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漳州 »

開漳聖王巡安民俗探訪

作者:吳其謀  來源:雲宵宣傳  更新時間:2012年02月20日

開漳聖王巡安民俗探訪

“聖王巡安”是祭祀開漳聖王陳元光的傳統節日風俗。它起源于閩南“開漳聖地”雲霄威惠廟,流傳于福建、臺灣及東南亞地區。每年元宵節期間,雲霄民眾一直用開漳聖王巡安民俗的特殊方式,緬懷開漳先賢建漳立郡、惠及萬民的豐功偉績,表達對陳元光及其將佐的敬仰和懷念情懷。這種奇特的歲時節日祭祀民俗以巡城、鑒王和走王為表現形式,場面熱烈奔放,蔚為大觀。它的產生,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同開漳史息息相關。

 

一、隆重熱烈的聖王巡安民俗

1、巡城活動

新春正月十三日起至元宵節止,雲霄城區民眾到威惠廟焚香膜拜,舉行隆重的“娛神”儀式。民眾抬扛神像出廟,開始巡遊城區各村街福社。沿途民眾擺設香案恭迎聖王鑾駕。抬神隊伍由鼓樂隊簇擁,伴以鑼鼓笙笛,形象地再現了當年開漳聖王巡視戍境,關愛民眾,備受擁戴的生動場景。大凡立有開漳聖王廟的雲霄城鄉村社民眾,必先到威惠祖廟焚香禮拜,並約請戲班演戲“娛神”。廟祀之後,民眾即扛抬神像出廟宇,開始巡遊各村莊福社。護神隊伍有銅鑼、繡旗作前導,由四個身著戲裝的童男抬一對宮燈先行。神像出巡的前後順序為:蔡媽、相公爺居前開道,繼以元帥馬仁、軍師李伯瑤、王子陳珦、王女陳懷玉、夫人種氏,開漳聖王陳元光殿后。抬神隊伍由鼓樂隊簇擁,伴以鑼鼓笙笛。所到之處,鞭炮爭鳴,並擺設香案於各路口恭迎。男女老少歡呼雀躍,甚是熱鬧。凡此年的新婚或新生男兒之家,必恭請神像至其門首,置香案、供奉金棗茶。禮拜畢,盛情請抬神者、鼓樂隊眾人吃蜜金棗、烏龍茶等。這種民俗活動,謂之“巡城”或“巡安”,以紀念當年開漳將士在創建漳州後,常年帶兵巡察閩南四境,保障民眾安居樂業的千秋恩德。

2、鑒王活動

巡城結束後,神像被集中排列,于彩旗吉幡、笙歌鼓樂環繞的“王棚”內。棚前香案高置,供桌蟬聯,桌上羅列青瓷花缸5或7只,缸上皆聳立以竹竿麥篙紮成之草柱,柱表密封煮熟的條狀肥豬肉片,柱頂插飾甘杞木(取甘棠遺愛,世代紀念之意),並分別端放雞、鴨、魚等祭品,用糯米粉塑成“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字樣,分別置於 8個瓷盤中,擺列在供桌上。廣大民眾以這種特殊的紀念形式,來寄託他們祈求永享太平盛世的美好願望,俗稱“辦大碗”。值此,各家各戶又另備酒肉糕果之類,每戶還須各備整個蒸籠的甜粿或蘿蔔糕。是時供品如山,人似潮湧,接踵摩肩,獻供膜拜,謂之“鑒王”。直至午後,接以矯健奔突的“走王”活動。

3、走王活動

民國36年版《雲霄縣誌‧卷四》,生動地記載了雲霄走王的奇特民俗:“本邑為唐將軍陳元光開屯舊區,民人崇祀惟謹。每年正月十五日,(民人)高抬神像,遊行各社,賓士如飛,謂之走王”。當祭拜獻供盛典進行至高潮時,村社耆老帶領數十名青壯男子,分八人、六人或四人為一組,共擎一尊木雕神像,在禮炮聲中依次列隊出發。特別至大路或入廟前,各組健兒協力共舉神像,擎跑如飛,生動地表現時速、勢壯、姿美的力度和美感,成為民間體育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吸引了眾多觀眾駐足觀看,流連忘返。

4、巡安線路

組織形式:開路敲鑼8人,擎龍旗1支2人,扛橫批1支4人,擎廟旗一對4人,擎彩旗2支4人,抬高燈一對4人,手爐2人,扶油箱4人,擔金銀4人,搖日月扇2支4人,擎涼傘2支4人,鑼鼓隊18至22人,領班6至8人,扛抬聖王及家眷將士7座轎,每座12人共計84人。還有聯絡員2人,工作人員6人 ,後勤人員(炊事班)12人,共計178人。

具體線路:正月十三日上午,巡安隊伍在龍蝦社舉行鑒福活動,中午回本廟埕。下午巡安開始,途經輔園社、石碑社、懷恩社、重興社、寨仔社,晚上安置神座於廟埕神棚過夜。

農曆正月十四日上午,隊伍經石門社、塘坪社、西崗井社、舊南門社、石牌內社、沈厝埕社、福田社(經萬壽橋石橋頭,過丁秋腳)、謝厝街、濱江街、西河街、四角井、水門社、新衙內、世維社、十八間內、後河社、後街社、中大街、南陽街、新福街、中大街、舊米市街、雲山書院、水月樓觀音社、頂街社、把總衙、溪美社、飛龍社、大夫第社、燕翼宮、桃井社、三結義埕、東聯社(在北門祖師公廟用午餐)。下午從三房社(城隍公廟)出發,經大路街、白埕社、橋仔頭社、世恩社、唐府、北門店後社、渡頭村、同仁社(在水流溝探古銅井)、享堂前陳祥社、新興社、衙前社。

正月十五上午,從寶塘裏社出發,經樓仔腳、店尾、寶元社、綏寶社、元光中學、城元社、城壇社,中餐後往西園社、金園社、龍興社,經雲師附小返歸威惠廟。

以上民俗活動合稱“聖王巡安”。這種古老習俗由過去巡境36福社(可視為陳元光建置36堡的縮影),發展至現在巡境58福社。每值開漳諸先賢的誕辰或忌辰紀念日,民眾還紛紛到雲霄威惠廟頂禮膜拜,奕代相承。

 

二、聖王巡安民俗源自陳元光治漳惠政

人們不禁要問,這種源自歷史名人崇拜的“聖王巡安”民俗是如何形成的?這還須從1300多年前的開漳史說起。唐總章二年( 669),高宗皇帝詔命玉鈐衛歸德將軍陳政為嶺南行軍總管,統兵南下平鎮閩粵邊陲“泉潮間蠻獠嘯亂”。這批部眾自中原出發,沿大運河南下,經江浙自浦城入閩,順閩江而下,過閩清後,沿東南海疆直抵閩粵之交。行至九龍山受阻後,以兵少請援。次年朝廷派陳政之兄長中郎將陳敏、右郎將陳敷率大軍南援。經浙入閩時,兄弟相繼病亡,隨行者其母魏敬代領援軍至閩南與陳政會師,進屯于綏安故里雲霄營地。儀鳳二年( 677)四月,陳政病歿于任所。陳元光奉詔襲職,先後兩次率部入粵平亂,均功成而返,嶺表悉平,功封鷹揚將軍。繼而屯田建堡,興修水利,安輯流亡,興農積粟 ,通商惠工,促成民族和睦,邊荒安定。為閩南長治久安之計,永淳二年( 683),陳元光陳上《請建州縣表》向唐王朝提出戍邊之策,至垂拱二年( 686)十二月九日獲准,于雲霄漳江之濱建置漳州郡,下設漳浦、懷恩二縣,受命為首任漳州刺史。在他率領下,府兵以屯地為家,傳播中原文化與技術,發展生產,興辦府學,厲行法治,使民風轉淳,社會安定,經濟文化得到發展,鞏固了唐王朝中內集權制統治,為促進民族統一作出傑出的貢獻。陳元光治漳所採取的三條措施,都著眼於長治久安這一基點。

1、唯賢是舉,量才擢用。陳元光非常清楚,吏治的好壞,直接關係到能否長治久安和社會發展的大問題。他對手下 123員戰將逐個進行考察,量才擢用。如讓“宅心正大,處已無私”的偏將、宣威將軍許子中之子許天正擔任本州司馬;讓“處已方嚴,臨事果斷”的甯遠將軍李義之孫李伯瑤、府兵校尉林添德之子林章“領本州牧事參軍”;讓“用意精深、勤於職事”的盧如金、塗本順、戴汝孫、塗光彥為“司倉、司田、司戶、司法四參軍事”;讓“性多慈仁”的安遠將軍張述仁之孫張伯紀“主本州邑事”;讓“奉公惟謹”的府兵將校尉馬仁之子馬仲章、府兵隊正趙右銘之孫趙伯恭、鄭之壽之子鄭業任“丞、尉、判、簿”諸職,使他們才盡其用,果然收到顯著成效:李伯瑤在鵝頭山平娘子諸峒中功勳卓著;許天正在置堡守土中表現最勤;盧如金、馬仁、沈世紀等人,也均在開村落、收散亡、營農興教、通商惠工諸項工作中表現出色,成為陳元光治漳的股肱佐吏。

2、建立台所,保境安民。唐代的漳州地連閩、粵、贛三省,如果措置無方,很可能變成動亂之淵藪。要保境安民,非建立行台和堡所不可。陳元光在創置州郡伊始,便奏請朝廷在州的四境建立四個行台。“一在泉之遊仙鄉松州堡,上游直抵苦草鎮;一在漳之安仁鄉南詔堡,下游直抵潮之揭陽縣;一在長樂裏佛潭橋,直抵沙澳裏太母山而止;一在新安裏太峰山回入盧溪堡,上游直抵太平鎮而止。”此外,還先後在境內要塞段建立36個堡所。陳元光不僅分兵戍守四境和所有堡所,還經常親自巡視,“教誨捍禦”,於是“北距泉建,南逾潮廣,東按島嶼,西抵虔撫,方數千里”的大半南福建,幾十年間出現了“無桴鼓之警”的“樂土”。

3、安撫“蠻獠”,融合民族。要建設漳州,不跟“蠻獠”改善關係,等於空談。陳元光是一位務實的政治家,他講究耕戰,能以建設者自處,不以征服者治人。他不僅劃地建立“唐化裏”,實行區劃自治,還積極推行民族融合政策。如對待居住在西北諸峒“蠻獠”,因道路險阻不相通,陳元光便“開山取道,剪除荊棘,遣士人誘而化之”,並鼓勵部下與“蠻獠”通婚。他在《候夜行師七唱》中,終於道出這一心聲:“男生女長通蕃息,五十八姓交為婚。”由於陳元光積極推行民族融合政策,使漢佘關係得到迅速改善。陳元光的治漳惠政不僅獲得漳屬民眾的尊敬和愛戴,也長久地影響著子孫後代,為後世形成開漳聖王崇拜民俗,奠定了良好的物質條件。

 

三、聖王巡安民俗是陳元光人神嬗變的載體

陳元光從人到神的嬗變,既有歷史發展的必然性,也是官方宣導與人民懷念的結晶,更是形成聖王巡安民俗精神紐帶。

1、跟陳氏祖孫長期治漳之德政惠民有關

陳元光之所以由人變成神,最根本一條,在於他及其整個家庭長期為開發漳州所作出的貢獻。陳元光的父親陳政,年青時就追隨乃父陳犢(字克耕)跟從李世民打天下,攻克山西臨汾等郡縣,功拜玉鈐衛翊府左郎將歸德將軍,在軍中享有一定威望。故此唐廷委以“嶺南行軍總管”重任,並在政治和精神上給予支援與勉勵。陳政入閩後謹慎從事,穩紮穩打,得手後即“作宅于火田村”,為開發漳州奠定基礎。陳元光在先輩的基礎上,光大了開漳偉業,成績斐然,所以人們給他以“開百世衣冠文物”的總評價是恰如其份的。

陳元光的子孫後代,也為開發建設漳州作出貢獻,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元光子陳珦,字朝佩,武后萬歲通天元年( 696)舉明經及第,授翰林承旨士,回漳後任文學,創辦松州書院,從事文化教育工作。陳元光遇害後,他代領州事,繼承父志,于開元三年( 717)擒殺藍奉高,並將州治北徙李澳川(今漳浦縣治)。珦子陳酆,字有芑,曾任辰州寧遠令,後回光州老家定居。福建觀察使應漳民所請,上疏朝廷,准其任漳州刺史。他主漳29年,重視農桑,興辦學校,鋤強救災,深得民心。酆子陳謨,字以忠,于德宗建中二年( 781)代父主漳事,至元和十四年( 819)前後38年,為漳州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從陳政至陳謨,陳氏家族祖孫 5代相繼統治漳州歷時 150年,給漳屬民眾留下很好的印象,加深了民眾對“開漳聖王”的崇拜。

2、跟開漳將士促進民族融合之民德歸厚有關

陳元光所率領的府兵,都來自河南光州固始縣。他們之間非親則鄰,不是同族就是同鄉裏,加上陳元光鼓勵“五十八姓交為婚”這種業緣、地緣、血緣關係,使他們在遠離鄉梓之後的關係更加密切。陳元光對於職官的選拔,堅持任人唯賢的原則,加上他愛護部下,很受部屬的尊重和愛戴。而這些將領及其家眷,又全都落籍於漳州地區。因此陳元光既是開漳將領們的統帥,也是各姓將士後裔心中的統帥。這種敬慕之心,隨著開漳各姓將士的繁衍而世代相傳是十分自然的。而漳屬一帶的原住民,也融入中原文化的沃土,同開漳將士和諧相處,充分享受開漳聖王的惠政和恩澤,進而油然生情亦在情理之中。

3、跟歷代封建王朝再三加冕之極力宣導有關

陳元光遇難的消息傳到京師長安,唐睿宗“詔贈豹韜衛鎮軍大將軍,封臨漳侯,諡忠毅,立廟賜葬。”唐玄宗開元四年( 716),又在“豹韜衛鎮軍大將軍兼光祿大夫、中書左丞”的基礎上,加封“潁川侯”,賜建“盛德世祀”坊。五代時,又追贈“保定男”,累封“靈著順(顯)應昭烈廣濟王”。到了北宋,徽宗則賜“威惠廟額”。南宋紹興二年(1132),封“輔國將軍”。十六年(1146),又“御賜冠冕”。二十三年,封“開漳聖王”,加諡“忠毅文惠”。歷朝最高統治者之所以屢次加封,不僅在於強化封建集權統治,同時又可收到重視英烈的美名。經過歷朝帝王的極力推崇,陳元光的偉大形象就在百姓心中生根,逐漸由推崇到敬奉,也就由人變成神了。

開漳聖王陳元光的民間信仰,伴隨著漳籍華人移居南洋的足跡而播遷東南亞和世界各地。早在明清時期,開漳聖王民間信仰就伴隨開漳中原府兵後裔的移民步伐,播遷至臺灣及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而“聖王巡安”民俗,也隨之向海外傳播,架設了連結海內外民俗交流最直接、最友好的文化橋樑,成為中華民族神緣文化往外延伸的精神紐帶,凸顯傳統民俗文化的審美魅力。

十年動亂期間,由於極左路線的影響,聖王巡安活動被列為封建迷信活動而長期受到禁錮。這項民俗活動雖然曾經中斷數十年,但民眾對開漳聖王的信仰情結總是難以割捨。每年元宵節期間,民眾紛紛在家裏偷偷供奉朝拜,以懷念“聖王”恩德,祈盼“聖王”福佑。如今,雲霄“聖王巡安”民俗活動在歷史發展中已被賦予全新的文化內涵,正和諧地融入雲霄縣精神文明建設主旋律,為促進閩台與中外民俗文化交流工作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2005年1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聖王巡安”民俗為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目前正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作者系雲霄縣文物保護協會常務理事 雲霄縣開漳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