達,在閩王王審知的時代,派去金門管理鹽務。實際也是金門的行政長官,在哪定居開宗,創造了「浯陽」這個堂號。為什麼叫「浯陽」,「浯」是金門,「陽」是「陽宅」,他定居的地方叫「陽宅」。
有的聽眾朋友知道,在同安也有一個地方叫做「陽宅」,他們有什麼關係嗎?
就是從中原河南固始縣,他住在河南固始縣的陽宅村,所以紀念大陸的祖籍地,把他的新的居地也叫做「陽宅」。明朝,他的子孫搬來同安,住的地方也叫做「陽宅」,那是為了紀念祖籍。從河南到金門,從金門再到同安,都叫陽宅,還有他的孫子在清朝初移到灌口,又移到東孚,也叫做「陽宅」,寫做「祥宅」。所以縣誌説同安有兩個「陽宅」,實際上有四個。古同安是包括金門的。
所以在古同安有四個「陽宅」,都是陳氏後人去開發的。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歷史上同安和金門的關係是多麼密切。
歷史上金門屬於同安管理有 850年,它屬於同安是從
933到1914,證明
800多年曆史,和同安是一家。以前啊金門到同安、同安到金門就好像是城區裏面的交流。(記者:造水村有一條西溪,聽説那裏當年有渡口,有船到金門?)一個碼頭時五顯碼頭和 頭碼頭,專門去金門。
陳老師説的這兩個碼頭現在已經消失了,當時來來往往的熱鬧的場面只留在了一代又一代人世代口耳相傳的記憶中。而陳滄江當時也是從金門移民到同安來的。
陳滄江就是金門浯陽陳氏的子孫,從小到同安讀書,在1526年考中進士,他的名聲在同安廣為傳播。
根據陳老師的説法,陳滄江在同安的歷史地位僅次於北宋宰相蘇頌,他有什麼好品質值得我們來了解呢,我們走進陳滄江墓,透過歷史文物來認識這位歷史名人——
陳滄江墓是在同安區五顯鎮後燒村境內,是明朝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蓋的,因為後人還居住在附近,距離只有
5米遠,所以墓葬保護得比較完好。
墓地坐北朝南,佔地面積八百多平方米,由南向北分別是圓形華表(又叫作望燭)、墓道坊、馬、虎石像生(正四品官員石獸)、墓池、供桌、碑亭、墓冢。最特別的地方就是這座墓道坊。它是石頭結構,三間四柱,寬6.64米,高
5米。
他的墓葬?體現了明朝官員的墓葬,墓道坊是有級別的,題詞顯示他的政績。
在封建社會,牌坊的豎立,有嚴格的審批制度,從墓葬的石翁、石像也可以看出墓主人在世時的地位。在墓道坊上,我們看到刻著「司寇正郎」的題詞,這是什麼意思?
因為他開始做官就在刑部當主事,退休在刑部當高級官員。所以讓人一看就知道他是在刑部的。
墓道坊的另一邊刻有「出守三郡」,這也是他為官經歷的表述。
擔任三府知府(南安、合浦、南寧),這三省都在南方邊疆,一看就知道是邊疆的地方大員。
金門黃振良先生來現場考察,他發現這個墓道坊的形制與金門陽宅會山寺前陳滄江父親的恩榮坊基本相同。而陳滄江墓的主體建築形式和裝飾也和金門東珩村的衣冠冢也如出一轍——
陳滄江墓和坊在同安是涉台古跡。在金門,他父親的墓和他的衣冠冢,形制全部相同,也是明朝,那時的官員四品以上父親也可以封,所以金門有兩個墓葬。顏立水懷疑説就是同一批人去蓋的。
其實認真來看,正是因為歷史上兩個所在有很深的淵源關係,所以墓葬形式、特點自然會有相同的所在,這樣來看這就不奇怪了。
陳滄江墓是2001年被公佈為廈門市「第一批涉台文物古跡」,正是因為它見證了歷史上兩岸同一家的歷史。聽説,每年清明時節,差不多全廈門姓陳的人都來祭拜,最多同時有上百人在燒香,石碑上的字都會重新再用紅筆描過。
聽眾朋友,好好保護先人的墓葬,是對先人的懷念和尊重。海內外宗親鄭是憑藉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族譜,回祖地來尋根祭祖、來聯絡感情。所以我們的話題又回到了節目一開始説的這本《浯陽陳氏家譜》,它是兩岸第一部合作編寫的族譜。
據同安陳氏宗親會副會長陳文力介紹,這部家譜由同安大同街道田洋村和金門庵前村陳氏宗親聯誼會共同編纂,記載了1000多年來陳氏家族「譜係」及其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還有古代金門和同安之間三次移民互遷等重要史實,見證了同安與金門割不斷的血緣關係。全書共10章、20多萬字。
兩岸能共修祖譜的起源要從金門鄉親回祖國大陸尋根開始講起。剛開始的時候,金門的鄉親有回來同安尋根,而同安田洋村的陳氏家族要修他們的族譜,各忙各的,誰都沒想到他們之間會有什麼關係。
我在太傅祠寫族譜,在那裏工作,剛好金門浯陽陳國興,他是金門的一個文化幹部,帶他的母親回來拜祖,每年都有回來拜祖,他知道他的祖先是從同安去的。知道祖先的名,但是是哪一支派、怎麼過去的他不知道。每年都帶他目前回來拜祖,他母親七八十歲了。(記者:那他回來拜哪個祖?)太傅祠啊,裏面有陳滄江、陳元光,都是姓陳的,不管你拜哪一個都是對的。
原來金門的陳氏宗親,在先祖是誰都還不很清楚的情況下,他們還是堅持每年回來拜祖。這份思念故鄉、尋根尋祖的心情讓我們聽起來很感動。楊桃現在想起來,有可能正是這份堅持感動了上天,讓兩岸宗親見面,才有以後兩岸族譜對接的機緣——
剛好看到我在寫族譜,翻翻看,坐著聊天,偶然發現他的開基祖,金門的開基祖排在族譜的最後一名。族譜剛好寫到康熙,最後一個,後面就沒有了,原來是搬到了金門。他的祖先從金門過來,傳到他又回到金門開基,現在就是傳到金門庵前村,他看了非常高興,他説我們在找不到祖宗,在這邊找到了,原來在這邊接上尾巴了。
所以他把族譜帶回去金門,告訴鄉親,説他們的族譜在這裡,接在大陸這邊的後面,是人家的子孫,他們現在在編寫族譜,我們趕快去合。所以才組織了一個兩岸編寫組。
陳老師一邊翻閱一邊介紹,楊桃就有看到族譜上有的地方用紅筆做了一些補充,陳老師也説族譜準備要擴大完善。楊桃第一反應就是時間久了,內容愛來補充擴展。不過陳老師説不僅僅是這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海內外陳氏宗親「有意見」。
聽眾朋友,聽到兩岸陳氏宗親在三百年後能夠團圓,兩岸族譜可以對接,相信大家和楊桃一樣,都從心裏替他們高興。而且兩岸可以一起來編寫族譜,又是一件多麼圓滿的事情啊。那麼陳老師説的這個意見,聽起來好像不是很和諧,到底他們有什麼「不滿」呢?
現在他們有提意見,因為金門浯陽有五個分支,他們在南宋的時候,兄弟分家「仁義禮智信」,現在這本是「信」房陳滄江的子孫,這本族譜完成後,美國、加拿大的僑胞寫信回來,説不公平啊,這個浯陽有五房,你怎麼只寫一房啊。這樣不對,不行不行要重來。從整體陳氏來看,他們在外面發達了,也要光宗耀祖。以後要寫要包括五房。
原來,海內外陳氏宗親認為這本兩岸共同編寫的族譜,把他們漏掉了。作為陳氏後人,他們有打拼、有成績、有出息,一定愛共同來發揚光大。所以陳老師對這種「意見」非常認可,也非常願意接受這個意見——
這個反映了什麼?反映了不管是在哪,僑胞對金門的老家,對同安這個母縣感情很深,歷史聯絡是割不斷的。海外宗親説現在我們連墓牌都還是刻著「同安金門」。
聽眾朋友,今天我們在説的是在同安歷史上很有影響的歷史名人陳滄江。我們跟隨陳金城老師,了解陳滄江做官做人的好品質;透過陳滄江我們也看到了同安和金門歷史上的密切的關係;聽陳老師説兩岸共同編修族譜的故事,讓我們更真切地感受到現在兩岸甚至是全球華人的「根」的情結。
「離開家鄉很久的人,特別思念家鄉」。
今天,我們跟著陳老師,從歷史走到現實,從歷史人物説到文物保護再説到精神傳承,可以説這種地緣血緣文緣自古以來就是聯絡中華兒女的很重要的紐帶,是割不斷的聯絡。好,楊桃再一次感謝大家的收聽,再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