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金浯陽陳同修“世大夫第”
廈金浯陽陳同修“世大夫第”
你可曾知道,同安首位進士陳綱來自金門陽翟家族,志載“為宋同安登第之始”。這個家族文運昌隆,歷史上陸續出過9位進士、24位舉人、200多個秀才。
金門陽翟又稱浯陽,其血脈源自河南固始陽翟村。陳綱、陳滄江、陳基虞……至今,提及家族裏這些名人,陳氏族人總覺得自豪。幾年前,眼看奉祀浯陽列祖牌位的“世大夫第”瓦落牆塌,兩岸陳氏宗親決定捐資重修,以揚祖德。
12月12日,重修後的“浯陽陳氏世大夫第”在同安田洋村上田社落成。廈金數百名陳氏宗親前來參加奠安慶典,浯陽後裔一齊在祠堂內跪拜,向列祖列宗上香,敬獻三牲酒茗、鮮果香花,祈願子孫後代文運昌盛,兩岸和平繁榮。
淵源 兩岸浯陽陳一脈承“五恒堂”
金門浯陽陳氏始于唐末五代,發展史見證兩岸淵源。浯陽拓基者陳達原籍河南光州固始陽翟村,又是“開漳聖王”陳元光十世孫,受“閩王”王審知任命為承事郎,掌管金門鹽務,其卜居地仍用故鄉本名陽翟。
後來,陳達長子陳洪濟任同安縣令、晉江縣令。他積極辦學,重視教育。浯陽家族開始興旺,人丁衍盛,六世祖之妻蔡夫人還以儒家五常為五子分立“仁、義、禮、智、信”五房。1165年,為緬懷祖德,浯陽陳氏在金門創建“五恒堂”大宗祠,奉祀發祥祖陳田公及一至六世祖牌位。
浯陽從此在金門開枝散葉。據金門陳氏族老陳忠信介紹,當時浯陽族人除遍佈金門外,還分衍到廈門、泉州等地,在臺灣則分播到澎湖、嘉義等,甚至有些還遷居到南洋地區,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成為各地望族。
不幸的是,1433年,“五恒堂”毀於倭患。儘管浯陽十三世祖元勖公後來集資重建,但“五恒堂”仍在清初遷界時又一次遭毀。
變遷 “五恒堂”被“誥命堂”取代
浯陽陳氏子孫陳滄江從小到同安讀書,1526年他考中進士,後來又在大陸各地做官,成為歷史名人。水有源、山有脈,1556年,三郡太守陳滄江感恩先祖開拓,捐資重修金門“五恒堂”,同時在同安建“誥命堂”作為信房私祠。
據重建世大夫第碑記記載,1670年,浯陽二十三世祖陳觀泰辭官歸田,此時金門“五恒堂”失修久廢,陳觀泰只好重修“誥命堂”,將“五恒堂”列祖神位奉入祭拜。這之後,同安“誥命堂”便取代了金門“五恒堂”,成為浯陽後人祭祖之地。此前,陳觀泰還效仿“誥命堂”建築規制,在同安田洋村上田社相地興建一座三落雙護厝“松田世大夫第”(注:上田村,古名松田)。
碑記還記載:咸豐年間,小刀會起義,“誥命堂”變成了兵營,浯陽二十九世祖障川公便將列祖神牌暫祀于“世大夫第”,直到1869年才回到“誥命堂”。
據同安田洋村陳氏族老說,1980年後,“誥命堂”遭拆毀改造,面目全非。幾經風雨的同安“松田世大夫第”也瓦落牆塌,僅存外廓。
溯本 同修“世大夫第”表木本水源
所幸,兩岸三通,金廈民眾往來頻繁。金門庵前村開基祖陳複莘公,是陳滄江第三子甫文玄孫,在康熙二十年(西元1681年)由同安朱紫市回遷金門。近年來,庵前村民幾次在同安尋根,終於在田洋村續上了族脈,便與金門陽翟宗親常常組團來廈,與同安陳氏共同祭祖。
先前兩岸浯陽祭祖地“誥命堂”不復存矣,文化遺存不可再生。2007年,金門、同安浯陽陳氏宗親決定共同出資
160萬元人民幣,在原址重修“世大夫第”,作為金門“五恒祖堂”之續祀,奉安浯陽兩岸列祖,以表木本水源。
12日舉行的奠安典禮甚為熱鬧,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陳國興不由感慨地說,當年倭寇強襲金門,迫使金門“五恒堂”陳姓到同安擇地落籍,繁衍生息。時代更迭,浯陽始終書香不斷,人才輩出,兩岸陳氏一起祭拜先賢,繼往開來。
廈門金門有四陽翟
金門陽翟陳姓燈號“浯陽陳”,血脈直溯中原固始陽翟,金門廈門兩地也因此有
4處地方被稱為陽翟。
目前,金門陽翟村是金門少數創建千年以上的古村落。村社以中原祖居地陽翟為名,當地陳氏為金門四大望族之一。千年以來,陽翟村族裔遍佈全球各地。
同安城南也有個地方叫陽翟。根據《浯陽陳氏家譜》記載,金門陽翟浯陽智房十四世陳大益“為避倭寇之難而逃內地教學”,卜居同安城南從順裏,仍號陽翟,以紀念祖籍。
後來,陳大益之子魯潛又開科灌口陽翟,其孫陳鈞後來就分居灌口陽翟。
清初戰亂,陳氏族人又自灌口遷衍海滄東孚(今稱祥宅),當地也稱陽翟,正是金門浯陽陳氏分衍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