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漳州 »

將軍山與將軍山公園

作者:陳振權  來源:雲霄宣傳  更新時間:2012年02月20日

將軍山與將軍山公園

山 不在高,有仙則名。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漳州發祥地的雲霄縣城西郊,有座閩南名山,此山因唐儀鳳二年( 677年)葬奉詔戍閩的歸德將軍陳政而得名。

一千三百多年來,由於“開漳聖王”陳元光之父母陳政將軍暨夫人司空氏長眠于此,將軍山成為海內外開漳將士後裔尋根謁祖、朝聖觀光的“聖地”,有些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亦稱其為“唐山”、以寄託對千年祖地的思念。

將軍山發源于大峰山,屬烏山山脈,處在東經117°19`,北緯23°57`,主峰海拔425.9米,為縣治鎮山,與漳江東岸的大臣山對峙。東臨雲霄縣城與江濱平原,遠眺漳江入海口和海上石礬塔,猶如一尊威武的將軍雄踞于天地間。山之東麓除北側的小將軍山、南側的石交椅兩座次峰左右拱衛外,周邊還有獻寶山、望安山、虎頭山、居人山、軍營山、八卦山、望高山等十餘座海拔百米左右的分支山丘環繞著。將軍山主峰高聳挺拔,雄視臺灣海峽,自然風光十分優美,是一處難得的“風水寶地”。山上林果鬱鬱蔥蔥,山澗清泉長流不息。虎崆巨石,小龍湖碧波蕩漾。登上山巔極目遠眺,雲霄美景盡收眼底。每逢雨過天晴時,朵朵白雲繚繞山腰。元霄、中秋之夜,一輪皓月高懸山之上空,譽為“軍山掛月”,為“雲霄八景”之一。

將軍山歷史文化積澱深厚。縣誌記載,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據傳,漢東越將軍騶力,曾駐兵於此。這裏,有開漳1300年的歷史見證——陳政墓和石象生;有當年陳將軍屯兵的下營和將軍廟遺址;有開漳將校講武練兵的演武亭(現為演武亭村)和軍營巷;有陳政、陳元光的磨劍石和試劍石;有唐府兵放牧戰馬的馬坑遺址等。這裏,還有南唐保大六年( 948年)由三佛齊國(蘇門答臘)華人李將軍出資建造的普賢寺;有宋末元初農民起義軍首領陳吊眼活動的遺址和藏匿軍需輜重“九十九籠”山洞的傳說;有明翰林院編修林偕春等歷代名人拜謁將軍廟的名詩佳句;有清“天地會”早期秘密活動地點下普庵。20世紀三、四十年代,這裏是閩南革命根據地的組成部分,留下了革命先輩的足跡和不朽業績。古往今來,雲山漳水孕育了許許多多仁人志士,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篇章。

青山有幸埋忠骨。將軍山因葬歸德將軍陳政而得名,因而成為名揚海內外的“開漳聖地”。如今,陳政墓已是福建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已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陳政生於隋大業十二年( 616年)九月十五日,潁川人氏,世居河南光州固始縣浮光山。出身名門望族,從小隨父唐開國元勳陳克耕南征北戰,功拜玉鈐衛翊府左郎將、歸德將軍。唐總章二年( 669年),閩粵邊陲的泉潮一帶部分土著首領聚眾嘯亂,高宗皇帝詔陳政為嶺南行軍總管,率府兵三千六百名,將士一百二十三員前來平亂安民。經八年的浴血奮戰,“靖寇患於炎荒,奠皇恩於絕域”,終因疲極勞瘁,於儀鳳二年( 677年)四月十五日病逝于雲霄任所,終年六十二年。翌年,夫人司空氏相繼辭世。子陳元光奉敕合葬考妣于雲霄山之東麓。元光“躬自陶磚,掘墓坎,兵不知勞,民不見擾”。

由於歸德將軍系朝廷三品官員,高宗派陳政率府兵鎮故綏安縣地時,詔其“莫辭病,病則朕醫;莫辭死,死則朕埋”。加上陳將軍在平定嘯亂、啟土安民、傳播華夏文化等方面立下汗馬功勞,得以由朝廷欽賜祭葬。但因當時“蠻氛未靖”,州治未建,墓葬規模似仍較簡陋。至南宋嘉熙年間,後人又在墓前增建“儀制十事”等,才使其規模日臻完善。

隨著時光流逝,漳州府的遷移,加上年代久遠,幾經戰亂,墓園屢遭破壞,日見荒廢。歷史上經歷了兩次大的劫難:宋末元初,元兵圍攻聚眾于莆美萬夫嶺及將軍山一帶的陳吊眼義軍時,墓區遭到兵災的踐踏破壞。元末漳州路知事林弼到此拜謁“將軍山下陳王墓”時,已是“落日西風秋草繁”、“豐碑十丈滿苔痕”。清順治年間,鄭成功部將後提督萬禮,為奪這塊“風水寶地”葬其父骸,用炮火轟,人工砸,將陳政墓的地面建築搗毀,並將其父墳築于陳政墓左側。經歷千餘年的歷史變遷,至建國前,陳政墓區僅存一片荊棘叢生的荒坡和茂密的“墓林”。

建國後,將軍山陳政墓雖不時仍有香客前來朝拜,遊人到此探幽,但已今非昔比。“公社化”時,“墓林”裏的百餘棵數人合抱的芒果樹和參天的柯樹先後被砍伐,成了農具廠加工的木料;附近農科所建樓房和滾水壩,墓區殘存的石板和石雕碎塊陸續被搬去“廢物利用”;至“文化大革命”,紅衛兵到此破“四舊”時,已找不到墓之蹤跡;1969年至1970年,開挖“向東渠”,百里長渠從墓基山下蜿蜒而過。

這座始建于唐,興盛于宋,毀損於元,敗落於明末清初的古墓葬,千餘年間經歷了國家民族的盛衰興替、風雲變幻的歷程。陳政墓雖因年代久遠和屢遭破壞,致地面建築傾頹湮沒,但值得慶倖的是,深埋於地下的部分尚基本保存完好,才使這一開漳的重要古跡得以重見天日。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開漳史的研究和文物保護、旅遊開發逐步引起重視。1981年,民間一些熱心人士自發組織修復陳政墓,用紅磚在原址砌就一風字型鐘式墓丘,並把修建中發現的頭部殘缺的一對石翁仲立於墓前。1983年 4月,縣政協和文化部門組織實地考察,認為陳政墓的地面部分雖受嚴重破壞,但深埋於地下的部分估計尚基本保存完好,極有修復保護價值。經一段時間的籌備,1984年10月,“陳政墓修建籌備會”開始組織人員清理墓地和墓前空坪。在省博物館考古隊和有關專家的指導下,先後清理出埋于地下的原墓葬的主體紅磚建築台基,出土—高 2.2米,寬1.35米,厚 0.4米,已斷成數段的巨石碑坯,出土精雕細刻但已殘損的一對石馬、一對石獅、一隻石羊和一對望柱,及遺存石柱殘段和磚瓦、陶瓷碎片等古代建築台基遺址。這一重大發現,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和輿論的關注。在縣政府、縣政協的重視支持下,1985年 4月成立“陳政陵園整修董事會”,組織各有關部門和熱心人士開始了艱辛的修復工作。

1985年,陳政墓經縣政府批准,公佈為首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確定以墓塋為中心,半徑 200米範圍內為絕對保護區。從此,陳政墓的維修保護工作開始納入法制化軌道。一時遊人如雲,香火日盛,海內外朝聖者,尤其是來自臺灣、港澳和東南亞的開漳後裔和陳氏宗親社團,慕名前來尋根謁祖、朝聖觀光者更是絡繹不絕。

1986年,適逢漳州市籌備紀念建漳1300周年慶典活動,雲霄縣作為開漳發祥地,陳政墓作為開漳的重要文物古跡,勢必成為慶典活動的熱點。市、縣黨委、政府把參觀陳政墓作為慶典活動的內容之一,大大加快了整修的步伐。11月初,縣文化部門配合“陳政陵園整修董事會”,動工拆除1981年群眾自發砌建的臨時墓丘,循跡向下挖掘清理,又發現一座橢圓窿起呈龜背狀的磚壘墓垣,四周環繞半圓形磚砌擋土護牆,墓垣與護牆之間回廊地面鋪砌紅磚,墓前有逐級下降的三層磚砌墓坪和石板臺階。這一重大發現,引起了省文管會的高度重視。11月下旬,省考古隊一行專程趕來主持清理發掘,指導修復工作。

在整修的關鍵時刻,縣委指派專人負責,統戰、文化等有關部門全力以赴,各方熱心人士密切配合,按紀念建漳1300周年慶典活動的日程安排,實行倒計時,明確分工,建立責任制。日夜兼程,鳩工備料,加班加點,突擊搶修。一是從漳浦梁山采運花崗岩石料,請惠安石匠依樣修復出土的石獸,雕刻安裝墓碑、案桌和神道碑;二是整理墓區場地,修復墓堆封土、擋土護牆和墓坪、臺階;三是燒制維修所需的仿古花紋紅磚,當時,鑒於距慶典活動僅有一周時間,而按常規則須半個月左右才能燒制出窯,磚瓦廠工人和技術人員採取超常規措施,日夜加班,磚窯一熄火即冒著高溫將仿製的古磚運至工地,泥水匠挑燈夜戰,嚴格按“修舊如舊”的要求,趕在慶典前夕如期修復完畢;四是趕修道路橋樑,當時,縣城通往將軍山,惟有一條貫穿演武亭村的鄉間小道,蜿蜒曲折,坑坑窪窪,且兩座石板小橋也難承車輛重壓,為確保貴賓車輛能直達將軍山下,縣政府撥出專款,組織村民趕修、加寬路面,清除路障,加固加寬橋板,確保參加慶典活動的貴賓車隊安全、順利通過。上級首長、專家對當時陳政墓的修復工作給予充分肯定,並對墓園的擴建和周圍環境保護提出了寶貴意見。來自台、港、澳和東南亞的嘉賓更對找到尋根朝聖的“祖地”而感慨萬千。

1987年、1989年,北京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楊伯達教授和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黃景略教授先後專程到此考察,對出土文物和修復工程給予較高評價。

1991年 3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陳政墓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沖、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程式、原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童小鵬、時年94歲的國民黨元老陳立夫、廈門大學著名專家葉國慶、黃典誠、韓國磐等教授先後為陳政墓題詞、題字。馬來西亞拿督陳良民為修復享堂捐資人民幣15萬元。陳政祖籍地的河南省固始縣由縣委書記等五套班子領導率領的友好代表團專程訪問雲霄,拜謁陳政墓,並捐資修建“懷豫亭”,固始縣還與雲霄縣結成友好縣。從此,來自台、港、澳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謁祖朝聖團隊接踵而至。

隨著將軍山陳政墓影響的日益擴大,加上社會、經濟和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各方有識之士紛紛倡議以陳政墓為主體,完善陳政墓園的配套建設,並進而建設將軍山公園。市、縣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社會賢達多次提案,建議儘快籌建將軍山公園。經充分勘測、論證、協商,由下而上逐步形成共識。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經聘請專家設計,有關部門反復論證,縣委、縣政府研究同意,縣人大常委會審議批准,終於把將軍山公園建設作為1999年縣委、縣政府為民辦實事的第一重點專案。縣長親自掛帥,舉全縣之力,於 8月28日破土動工。

將軍山公園傍依將軍山而建。聘請著名古建築專家、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趙立瀛主持規劃設計。公園規劃用地86公頃,環境控制區3.19平方千米,以保護環境,弘揚開漳歷史文化為重點,改善人民生活環境,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為目的,建設集開漳歷史文化保護、自然風光遊覽,現代休閒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園。

公園依據所在地的自然地理特徵,歷史文化遺存及現代休閒娛樂活動需求,總體規劃結構為“三山一湖”(將軍山、小將軍山、石交椅山與龍湖)、“三點一線十個片”(公園大門、歸德樓、將軍山主峰的公園主軸線,在86公頃的園區內分佈十個景區)。

將軍山公園于1999年 8月28日破土動工,2002年10月29日建成第一期工程,緊接著進行第二期工程施工。至今已基本建成並投入使用。

遊人從縣城將軍大道往陳政路直達將軍山公園。公園入口處廣場中央,用九圈黑白相間,寬度逐漸遞減的石板鋪成天地盤圖式,天地盤四周分立四根雕刻著“雙龍戲珠”、“龍鳳呈祥”的高4.45米x0.88米圓形龍柱。廣場正前面中央一棵枝幹蒼勁,盤根錯節的巨傘形古榕樹與公園大門遙相呼應。廣場正門的東大門為“冂”字形的唐風建築,大門上方懸掛著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劉華清上將題寫的匾額“將軍山公園”。進入東大門,經後廣場,一汪面積 23800平方米的人工湖一“龍湖”碧波蕩映。“龍湖”邊緊靠著公園的主體建築“歸德樓”。三層樓高21.9米,左右分別建有茗香榭和納涼亭。歸德樓後面由開漳歷史文化中心懷抱著。文化中心分文化廣場、祭祀廣場和開漳歷史紀念館,可容納數千人的祭祀廣場,中心聳立著陳政、陳元光的巨型雕像,作為遊客朝聖謁祖和大型祭祀活動的場所;開漳歷史紀念館展出陳政、陳元光等開漳先賢入閩平亂,始建漳州及有關開漳歷史文化的史跡、史料等。

由文化中心到名人書法碑群,越過橫跨湖面的石拱橋,經桂花飄香的山間幽徑,漫步進入公園的主體建築、歷史文化區的核心——陳政墓園。

陳政墓園入口處的古榕樹下,立著一座“神道碑”,沿著長92米,寬 4.2米的石砌“神道”通至墓園。墓園經三個庭院後進入陳政墓和享堂。第一庭院為靈星門、華表、大門。大門上方懸掛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題匾“陳政墓園”。大門內兩側鐫刻著唐、宋、元、明、清歷代著名詩人歌頌開漳業績的詩篇;第二庭院兩側為長25米,寬 2.5米的書法長廊,分立著國家領導人和共和國上將題寫的緬懷開漳先賢的題字碑刻。經過書法長廊登上禦碑樓,碑樓正中立有一座高 3.2米,寬 1.8米,刻有唐高宗李治禦敕《詔陳政鎮故綏安縣地》詔書的石碑,石碑背面刻有《宋高宗進封陳聖王、許昭侯等勅》;第三庭院左右依序排列著清漳亭、禦碑亭、厚德亭、同根亭、懷豫亭、致遠亭等六座碑亭,亭中分別立著陳元光《請建州縣表》、武則天《敕陳元光建州縣》詔書、陳元光《漳州刺史謝表》及《開漳將士現存名錄》、《開漳將士暨軍眷現存姓氏錄》、《福建省省級文物保護碑》等六塊碑石。在第二、第三庭院兩側,分列著數百位將軍、名人、著名書法家歌頌開漳歷史文化的書法碑林。第三庭院之上立有石牌坊一座,再經 9米寬、67.7步臺階的渡水橋,進入莊嚴肅穆的陳政墓和享堂。

在建好公園各景區的同時,還配套建成美食村、蕉園別墅、雲頂溫泉大酒店、旅遊商場、管理中心、停車場等配套設施,使公園規模日臻完善,功能更加齊全,成為海內外開漳將士後裔尋根謁祖,八方遊客朝聖觀光和人民群眾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如今,將軍山公園正以嶄新的風貌喜迎各方遊客,成為新世紀華夏文化遺產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