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漳州 »

開漳聖王文化初探

作者:林殿閣 陳易洲 鄒聰順  來源:雲宵宣傳  更新時間:2012年02月20日

開漳聖王文化初探

——關於內涵、特徵、人文價值及其意義的辨識

唐以後,歷代都有一些記述、研究“開漳聖王”——陳元光的歷史以及他開漳業績的文章。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研究的角度,逐步延伸到探討對陳元光祭祀的由來以及它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把它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多層次地進行透視,從而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本文試從開漳聖王文化的獨特存在及其內涵、特徵、人文價值與意義等方面,進行初步探究,以期能夠引起各界進一步重視對開漳聖王文化的研究與開發。

 

一、開漳聖王文化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存在

在閩南文化中,開漳聖王文化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存在。

從史實上看,陳元光是唐垂拱四年( 688)朝廷詔准漳州始置州郡的首任刺史。雖然唐史闕載其“開漳”的史跡,但《舊唐書‧地理志》明確記載漳州郡的“漳浦,垂拱二年十二月與州同置於治所”;《新唐書‧地理志》亦記述“漳州以南有漳水(在雲霄)而為名”;及北宋元豐五年(1082),吳輿(官至奉儀郎、潮州府通判)在其地理與政區專著《圖經序》中已有較為明確的記載:“皇唐垂拱二年十二月九日,左玉鈐衛翊府左郎將陳元光平靖閩、潮寇患,奏置州郡。敕割福州西南地,置漳州。治初在屯所漳水北,因水名州”。直至明季,《大明漳州府志》出版,此為記載陳元光傳略最早的官方文獻資料,對陳元光其人其事做了概括性的記述和評價。而後,《閩書》、《八閩通志》、《福建通志》、《漳州府志》等,都對陳元光“開漳建漳”的歷史作了較為詳細的記載。

從歷史影響看,“開漳聖王”是後世對陳元光的尊稱。在中國古代稱謂中,能稱之為“聖”者,除了帝王、君主,就是聖賢了。荀況《勸學》曰:“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司馬遷《屈原列傳》釋“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陳元光能被官民稱為“聖”,許多志書典籍和民間口碑皆有所載,可見他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影響非同尋常。在他的故里河南省固始縣陳集鄉的陳將軍祠,祠堂上書有匾額“威震閩粵,塵淨東南”,楹聯“開閩數十年烽火無驚稱樂土,建漳千百載香煙不絕祀將軍”,是陳元光不朽歷史功績的概括和寫照。他為漳州的開發和發展所做出的卓越貢獻,後人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從文化遺存看,陳元光及其家族和屬下部將“開漳建漳”的史跡,幾經歲月滄桑,仍有許多文化遺產見諸閩、粵、台、豫各地,形態上包括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兩個方面。物質文化包括陳氏父子的故宅、行宮、行台、家廟、祖祠、墓地、宮廟建築,主要活動遺址有柳營、軍陂、揭鴻塞、松洲書院遺址等。精神文化包括神話、傳說、故事、祭典、民俗,散見於閩台地方典籍的唐朝廷詔書、陳元光奏表、志書、宗譜等文獻資料,以及陳元光創作的《龍湖集》為主要的詩賦作品等。還有至今流傳於閩台民間的眾多開漳故事傳奇,特別是《平閩十八峒》民間說本,以神話的形式演繹了當年的開漳史事,寄託了閩台民眾對開漳聖王陳元光及所有開漳先祖的緬懷和崇敬。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祭祀一直是被看作最重要的文化活動。古人雲:“生事之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不僅表示對祖先的緬懷與思念,抒發“思慕之情”,更重要的還在於“慎終追遠”,“繼志述事”,繼承先人遺志,發揚光大其精神,有著更為積極進取的一面。在閩粵等許多地區,民眾對開漳聖王陳元光的祭祀有以下特點:

一是長久性。自唐代始,陳元光殉職之後人民就開始祭祀他,為其立廟,經過宋元明清的發展,以至今日,穿越一千多年的時空,民眾對陳氏尊崇祭拜的香火,仍生生不息,綿延不絕。

二是廣泛性。開漳聖王陳元光的祭祀活動,不僅盛行於他的祖籍地河南固始和他建功立業之地的閩南漳州地區,還包括閩、豫的其他地區及粵、浙、台等地,而且伴隨著漳州先民外移的足跡,傳播到東南亞乃至海外眾多國家。這些地區到處都有奉祀開漳聖王陳元光的廟宇,尤其是閩南漳州與臺灣,幾乎所有的村社都有奉祀他的祠廟,從而形成一種廣泛、特殊的祭祀文化現象。

從歷史上看,陳元光不但受到民眾的尊崇,還得到地方官府乃至朝廷的重視。據史載,當年陳元光身先士卒,浴血奮戰,身負重傷而不幸殉職,當地百姓哀痛之極,“據其遺容,捏塑以祀”,肖其像以寄哀思,建廟祠以事奉祀,唐朝廷詔贈陳元光為“豹韜衛鎮軍大將軍”賜享廟祀。宋淳熙年間,皇帝頒詔各有關州縣地方官員,定制為開漳聖王設立“春秋二祭”,官員皆必參與並主持祀事。從此,官府與民間都以祭拜祖先的形式紀念他。

三是豐富性。在古代,中華民族對有功的祖先皆當作神明奉祀,陳元光就是其子孫後代的祖先神。由於陳元光生前既是軍事統帥,又是地方首領,逝後歷代朝廷給他的封號達21次之多,因此各地奉祀他的廟宇名稱也較多,有稱開漳聖王廟、威惠廟,還有稱廣濟靈著王廟、陳府將軍祠、將軍廟,俗稱有聖王廟、王公廟、王爹王媽廟等。更重要的是,由於祭祀是人們生活中的大典,必然會對其他文化產生重大影響。如祭祀場所、祭祀禮儀等。一千多年來,人們一直以特殊的方式祭祀陳元光,最有代表性的有巡王、鑒王、走王等,統稱“聖王巡安”,現已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綜上,開漳聖王文化源遠流長,它源自于中原河洛,形成于閩南漳州,傳播到閩、粵、浙、台和海外。其所凝聚的文化蘊涵在長久而廣泛的流傳中愈加豐富;在海峽兩岸眾多民間信仰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在閩、粵、贛、臺灣以及東南亞一帶國家和地區有著廣泛的影響。

 

二、開漳聖王文化內涵及其主要特徵

人類在漫長的繁衍生息過程中,經歷了對自身和外部世界的認知、適應、改造和再創造,從而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開漳聖王文化是閩南文化中一種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其豐富的內涵,主要體現三個方面的特徵:

其一,開漳治州文化。漳州未設治前,仍處於“刀耕火種”的遊耕農業時代,民以漁獵為生,經濟十分落後。唐高宗總章二年( 669)開始,陳政父子奉朝廷之命入閩平定“蠻獠嘯亂”,初衷是戍邊安民,是一種軍事行動。陳政任上病逝,陳元光繼任父職之後,其可貴之處在於只把戰爭作為一種手段,而把社會治理當作追求的最高目標。遂於垂拱二年( 686)向唐朝廷上《請建州縣表》,“其本則在創州縣,其要則在興庠序”,建議於泉(今福州)潮間增置一州,這一建議得到朝廷的詔准,陳元光為首任刺史。成為漳州開發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集軍政大權于一身的陳元光,政治上:建立台所,保境安民,唯賢是舉,安撫“蠻獠”,促進民族融合。經濟上:寓兵于農,積極屯田,廣收游散,大力推行均田制,興修水利,圍墾造田,通商惠工。文化上:極力宣導文明,把興儒教、辦學堂視為“救時之急務”,“松洲書院”應運而生。更重要的是把中原文化傳播到閩南,出現了“化蠻獠之俗為冠帶之倫”。在陳元光及其部下將士和歷代民眾的不懈努力下,漳州日漸成為魚米之鄉,風俗日純,經濟、文化得到較快的發展。

陳元光是漳州設府置郡的創始人;是開發閩粵邊陲疆土的首領;是傳播中原文化,使之以閩越文化融合、促進閩南文化形成與發展的奠基者。唐代漳州的開發,是來自中原的華夏文化在東南海疆的傳播和發展,而後到臺灣的開發和到海外的播遷,則是華夏文化在漳州開發的延伸。人們以“開千古百世衣冠文物”來評價陳元光是恰如其分的。

以開漳治州文化為核心的祭祀主題,是“開基祖”崇拜,或稱良將賢吏敬仰。陳元光殉職後,他的歷史功績在閩台同胞、特別是那批開漳將士後裔的心中永存。他們多在聚居地立廟供奉自己祖先的領袖人物開漳聖王,諸姓皆尊陳元光為共同的神祇,而非一姓一族之崇拜。遠離故土的移民群體,早已將這種祭祀與供奉,當成思念故鄉,不忘先賢的精神寄託,成為他們思源報本的強大感召力和策動力,而且曆久彌堅,世代相傳。

其二,民間信仰文化。開漳聖王崇拜,與民間崇拜關羽為“關聖帝君”、林默為“天上聖母”等一樣,都是民眾對歷史上曾經為國家、社會、百姓做過貢獻的人物進行崇拜,其最高的形象即被視之為天人合一的“神明”。

陳元光之所以由人變成神,原因在於:其一,陳元光本人及其家族為“開漳建漳”做過極大的貢獻。他的名字和偉績在當時無人不知,逝後為漳州民眾所稱頌、所追思、所崇拜。其二,陳元光與其所率領的那批將士乃至整個移民群體(初步查明有八十七個姓氏之多),有著業緣、地緣、族緣上的關係。他是將領們的統帥,也是這些將領的後世子孫們心中的統帥。敬慕之心隨著後世子孫的繁衍而代代相傳。其三,與歷代朝廷的重視、恩賜與加冕有關。據資料顯示,從唐宋元明至清朝,歷代朝廷陸續有過21次封贈,如唐玄宗封“豹韜衛鎮軍大將軍”、宋高宗封“輔國將軍”、南宋封“開漳州主聖王”、明神宗和清高宗分別封“威惠開漳陳聖王”和“祀典開漳聖王”。這也是漳民尊稱陳元光將軍為“開漳聖王”的由來。

據有關部門提供,目前,在漳州11個縣(市、區)中登記在冊的威惠廟有 251座,閩南、閩西、閩中以及粵東、浙南等地都建有寺廟;臺灣有登記的祀奉開漳聖王廟達 300多座,遍及臺灣全島,其中尤以臺北、桃園、宜蘭、彰化、雲林、台南香火最為鼎盛;在東南亞及海外的開漳聖王廟也有30多座,如新加坡開漳聖王威惠廟——保赤宮已有 100多年的歷史,在當地華人社團中有較大的影響。2004年保赤宮舉辦祭祀開漳聖王活動,新加坡高級官員還到場致詞以表尊重,參加信眾多達十幾萬人次。

其三,尋根文化。在社會的歷史變遷中,先民跨越海峽過臺灣、飄洋過海到東南亞一帶國家,漳州成為“唐人過臺灣,到海外”的重要出發點。已知的歷史上漳州向臺灣移民始于兩宋,盛於明清,先後有98個姓氏移台。據1953年臺灣人口統計資料顯示,當時臺灣 100個大姓中有63姓的族譜記載先祖自中原光州固始遷入福建閩南,再由福建閩南遷入臺灣,其中大部分人的開台始祖就是陳元光所率中原將士的後裔。臺灣現在2300萬人口,其中祖籍漳州的人口占35.8%,超過800萬人。此外,在臺灣現有人口 25%的客家人中,也有相當部分的祖籍也在漳州。臺灣許多歷史英雄人物,如被臺灣人民尊奉為“開台王”顏思齊,“破肚將軍”藍理,平臺名將藍廷珍,板橋墾首林成祖,抗日英雄簡大獅,愛國史學家連橫等,以及當今政商界知名人士,如陳水扁、呂秀蓮、遊錫坤、連戰、謝東閔、林洋港、林金生、蕭萬長、高清願、湯曜明、沈慶京、林本義等的祖籍也都在漳州。

以尋根文化為核心的祭祀,是祖先崇拜。追根溯源是人類的天性。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諸多“唐人”的後裔,滿懷對祖國、對故鄉、對祖先的赤誠之心,絡繹不絕地回漳州尋根謁祖,以實現深懷多年的願望。

以上開漳聖王文化的三個特性,它們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繫、互為影響的;因其內容的豐富性,決定了其形式的多樣性。並超越地域、國度、時空的廣泛傳播,而形成了地緣、血緣、文緣、業緣、法緣等社會關係,是閩台間其他民間信仰文化無法比擬的,開漳聖王文化內涵豐富也正體現於此。

 

三、開漳聖王文化重要的人文價值

歷史是無法割裂的,開漳聖王文化不僅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容之一,具有豐富的人文價值。

漳州地處閩粵之交,自古以來,就居住著百越諸族,他們在唐初反反復複地與朝廷的抗爭。總章二年( 669),唐王朝為了“靖邊方”,遣陳政率領唐眾多府兵將士入閩平定“蠻獠嘯亂”。在閩戎邊九年,儀鳳二年( 677)陳政歿于雲霄任所,其子元光以二十一歲英年奉詔襲職。陳元光所率八千府兵,艱苦卓絕,經歷了十七年的奮戰,相繼平定了閩粵三十六寨峒,使閩粵邊區趨於穩定,始創了唐王朝東南邊疆安定統一的局面。所惠及之處涵蓋了閩南、閩中、閩西大部分地區及粵東一帶,帶動了東南沿海地區的穩定與發展,這也是開漳聖王威惠廟遍佈三明、龍岩、廈門、潮州、汕頭等地區的客觀歷史原因。

“當官一方,造福一方”,一千多年前,在當時的艱難困境中,陳元光就以他一生的作為詮釋了這句話的意蘊。如今到陳氏祖祠或廟宇祭祀開漳聖王英靈的各級領導和各界人士,題詞中最多的就是“開漳聖王,惠澤閩粵”和“開漳聖王,造福黎民”這兩句話,以此表達對這位良將賢吏的敬仰。

在整個平亂和安疆守土過程中,陳元光家族先後有六人為此獻身,其屬下將士也有眾多將士英勇獻身。陳元光身為統領嶺南軍事總管兼漳州剌史,身先士卒,率領屬下將士為安定邊陲而戎馬倥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充分體現出中華文化蘊含的英勇無畏、勇於獻身的民族精神。

陳元光出身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秉承了儒家文化“忠君、愛國、惠民”的精髓,在對待原住民的政策上,嚴遵古律,普施惠政,實行了懷柔政策去感召和安撫。在平息寇亂過程中,對歸附的蠻民實行建立“唐化裏”、“編圖錄籍”的區劃自治。以唐朝廷的“恩惠”感化蠻民,使大批蠻民歸附而聚,與漢人和睦相處。提供漢蠻通婚,進一步從血緣上密切民族關係,使漢民族的風俗習慣對蠻民產生直接“唐化”影響,促進了閩粵地區的民族團結,並使農業生產有了明顯的發展,出現了“雜卉三冬綠,嘉禾兩度新”的景氣。如今在雲霄縣的一座“開漳聖王”古廟內,尚有石刻楹聯“氣憤風雲志安社稷,明參日月量合乾坤”等嘉詞讚語,是陳元光對漳州人民威赫隆恩的真實寫照。從那時起,在閩粵之交的各民族人民心目中,開漳聖王的形象成為智慧和正義的化身,而聖王文化中所蘊含的正義、寬容、孝悌、仁愛等美德,也是人們心裏把它作為“地方保護神”的永存的魂。

陳元光少年隨父征戰,境遇不凡,閱歷頗豐,因而文韜武略,有卓越的領導才能和魅力,且心存高遠、胸懷大志。在率兵轉戰泉潮境域中,陳元光親眼目睹了戰亂造成民不聊生、土地荒蕪的慘像,在上奏《請建州縣表》中,他闡述了戍邊政策:“竊惟兵革徒威於外,禮讓乃格其心。……其本則在創州縣,其要則在興庠序,蓋倫理講,則風俗自爾漸孚;治法彰,則民心自知畏服”。指出軍事行動是維護安定的必要手段,加強地方政權建設,推進法規法治,發展經濟、教育,才是保持統一的根本。在建置漳州後,他帶頭建宅定居,鼓勵將吏攜眷屬入漳落籍,在漳江兩畔“辟地置屯”。此舉富有深遠的歷史意義,意味著陳元光已從純粹的軍人身份轉變為軍政合一的地方首領,而他手下的將士也成為亦兵亦民的“軍人”。只有他們在當時還荒蕪落後的閩粵之間長期定居下來,才有可能通過族群互動,文化重組,促使中原地區先進的封建文明得以在漳州廣泛傳播,並以東南海疆為基點,為以後打開通向臺灣和海外的大門奠定了基礎。

以陳元光為核心人物的這批將士,定居漳州後,比較全面地傳播了中原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政治上按唐王朝郡縣制度,建州置郡,設台立堡,強化了唐封建王朝對閩粵間荒僻地區的統治。軍事上以平定嘯亂、維護社會穩定為重任。經濟上,全面地傳播中原農耕文化,把六朝以來境內的無主地和荒地,按照民戶的人丁平均分配,引進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促使原來的遊耕農業轉變為穩定農業。在精神文化方面,講倫理、移風俗、收民心,是陳元光及其子孫繼任後實行“文治”的主要內容和目標。如創辦閩南首家書院——松洲書院,推行鄉校教育,並引入文學藝術如詩賦詞曲等,大開讀書之風,為日後漳州享有“海濱鄒魯”之稱打下基礎。同時,還積極引入中原民間信仰與風俗習慣,如玉尊宮、觀音廟、玄天大帝等神祇,以及飲食、服飾、生育婚喪與遷居落成習俗等等,最終以龍文化取代了蛇的圖騰崇拜。

當初自中原南下的將士還從中原帶來了河洛話。因為它源自河南故土,所以亦稱河佬話。就是後代乃至現在流行於漳州、廈門、泉州和粵東的閩南話。隨著開漳後裔的播遷,所傳播的河洛話,又自東南沿海以扇形向外輻射,傳至臺灣和東南亞等地。這種傳播的影響力是深遠的,它開闢了一條新的海上絲綢之路。聲音本來是無形的,由於共同的語言,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維繫作用。這是中華文化傳播史上的一個奇跡。

開發漳州的歷史,實際上就是陳元光率領河洛子弟篳路藍縷、墾荒拓土的開發史。在安疆守土過程中,陳元光組織領導了對東南邊界疆土的大規模的開發。募民在江東一帶“障海為田”,開拓沿江大片耕地,並採用中原農業先進的生產技術,大大提高土地產出率,郡區內普遍實現雙季水稻及廣為種植經濟作物,從而吸引閩、粵、贛邊區大批貧民“皆望九龍江而來”。積極發展水運,以通舟楫,開通閩南與閩西水上交通要道,促進九龍江流域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實行“通工惠商”政策,發展手工業和行商走販,積極鼓勵“治陶埴,通商賈”,促進了曬鹽、造船、制茶、陶瓷、織染等行業的發展,郡縣所在之地“漸成商業重鎮,坐商、行旅、攤販聚集,經營貨物繁多,農產品、畜產品、手工業品應有盡有”。

在開發漳州過程中,中原漢人所具有的“冒險、開拓、堅韌”的優秀品格表現得淋漓盡致。陳氏父子率領眾多府兵將士自中原南下,千里迢迢遠征入閩,其家族六代薪火相傳。自唐總章二年( 669)至元和十四年( 819),陳元光家族祖孫六代在漳治州長達 150年。經歷了幾代人的前赴後繼,艱苦奮鬥,唐代對漳州的開發是卓有成效的,經過宋元明清的發展,至清末漳州已是全國比較富庶的地區之一。

開漳聖王文化所蘊含的凝聚作用和紐帶意義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開漳聖王信仰早已成為漳籍移民一種重要的精神維繫。在臺灣,開漳聖王廟是維護族群利益而團結合作的中心。近幾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擴大,開漳聖王文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開漳聖王以其來源於河南固始代表著中原文化的象徵,逐漸成為大陸各省遷台移民,以及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越南甚至美國、德國等地的華人共同奉祀的神明而香火鼎盛,成為世界“唐人”後裔心目中中華文化的象徵之一。聖王文化不僅是連接海峽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而且逐漸成為聯繫世界華人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之一。

 

四、開發利用開漳聖王文化的意義

開漳聖王文化是歷史留給漳州的一份十分寶貴的文化遺產。進一步挖掘、開發開漳聖王文化,具有現實而又深遠的意義。

在臺灣,民間信仰組織十分活躍,開漳聖王有廣泛的信眾基礎,社會影響非同尋常。許多政界、工商界人士往往熱忱參與,以期得到更多“選民”的支持。有溝通才有瞭解,有瞭解才有共識,有共識才能產生民族的親和與凝聚。積極拓展雙向交流,加強與臺灣開漳聖王廟團聯誼會、台中面袋港促進會等社團的聯繫,有利於增進共識,聯絡感情,發揮文化“潤物細無聲”的功效。

敬宗祭祖,緬懷先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和諧社會”內涵十分豐富廣闊。將“和諧”用之於人際關係,就是強調淳厚中和,寬以待人,厚德載物,兼收並蓄。通過祭祀“開漳聖王”活動,有利於營造祭祖敬宗,尊老敬老的社會風尚,可以促進“以和為美,以和為善,以和為貴”,營造一種融洽的人際關係,促進社會的和諧相處。

在漳州民間,祭祀“開漳聖王”的活動比較活躍。開漳聖王文化具有多元的特性,它包含了開漳文化、信仰文化、尋根文化“三位一體”的內核,因此可以依據不同的主題,開展多形式的活動。陳元光是漳州的“開基祖”,也是漳州文明的“奠基人”,政府從“開漳治州文化”這一角度,公開組織紀念或祭祀活動,是可以的。就如黃帝是中華民族文明始祖,延安也組織黃帝陵的“公祭”(政府公開組織祭祀)活動。通過政府組織紀念活動,昭示陳元光開漳建漳的歷史功績,明確其歷史地位和作用,對於進一步弘揚開漳聖王文化優秀的傳統文化觀念和人文精神,是十分必要的。而且,通過公開組織紀念活動,可以擴大開漳聖王文化影響,讓世人進一步瞭解,開漳聖王不只是屬於陳姓的子孫後代,也不只屬於當時從河南入閩的87姓幾千將士的後裔,還不僅是屬於漳籍人民,他屬於中華民族。從而引導民眾逐漸從血緣、族緣等文化的認同提升到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換個角度說,開漳聖王祭祀文化,不僅僅是陳姓的祖宗崇拜和漳州人民的“開基祖”崇拜,還可以是更具廣泛意義上的對中華民族歷史英雄人物(包括民間信仰中由人到神)的崇拜。開漳聖王應該而且可以走出漳州,走出閩粵,走出臺灣,去感召國人乃至境外更多的信眾。

開漳聖王文化是廣泛團結臺胞和海外僑胞的橋樑。開漳聖王文化中的血緣、地緣文化,是漳台之間所有文化關係形成和發展的根基和核心;其有形遺產祠和廟,是遷居到世界各地的漳州先民子孫尋根謁祖的聖殿;開漳聖王崇拜信仰是國內外信眾情感和精神的寄託方式之一。開展聖王文化交流,不僅有利於增進臺灣同胞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而且有利於世界各地同胞共同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為家鄉、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團結奮鬥。

因此,加強開漳聖王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就顯得十分迫切。在有形遺產方面,重視對雲霄、漳浦威惠廟、薌城陳元光墓地以及陳元光重要部將廟宇墓地進行修繕,對松洲書院、陳元光入閩屯兵處,如柳營、揭鴻寨等重要遺跡加快開發步伐,包括遺跡周邊的道路、環境建設。同時,在城市建設方面,可以考慮融進開漳聖王文化的內涵。城市文化形象是塑造城市名牌的基點,也是累積城市獨特個性和優勢的“名片”。陳元光是開發漳州的功臣,漳州之所以成為歷史文化名城,與他的開漳史是分不開的。可以說,開漳聖王文化是比較能夠突出漳州城市獨特個性的一種文化,在市區公園或街心較為顯要的地方,雕塑陳元光塑像,或對一些重要的工程或公共設施以“元光”進行命名,如“元光大橋”、“元光公園”等,是很有意義的。

有利於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推動旅遊經濟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隨著社會的進步,文化與經濟的關係日益密切,物質經濟文化化的趨勢正逐步加強。進一步開發聖王文化,可以吸引更多的漳籍同胞來漳州尋根謁祖,更多的海內外遊客來漳觀光旅遊、投資興業,進而推動漳州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的發展。專家預言2050年世界經濟十大產業,旅遊業居首位。但是,21世紀的旅遊已不僅僅是看看自然的風光,而是人們用休閒的方式去學習異地民族的傳統文化精華,用於豐富自己的生活閱歷。因此,沒有深厚文化內涵作為支撐的旅遊,是沒有生命力的。莆田湄洲灣、廈門日光岩旅遊之所以盛而不衰,就是因為有媽祖文化、港口文化為支撐。開漳聖王文化是漳州旅遊資源中寶貴的特色傳統文化,把它放到旅遊產業突出位置上來,作為漳州旅遊產業發展的杠杆,運用文化產業的全新概念,加大開發力度,必將有力地推進漳州旅遊業的發展,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推動和諧社會的構建,讓旅遊資源的愛國主義內容也成為一種特殊文化產業發揮作用。

 

林殿閣 漳州市政協主席

陳易洲 漳州市政協副主席

鄒聰順 漳州市政協經科委副主任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