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民軍首領陳同
陳同,一個幾近湮沒在浩繁史海中的歷史人物。
陳同,生年不詳,卒於明洪武三年(1870年,一說為洪武元年)。今泉州市泉港區塗嶺鎮人。系元末明初福建著名民軍首領(民間訛傳為農民起義軍首領陳潼,而著名方志專家、廈門大學莊為璣教授專著《晉江新志》又誤為“莆田陳同”)。父陳土麟,字子信,元代泉州名士。母王氏,有淑德。
元王朝後期,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福建的地方豪強也紛紛建立農民武裝,或爭權奪利,或擁軍自保,元順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起泉州發生了長達10年的回回“亦思巴奚兵亂”,導致世界第一大港衰落。今泉港一地也深受其害。元代泉港籍大詩人盧琦的《中元回家拜祭感懷》、《惠安道中》等詩歌真正反映了這一客觀事實。
陳同及其堂兄弟陳從仁也招募本地青壯,堅旗保鄉,以塗嶺為中心,建立自己的根據地,佔據著南起泉州府北惠安,北到興化路的廣大地區,四出征剿,成為一支各方不可小覷的農民武裝力量。
至正二十年(1360年),時任興化路同知的陳從仁,與新任興化路總管的莆田莆禧人林德隆素有矛盾,便讓陳同從塗嶺率領陳家軍趕赴興化,在福建行省興化分省右丞苫思丁的默許下,襲殺了林德隆。
次年
4月,林德隆子林珙大集民兵,駐紮於興化湖頭等地,而盤踞泉州的回酋阿迷裏丁也派部隊到惠安,窺視塗嶺等地,牽制陳同的後方。隨後進佔塗嶺和仙遊縣楓亭等地,陳從仁被苫思丁等設計殺死。陳同隨即前往漳州乞援于悍將羅良。
6月,陳同返回家鄉,率眾攻陷惠安縣城,盡殺城中官吏,驅民為兵,聲勢大張。並在塗嶺白水鋪南據險築寨,史稱陳同(潼)關,俗稱潼關,其寨稱陳同寨(該寨于清代尚存)。陳同在其姐夫柳伯順(據傳為今南埔鎮柳厝人,待考)的幫助下,率軍進攻楓亭,大敗林珙的部隊,一直追殺到莆城南門外的吳山、下林等地,並乘勝佔領莆田城。
8月,林珙反攻,奪取莆城。時陳同已率部返回塗嶺,柳伯順不支,只得率軍退守興化縣山區。
為搜捕陳同和柳伯順,林家軍到處肆虐,興化、泉州兩地民眾深受其害。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
2月,泉州市舶司提舉、蒲壽庚之孫婿那兀納(一譯阿巫那)殺死阿迷裏丁。阿迷裏丁在興化的部隊潰散。
3月,柳伯順見林珙失去外援,便由永福縣山區出兵襲取興化縣。同時陳同以曾向仙游縣伊謝必恭借兵借餉,均被拒絕為由,會同柳伯順率一千多精兵,攻擊謝岩,擄謝必恭妻孥財物,焚毀房屋,派遣其所自設縣尹林規據守。(當年11月及次年12月,謝必恭先後發動兩次反攻,均被打敗,並被陳同拘禁在龍華寺中。隨後不久,陳同將其毒死)。中奉大夫、福建等處行省參知政事鄭皎出面為陳、林兩家解仇,雙方罷兵息戰。林珙始返回莆禧,而陳同、柳伯順亦各罷兵。
據明初莆人吳源《至正近記》載,興化四百年文物古郡,“自(陳同)、陳從仁、林德隆作難,兵連不解,遂引異類肆其慘毒,前後戕殺二萬餘人,焚蕩三四萬家,雖已解仇罷兵,而陳同猶據仙游縣,柳伯順猶據興化縣,林珙、許瑛亦據有新安、合浦等十餘裏(笏石和忠門一帶),分省所治惟附城數裏而已。”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十一月,那兀納派親信白牌(或譯作博拜)、大闊等將領,率大部隊進攻塗嶺陳同寨,並到處追擊陳同所部。並乘勢追擊到仙遊縣城,又轉攻興化縣山區,搜捕柳伯順,但都未能搜到。次年正月,那兀納率軍佔領莆田郡城,並經常縱兵住返於泉州、塗嶺、仙遊等地,以為威懾。
經過六年內戰,陳同、柳伯順和林珙雙方終摒棄前嫌,共同對付那兀納。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正月,白牌等攻陷興化、仙遊兩縣,柳伯順聯合林家軍率軍乘隙攻取郡城。
4月,福建行省左丞陳友定奉命討伐那兀納叛軍。陳同、柳伯順夙與陳友定有交通,柳伯順便在莆田郡城官民説明下,堅守待援。並與陳同、陳有定子陳宗海裏應外合,大敗那兀納的白牌幾千叛軍。隨後陳同斂兵入城,陳宗海遂督率陳同、柳伯順,集合部隊陸路自莆仙,經塗嶺、惠安向泉州挺進,海上水師經湄洲灣南下,在泉州當地官員龔名安、金吉等和民眾的回應下,終擒殺叛匪首領那兀納。至此,肆虐泉州、興化達10年之以的“亦思巴奚兵亂”終告平息。
8月,元朝廷以陳友定等平叛有功,命他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兼守八閩。陳同、柳伯順等皆有厚賞,陳同將兵守潮州,柳伯順後被陳友定忌殺。
次年,朱元璋遣親信湯和率軍進攻福州,時在福州南台的陳同首出降明。嗣後陳同卸甲歸返家鄉,然屢受當地官吏侵迫,陳同遂集民兵二千餘人,據塗嶺等地以叛,當地民眾涉頗多回應。官軍幾次進剿,為陳同部所敗。明洪武三年(1870年),明以大軍至,陳同遂兵敗被擒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