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泉州 »

泉州清淨寺

作者:佚名  來源: 泉州歷史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泉州清淨寺

塗門清淨寺(麒麟寺、艾蘇哈蔔清真寺、清真寺、禮拜寺)

又名麒麟寺、“艾蘇哈蔔清真寺”,俗呼清真寺,位於泉州市塗門街中段,占地面積約二千五佰平方米,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國創建的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

清淨寺類敘利亞大馬士革風格,仿照中世紀阿拉伯地區伊斯蘭教寺形式而建。荷蘭人白參曾指出,該寺與開羅建於十四世紀的哈桑蘇丹的瑪德拉薩寺、巴爾古克蘇丹陵的法拉日蘇丹堂相仿。

一九六一年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中國十大名寺”。

清.道光《晉江縣誌.清淨寺》按注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六十九.寺觀志.城中寺觀.清淨寺》載:

“清淨寺,俗稱禮拜寺,訛為馬拜寺,在通淮街北。(通淮街即今塗門街)

宋.紹興元年,回回人茲喜魯丁自撤那威來泉所造。

【清淨寺的始建年代有二說:

一是本《縣誌》所說,為南宋.紹興元年(一一三一年)。現存寺裏的《重立清淨寺碑》雲,波斯“有納只卜.穆茲喜魯丁(即茲喜魯丁)者,自撒那威從商舶來泉,創茲寺於泉州南城”。

一說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一○○九年),即回曆四百年。】

樓塔高敞,相傳為文廟青龍之左角。

【南宋.紹興年間,發生了一起涉及清淨寺的事件,後來該事件還成為秦檜迫害趙令衿的藉口。此事見之于傅自得逝世後朱熹為其所書的《行狀》(《朱文公文集.卷九十八》,四部叢刊初編縮本)中。

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年),趙令衿知泉州,時傅自得任泉州通判。有外國商賈建層樓(清淨寺)於郡庠(文廟府學)之前,“賈貲矩萬,上下俱受賂”。地方上的士大夫、讀書人認為清淨寺建於城內府學之前,既破壞了“八卦巽位”,又破壞了“泉廟學受盛山川”,於是,群起而告官。

通判傅自得受理時判決:賈胡蕃商是“化外人,法不當城居”,並“立戎兵官,即日撤去”,清淨寺由郡舊羅城內遷出建於城外濠。這樣,既不破壞“庠校科第人文”,又使清淨寺“峙文廟青龍之左角”,為府學增勝。】

其教以沐浴事天為本。

【元.至大三年(一三一○年,伊斯蘭曆七一○年),僑居泉州的波斯(伊朗)穆斯林艾哈默德.本.穆罕默德.賈德西,即設拉子著名的魯克哈只,出資重修。

波斯開才龍城人夏不魯罕丁於“(元)皇慶間(一三一二~一三一三年)隨貢使來泉(住排鋪街),修回回教,泉人延之,住持禮拜寺。寺宋.紹興創也”(《泉州府志》)。

夏不魯罕丁住持這座寺長達六十年。元.至正七年(一三四七年),摩洛哥大遊歷家、虔誠的穆斯林伊本.巴都他,以印度使臣的身份到泉州港,還曾會見夏不魯罕丁。

夏不魯罕丁於明.洪武三年(一三七○年)逝世,享年一百四十二歲。其子夏敕繼承教業,住持清淨寺,壽一百一十歲。他們的後裔以夏為姓,不間斷地住持這座清淨寺。】

元.至正(一三四一~一三六八年)間寺壞,裏人金阿裏重建,三山(福州)吳鑒為《記》。

明.正德間,住持夏彥高鳩眾重修。

【明.正德二年(一五○七年),因“舊碑朽敝無征”,穆斯林募捐、住持夏彥高主持重修,並豎《重立清淨寺碑》。】

隆慶丁卯(隆慶元年,一五六七年),木塔壞,知府萬慶令住持夏東升、教人蘇養正等,修塔五層(並修建明善堂)。

萬曆三十七年(一六○九年),地大震,樓頹其角。而寺中房屋占住者百餘人,汙穢破壞,知府姜志禮、知縣李侍問捐俸重修,悉驅出之,仍構亭宇,令教人林日耀住持。夏日禹董其役,李光縉為《記》。

【這次地震,清淨寺寺樓頹其角,但主體建築寺門、奉天壇等仍保持了原來的規模。

這次重修,改禮拜寺塔為七層,即所載“七級淩日”。

李光縉《重修清淨寺碑記》提出,“儒道如日中天,釋道如月照地,餘謂淨教亦然。”進而從道教角度強調通淮街清淨寺“峙文廟青龍之左角”,說“茲樓之勝,于文廟有關”。

李光縉在《重修清淨寺募緣疏》裏,強調清淨寺的重修要按道教“籌坎離而宅其中”。因此這次重修,是按道教的太極、兩儀、四象、八卦、乾元、九天等來設計的改建禮拜寺大廳。

同時,大震後修葺寺宇採取了“建築之間加甬道、留通巷”,並拆除原來用作宰牛的大片爐灶,防生火災;加甬道或留通巷更是為了避免地震時外牆或臨屋倒塌,波及毗連屋棟成列傾倒的情況發生。】”

清及近現代情況

清.康熙二十六年(一六八七年),“泉州大風,禮拜寺塔圯”(《康熙志稿》),從此未能修復。

清.康熙五十一年(一七一二年),福建汀延邵等處地方總兵官左都督陳有功、福建陸路提標左協中軍遊擊陳美來官泉州,目睹泉州伊斯蘭教式微,“即延師諫督我教門諸子,學經解篆”,重興通淮街清淨寺,在寺中辦學校,學習阿拉伯文字,讀《古蘭經》,解釋《古蘭經》。

清.嘉慶二十三年(一八一八年),提督馬建紀來官泉州,興禮拜教規。

清.同治十年(一八一七年),提督江長貴來官泉州,自聘阿訇住持教寺,宣導教務,重奠教基,泉州伊斯蘭教又一次得到重興。但隨著江長貴離去,教務隨之而頹。

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許寶玉阿訇受北京回教總會的派遣,來泉州住持清淨寺。時濟南道伊唐柯三贈對聯雲:“清真乃吾教所宗,畏天命、畏聖言,應共守先賢訓誨;孝悌是人倫之本,愛國家、愛團體,當更具有民族精神。”

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成達師範校長唐柯三派畢業生張玉光阿訇住持泉州教務。按張阿訇自述,其時清淨寺“勢如孤廟”,教徒“未聞主麻之舉”,“只知不食豬肉,其他皆無禁忌”。論人口,“僅信仰薄弱之回民十一戶”;論經濟,“則十舍九寒”;論人才,“更寂焉無聞”。張氏以舊禮拜大廳租與宰牛公司,以月租金倡辦成達師範附設小學,有回漢學生一百多人。後改名清真國民學校,倡教務,複教者漸眾。

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在清淨寺成立中國回民抗日救國協會福建省分會,到會代表六七百人。分會下轄白奇支會和檀江、陳江二個區會。省分會會址設泉州清淨寺,出版《正源月刊》,宣傳教義和抗日救國。

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年),張阿訇辭世,唐柯三派金明增阿訇繼任。

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年),馬厚恩阿訇繼之,直至新中國成立。

寺門門樓

臨街的寺門為典型的中亞風格,由一面立牆和一個帶有雙凹半穹頂的門廊,以及連接的有半穹頂的甬道構成。原通高十三米以上,後由於路面抬高約一.五米,故地面到寺頂通高僅十一.四米,門寬六.六米。門樓高聳挺拔,全部用加工嚴整的花崗石和綠輝石砌疊而成。

門頂由四大拱門構成內、中、外三層。門頂成穹廬向上尖拱,桃尖形曲線,拱門內半穹窿以放射線及蜂巢狀圖案裝飾,與我國古代建築的“藻井”石雕圖案類似。頂蓋採用中國傳統的蓮花圖案,表示伊斯蘭教崇尚聖潔清淨。

寺門內有一塊明.永樂五年(一四○七年)刻有《永樂上諭》的石刻,是明成祖朱埭頒發保護伊斯蘭教寺院的文告,至今完好無損也嵌置於寺北的牆壁上。諭令:“所在官員軍民一應人等,毋得慢侮欺淩,取有故違……以罪罪之”。從皇帝的“敕諭”來看,當時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在泉州是頗受尊重的。

寺門北面第三中門門楣上,鐫有兩塊橫列古體阿拉伯文石刻。

門樓正額橫嵌阿拉伯文浮雕石刻,寫道:

“真主秉公作證,除他外,絕無應受崇拜的;眾天神和一般學者,也這樣作證,除他外,絕無應受崇拜的,他是萬能的,是至睿的,真主所喜悅的宗教,確是伊斯蘭教。”

門樓後牆上兩行阿拉伯文石刻,上面記載著清淨寺的創建年代重修時間以及最早的名稱。

寺門的屋頂作平臺,名“望月台”,是伊斯蘭教“齋月”前,阿訇登此望月決定起齋日期的地方,可惜元末明初毀於戰火。台的周圍三面環築成回字形的垛子,似城堞,樓上至今仍有“月臺”二字。平臺上原來還有望月樓和尖塔,清朝初年倒坍了。

進大門經甬道,就達一花園式的露庭。

宣禮塔遺址

當年,宣禮塔塔形如柱,高聳奇偉,可與廣州懷聖寺的光塔媲美,均屬於伊斯蘭式的建築風格。十六世紀的中文文獻讚美其:“一柱千雲,並紫帽峰而作對;七級淩日,參開元塔以為三”。

古時,穆斯林宣禮員登上塔尖,-呼百應,夜間塔頂舉火,為商舶導航,方圓百里,一目了然。每屆秋冬,滿戴絲、瓷、茶的商船揚帆離去;或值春秋,裝運香料、藥村的海舶駛來泉州港,阿拉伯穆斯林齊聚寺內、沐浴更衣,登塔眺望,誦讀《古蘭經》,祈求並贊感萬能的阿拉賜福穆斯林船隊一路平安。寺宣禮塔初建為石砌,後圮;十六世紀初為木塔,西元一六八七年又被颶風摧塌。

奉天壇

寺門門樓後西側為奉天壇,又稱禮拜殿,占地面積約六百平方米。

殿的門楣部分,雕刻是阿拉伯文《古蘭經》。大殿四壁都是花崗岩石砌成,巨大的窗戶遍佈各牆。

大殿上面原來罩著巨大的圓頂。明.李光縉《重修清淨寺募緣疏》描述泉州清淨寺大殿:“門以南為向,堂以西為尊。疊疊重重,規制異人間之廟宇;昂昂噲噲,翬革仿天上之樓臺。”大殿圓頂在一六○七年泉州的一次八.一級大地震中坍記,迄今未能恢復,僅餘十二根石柱礎及九根殘柱。殿內的設施和圓頂遺物仍深深地埋在大殿地下,致使大殿現有地面增高了一米多。

殿西牆朝向伊斯蘭聖地麥加,牆上橫嵌長列的阿拉伯文石刻,牆中部凹入為“拜壇”,稱“米哈拉布”,習稱“壁龕”,壁龕中浮雕著阿拉伯文《古蘭經》經句,為講經之所。拜壇兩側有六個尖拱寶蓋狀石龕,亦均浮雕阿拉伯文;殿南牆長二十三米,高六米,中開八個大窗,使奉天壇更顯得開闊、雄偉。從“壁龕”(即拜壇)等建築規制看,它仍保留著伊斯蘭教徒虔誠的宗教習俗。

明善堂

由於無法複建主禮拜大殿的圓頂,西元一六○九年穆斯林在寺內增建一間小禮拜殿,即明善堂。

明善堂在奉天壇的北面,是現在講經的地方。明善堂屢建屢塌,現存建築系近代改建,是一座東西向二進三開張傳統中國民居式的磚木結構建築。

因為殿屋狹小,只能容納三十人祈禱,以致穆斯林常在露天的古大殿內舉行主瑪禮拜。伊斯蘭崇簡清淨,崇拜西天,不設偶像,遵照伊斯蘭教義,至高無上的安拉無所不在,不論在什麼位置,教徒只要面向聖地麥加克爾白的方向祈禱,都是同樣能獲得安拉的喜悅(目前,居住在泉州的穆斯林後裔有三萬多人)。泉州的阿拉伯後裔並非不懂的這一點,但是,他們卻寧願頭頂烈日,披風戴雨,為能在那千年古大殿內祈禱而感到滿足。

堂前矗立著一個精雕的宋代“出水蓮花”石香爐,原是奉天壇的舊物,後來奉天壇無法蔽風雨,教徒們便移到明善堂作禮拜,香爐也移置於此。石香爐高約一米,直徑約三十五釐米,以葉蠟石(壽山石)雕制而成。上部是一朵盛開的大蓮花,花心略為下凹,大蓮花周圍再圍繞一圈小蓮花。往下是永不凋謝而各有特色與靈氣的蓮蓬或含苞待放的花朵。其真意為“清淨”與“潔白”。蓮花雖為佛教敬仰之物,而伊斯蘭教尊而敬之,並不奇怪,因為埃及也是伊斯蘭教國家,她在五百年前就被譽為蓮花之國。

伊斯蘭教忌燒香祈禱,其如香爐兩旁大立柱上聯對所雲:“悔則淨心但頂禮而無供養,宣則同調即異齋可以合鳴。”所以它是為眾多穆斯林聚在一起舉行禮拜時,將檀香末放置在香爐頂端下凹處焚燒,藉以淨化空氣,減少或避免因人多空氣污染而影響信徒健康,頗符合伊斯蘭教徒酷愛衛生的觀念特色。

祝聖亭

寺門及露庭的東側有祝聖亭。亭壁嵌立兩塊巨碑。一方是明初翻刻元至正十年(一三五○年)三山吳鑒撰寫的《重建清淨寺碑記》;另一方是是萬曆三十七年(一六○九年)的李光縉《重修清淨寺碑記》。

尤以前者重要,它記敘了元時“泉造禮拜寺增為六、七”,說明當時的穆斯林在泉州人數眾多以及他們的宗教活動情況。碑文還記敘了“宋.紹興元年(一一三一年),有納只卜.穆茲喜魯丁自撒那威從商船來泉,創茲寺於泉州之城南”等。

附述

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建築藝術史》記載:“元代,伊斯蘭教最盛之處在沿海……綜合元碑資料,可知當時泉州至少已建有六座清真寺。”還記載泉州現有的全國最古老的清真寺“清淨寺”原名“聖友寺”,而“清淨寺”是泉州另一座被毀的清真寺名稱,後人張冠李戴,也就將錯就錯了。

該書系哲學社會科學“八五”國家重點課題,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築藝術研究所所長蕭默博士主編,其可信度不言而喻。

南門清淨寺

一九四八年,在泉州南門城基內出土一輝綠岩石刻,雙面浮雕阿拉伯文花體文,其中一面譯為:“主持建造此禮拜寺及其樓棟者,尊貴的、顯耀的……穆罕默德.本.艾比伯克爾,即號稱為哈邁勒拉……”從出土于南門牆推斷,此清淨寺寺址應該在南門附近。

碑文為阿拉伯文花體書法,與泉州元代波斯布哈拉人艾密爾.賽典赤.杜安沙碑的書法一致。艾密爾.賽典赤.杜安沙卒於元.大德六年(一三○二年)。穆罕默德建造的南門清淨寺當與杜安沙碑時間相去不遠,即十四世紀初。

該寺毀於元末兵亂。

東門外清淨寺

一九五六年,在泉州仁風門外東頭鄉掘獲一雙面阿拉伯文碑刻,其中一面陰刻六行阿拉伯文,譯為:“……這一高貴的大門,並翻新了它們……尊貴的納希德.艾斯馬爾.穆薩丁……此舉為贏得至高無上真主的喜悅和憐憫……(伊斯蘭曆)七二二年禁月十二日(西元一三二二年,元至治二年)……在真主寬恕之下的……”

該碑出土地東門外東頭鄉,為宋元時期外國人聚居之地,曾發現二十多方伊斯蘭教墓碑石和十幾座石墓蓋。伊斯蘭教徒在此建造清淨寺是可信的。

該寺到元.至治二年(一三二二年)由阿拉伯人納希德.艾斯瑪爾.穆薩丁重修。

城南清淨寺

宋.紹興元年(一一三一年),來自伊朗撒那威的納只卜.穆喜魯丁創建城南清淨寺。

津頭埔葉門清淨寺

葉門人奈納.歐姆爾於十二世紀創建塗門外津頭埔葉門清淨寺。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