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開漳陳元光將軍事略
唐代陳元光將軍生平事蹟,千餘年來總是與漳州開發史連在一起,而且被漳屬民間尊崇為“開漳聖王”。其影響甚至遠及於臺灣和海外。
陳元光,字廷炬,號龍湖。河南光州固始人。生於顯慶二年(
657)二月十六日。祖父陳犢,字克耕,為唐開國元勳。祖母魏敬,字玉玨。父陳政,字一民,以功累升為戎衛左郎將、歸德將軍。母司空心,字意兒。
陳元光將軍自幼聰穎好學,少時並好騎射,終成文武全才。
總章二年(
669),泉潮間“蠻獠嘯亂”,居民苦之。朝命歸德將軍陳政進朝議大夫,統嶺南行軍總管事,率府兵三千六百名自中原南下。是年,陳元光十三歲,領鄉薦第一,旋即隨父母戌閩。遇阻,退守九龍山,以兵少請援。
咸亨元年(
670),陳政之二兄敏、敷奉詔領府兵五十八姓增援,沿大運河南下,經江浙入閩。母魏氏隨同萬里長征。其子敏、敷及孫元敞、元揚均道卒。賴魏氏繼續提兵抵閩南。援軍一到,聲威大振。經休整後,即循九龍山古道向南推進。府兵以鎮撫兼施,終於次年突破蒲葵關,越過盤陀嶺。政即率軍進駐綏安故縣雲霄營地。渡河,謂:“此水如上黨之清漳!”於是改原綏安溪名為漳江。
陳政將軍鎮閩九年,被荊斬棘,以致積勞成疾。儀鳳二年(
677)四月,政歿于雲霄任所,享壽六十有二歲,諡忠肅。陳元光時年二十一,襲職,任左郎將,代領父眾。適廣東崖山流寇陳謙聯結諸“蠻”,攻陷潮陽。守將告急。陳元光即率兵討平之。明年,母司空氏相繼辭世,乃就戌地奉敕合葬考妣于雲霄山之麓。因葬唐歸德將軍于此,其後此山遂改稱將軍山。
永隆二年(
681),群盜複起南海邊郡。陳元光再次提兵入粵,與循州司馬高王定配合,突襲敵壘,又獲大勝。元光在平亂時採用威惠並濟、區別對待措施。至此,嶺表悉平,還軍于漳江流域之屯營地。繼而立行台於四境,時加巡邏,方數千里無桴鼓之驚。事聞,進正議大夫、嶺南行軍總管。陳元光時年二十五。
永淳二年(
683),陳元光上奏(請建州縣表),有謂:“其本則在創州縣,其要則在興癢序”。以期長治久安。至垂拱二年(
686)十二月九日獲准於泉潮間增置一州,如請設治所于雲霄屯營地之漳江畔,因名漳州。下設漳浦、懷恩兩縣。詔令陳元光兼任刺史。其時年甫三十。隨而開村落,並設立“唐化裏”興農重教,通商惠工。從此變荒榛為樂土,使原來之大片流移地逐步改觀。
垂拱四年(
688),陳元光上(請置吏表),以其知人善任,深受部眾擁戴。是年,祖母魏氏卒,享壽九十有五。次年,葬魏媽于雲霄半徑仙人山之麓。元光以支孫承重,結廬墓左,守制三年。當時漳人稱其為半徑將軍。
陳將軍久牧茲土,既有綏靖之功,又重文治,特於州治設員專司文學,後複設立書院。且于政務之餘,躬自倡行詩教,著詩賦多首,現存五十三首,有(龍湖集)傳世。其影響所及,實為本省區成為東南海濱鄒魯之濫觴。
景雲二年(
711),值粵東流寇陳誠複起於潮,十一月初五日潛抵嶽山。陳元光將軍于出巡途中聞警,率輕騎討之,因步兵後至,為賊將所刃,竟以身殉。同時赴難者,尚有營將馬仁等。陳將軍終年五十有五,權葬于雲霄之大峙原(原墓遺址猶存)。開元四年(
716)徙州治于李澳川(即今漳清縣城)。迨貞元二年(
786),州治再遷龍溪(即今薌城區),為祭祀之便,乃移陳將軍墓葬于州治之北,以迄於今。
回顧陳元光將軍自未弱冠之年即隨父率眾南下,直至殉職,始終堅守閩南戌地,長達四十二年;其間平定閩粵,創辟州縣,倡興癢序,屯墾安民,堪稱四大歷史功績;終因保衛社稷,為國捐軀。百姓哀之。事聞于朝,隨於次年,即先天元年(
712)詔增秩賜諡,並于漳江畔之州治所在地為其始建威惠廟。開元四年(
716)徙州治于李澳川之後,複有詔重新於治所之西建廟,俗稱西廟,並追封為穎川侯。貞元二年(
786),州治再遷龍溪,複於州治之松州建廟。迨南宋建炎四年(1130),繼於州治之城北又修一廟,俗稱北廟。從上列三地立廟之先後,即可知州治遷徙之沿革。自唐以來,除於州治所在地為其立廟崇奉外,歷代又續有封贈。如:五代封廣濟王;北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封忠應侯;南宋高宗紹興十三年(1143)追封開漳聖王;紹興十六年(1146)又封靈著王;明初封昭烈侯等。以此,漳民咸尊陳元光將軍為開漳聖王。可見此一尊稱由來已久。且因唐府兵將士眾多遺裔播遷閩粵台及海外,故除漳屬各縣城鄉外,海內外各地亦多有祀奉開漳聖王之廟宇,更見其影響之深遠。
溯自唐總章初年,以歸德將軍陳政為開漳先驅以來,經其子元光為之奠定基業,繼由其孫王向、曾孫酆、玄孫謨蟬聯刺史。雖其一家為戌閩而犧牲者先後共達六人,然自陳政將軍以下,五代相繼,領袖一州,率眾啟士,遺愛萬民。惜唐史略而無傳,而其勳業幸憑口碑猶得以垂後世。綜觀參與開漳此一偉業之唐府兵,包括陳政、陳元光一家暨全體府兵將士和軍眷,實為一推進歷史變革之群體。開漳部眾姓氏可考者已達八十七姓。其功同不可沒。遺跡尚存於開漳發祥地今雲霄縣,已清理發現者有三十九處,均足供後人瞻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