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陳元光始建漳州的州址
西元 669年,唐‧歸德將軍陳政、陳元光父子率領的以固始人為主體的87姓將士(兩批、含家眷),奉詔自中原南下,篳路藍縷,歷盡艱辛,平定閩粵,在西林奏置州郡,並屯墾定居,厲行法治,勸課農桑,通工惠商,大興庠序,把中原的文明帶來閩南,並由此而繁衍到閩、粵、台、東南亞和世界各國,創建了遠播中外、功耀古今的不朽業績。
千百年來,幾千萬的海外中華兒女,心系故土,希望瞭解自己如何與悠久的祖先歷史連接起來。他們遠涉重洋來到閩南尋根問祖,來到漳州發祥地雲霄西林古城址,尋找先賢的足跡,緬懷他們開發漳州的偉績豐功。
但近幾年來,有的學者專家,對陳元光建置州郡的地點,提出異議,有古樓驛說、有葛布山說、有狸仔坑說和李澳川說等。雲霄縣的文史工作者經過反復考察、研討,做出較為客觀、科學的結論,應該說,這是開漳史研究的一個成果。
西林,是享譽中外的開漳發祥地,是開漳史上一顆熠熠發光的明珠。它是一座連接歷史與現實的橋樑,一座琳琅滿目的開漳歷史博物館。
一、當年“即屯所為州”之首選地。
據《雲霄縣誌‧建置沿革》載:“唐垂拱二年,元光請於泉潮間建一州,以抗嶺表。朝廷以元光父子入牧茲土,令其兼秩領州,並給告身,即屯所建漳州。故城在梁山腳下,今雲霄西林村。”陳元光奏准“即屯所為州”,在“漳水之北”西林建置州縣。從地理位置看,漳江的主幹道,從平和峰山、靈通山發源經雲霄馬鋪、下河,流入西林成北溪;並與發源于烏山山脈的南溪交匯,瀲灩成章。
據《雲霄廳志》載:“西林城在(雲霄)城治北七裏,唐時郡城。”《漳浦縣誌》雲:“浦屬雲霄西林溪與海水合,清濁相間,厥名漳江,唐垂拱間始建州治於此。”《雲霄縣誌》亦雲:“西林城在西林,舊有石城……考其由來,實建自唐高宗年間。”《福建通志》還說:“故漳州城,唐嗣聖初置於漳浦南八十裏,即今漳浦縣之雲霄驛也”。
今考雲霄西林村故城,不僅有軍營、炮臺舊址,而且一些地方仍含有古城址特徵,如東門甕、濠溝、水門、演兵壇、點將台等,使人們感受當年大亂初定、建城安民的場景。陳元光於此“地極七閩,境連百粵”的要地建置州治,得益于這裏優越的地理位置。在這南北兩溪匯合之處,有一塊寬敞的沖積平原地帶,水陸交通便捷,且前後有梁山、烏山為障,確屬兵家屯紮的必選之地。
陳政、陳元光率兵進駐雲霄後,分兵駐上營于嶽坑、中營駐西林、下營在今縣城西面。陳元光就把州治設在駐紮軍隊“開屯建堡”的營地裏,置於軍事力量的保護之下,以確保州治指揮中樞的安全和政令的暢通。
二、琳琅滿目的開漳歷史博物館
從陳元光垂拱二年始建州治,至開元四年遷址李澳川,西林作為州治時達三十年之久,形成整個閩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至今仍留下大量故城遺址。
1、古城牆
古漳州城基址仍然在西林殘存著。有些地段,如南城段和西北城段還有部分城牆。城基底層砌石,中、上層為三合土夯築。整座西林城以西林村為中心,分佈于下樓至菜埔村的瀕江狹長地帶,城周長約8裏多,總面積約 1.5平方公里。
2、古渡口
城南臨漳江地段,原有三處下水道,而今保存一處。西林隔江南岸,殘存一處古渡口,今存石砌的古碼頭遺址。通往渡口的東城門今還湮沒在沙土裏,尚可見東城門內土地廟基址。
3、指揮台
城西北內側殘存一座古指揮台,當地人也稱“土樓”。該台分三層由原始土夯築,周圍壕溝環繞,外層高 3米,長54米,寬45米;中層築在外層之上,高 1.5米,長26米,寬15米。在中層上面夯築上層,上層才是地面建築物,基長20米,寬 9米,殘存一堵牆高 5米多,三層夯土均
一米厚。
4、軍營山
軍營山在指揮台之南百米處,山丘形似覆鍋,中心突出,周圍約15米。南北直徑約 600米,東西約 400米,平面橢圓形,總面積約 2萬平方米。軍營山四周也有濠溝與外界隔離,今溝痕尚存。
5、演兵壇
位於西林東北角,位於城外近牆處,一個平坦的開闊地,平面呈六角形,其四周砌石為界。
現在城外尚存兩座並列的古基址,相傳為“縣衙”和“郡衙”所在地。基址南北各長 120米,東西各寬40多米。基址北面後院有“花園”地,東面有“牢房”,正面大門兩側各有值班室。基址散佈大量鋪地石板,印證當年該建築頗具規模。
城內目前保留的古跡,還有“軍營巷”、“糧倉”、“鹽館”、“五街厝”、“總兵寨”、“尚書府”等等。其中“蔡總兵寨”的基址保存完整,僅殘存一堵條石砌就的厚牆。此外,還有當年挖掘的水井遺址和將士喂馬石槽。
在西林村,至今天仍分佈諸多宮廟,展現豐厚文化承傳和精湛建築藝術,發揮了古漳州西林作為觀光朝聖和對外文化視窗的特殊作用。
1、五通廟——開漳將士的保護神
五通廟,也稱廣平尊王廟,相傳唐朝以前原住民所建。《雲霄廳志》載:“建廟必在開屯之先,雲霄宮廟唯此最古。”原來五通廟內的石柱有盤、藍、雷氏捐捨字樣,考為土著“蠻獠”所建。可見陳將軍入閩時,此地已形成佘族村落。開漳將士從中原攜帶漢代名將周亞夫香火至此,塑像供奉於廟中。元代至元年間(約1278年),漳州路總管同知、宣武將軍“南勝伯”陳君用駐紮西林城,又於廟內增祀“五方之神”五顯帝,懸匾“五通廟”,成為廟中主神。清康熙七年,裏人吳鏞募眾重修。清同治三年曆太平軍戰火後,再次維修。廟前後兩進,前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簷歇山頂,抬梁式結構,面積 700多平方米。五通廟高踞于漳江之畔,廟前榕蔭蓋瓦,江水流緩。廟貌台基高築,屋簷低垂,頗具特色。殿內石質梭柱粗糙古樸,是始建原物。今漳州共有五通廟17座,以此廟始建最早。明末清初有香火傳至臺灣,稱五通宮等。
2、舊府衙——陳元光首建州治的“指揮所”
位於西林村西南面的舊府治,相傳為陳元光建州治時的辦公場所。衙署三開間,由大堂、大埕、儀門及吏、戶、禮、兵、刑、工六科分列的耳室組成,右側置獄司監房、經歷司和更舍,左側是內衙,占地1200平方米。據載,元代漳州總管同知陳君用在西林城辦公時,曾做過維修。現已多數倒塌,但遺址尚存。
3、天津道張佐治第——張氏家廟孝思堂
明代天津兵備道張佐治故居地處西林村南面村道、漳江西畔,坐西北向東南。清順治間,改為張氏家廟孝思堂,祀奉開漳將領張虎的後裔張元甫及後代五世神主。祠埕占地1008平方米,建築面積 428平方米。1993年春民間鳩工興修,翻蓋屋頂,更新梁架,瓷塑龍脊,鐫柱刻楹,懸掛張氏歷代進士及職官匾額多方。十幾年來,海內外張氏後裔絡繹不絕,前來尋根問祖,拜祭列祖列宗。
4、上林聖宮——漳江有廟祀將軍
上林聖宮,位於西林村北面,前殿祀奉開漳聖王陳元光,後殿祀南海觀音,宮廟占地面積1600平方米,建築面積 480平方米,歷代均有重修,2005年民間進行修建,廟寺煥然一新,廟埕寬敞亮麗,與照壁、戲臺連成一體。據《雲霄廳志‧宮廟》載:“上林聖宮在西林,載和邑志,不知建自何年,中祀觀音大士。”但從西林有下林聖宮情況分析,應同為元代所建。元代汀漳道總管同知陳君用重建西林城時,配建上、下林聖宮於村內,並於村口廣平尊王廟中增祀五顯大帝,開西林奪廟祈盛之先。上林聖宮原建為佛寺,後增建開漳聖王殿於前,故當地有先建佛殿,後建聖王殿的傳說,盡展“漳江有廟祀將軍”史實。
5、下林聖宮——漳州古郡城觀光遊覽聖地
又稱慈雲宮、慈濟宮,位於火田鎮西林村東面,為漳州古郡城一處觀光遊覽聖地。宮宇坐西北向東南,始建於元代,明清有過多次維修。據《雲霄廳志》雲:“下林聖宮即慈雲宮,在西林,台基高出兩廊,祀吳真人(保生大帝)。載此宮有陳君用遺像,想系陳公築城,人思其德,因塑像祀之此宮,興建亦在前明以上。”宮二進一殿,左右兩廊,中留天井,單簷歇山頂。大殿面闊五間,配左右寢室,進深三間,抬梁式木石結構,整體建築寬16.6米,深23.4米,面積 388平方米。殿內石柱雕刻粗糙,柱礎覆盆式連方形底座。大殿中祀保生大帝吳夲,左配祀陳君用,又配覲仙姑,虎王公;前左祀吳三舍公,右祀伽藍爺,兩廊及前廳配祀佛像、觀音、關帝等。大。門前有大埕,戲臺及宮前塘一口,埕左植榕樹一株,門神彩繪精美,外壁繪水墨人物,形象生動,古樸大方,2002年 6月民間發起重修,保存明代建築風格。今宮廟主體氣勢宏偉,金碧輝煌,體現了閩南傳統裝飾的高超藝術。前來拜祭這位消災賜福、護國佑民的保生之神者紛至遝來。
6、龍章褒錫坊——父恩子貴、光宗耀祖的顯示
在西門水閣內,高10米,寬6米,3間3樓4柱,花崗石仿木結構。正樓梁枋隔三層嵌裝正匾和鏤雕花板,雙面分鐫“龍章褒錫”、“天寵貤封”及“為明敕贈承德郎戶部山西員外郎葉元浩立”字樣。葉元浩是西林村葉期遠的父親,葉期遠是嘉靖32年(1553年)進士,曾任湖北黃州知府。古代官吏常報請朝廷,將自己的封誥移授父母及長輩,使葉元浩榮奉恩詔,得了個贈戶部員外郎虛銜,並按封敕隆重地起建這座牌坊,以示父恩子貴、光宗耀祖。
在當時西林周邊,如菜埔(當時為唐府兵蔬菜基地),至今尚存不少古跡,貞德垂芳坊、紫陽書院遺址、菜埔堡、“一巷三尚書”、張士良故宅等,這都說明西林作為古漳州府,對後來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的發展所帶來的積極影響。
三、志書有關西林的載錄
西林村,做為古漳州府,不但有大量現存古跡文物,在歷代志書上邊有明確載錄。
《新唐書‧地理志》:“漳州郡,下。垂拱二年析福州西南境置;以南有漳水為名,並置漳浦、懷恩二縣。”
《舊唐書‧地理志》:“漳浦垂拱二年十二月,與州同置州治所。”
《元和郡縣誌‧江南道‧五》:“漳州本泉州地,垂拱二年折龍溪南界置,因漳水為名,初置於今漳浦縣西八十裏。”
宋吳與《漳州圖經序》:“皇唐垂拱二年十二月九日,左玉鈐衛翼府左郎將陳元光,平潮州寇,奉置州縣,敕割福州西南地置漳州,初在漳水北,因水為名。”
《八閩通志‧地理志‧建置沿革》:“……析福州西南境置漳州,並於其地置漳浦縣以屬。”“漳浦縣……在漳水之北,今名雲霄。”
《福建通志‧地理‧沿革》:“漳州府……因南有漳水為名……其治在古雲霄鎮。”
《漳州府志》:“漳州……在漳水之北,即今雲霄。”
《雲霄廳志》:“陳元光平潮寇,開屯漳水之北,後即屯所為州。”
《雲霄縣誌‧建置沿革》:“……中宗嗣聖三年(按即垂拱二年),元光請於泉潮間建一州,以抗嶺表。朝廷以元光父子久牧茲土,令其兼秩領州,並給告身,即屯所建漳州。”
《平和縣誌》、《雲霄廳志》:“西林城在西林,舊有石城,相傳泉州路同知陳世民築。又癸酉志謂元陳君用築,考其由來,實建自唐高宗年間。”
《雲霄廳志‧建置》:“今考西林村,其地有故城,有軍營、炮臺舊跡,相傳以為系故郡治。地在梁山之西,漳水之北,與《殘記》(按即《白石丁氏古譜》)所稱梁山西嶺下合。”
《讀史方輿紀要》:“漳浦故城,在縣南八十裏,唐初置縣於此,屬漳州治。在梁山之下,地名雲霄,其南漳水出焉,因名漳浦。”
1999年新編《漳州市志》第一章“建置”載:“西林,唐垂拱二年( 686年)建州,州署建于西林。西林原為陳元光屯軍中營駐地。陳元光為軍事長官兼領州刺史,遂以屯所為州署。”第二節“隸屬”載:垂拱二年( 686年)十二月九日,建置漳州,州治在西林,屬嶺南道;轄漳浦、懷恩 2縣。開元二十九年( 741年),撤懷恩縣(因該縣土地兼併,農戶逃亡,戶口未能達到立縣邑標準),地入漳浦縣。同年,析泉州(治所在晉江)龍溪縣來屬漳州(《舊唐書》:龍溪,舊屬泉州;聖曆二年即 699年,屬武榮州;景雲二年即 711年,還泉州;開元二十九年即 741年,屬漳州)。地漳州遂轄漳浦、龍溪 2縣,仍屬嶺南道。天寶元年( 742年),詔命改州為郡,漳州易名為漳浦郡,割屬江南東道。天寶十年( 751年),漳浦改屬嶺南道。乾元元年( 758年),漳浦郡複名漳州。上元元年( 760年),漳州改屬江南東道。大曆十一年( 776年),觀察使皇甫政請析汀州龍岩縣屬漳州;翌年獲准,時漳州轄漳浦、龍溪、龍岩 3縣。貞元至元和間(785年至820年),漳州隸屬江南道,轄龍溪、漳浦、龍岩 3縣。光啟元年( 885年),光州刺史王緒南走入閩陷汀、漳 2州;至唐末,閩南(含漳州)為王緒部將王潮等所據。
唐張登詩:“境曠窮山外,城標漲海頭。”(《八閩通志‧地理‧漳州府》)。
明洪武州判王煒《清漳十詠》:“……試上南樓望,羈暑覺易消,兩溪遙合港,大海暗通潮。”
清吏部主事林鎮荊《西林城懷古》:“雉堞迷榕蔭,鳩工肇李唐……”
由此可見,漳州、漳浦地名發源于漳江這條流經雲霄東洲入海的開漳文化母親河。陳元光請建州縣時,建議以江名命州,以慰懷鄉之念。漳州、漳浦發祥治所,就在火田西林一帶。至明正德以前,這裏還是漳南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由於古漳州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西林村曾建有文廟、學舍等,曾造就大批治國安邦的肱股之才,湧現出明代三部尚書蔡思充、戶部左侍郎、正議大夫吳原,天津兵備參政、寧波知府張佐治及河南副使、寧波知府張士良等。
四、結語
在西林村,現存的故城殘垣、郡衙大門,石牌坊都會引發許多動人的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西林村以曾經做為陳元光開發閩南建州立郡的指揮中心,在開漳歷史上享有重要地位。歷代志書上的記載,現存的古漳州遺跡和世代相傳的口碑都充分說明,西林是開漳歷史上一顆熠熠發光的明珠。開發和利用西林村文物古跡,是探索漳州開發歷史,推進開漳聖王文化研究,加強閩台、中外學術文化交流,促進海峽兩岸和平與發展的一項有益工作。
當前,管理、維護、開發建設漳州古城,得到各級領導的重視。社會各界熱心人士正醞釀籌資維修古漳州史跡。如重修舊府衙,新建陳列室,塑造臘像館;保護舊城牆,修建郡衙門;重建點將台、烽火臺、古渡口、演兵場……使西林展現當年開漳的歷史風貌,成為海內外五千多萬唐府兵後裔尋根謁祖、開展文化交流的重要視窗,讓西林這顆開漳史上的明珠更加光彩奪目。
作者系雲霄縣委宣傳部原副部長,縣開漳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