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民國時期區劃
民國元年(1912年)至民國14年
6月,福建實行省、道、縣3級地方政制,縣以下組織則大體沿用清制。民國14年
7月國民政府成立後,廢道,實行省、縣 2級政制。
民國17年
9月,實施《縣組織法》,規定縣及縣以下分為縣、區、村(裏)、閭鄰 4級(
5戶為鄰、25戶為閭,百戶以上的市鎮為裏、百戶以上的鄉村為村,20村裏為區)。民國18年,仍維持
4級制;但將村(裏)改為鄉(鎮),20鄉(鎮)至50鄉(鎮)為區。民國23年初,公佈《縣自治法》,定為縣、鄉(鎮)、閭鄰
3級[10戶為鄰,10鄰為閭,10閭以上為鄉(鎮)]。
民國23年
5月,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命令福建實行保甲制度,以10戶為甲,10甲為保,10保以上為鄉(鎮)(亦可設區,與鄉鎮同級)。民國28年
9月,國民政府公佈《縣各級組織綱要》,規定分為兩級,第一級為縣,第二級為鄉(鎮)。此制延續至民國38年為止。(按:民國37年12月13日,福建省政府公佈《福建省各縣設置區署辦法》、《福建省各縣政府區署組織規程》,規定自民國38年
1月起,擇要設置區署,代表縣政府督導鄉鎮辦理各項行政及自治事務。因解放大軍南下,勢如破竹,民國政府瀕臨覆滅,漳屬各縣並未實行。)
據福建省檔案館彙編的《民國福建省行政區劃》,漳屬各縣行政區劃民國24年至民國38年於下:
一、龍溪縣
民國24年10月,全縣設 5個區。
民國28年 7月,設
6個區,區署分別設在文元、古縣、石美圩、郭坑、浦南、石碼。民國29年6
月至民國30年 6月,仍設 6個區,共轄42個鄉(鎮)。民國31年
7月, 6個區減為石碼、石美、浦南
3個。民國34年,撤銷區,縣直轄鄉(鎮)。
民國35年
5月,全縣設21個鄉(鎮):崇安鎮、丹霞鎮、石碼鎮、蓮塘示範鄉、古南鄉、天寶鄉、烏石鄉、郭坑鄉、修賓鄉、滸茂鄉、鐵鳳鄉、關霞鄉、橋頭鄉、角美鄉、石美鄉、烏礁鄉、文山鄉、潮洋鄉、土亭鄉、浦南鄉、東美鄉。直至民國38年
9月龍溪解放之前未變。
二、漳浦縣
民國24年10月至民國30年 6月,全縣設
5個區,區署分別設在舊鎮、杜潯、佛曇、官潯、象牙莊,共轄30個鄉(鎮)。民國31年
7月, 5個區減為杜潯、佛曇 2個。民國34年,撤銷區,縣直轄鄉(鎮)。
民國35年
5月,全縣設15個鄉(鎮):綏安鎮、舊鎮鎮、杜潯鎮、佛曇鎮、官潯鎮、浯江鄉、六鼇鄉、象牙鄉、長橋鄉、霞美鄉、嶼頭鄉、金塘鄉、湖西鄉、赤湖鄉、前坪鄉。直至民國38年
9月漳浦解放之前未變。
三、詔安縣
民國25年 5月至民國30年 7月,全縣設
4個區,區署分別設在南關、西潭、下官陂、四都,共轄22個鄉(鎮)。民國30年
7月, 4個區減為官平
1個(區署設在官陂)。民國34年,官平區亦告撤銷,縣直轄鄉(鎮)。
民國35年
5月,全縣設13個鄉(鎮):中山鎮、遵化鎮、官陂鎮、奇湖鎮、碧湖示範鄉、梅中鄉、東湖鄉、思政鄉、白洋鄉、景溪鄉、平葛鄉、秀篆鄉、梅林鄉。直至1949年12月詔安解放之前未變。
四、海澄縣
民國25年 5月至民國30年 6月,全縣設
4個區,區署分別設在溪頭街、浮宮、港尾、海滄,共轄19個鄉(鎮)。民國31年
7月, 4個區減為港尾、海滄 2個。民國34年,撤銷區,縣直轄鄉(鎮)。
民國35年
5月,全縣設11個鄉(鎮):城區鎮、白水鎮、浮宮鎮、港尾鎮、峨山鄉、富有鄉、康樂鄉、鎮海鄉、青浦鄉、海滄鄉、金霞鄉。直至民國38年
9月海澄解放之前未變。
五、南靖縣
民國25年至民國30年 6月,全縣設
3個區,共轄20個鄉(鎮)。民國31年 7月, 3個區減為
1個區。民國34年,撤銷區,縣直轄鄉(鎮)。
民國35年
5月,全縣設13個鄉(鎮):山城鎮、靖城鎮、龍豐示範鄉、武山鄉、金山鄉、書教鄉、船南鄉、和溪鄉、奎洋鄉、梅江鄉、程塔鄉、龍園鄉、雁竹鄉。直至民國38年
9月南靖解放之前未變。
六、長泰縣
民國25年 8月至民國28年 6月,全縣設 3個區。民國28年
7月,改設 2個區,區署分別設在縣城、岩溪,共轄
7個鄉(鎮)。民國30年 6月,撤區,縣直轄鄉(鎮)。
民國35年 5月,全縣設
7個鄉(鎮):武安鎮、岩溪示範鄉、仁化鄉、恭信鄉、林墩鄉、楓洋鄉、阪裏鄉。直至民國38年
9月長泰解放之前未變。
七、平和縣
民國25年 8月,全縣設 3個區。民國28年 7月至民國29年 6月,設
4個區,區署分別設在大蘆溪、琯溪、阪仔、壺嗣,共轄21個鄉(鎮)。民國30年
6月, 4個區減為琯溪、阪仔、壺嗣 3個;民國31年 7月,再減為琯溪
1個。民國34年,琯溪區撤銷,縣直轄鄉(鎮)。
民國35年
5月,全縣分為18個鄉(鎮):九峰鎮、琯溪鎮、南勝鎮、平東示範鄉、崎嶺鄉、維新鄉、九象鄉、蘆溪鄉、大溪鄉、壺仙鄉、平南鄉、大坪鄉、霞寨鄉、曉平鄉、文峰鄉、五寨鄉、雙寶鄉、高坑鄉。民國37年,鄉(鎮)數仍舊,惟南勝鎮改為南勝鄉,平南鄉改為霞南鄉。直到民國38年
9月平和解放之前未變。
八、雲霄縣
民國25年 8月至民國28年 7月,全縣設
3個區,區署分別設在後湯鄉、船場、世阪鄉(民國29年
6月改在後湯鄉、菜溪、車墩),共轄15個鄉(鎮)。民國30年 6月,
3個區減為白湖、龍河 2個。民國34年,撤銷區,縣直轄鄉(鎮)。
民國35年 5月,全縣設
7個鄉(鎮):雲陵鎮、岱嶼鎮、陽山示範鄉、濱江鄉、西嶽鄉、吉龍鄉、雙地鄉。直至民國38年
9月雲霄解放之前未變。
九、東山縣
民國5年5月1日立縣,初分為 4個區;民國22年,改劃為
5個區;民國25年 8月至民國28年 7月,改設
3個區,區署分別設在東坑、東埔圩、西浦。
民國29年 6月,撤銷區,改設9個鄉(鎮)。
民國35年
5月,合併為6個鄉(鎮):公正鎮、中興鎮、統一示範鄉、東南鄉、西北鄉、古雷鄉。
直至1950年 5月上旬東山解放前夕未變。
十、華安縣
民國17年立縣。民國20年,分設華豐、仙都、汰內、歸德 4個區。
民國25年 8月至民國29年 6月,改為
3個區,區署分別設在仙都、磜頭、沙建,共轄10個鄉(鎮)。
民國30年 6月,改設仙都、上坪
2個區。民國34年,撤銷區,縣直轄鄉(鎮)。
民國35年 5月,全縣設
8個鄉(鎮):石寶鎮、義昭示範鄉、珍山鄉、迎富鄉、歸德鄉、坪治鄉、複光鄉、建玉鄉。民國36年,仍設
8個鄉(鎮):石寶鎮、義昭鄉、良新鄉、珍山鄉、迎春鄉、歸德鄉、建玉鄉、坪治鄉。直至1949年11月華安解放之前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