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漳州 »

漳州唐至民國行政區劃

作者:佚名  來源:漳州市志  更新時間:2012年02月20日

漳州唐至民國行政區劃

第一節 唐至清代區劃

一、唐代區劃

縣以下鄉村行政區劃稱為鄉、裏,以縣統鄉,以鄉統裏。《元和郡縣圖志》記載,漳州于唐開元間(713年至741年)轄漳浦(含懷恩廢縣之地)、龍溪 2縣,共有11個鄉(未載鄉名);至大曆間(766年至779年),析汀州龍岩縣來屬漳州,轄縣增至 3個(鄉、裏名稱未詳)。

五代時,漳州轄縣仍舊。

二、宋代區劃

漳州轄縣增至 4個:龍溪、漳浦、龍岩、長泰。

宋代漳州行政區劃簡表

區 劃 名 稱

說  明

唐貞元(785年至805年)後,城區市肆漸興。宋初始築城池。城區設廂5:左廂、右廂、城內廂、城東廂、城南廂

 

北宋時分6鄉33裏115保。南宋淳祐間(1241年至1252年)改33裏為30都,其鄉、裏名稱,據明嘉靖志不完整記載有:永寧鄉的新恩裏、唐化裏、海洋上裏、海洋下裏;始安鄉的太平裏、崇政裏、惠恩裏、崇仁裏;遊仙鄉的瑞泉裏、瑞泉東裏、樂仁南裏、樂仁北裏、龍川裏、九龍裏

明代舊志記載不完整的主要原因,是宋代鄉、裏名稱年久無考;龍溪縣在元代析出第十四都至二十都歸新置的南勝縣

據明代舊志不完整記載,宋初的鄉、裏名稱有:安仁鄉的浦東裏、永清裏、含恩裏、沙澳裏、遵化裏、修竹裏、思政裏、海濱裏;嘉賓鄉的欽賢裏、安仁裏、東仁裏、豐政裏;常樂鄉的塘田裏、綏康裏、和睦裏、清政裏、長樂裏、綏康下裏

因元代劃歸南勝縣的漳浦西部地,其鄉、裏名稱未詳,故不完整

宋有鐵石、九龍2鄉,分轄興善、龍門、萬安、表政、節惠、居仁、聚賢、感化、和睦、永福、岩集賢11裏

 

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置縣,屬泉州。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始析屬漳州。宋時轄1坊(縣城),2鄉(歸集、康樂),8裏(人和、方成、欽化、恭謹及彰信、石銘、善化、永福)

 

三、元代區劃

元末,漳州路轄龍溪、漳浦、龍岩、長泰、南靖5縣。縣以下區劃,龍溪、漳浦、龍岩、長泰4縣與宋末同,南靖縣詳見明代舊志。

四、明代區劃

漳州府轄縣,到明代中葉增至10縣。

明代漳州府行政區劃簡表

區 劃 名 稱

說  明

設 3隅(東北隅、西隅、南隅), 2廂(東廂、南廂)。

下轄33街、5巷、1社

 

嘉靖十三年(1534年)有15都(南宋原有30都,扣除元代析歸南勝縣 7都,餘23都,合併為15都),即:一二三都(原一都、二都、三都合併而成,餘類推),四五都,六七都,八都,九都,十及十一都,十二三都,二十一都,二十二都,二十三四都,二十五都,二十六都,二十七都,二十八都,二十九三十都。

分轄 167社。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析出一二三都至九都及二十八都五圖歸屬新置的海澄縣,龍溪縣尚有10都90餘社

 

明初分為 1坊、13都,轄圖76。嘉靖九年(1530年)析二都(一都、二都合併後的簡稱 )、三都、四都、五都置詔安縣;嘉靖四十五年 (1566年)複析二十三都九圖以益海澄縣。

實轄 1坊、 9都、52圖

 

成化間(1465年至1487年)、嘉靖間,先後析地置漳平、寧洋 2縣。隆慶以後(1567年以後),統 5裏27圖:在坊裏,統圖 8;龍門裏,統圖 6;表政裏,統圖 6;節惠裏,統圖 2;萬安裏,統圖 5。縣城分為 6街坊,遠鄉分為21社

 

分 1坊 8裏:坊有宣化、正陽、興賢等街市。裏有仁和裏(人和改),統圖 5;豐成裏(方成改),統圖 2;恭順裏(恭謹改),統圖 2;欽化裏,統圖 2;敦信裏(彰信改),統圖 5;石銘裏,統圖 3;旌孝裏(永福改),統圖 4;善化裏,統圖 3

 

明初原轄 2坊 7裏,統圖72。宣德七年(1432年)撤 1坊,裁併至27圖,後增 2圖,共29圖。正德間(1506年至1521年)析 2裏12圖歸平和縣,只轄 1坊 5裏,統17圖:坊,統圖 1;習賢裏,統圖 5;歸德里,統圖 2;由義裏,統圖 3;永豐裏,統圖 4;居仁裏,統圖 2

 

共 4裏,24圖、29社。居仁裏, 4圖、 6社;和睦裏, 8圖、 6社;感化裏, 5圖、 9社;永福裏, 7圖、 8社

因嘉靖十四年(1535年)劃出聚賢裏歸新置的大田縣,故剩 4裏

正德十三年(1518年)以南靖縣清寧裏 7圖、新安裏 5圖共12圖立平和縣

因嘉靖平和舊志無存

,時村、社名稱未詳

明嘉靖九年(1530年)析漳浦二都、三都、四都、五都立詔安縣

縣以下區劃,因明代的詔安舊志已佚,至民國 6年(1917年)續修舊志時缺載

置縣時設 3坊 5裏。第一、二坊,原龍溪八都,統圖 3;第三坊,原龍溪九都,統圖 2。第一裏,原龍溪八都、九都(城外地),統圖10;第二裏,原龍溪六七都,統圖 9;第三裏,原龍溪四五都及漳浦二十三都九圖,統圖10;第四裏,原龍溪一二三都,統圖 7;第五裏,原龍溪一二三都及二十八都五圖,統圖 7

 

隆慶元年(1567年)析龍岩、大田、永安 3縣地置。共轄 3裏11圖:集甯裏(原龍岩集賢裏改名),統圖 5;聚甯裏(原大田聚賢裏改名),統圖 3;永甯裏(原永安地),統圖 3

五、清代區劃

順治十八年至康熙二十年間(1661年至1681年),清廷在東南沿海實行“遷界”。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複界後,漳州沿海縣份的行政區劃有所變動。至嘉慶以後*18世紀末以後(漳州轄 7縣 2廳。

清代漳州府行政區劃簡表

都裏坊(隅廂)名稱

今   地

圖、保
(社)數

說 明

東北隅

 

圖 3

時漳州城區即龍溪縣城。龍溪縣城鄉合為3隅、2廂、10都,共102圖、124保





 

西 隅

 

圖 2

南 隅

 

圖 3

東 廂

 

圖 1、保10

南 廂

 

圖 1、保 6

十一都

含十都,龍海縣石碼、雙第、榜山一帶

圖13、保8

十二三都

龍海縣顏厝、九湖一帶

圖 8、保17

廿一都

薌城區上墩、天寶、過塘一帶

圖10、保23

廿二都

龍海縣郭坑鎮及步文鎮登科、翁建一帶

圖 5、保 6

廿三四都

龍海縣步文蓬州、郭坑洛濱,薌城區浦南松州至華安縣南境一帶

圖11、保12

廿五都

華安縣大部分地域

圖 9、保11

廿六都

薌城區石亭、北斗及龍海縣步文鎮西北部一帶

圖 7、保10

廿七都

龍海縣步文鎮東南部及薌城區詩浦、浦頭一帶

圖 9、保10

廿八都

龍海縣紫泥鎮及角美鎮西南部沿江的澳頭、玉江、東美一帶

圖 9、保 5

廿九、
三十都

龍海縣石美鎮及角美鎮北部一帶

圖11、保 6

城坊

 

統圖 6、保36

順治十八年(1661年)遷界,漳浦縣自梁山以南、舊鎮以東皆為棄土。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收復如故,重新編定。雍正十二年(1734年)析二十三都八圖歸海澄縣;析銅山二保歸詔安縣。嘉慶三年(1798年),析雲霄鎮(即六都30保)立雲霄廳。此後實存 1坊、7 都、42圖、126保

七都

霞美、舊鎮、赤土一帶

統圖 7、保27

八都

石榴、盤陀和石古、大南阪農場一帶

統圖 3、保13

九都

古雷一帶

統圖 3、保 8

十都

杜潯、沙西一帶

統圖 4、保 8

十五都

深土、赤湖一帶

統圖 6、保 8

十七都

赤嶺、前亭、佛曇、湖西一帶

統圖 6、保 5

廿八都

長橋、官潯及玳瑁山南麓一帶

統圖 7、保21

城坊

 

有22坊、7圩市

 

人和一裏及
人和二三裏
明仁和裏改

縣城西北 5裏,今城關一帶

統圖1、村社43

豐成裏

縣城東 9裏,今亭下林場一帶

統圖1、村社43

欽化裏

縣城東南10裏,亦屬今城關

統圖1、村社34

恭順裏

縣城東北40裏,今陳巷至新吳一帶

統圖1、村社54

敦信裏

縣城東北20裏,今陳巷南部一帶

統圖1、村社38

石銘裏

縣城東北42裏,今阪裏一帶

統圖1、村社78

旌孝裏

縣城東北50裏,今岩溪一帶

統圖1、村社51

善化裏

縣城東北70裏,今枋洋一帶

統圖1、村社57

城 坊

靖城鎮

統圖1、附社(鎮郊村)19

清初沿明末 1坊 5裏,統17圖。雍正十三年(1735年)析居仁裏第一圖車田 8保歸漳浦縣,尚轄 1坊 5裏,統16圖

習賢裏

龍山、豐田一帶

統圖5、村社76

歸德里

縣城山城一帶

統圖1、村社71

由義裏

龍海縣程溪鎮和南靖縣鄭店一帶

統圖3、村社69

永豐裏

金山、和溪、書洋、船場、南坑一帶

統圖4、村社72

居仁裏

奎洋、梅林一帶

統圖2、村社80

 

區 劃 名 稱

說明

平 和

道光年間(1821年至1850年)記載,全縣共 2裏、12圖:清寧裏,統圖 7;新安裏,統圖 5。城內外街坊有81處。四鄉為約24:東關約,鄉社15;西關約,鄉社13;南關約,鄉社18;北關約,鄉社12;高坑約,鄉社18;寶野(阪仔)約,鄉社37;洋頭約,鄉社17;溪洲約,鄉社 9;南勝約,鄉社 8;五寨約,鄉社14;三坪約,鄉社15;黃井約,鄉社10;翠微約,鄉社17;山隔約,鄉社26;琯溪約,鄉社48;大平約,鄉社54;蘆溪約,鄉社28;平  約,鄉社38;大溪約,鄉社28;安厚約,鄉社63;厚嗣約,鄉社13;雲霄約,鄉社10;西林約,鄉社 6;山全約,鄉社7 。至嘉慶三年(1798年),析平和縣石梯嶺下羅地及何地等25保歸新建的雲霄廳

 

詔 安

清初沿明代漳浦所析來的二都、三都、四都、五都。複界後於雍正十二年(1734年)又析漳浦六都的銅山二保來屬。

嘉慶三年(1798年)立雲霄廳時,析出 2保13村歸雲霄廳。據詔安舊志,分為都、圖(元改裏為圖)、約寨(約寨為保甲之制),計都 4、圖22、約寨 240。後“葉志”又分都、圖、保、村於東、西、南、北 4路,計都 4、圖22、保 109、縣城 1、關 4、村 583,附雲、青 2澳14村,共 597村。

宣統間(1909年至1911年),全縣劃為15個自治區:二都統圖 2,分為霞葛、太平、官陂、秀篆 4區;三都統圖10,分為懷恩、遵化、思政、東湖、維新 5區;四都統圖 5,分為奇湖、梅嶺、梅港 3區;五都統圖 5,分為上、中、下 3區。城廂,屬懷恩區 。

雲、青 2澳於民國 3年(1914年)並置南澳縣

海 澄

清初沿明嘉靖末年所析龍溪、漳浦 2縣之都、圖,共有保甲 112個,雍正間(1723年至1735年)增至 120個(系增漳浦東北界 8保)。至乾隆間(1736年至1795年),實存保甲 103個,轄 703社。其中:
  縣城內  保
8,社33;
  城外東路 保甲37,社337;
  城外南路 保甲19,社120;
  城外西路 保甲31,社104;
  城外北路 保甲 8,社109。

清代海澄縣保甲,因受戰亂之害,保自為保,甲自為甲,不相統屬

石碼廳

乾隆八年(1743年)以龍溪縣石碼鎮建立石碼廳。轄區除石碼市鎮外,兼管附近各鄉治安及防衛事務。其範圍:陸程,東北至角美圩,西南至同第鄉(今雙第農場),南至嶽嶺,北至東美街;水程,上起鎮門、下至海澄縣戴厝碼,計15裏。並兼轄龍溪、海澄、南靖、長泰 4縣海防(含內河)事務

 

雲霄廳

嘉慶三年(1798年)立雲霄廳,轄區共57保。其中:漳浦縣析出舊縣丞廳所轄30保;平和縣析出25保;詔安縣析出 2保(13村

 

 

第二節 民國時期區劃

民國元年(1912年)至民國14年 6月,福建實行省、道、縣3級地方政制,縣以下組織則大體沿用清制。民國14年 7月國民政府成立後,廢道,實行省、縣 2級政制。

民國17年 9月,實施《縣組織法》,規定縣及縣以下分為縣、區、村(裏)、閭鄰 4級( 5戶為鄰、25戶為閭,百戶以上的市鎮為裏、百戶以上的鄉村為村,20村裏為區)。民國18年,仍維持 4級制;但將村(裏)改為鄉(鎮),20鄉(鎮)至50鄉(鎮)為區。民國23年初,公佈《縣自治法》,定為縣、鄉(鎮)、閭鄰 3級[10戶為鄰,10鄰為閭,10閭以上為鄉(鎮)]。

民國23年 5月,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命令福建實行保甲制度,以10戶為甲,10甲為保,10保以上為鄉(鎮)(亦可設區,與鄉鎮同級)。民國28年 9月,國民政府公佈《縣各級組織綱要》,規定分為兩級,第一級為縣,第二級為鄉(鎮)。此制延續至民國38年為止。(按:民國37年12月13日,福建省政府公佈《福建省各縣設置區署辦法》、《福建省各縣政府區署組織規程》,規定自民國38年 1月起,擇要設置區署,代表縣政府督導鄉鎮辦理各項行政及自治事務。因解放大軍南下,勢如破竹,民國政府瀕臨覆滅,漳屬各縣並未實行。)

據福建省檔案館彙編的《民國福建省行政區劃》,漳屬各縣行政區劃民國24年至民國38年於下:

一、龍溪縣

民國24年10月,全縣設 5個區。

民國28年 7月,設 6個區,區署分別設在文元、古縣、石美圩、郭坑、浦南、石碼。民國29年6 月至民國30年 6月,仍設 6個區,共轄42個鄉(鎮)。民國31年 7月, 6個區減為石碼、石美、浦南 3個。民國34年,撤銷區,縣直轄鄉(鎮)。

民國35年 5月,全縣設21個鄉(鎮):崇安鎮、丹霞鎮、石碼鎮、蓮塘示範鄉、古南鄉、天寶鄉、烏石鄉、郭坑鄉、修賓鄉、滸茂鄉、鐵鳳鄉、關霞鄉、橋頭鄉、角美鄉、石美鄉、烏礁鄉、文山鄉、潮洋鄉、土亭鄉、浦南鄉、東美鄉。直至民國38年 9月龍溪解放之前未變。

二、漳浦縣

民國24年10月至民國30年 6月,全縣設 5個區,區署分別設在舊鎮、杜潯、佛曇、官潯、象牙莊,共轄30個鄉(鎮)。民國31年 7月, 5個區減為杜潯、佛曇 2個。民國34年,撤銷區,縣直轄鄉(鎮)。

民國35年 5月,全縣設15個鄉(鎮):綏安鎮、舊鎮鎮、杜潯鎮、佛曇鎮、官潯鎮、浯江鄉、六鼇鄉、象牙鄉、長橋鄉、霞美鄉、嶼頭鄉、金塘鄉、湖西鄉、赤湖鄉、前坪鄉。直至民國38年 9月漳浦解放之前未變。

三、詔安縣

民國25年 5月至民國30年 7月,全縣設 4個區,區署分別設在南關、西潭、下官陂、四都,共轄22個鄉(鎮)。民國30年 7月, 4個區減為官平 1個(區署設在官陂)。民國34年,官平區亦告撤銷,縣直轄鄉(鎮)。

民國35年 5月,全縣設13個鄉(鎮):中山鎮、遵化鎮、官陂鎮、奇湖鎮、碧湖示範鄉、梅中鄉、東湖鄉、思政鄉、白洋鄉、景溪鄉、平葛鄉、秀篆鄉、梅林鄉。直至1949年12月詔安解放之前未變。

四、海澄縣

民國25年 5月至民國30年 6月,全縣設 4個區,區署分別設在溪頭街、浮宮、港尾、海滄,共轄19個鄉(鎮)。民國31年 7月, 4個區減為港尾、海滄 2個。民國34年,撤銷區,縣直轄鄉(鎮)。

民國35年 5月,全縣設11個鄉(鎮):城區鎮、白水鎮、浮宮鎮、港尾鎮、峨山鄉、富有鄉、康樂鄉、鎮海鄉、青浦鄉、海滄鄉、金霞鄉。直至民國38年 9月海澄解放之前未變。

五、南靖縣

民國25年至民國30年 6月,全縣設 3個區,共轄20個鄉(鎮)。民國31年 7月, 3個區減為 1個區。民國34年,撤銷區,縣直轄鄉(鎮)。

民國35年 5月,全縣設13個鄉(鎮):山城鎮、靖城鎮、龍豐示範鄉、武山鄉、金山鄉、書教鄉、船南鄉、和溪鄉、奎洋鄉、梅江鄉、程塔鄉、龍園鄉、雁竹鄉。直至民國38年 9月南靖解放之前未變。

六、長泰縣

民國25年 8月至民國28年 6月,全縣設 3個區。民國28年 7月,改設 2個區,區署分別設在縣城、岩溪,共轄 7個鄉(鎮)。民國30年 6月,撤區,縣直轄鄉(鎮)。

民國35年 5月,全縣設 7個鄉(鎮):武安鎮、岩溪示範鄉、仁化鄉、恭信鄉、林墩鄉、楓洋鄉、阪裏鄉。直至民國38年 9月長泰解放之前未變。

七、平和縣

民國25年 8月,全縣設 3個區。民國28年 7月至民國29年 6月,設 4個區,區署分別設在大蘆溪、琯溪、阪仔、壺嗣,共轄21個鄉(鎮)。民國30年 6月, 4個區減為琯溪、阪仔、壺嗣 3個;民國31年 7月,再減為琯溪 1個。民國34年,琯溪區撤銷,縣直轄鄉(鎮)。

民國35年 5月,全縣分為18個鄉(鎮):九峰鎮、琯溪鎮、南勝鎮、平東示範鄉、崎嶺鄉、維新鄉、九象鄉、蘆溪鄉、大溪鄉、壺仙鄉、平南鄉、大坪鄉、霞寨鄉、曉平鄉、文峰鄉、五寨鄉、雙寶鄉、高坑鄉。民國37年,鄉(鎮)數仍舊,惟南勝鎮改為南勝鄉,平南鄉改為霞南鄉。直到民國38年 9月平和解放之前未變。

八、雲霄縣

民國25年 8月至民國28年 7月,全縣設 3個區,區署分別設在後湯鄉、船場、世阪鄉(民國29年 6月改在後湯鄉、菜溪、車墩),共轄15個鄉(鎮)。民國30年 6月, 3個區減為白湖、龍河 2個。民國34年,撤銷區,縣直轄鄉(鎮)。

民國35年 5月,全縣設 7個鄉(鎮):雲陵鎮、岱嶼鎮、陽山示範鄉、濱江鄉、西嶽鄉、吉龍鄉、雙地鄉。直至民國38年 9月雲霄解放之前未變。

九、東山縣

民國5年5月1日立縣,初分為 4個區;民國22年,改劃為 5個區;民國25年 8月至民國28年 7月,改設 3個區,區署分別設在東坑、東埔圩、西浦。

民國29年 6月,撤銷區,改設9個鄉(鎮)。

民國35年 5月,合併為6個鄉(鎮):公正鎮、中興鎮、統一示範鄉、東南鄉、西北鄉、古雷鄉。

直至1950年 5月上旬東山解放前夕未變。

十、華安縣

民國17年立縣。民國20年,分設華豐、仙都、汰內、歸德 4個區。

民國25年 8月至民國29年 6月,改為 3個區,區署分別設在仙都、磜頭、沙建,共轄10個鄉(鎮)。

民國30年 6月,改設仙都、上坪 2個區。民國34年,撤銷區,縣直轄鄉(鎮)。

民國35年 5月,全縣設 8個鄉(鎮):石寶鎮、義昭示範鄉、珍山鄉、迎富鄉、歸德鄉、坪治鄉、複光鄉、建玉鄉。民國36年,仍設 8個鄉(鎮):石寶鎮、義昭鄉、良新鄉、珍山鄉、迎春鄉、歸德鄉、建玉鄉、坪治鄉。直至1949年11月華安解放之前未變。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