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漳州 »

光州漫憶:浮光山

作者:楊峰  來源:南陳宗親網  更新時間:2016年09月01日

光州漫憶:浮光山

有一座山,曾經在光州赫赫有名,到現在依然在世界各地的陳氏後人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而我們這些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們,卻似乎早已把它忘記。不但忘記了,甚至它被別人拿走了,拿去當做自己固有的寶貝,在大加宣傳,而我們甚至都不知道,那拿去的正是我們曾經的光榮,曾經的輝煌,曾經的記憶……

這座山,就是浮光山。

 

一.光州十景之首

1982年 7月,在潢川縣原文廟遺址發現《光州十景》青石雕刻一塊,長88釐米,寬30釐米,厚12釐米,該碑由縣文化館收藏。該石刻書寫工整,刀工秀麗。更難得的是,該碑文所記錄的,正是我們志書上記載的,大名鼎鼎的——“光州十景”。這十景即:弋山西峙、淮水東環、七裏清泉、五龍喬阜、蕭山故廟、霸王荒台、伯倫石塚、春申遺宅、聚仙邃閣、文筆層巒。每景有七律詩一首。詩為光州訓導何兆渤據志書所載名勝的詠景之作。這位何兆渤,字扶鯨,洛陽人,雍正八年(1730年)由貢生任光州訓導。

今天“十景”多洇沉不彰,但尚可詩中見畫,窺見當時光州名勝古景的概貌。而這十景之首,正是《弋山西峙》。

弋山西峙(何兆渤)

  平蕪千里古黃城,西峙峰巒景色清。

  遙指浮光來遠脈,近瞻淠水發長泓。

  岩疆久作中原障,茂嶺先傳上郡名。

  每欲登臨傾北斗,那能長醉學劉伶。

 

二.浮光陳氏

在中國,陳姓是大姓,以七千萬的人口位居第五位;在海外,五千萬的華人中,又有“陳林半天下”之稱,龐大的家族使陳氏成為炎黃子孫的望族。

今天陳氏研究有這個說法:“陳氏源于宛丘(今河南淮陽),望於固始(今河南固始縣)、盛於潁川(今河南長葛),南開閩漳,遍及全球。在陳氏龐大的家族中,河南固始的“浮光”與長葛的“潁川”是陳氏族系中顯赫的兩支。千百年來,浮光陳氏、潁川陳氏與其他派系相互交錯,相互有移民,互有重合。不管是浮光陳氏還是潁川陳氏,國內外的這支望族的祖地皆出自淮陽,皆系舜帝一脈,先祖皆為陳胡公。”在新加坡有一個很有影響力的陳氏總會,這是由十一個陳氏宗親團體發起組成的陳氏總機構。其中即包含有“浮光陳氏公會”。

在《固始移民史料簡編》中記載有:“浮光陳氏起于東漢陳孟璉。清《光州志•忠義列傳•陳元光》記載:‘漢建武間,有祖名孟璉者為固始侯。薨葬於浮光山之麓,子孫因而留家焉。’東漢建武間,固始侯為李通,陳孟璉應是固始侯相。唐咸通特封開國男甘棠潘存實撰《陳氏本源宗譜記》:陳‘孟璉為固始侯相,死葬浮光山之麓,子孫因家焉。’侯相為侯國長史,漢代‘侯國設置長史’,治理侯國事物。”

可以說這一支浮光陳氏,因為陳元光南開閩漳,是陳氏走向世界的起點,這是沒有任何錯誤的。唯一遺憾的是,這個起點不是現在被大肆宣傳的“固始”或“光州固始”,而應該就是“光州”或者“光州弋陽”,因為“浮光”曾經就是光州的代名詞。

 

三.浮光曾經是光州的代名詞

保存在順治十七年《光州志》中,卷之一,《輿地考.山川》裏是這樣介紹這座和“浮光陳氏”有關聯的名山:

“浮光山:一名浮弋,即弋陽山也,州名弋陽郡本此。濮公煉丹光浮於天,州邑因以此名。又名濮公山,在光山縣北八十裏,俯映長淮。每有光耀,出瑉玉及黑石,堪為棋子。”

這個在乾隆三十五年《光州志》卷之五,《山志》篇中也有記載:“《水經注》雲:淮水又東徑浮光山北,亦曰扶光山,即弋[陽]山也。山距息縣南五裏,雖今在光山縣境,實古新息之封內山也。”

在宋時期,光州有兩部志書,都叫《浮光圖志》。在順治十七年《光州志》中,卷之十一,《藝文考(上).典籍》篇記載:“宋.徐自明《浮光圖志》二卷。李棣《浮光圖志》二十卷。俱出《宋史.藝文志》。”這兩種《浮光圖志》,是今天潢川有史可查的,最早的地方誌書。由此可以看出,在古代,“浮光”可以說一直都是光州或者弋陽的代名詞。

據《霞漳陳氏》記載,陳章甫,陳元光五世孫,“(陳詠)守龍岩龍門裏,命長子章甫興光州舊第居之。”這個記載和順治十七年《光州志》中,卷之七,《官秩考.宦業》篇中的記載是相互映襯的:“元和十二年,詠卒,(陳章甫)扶柩歸漳。敬宗初,複補光州司馬,加團練使,士民愛如慈母,弟四人俱在漳,而公竟居浮光焉。”在順治《光州志》中,郡人湖廣道監察禦史陳棐撰寫的序言亦為《浮光志序》。總之,在古籍中,以“浮光”代指“光州”的例子舉不勝舉。

 

四.浮光山到底在哪兒

潢川縣宣傳部馮新龍老部長對“弋山西峙”一景,曾經做過實地考察,最後得出的結論,和《光州志》的記載一樣,也是:“弋陽郡弋陽山,又名浮光山,現為息縣境內濮公山。西峙,是指弋山聳立在黃城(今潢川隆古鄉)西。”(《潢川民俗文化遺跡尋珍》)

在我們鄰縣光山,保存下來的乾隆年《光山縣誌》(點注本)也記載有:“山之知名,久而最著無若浮光者,縣口光山,以山名也,唐以前,光州治光山,故州亦以山名。酈道元雲:浮光,即弋山也。漢立弋陽縣,謂在弋山之陽也,魏立郡,乃治西陽,西陽雖在弋陽縣西,實弋山之正南也,山瀕淮,其北岸即新息,與山相面,故息以浮光為南障,而實在光山境內。出迎恩門北望,平疇曠遠,惟茲山峻石孤撐,高觀枕流。”

酈道元的《水經注》卷三十《淮水》篇亦記載:“淮水東徑故息城南。《春秋左傳》隱公十一年,鄭、息有違言,息侯伐鄭,鄭伯敗之者也。淮水又東徑浮光山北,亦曰扶光山,即弋陽山也。出名玉及黑石,堪為棋。其山俯映長淮,每有光輝。”

在《大清一統志》卷一百七十六中,也清楚地記載有此浮光山:“在光山縣西北八十裏,一名浮弋山,即弋陽山也。漢書地理志:弋陽縣有弋山在西北;酈道元水經注:淮水東逕浮光山北,亦曰扶光山,即弋山也;李吉甫元和郡縣誌:光山一名弋山;樂史太平寰宇記山周圍二十裏,俯映長淮,每有光耀,因名光山,舊志謂之濮公山。

我的一位朋友程思明更是從語言學角度,對此做了獨到的考證:“濮公山”就是“浮光山”,符合中古時期“古無輕唇音”之語言學現象。古無輕唇音是由清代歷史學家﹑漢語學家錢大昕首先提出的第一條漢語聲母演變規律。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這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這組音在上古讀作“幫滂並明”。輕唇音是在唐末宋初時期從“幫滂並明”中分化出來的。唇齒音聲母是從雙唇音聲母演變出來的。簡單來說,濮、浮唐代時期同音,後來才變成兩個讀音。

嗚呼,一聲歎息!

今天固始縣在不斷的強調他們與“浮光山”的歷史淵源。《浮光陳氏英烈傳奇》稱:“固始東鄉的安陽山最高處曰浮光峰,終日浮光繚繞,因之古稱浮光山”。但是,地方誌書裏記載的浮光山卻和固始是無緣的。甚至固始縣自己的明清兩代的《固始縣誌》對此亦無記載,不知何來“古稱”?

固始縣境內的這座安陽山,在《光州志》中到有記載:“安陽山,一名大山,在固始縣東南五十裏,巍峨高聳,上有白龍池。”

《光州志》中記載的浮光山位於今天潢川縣西北的息縣,固始縣卻位於潢川縣的東部。不說是“南轅北轍”吧,最少也算是“西轅東轍”了。

由這些史書及地方誌書記載可以看出,固始縣今天宣傳的:“固始安陽山浮光峰”似乎是把兩座相隔很遠的山強行附會在一起了。以至於今天固始的宣傳中,為了拉近與福建雲霄縣的感情(1987年福建雲霄縣與固始縣以“歷史淵源血脈親情為紐帶”締結友好縣),甚至還要在這二合一的山上再附會上一座“雲霄殿”:“浮光山因有‘雲霄殿’和‘陳氏將軍祠’,早已成為人們祈福納祥之聖地。”(《浮光陳氏英烈傳奇》)

如今,在固始縣鋪天蓋地的宣傳中,安陽山頭果然被浮雲遮日,可惜,浮雲終歸不是“浮光”,遮蔽的了一時,豈能遮蔽的了一世?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