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泉港 »

泉港四百陳氏後人雨中跨海祭掃元代先祖墓

記者:陳淑華/文 陳起拓/圖  來源:泉州晚報 東南早報  更新時間:2015年09月30日

 泉港四百陳氏後人雨中跨海祭掃元代先祖墓

2013-04-07

今年清明節,400多陳氏後人孤島祭祖

這是一段跋山涉水的艱難祭掃之旅:先乘半小時的車,再坐上半小時的船,最後走一段至少半小時的山坡路,才到達孤島的先人古墓。

這是一段延續 600多年的清明追思之路:從元初以來,每年清明,出海祭掃“祖公”墓都是他們的宗族大事。不僅如此,清代咸豐年間,他們還安排 3戶宗親到島上守墓,至今約有 160年。

 4日大清早,記者跟隨泉港區後龍鎮 370多名陳姓村民一起乘船冒雨出海,探尋數百年以來的出海祭掃風俗及背後的傳說故事。

 

傳說:兵部尚書隱居島上

莆田秀嶼區東埔鎮樂嶼島,泉港鸛山“三陳”始祖陳泰公安葬于此,相傳其為大宋進士、兵部尚書。他的後裔,現主要集中分佈於泉港後龍鎮的割山村(古代名為鸛山)、田裏村、坑頭村、坑仔底村、鄭厝村、林裏村和南埔鎮、峰尾鎮的幾個村。

在陳姓村民口中,世代流傳著關於“龍馬”的傳說。相傳宋朝末年,樂嶼島出了“龍馬”,皇帝得知後,派時任兵部尚書的陳泰來此取寶,不料琉球人捷足先登,取走了“龍馬”。陳泰有辱使命,不敢回朝複旨,於是就在島上隱居,死後葬在樂嶼島。

元代文學名士盧琦寫的《樂齋陳公墓誌銘》,記述他的好友陳樂齋從樂嶼遷居仙游,年老時“涉海適故鄉與族裏父老相聚而別”的事蹟,間接地證明了當年樂嶼島上陳姓家族的興旺程度。

“我祖公據說是宋末元初人,與陳樂齋同時期,又同在樂嶼小島,兩人相識。遺憾的是,祖公的身份族譜記載不詳,我們一直無法查證。”陳開登說。

村民珍藏的清代光緒年間手抄陳氏族譜記載,陳泰公“曆覽山川”,看中現在後龍鎮的割山村和田裏村,“至是不憚跋涉”,“命二子而往遷焉”。陳姓村民介紹,陳泰公有 3個兒子,後人稱陳泰公為“三陳”始祖。

 

祭拜: 400多陳氏後人雨中祭祖

今年4月4日,天剛破曉,後龍鎮上西碼頭雨霧煙嵐。岸邊停泊的兩艘大船上擠滿了人,有滿頭白髮的老者,也有依偎在大人懷裏的孩童。船隻緩緩啟動,航行在茫茫大海上。70多歲的後龍鎮田裏村陳美才老人是第二次參加祭掃,他說出海祭掃是一件嚴肅的事,以前必須是各個陳姓村德高望重的長者才行,如今年輕人也可以一起出海掃墓。

35分鐘後,船隻抵達莆田樂嶼島,岸上一位老人顯然等候已久。他叫陳瑞坤,是孤島古墓的第五代守墓人。老人告訴記者,清朝咸豐年間,原本荒蕪的樂嶼島開始有人入住,陳姓家族擔心祖墳會遭破壞,選派割山村的3戶宗親到島上守墓。這3戶人家在島上以養殖鮑魚為生,至今已是第 9代,共11戶80多人。

古墓位於島上的北坪園山腳,呈橢圓形,三級墓坪錯落有致,草色茵茵,十分古樸。天空下著雨, 400多名陳氏後人虔誠祭祖。在一身深藍色長褂司儀的引導下,頭戴黑色禮帽、身著藍色長褂的 6名陳姓村民依禮上香、獻祭品、敬酒、拜祭。之後, 400多名後人集體躬身示禮。

 

祈盼:期待兩岸宗親認祖歸宗

“清朝光緒年間流傳下來的手抄本族譜記載,祖公先是在樂嶼居住,再到溫陵清源,最後定居在現在的割山村、田裏村,逾河蹈海,很不容易!”田裏村陳獻林、陳美才等人介紹,目前陳泰公後裔主要居住在泉港區後龍鎮割山村、田裏村、坑仔底村、坑頭村及南埔鎮鳳翔村麥厝自然村等地,還有一部分自元代起陸續遷居仙游、金門、廣東、臺灣等地,也有一部分“過番”到馬來西亞。

老人們說,“三陳”後人現在約有 2.5萬人。至於遷居外出的,因沒回來認祖,人數難以統計。曾有大批陳泰公的第四代後人赴金門拓荒,上世紀40年代,金門陳姓宗親回來認祖,因族譜丟失,對接不上,遺憾回去,半路上竟發生海難。“三陳”後人對陳泰公充滿敬仰之情,世代細心守護古墓,大家期待著,那些還沒能相認的宗親有朝一日能回鄉認祖。

 

特寫:守墓人 促進孤島繁榮

樂嶼島早先沒有居民,是一個海盜時常落腳的地方。而如今的島上,超市、菜市場、酒家、燒烤店……應有盡有,高樓林立,村民家裏有電腦有寬頻,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

“島上並不只有我們陳氏一族派人守墓。”守墓人陳文慶告訴記者,樂嶼島上目前已有 500多住戶,共2000多人,包括陳、肖、郭、鄭、林、廖、徐、蔡等 8個姓氏,“島上風水好,古墓多。這些姓氏中,有不少家族也是在島上負責守墓的,也有一些是專門經營海上養殖和海運的。”陳文慶說,樂嶼上的村民基本上從事鮑魚養殖,隨著鮑魚養殖規模的日益擴大,大家漸漸富裕起來,島上蓋起了不少樓房,各種設施也慢慢齊全起來。

乘船出海,向小島進發。

4月4日,清明節。天剛亮,泉港鸛山“三陳”組成一支 370多人的隊伍,來到後龍鎮上西碼頭。此番出海,是為了祭掃海上小島的先祖之墓。

鸛山“三陳”先祖陳泰公之墓,位於莆田樂嶼島(古代屬惠安),掃墓一趟頗為麻煩,但懷著對先人的尊敬之心,族人們始終嚴肅對待,踴躍前往。渡船起航後,記者與人們攀談起來。後龍鎮田裏村的七旬老人陳美才說,自古以來,“三陳”出海祭掃沿襲古代習俗,原本參加對象限於德高望重的長者。後為了更好傳承家族歷史,約七八年前,族人商定讓年輕人也參與近來。

35分鐘的船程後,樂嶼島近在眼前。岸上一位老人等候已久,招呼靠岸。他叫陳瑞坤,是清朝咸豐年間由鸛山陳氏派來的駐島守墓人的後裔。守墓人有多戶人家,繁衍至今,最多的已有 9代。掃墓隊伍浩浩蕩蕩,排成長龍逶迤前行,隨行的民俗腰鼓隊、西樂隊吹拉彈唱,熱鬧非凡。十多分鐘後,就來到守墓人的家中。島上幾家守墓人開門迎接鄉親,他們早就開始準備中午的伙食了。今年負責做東的嶺腳村民迅速融入其中,準備祭祖用品。自上世紀70年代末恢復掃墓以來,每年祭掃活動由後龍鎮的割山村、田裏村、嶺腳村三個村輪流做東操辦。而運送陳姓村民出海的船隻,歷來由上西村鄉賢陳興明無償支持。

墓建於元代,迄今已有 600多年歷史,位於島上的北坪園。墓呈橢圓形,墓壙用三合土混磚砌成,三級墓坪錯落有致,自然古樸。按傳統,司儀逐步引導, 6名德高望重的長者依禮上香、上肉、敬酒、拜祭。之後,眾人統一躬身示禮。

掃墓結束後,隊伍回到守墓人家中。宴席準備完畢,眾人入座,用餐暢談。“我們的祖公陳泰公是大宋進士,官至兵部尚書。相傳樂嶼島上有一隻四不像的神奇動物,稱龍馬,皇帝派他來取。因取龍馬失敗,泰公在樂嶼島隱居下來。”陳獻林等老人說起陳姓村民世代流傳的傳奇故事。地方文史研究愛好者陳開登告訴記者:“樂嶼在大聖東北海中,宋有陳氏世居之。”樂嶼島與陳姓關係密切,萬曆年間《泉州府志》、嘉靖年間《惠安縣誌》及何喬遠的《閩書》均有記載,古時該島曾隸屬惠安。

元代文學名士盧琦寫的《樂齋陳公墓誌銘》間接記載了當年樂嶼島上陳姓家族繁盛程度。說的是陳樂齋晚年從樂嶼遷居仙游龍水,臨行前“涉海適故鄉與族裏父老相聚而別”。陳樂齋的堂弟至明以詩賀陳樂齋,說“福緣善積見曾孫,金玉團樂聚一門,白髮弟兄何忍別,勉君終老聚陳村。”陳樂齋含淚依韻回道:“重來海上撫諸孫,桑梓森森影在門,老去豈無懷土念,新丘已蔔水邊村。”經史書記載,後來陳姓村民“例徙”離島。如今島上的陳姓村民均是鸛山陳氏派去的守墓人後代,共11戶80多人,守墓歷史迄今已 160多年。

陳開登說:“陳泰公據說是宋末元初的人,與陳樂齋同時期,又曾同住樂嶼。但具體身份一直無法查證。”記者翻閱清代光緒年間手抄《鸛山陳氏族譜》,有“大致政泰公遭胡元叛亂,避地居離居,逾河蹈海隱於蠣嶼之中……厥後徙入溫陵之清源”。陳泰公後來看中現在的割山村(舊時名“鸛山”)和田裏村,“命二子而往遷焉。”因其共有三子,後人將其稱為“三陳”始祖。

目前,陳泰公後裔主要居住在泉港區後龍鎮一帶及南埔鎮麥厝等地,約有 2.5萬人,還有部分自元代起陸續遷居金門、廣東南澳、臺灣和馬來西亞等地。村民們說,古墓保護了 600多年了,期盼海內外宗親歸來認祖,也希望有人能幫助弄清泰公的生平。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