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篤信:西街走出的名大學校長
2017-03-07
昨日,終於見到了傳說中古城一條街走出的四位校長中的一位——今年80歲的東南大學原校長陳篤信。去年泉州西隅小學
110周年,他因為身體出行不便未回來,這次終於等到女兒得空,讓她陪著回來“補禮”的。
我們約在鯉城平水廟26號,門口掛著一塊“陳仲瑾故居”的牌子,那是他的祖父,1902年最後一屆科舉舉人,正是他一手創辦了西隅小學。
清咸豐年間始建的1750多平米的陳家大院,目前還留有一間廳堂當宗祠。燕尾脊屋頂紅磚青石地,一門幾代人,薪火相傳,人才輩出,令我不禁詫異,是什麼原因,能使這樣的望族延續至今。
陳仲瑾一家
一家三人同專業
據已逝“泉州文史通”陳泗東對自己家族的考證,陳氏家族是從金門遷居而來泉州的。明末清初倭寇侵犯福建沿海,陳氏祖上為避倭寇從金門浯江陽翟村遷居到泉州平水廟。
現在的宗祠前廳大門上方懸掛著3塊匾額,分別寫著陳仲瑾及其伯父、祖父當年參加科舉考試所獲名次:文魁、明經、經元。而陳仲瑾後人,亦是人才輩出,文理兼備。
一對旗杆夾被重新封鑄,是當時用來固定舉人受封的旗杆。
“泉州這些年來,應該變化很多吧?”
“當然,我們那時候還沒有公車呢。我去南京讀大學時,從泉州坐汽車到福州,一天;坐船到南平,一天,再做長途汽車、轉火車到上海……等到學校時,洗澡水都是黑的。”
1954年,陳篤信考上南京工學院(東南大學前身),之後的60餘年,幾乎都是在南京度過。畢業,從教,升任系主任、副校長、校長。
陳篤信聊起小時候印象特別深的兩件事,是曾經就讀的西隅小學,每年都舉辦常識比賽,比如“飛機為什麼能飛起來”這類的考題,他總能在比賽中拔得頭彩。還有每星期六下午的“學生表演會”活動,他也常常參加。所以,鄰里都喜歡說:“阿信啊,書念得好著呢。”
都說陳篤信繼承了父親才思敏捷、記憶力超群的天賦。“父親常跟我提起他的一個同學,蔡啟瑞。或許,他是希望我能延續他的學術夢,成為蔡老那樣的人吧。”陳篤信和父親一樣,對工科更感興趣,大學時選擇了無線電專業,連他的夫人和小女兒也是這個專業。
帶著學士帽的陳泗傳
說起陳篤信的父親陳泗傳,世人都要為他的才華未能用於世感到遺憾。
陳泗傳是陳仲瑾的長子,畢業于廈門大學化學系,與化學泰斗蔡啟瑞是同學摯交(去年底蔡啟瑞去世,習近平還發電表示哀悼)。
抗戰初期,陳泗傳在廈門大學任中英庚款國內研究助理,為適應抗戰需要,試驗土法製造硫酸,致毒氣傷肺,患肺病,常大量咳血,肌肉萎縮,無法再從事學術研究。蔡啟瑞還曾有一詩悼念陳泗傳同在廈大求學的場景:
知君不起來相訣,憶到舊情淚欲垂。
映雪樓中成抵榻,囊螢窗下感同帷。
汀城歲暮防瘋犬,鯉郭暑深議四非。
建設有期方共喜,無緣再敘竟長違!
家裏有個可怕的“二姑”
陳碧玉一直秉持“居里夫人式”的教育方針
陳篤信之妹、廈門大學教授陳篤惠曾這樣回憶道:“那時候家族裏面的學術氛圍太濃厚了,就算是在飯桌上,我們也能為學術見解、時事觀念爭得面紅耳赤。父親精通中、英、日、德、俄五國語言,能翻譯眾多進步書刊。有一次,他帶回一本很厚的英文版《居里夫人》,當著我們的面譯成漢語,念給我們聽。我和哥哥(陳篤信)對父親羡慕、景仰,暗下決心要成為像他那樣的人。”
“父親很好學而且很懂得學。他學俄語的時候,因為變格多,就自製了一個轉盤,這樣學起來會方便快捷許多,還因為有人來找父親,想大批量的生產呢。”除父親外,家族裏面的伯、叔、姑、姨,也不乏通曉古今、詩文並俊的人物。特別是有個“二姑”。
陳篤信說:“家裏面的小孩都特別怕‘她’,如果貪玩躲起來打牌,一定要相互通氣,不能讓二姑知道了。倒不是怕她罵,而是懼于她的威嚴,因為她自身就是一個非常自律嚴格的人。父親也一直將她列為我們的學習典範。”這位“二姑”叫陳碧玉,曾任廈門教育局副局長,是著名的廈門外國語學校的創辦者。
辦學,一直是陳家的一個優良傳統。
1906年,陳仲瑾創辦了泉州的西隅小學,1912年、1920年多次赴海外為西隅學校籌募經費。1941年赴菲律賓時,剛好遇上珍珠港事變,菲國淪陷,他被迫避入納卯深山,以種田為生,耕作之餘設帳收徒,教村童習讀漢子。當時課本缺乏,陳仲瑾憑著深厚的文學功底,誦讀中華詩篇數百首,口授手指,無一遺漏。
或許也正因為這樣的原因,陳家家風特別重視“德”育。從祖上傳下來的做人準則就是正直、善良。這兩個詞,也是陳篤信父親在廈門大學教書時,給家裏寫信使用最頻繁的字眼。
忙到無暇顧及女兒
陳篤信從小學到初中分別畢業於:西隅小學、培元中學和泉州五中
這次陪大女兒陳慶甯陪同父親回來泉州。她不禁“抱怨”起那時候的父母親,根本沒時間管她和妹妹。
“我們家裏當時就四張課桌,一人一張。他們(父母)工作起來,三個時間段上午、下午、晚上不停轉,有時乾脆把我們帶到實驗室;全家人一塊散步逛公園的事情,幾乎沒有過呢。更別說過年了,可真一點感覺都沒有,就簡單多了幾道菜。”
“哈哈,是啊。我們不管她們學習的,等想起來時,她們都自發成才了。”陳篤信的兩個女兒,一個是東南大學設計研究院工程師,一個畢業于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就職于美國高通公司。
陳慶甯和妹妹只差兩歲,卻因為父母忙,常常要參加妹妹的學校家長會。她說,那時候家裏就是那種學習氛圍,也沒其他娛樂項目,只能在課桌上學習,看看父母的書。
“卻有一點,父親尤其培養我們的邏輯思維。比如在飯桌上,全家人討論一個問題,他允許我們有不同意見,但一定要把邏輯理清楚,舉例說明,保證邏輯正確才可以。”
陳慶甯和妹妹陳慶新也曾在泉州西隅小學上過學。大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父母在南京工學院的工作因時代原因受到影響,就把女兒送回泉州。
“祖父喜歡教我們科學知識,帶著我們去認草藥、看礦石;祖母是一個特別慈善的人,那時候除了帶我們,還要上課,有時候忙到臉沒洗就去學校了。為了我們和我父母,他們幾乎毫無保留地全身心投入。”
今年也已50歲有餘的陳慶寧希望,等妹妹回國,也帶她回來泉州。不僅是曾祖父一手創辦的西隅小學,還有這間宗祠古厝、兒時常去的東西塔、老街,都將是她們此生記憶的原點。
文 / 麥麥 圖 / 呂波 花巷原創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