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泉州 »

泉州崇福寺

作者:佚名  來源: 泉州歷史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泉州崇福寺

(千佛庵、崇勝寺、洪鐘寺)

初名千佛庵,後改名崇勝寺、洪鐘寺、崇福寺,位於泉州市區東北隅的梅石街崇福路(古地名松灣),與開元寺、承天寺並稱為泉州三大叢林,是泉州少林寺廢後傳授少林武功的又一寺院。一九八二年被福建省政府定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有應庚塔、千人鼎、大洪鐘崇福寺“鎮山三寶”。

陳洪進始建寺

崇福寺始建于北宋初年。《泉州府志》載:“崇福寺故在城外,宋初陳洪進有女為尼,以松灣地建寺,拓羅城包之,名千佛庵。”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六十九.寺觀志.城中寺觀.崇福寺》載:“崇福寺,在城東北隅,名勝志寺。故在城外,宋初陳洪進有女為尼,以松灣地建寺。《八閩通志》:地有晉松四株,故名。拓羅城包之,名千佛庵。”

陳洪進原籍仙遊,為人機謀善變。先為留從效部下,竭力盡忠,擢升統軍使;留從效死後僅一個多月,便和張漢思誣陷從效之子紹鎡反叛,致使紹鎡闔家冤死,從而攫取兵權;又以復興閩王後代作號召,招聚徒眾;後又智取張漢思,轉而投靠南唐.李璟。雄據漳、泉的陳洪進最後于北宋初歸順趙宋,獻漳、泉二州,膺封清源軍節度使,進爵太師,權擅一方。

陳洪進之女不齒其父反復無常,決心遁入空門虔心禮佛,以贖父罪。陳洪進勸阻不住,只好在泉州城北隅松灣古地興建千佛庵,俾使削髮為尼的女兒於此誦經禮佛。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二.古跡志坊宅附.城中古跡.松灣》:“松灣,在崇福寺口,石刻‘松灣古地’四字。有古松四株,相傳東晉時物。舊志謂,在虎頭山者,誤。虎頭山亦有四株,大略相等。然松灣字則在崇福寺口。”

初建寺時,陳洪進特地將羅城擴大,將寺院圈入城裏,並重新開鑿一段環城河,以便能經常乘船迴圈城河來此看望女兒。

但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六十.人物志.仙釋》另有一說:“(五代)文矩,字湼槃。出言成讖,歷歷如券。嘗詣西院法堂,輪竹杖而入。會有五百許僧染時疫,文矩以杖次第點之,各隨點而起。王審知甚加禮重,創崇福寺於泉州以居之。號慧日禪師。”

沿革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六十九.寺觀志.城中寺觀.崇福寺》載:

“北宋.太平興國(九七六~九八三年)中,賜名‘崇勝’;至道(九九五~九九七年)中,改名‘洪鐘’;元祐六年(一○九一年),改名‘崇福’。

元.至正五年(一三四五年)火,尋複建。

明.永樂、景泰、天順間相繼修,後廢。

國朝清.順治年間,參將孫龍為僧重建。

康熙間(一六六二~一七二二年),守蔣毓英,僧希覺、實哲等修;提督藍理繼修,鐫‘松灣古地’四字於寺口(今嵌於前殿對面照牆)。

乾隆間(一七三六~一七九五年),鄉紳郭賡武捐倡,住僧法樑募緣重修。

嘉慶壬戌(嘉慶七年,一八○二年),守王紹蘭、令徐汝瀾捐俸倡修。”

住持僧

北宋.熙寧間(一○六八~一○七七年),太守陳樞延本觀禪師主崇福寺。

南宋,太守真德秀延宗達禪師主崇福寺。

清.康熙卅一年(一六九二年),鼓山道霈和尚登開元寺戒壇,出拂子付囑機銳,機銳旋開山崇福。既而瓊人延主圓通院。越歲歸崇福,建萬佛道場。滿期,沐浴結伽,登座留偈,擲筆而逝。

民國初年,延請妙月和尚為住持。妙月(一八八三~一九四四年)深得少林拳術真傳,號稱“鐵沙手”、“鐵羅漢”。他以超群的拳術、精湛的醫學,弘法行道,濟世救人,名噪福建和東南亞。他去南洋菲律賓行醫化緣,回來對崇福寺進行全面修建,並增建鐘鼓樓、祖堂、報恩堂等,重興崇福寺。妙月樹立“醫武濟世、禪農並重”的宗風,太虛大師曾有一聯相贈:“雙拳鐵羅漢,十畝老農禪。”

規制

崇福寺坐西向東,方圓約十五畝,現存大殿及後殿,系清末重修,重修後大雄寶殿的風格保持明代規制。一九九六~二○○一年重建。

寺分三進,規制風格獨特。殿堂巍峨宏敞,簷角高翹,斗拱宏大,畫棟雕樑,魁偉堂皇,在古代木結構建築中,可稱精緻罕見。

前進為天王殿,奉祀彌勒佛,旁有四天王,高約兩丈,雄偉魁悟;前殿左側為鐘樓善慶樓,右側為鼓樓福祿閣。

中進是大雄寶殿,面寬五間、進深六間,重簷歇山頂,抬梁、穿鬥混合木構架,部分保留宋制,殿前有四根明代八角形石雕龍柱,殿內供奉釋迦、藥師和彌陀。大殿橫匾“戒香普薰”,乃弘一大師墨寶。

後進是觀音殿,供奉千手觀音。

此外還有藏經樓、祖師堂,法堂、報恩堂、五觀堂、涼亭等。

“三寶”之一——應庚塔

應庚塔建於北宋.乾德初,位於藏經閣北側。傳說此塔有“應利欹斜”之靈,斜向何方,該方便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故名“應庚”。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二.古跡志坊宅附.城中古跡.崇福寺石塔》:

“崇福寺石塔,世傳是塔關城廢興。曆宋、元、明變遷之時,輒欹側若墮,平治則正。

國初(清初).戊子(順治五年,一六四八年)、己醜(順治六年,一六四九年),閩海波傾,洞塔頗傾斜。有士人避地江南者,遇異僧因談及居裏所在。僧問:‘崇福寺塔猶存否?’士人以頗傾斜對。僧曰:‘寺塔未圮,泉不應兵燹也,當速返居之。’

甲寅(康熙十三年,一六七四年)後,塔乃周正,複生樸樹於基座。

今根柢盤繞,再無傾側之患。”

應庚塔高四丈,廣二丈,八角七層,花崗岩石質實心樓閣式,每面雕刻佛像,略有傾斜,但曆久不坍,是泉州最早的石塔,比開元寺東西塔還早。

其七級細長外形比例,除與近期開元寺出土的小石塔相似外,同閩南遺存的其他宋代石塔風格迥異,屬於福州、閩東一帶做法。

曆千年滄桑,越來越斜,二○○一年拆卸扶正重修。

“三寶”之二——千人鼎

據記載,千人鼎高可六尺,直徑五尺,厚八分,傳說能供千人飯食。惜已損壞許久。

“三寶”之三——大洪鐘

“崇福晚鐘”為古泉州八景之一。

崇福寺歷史上曾以“大洪鐘”聞名遐邇,北宋.至道(九九五~九九七年)年間曾因此一度改名“洪鐘寺”。

清.道光《晉江縣誌.金石志》載:“巨鐘,在郡北崇福寺,以鐵為之,晨夕所敲,聲聞二十餘裏。相傳宋時物也。”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六十九.寺觀志.城中寺觀.崇福寺》載:“寺有巨鐘,明時寺廢,為南安僧所得,康熙間複歸。”

現存的大洪鐘懸於鐘樓,鑄于明初.洪武二十年(一三八七年)崇福寺修復後,由住持和尚警凡募化資金鑄造。鐘面中部鑄有《心經》全文、楞嚴神咒;鐘上部鑄“明.洪武二十年七月溫州(平陽)黃寶起、陳顯六造。”

大洪鐘高六尺,圓徑三尺八寸,重八百公斤,用純銅一千六百余斤鑄成。銅質清純,鐘聲洪亮,相傳可傳可傳十裏至洛陽橋,泉郡諸寺巨鐘,無出其右者。

宋代石雕像

崇福寺有兩尊宋代石雕像,刻工精細傳神。既為泉州宋代佛教小型石雕珍品,又表明崇福寺曾是南禪宗寺院。

石雕之一是一位修行的尊者,輝綠岩雕成,高六十九釐米、肩寬二十八釐米。尊者頭髮捲曲,胸前肋骨條條突出。右手執經卷,左手摸在頭頂上,面部表現出“頓悟”的喜悅表情,雕工傳神。一九五四年,英國皇家亞細亞學會雜誌,第一、二合刊期,登載約翰.福斯特文章,認為該石雕的題材,似是印度的涅槃。但是從尊者的面部表情看,更像是佛教禪宗的“頓悟”表現。

另一尊佛教小型石雕像是佛教禪宗始祖達摩的坐像。輝綠岩雕成,像高五十八釐米、肩寬二十二釐米。坐像頭部側向右,頭無發,合眼、閉嘴,兩頰皆鬍鬚,面形像西南亞人。兩手合抱平抬於寬大的袈裟裏,足履僧鞋外露,衣褶刻工流暢。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