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泉州 »

泉州天后宮

作者:佚名  來源: 泉州歷史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泉州天后宮

沿革與敕封

南宋.甯宗慶元二年(一一九六年)興建。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十六》引清.隆慶《泉州府志》載:“南宋.慶元二年(一一九六年),泉州浯浦海潮庵僧覺全,夢神命作宮,乃推裏人徐世昌倡建。寮當筍江巽水二流之匯,番舶客航聚集之地。時羅城尚在鎮南橋內,而是宮適臨浯浦之上,……歷代遣官齋香詣廟致祭。”天后宮歷時四年告竣。初建即以北宋.徽宗宣和四年(一一二二年)賜額“順濟”為廟名,即“濟以順風”之意。當時廟宇規模有正殿山門、兩廊、兩亭,祀媽祖莆田林氏默娘。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六.祠廟志》記載:

南宋.“紹興二十五年(一一五五年),封崇福夫人。”

南宋.“紹興二十六年(一一五六年),封靈惠。”

南宋.“(紹興)二十七年(一一五七年),封靈惠昭應。”

南宋.“淳熙十年(一一八三年),封靈惠昭應崇善福利夫人。”

南宋.“紹熙元年(一一九○年),封進爵靈惠妃。”

南宋.“慶元四年(一一九八年),封助順。”

南宋.“慶元六年(一二○○年),封護國庇民,追封一家。”

南宋.“開熙元年(一二○五年),封顯衛。”

南宋.“嘉定元年(一二○八年),封助順英烈妃。”

南宋.嘉定四年(一二一一年):天后宮開始建在鎮南門外,後城區擴大,鎮南門南移,天后宮則圈入城中。泉州南門沿江,古無橋。“舊以舟渡,南宋.嘉定四年(一二一一年)郡守鄒應龍造石橋,長一百五十餘丈,翼以扶欄。以近順濟宮,因名順濟,俗呼新橋”(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十》引《閩書》)。“順濟宮”及“順濟橋”,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處於水陸交通要道的南門。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六.祠廟志》記載:

南宋.“寶佑元年(一二五三年),封嘉應英烈”。“郡守望祭海神”原在北宋構築的法石玄武廟,寶佑元年(一二五三年)以後改在順濟宮。

南宋.“寶佑三年(一二五五年),封慈濟。”

南宋·“寶佑四年(一二五六年),封善慶。”

南宋·“開慶元年(一二五九年),封顯濟妃。”

元.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年),元廷在泉州設立行宣慰司,兼領行征南元帥府事。至元十四年,元廷在泉州設置市舶提舉司。至元十五年(一二七八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圖。據元.莊彌邵所撰鎮南門碑稱:“元世祖混一區宇,梯航萬國,此其都會。……一城要地,莫盛于南關。四海舶商,諸番琛貢,皆於是乎集。”泉州成為世界貿易港之一。

元.至元十五年(一二七八年),元政府為了發展海上貿易,下詔“制封泉州神女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元史.世祖本紀》)。媽祖成為“泉州海神”,順濟宮改稱天妃宮,列入國家祀典。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六.祠廟志》記載:

元.至元.二十六年(一二八九年),封顯佑。

元.“大德三年(一二九九年),封輔聖庇民。

元.延佑元年(一三一四年),封廣濟。

元.天曆二年(一三二九年),以怒濤拯溺,加封靈感助順福惠徽烈,賜額雲慈,譴官致祭。

明.洪武五年(一三七二年),封昭孝純正孚濟感應聖妃。”

明.洪武六年(一三七三年),譴官致祭。”

明.永樂五年(一四○七年):永樂年間,明.成祖派鄭和、張謙等屢次下西洋,是時泉州仍設市舶司(成化間才遷福州),為朝廷指定的使節出入口岸。“永樂五年,使西洋太監鄭和奏令福建守官重新拓之,而宮宇益崇”(明.萬曆《泉州府志.卷二十四.泉州媽祖廟》)。“永樂五年,以出使西洋太監鄭和奏令福建守鎮宮重新其廟。自是節遣內官及給予事中行人等官出使琉球、暹羅、爪哇、滿刺加等國,率以祈禱告祭為常”

明.永樂七年(一四○九年),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天妃。

明.“永樂十三年(一四一五年),少監張謙使渤泥(今加里曼丹島汶萊一帶),得泉州發自浯江(順濟橋一帶稱浯江),實仗神庥。歸奏於朝,鼎新之”(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十六》)。改宮號為“天妃宮”。

明.永樂十五年(一四一七年),鄭和第五次下西洋時,曾到此行香,禱告海上平安。

清.康熙十九年(一六八○年),神助提督萬正色克敵廈門,欽差禮部員外郎辛保等,齋香帛詔誥加封致祭。制曰:……特封爾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湄洲嶼志.卷二》)。

清.康熙十九年(一六八○年),平定臺灣,神湧潮濟師,勅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

清.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年),封天后”。

清.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年)八月十四日,以軍侯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奏,欽差禮部郎中雅虎等,禦書香帛,到湄廟致祭,特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天后”(《湄洲嶼志.卷二》)。後易宮名為“天后宮”。晉“天后”的時間,《清朝通典》一說是乾隆二年(一七三七年)。

清.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年):“國朝將軍施琅征海師次於此,神有助順功,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年)遣禮部郎中雅虎致祭”。泉莆的府志均附有祭文,內容完全一樣,可見雅虎之祭媽祖,湄洲宮與泉宮並祭。

清.康熙“五十九年(一七二○年),始定春秋致祭”。

清.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年),禦書匾額曰‘神昭海表’。

清.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年),賜“錫福安瀾”匾,媽祖“乃如日之中天”。

清.乾隆(一七三六~一七九五年)間,禦書匾額曰‘恬瀾’,昭貺於後殿,祀後之父母”。

清.嘉慶二十一年(一八一六年),署郡守徐汝瀾倡捐重修,撤廟口對面倚城小屋,即於其地立碑”)。徐汝瀾自撰碑記說:“嘉慶乙亥秋日……相與鳩庀材,朽者易之,缺者補之。自內至外,治以暨茨,飾以丹。而殿之在柱並易以石……是役也,經始於乙亥(一八一五年)冬至,丙子(一八一六年)仲夏告竣,計縻製錢三百餘萬。”這次是大規模的修理。

建築規制

天后宮原主體建築,位於南北中軸線上,有山門、戲臺、正殿(天后殿)、寢殿、梳妝樓(照應女神特點);軸線兩側有東西闕、東西廊、東西軒、四涼亭、兩齋館。現存正殿、寢殿、東廊、東西軒,還保存宋代構件和明清時代木構建築。

原山門與戲臺因築公路被拆毀,一九九○年三月重建。今移清代晉江縣學欞星門為山門,面闊三開間,牌樓式造型,雕花漆繪木構斗拱,青石龍柱,兩側石雕麒麟,螭虎窗,屋頂重簷四坡面,屋脊反翹瓷雕八龍二鱷,角脊作成鳳尾伸展而捲曲,線條柔和優美,整體結構華麗壯觀。戲臺連接於山門後簷,坐南朝北,木構藻井頂蓋。雕脊畫枋,小巧玲瓏,具有泉州獨特藝術風格。舊時,戲臺是天后誕辰(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升化之日(農曆九月初九),或朝祭,求願奉獻戲劇之地。

緊接山門兩側為東西厥建築,所謂“秦宮漢闕”以示天后宮之尊。建築為二層樓閣,面臨通衢,兩樓高聳,樓上分置鐘鼓,樓下塑造千里眼,順風耳二神像,威武莊嚴。

天后正殿,雖歷經滄桑,但明清木構建築至今依舊保存完好,而且保留宋代構件。

正殿占地面積六百三十五.五平方米,平面為矩形,面闊五間約二十三米,進深五間。由於殿前增增建簷廊一間,故總進深大於面闊。

正殿築於台基座,高出地面一米,採用花崗岩石砌築的須彌座,束腰處浮雕“鯉魚化龍”、雄獅、文房四寶、“八駿雲火”、仙家法器、鶴舞雲中、寶蓋蓮花等圖,為二度空間動態藝術造型、雕刻刀法熟練,生動活潑,表現其神職至高無上與教屬。

殿內木梁骨架,立於圓形花崗岩石柱,柱頂浮雕仰蓮連珠鬥。柱網甚為規整,前後六列,每列六根。惟祭壇前減去二根金柱,形成較為廣闊的祭祀空間;並將中柱後移,脊檁不是由中柱承托,而是由挑出格架科斗拱承托梁架作九架粱,建築結構比較特別,空間變化很豐富。

門窗彎枋雀替,雕花精緻細密,紋飾豐富多采既有幾何圖案,又有花卉水族,鳥獸人物,托木部位有鳳凰戲牡丹,壽梁中作如意訪心,表現女性神廟。殿內油漆用朱地畫“暖八仙”之一的鐘離及如意相間圖案,其綠地雕彩西蕃蓮及喜鵲登梅圖案,有吉祥的象徵,有的圖案作異獸,寓意“益壽”。殿內礎浮雕,更是琳琅滿目,八駿、八寶、傅古鳥龍及各種花卉,表現著水族魚龍騰空翻浪,與百花爭妍,這都是表現道教主題的圖案,以福祿壽吉祥物作襯托,呈現仙家的非凡境界。

殿中天后神像儀態端莊,兩旁列清代鸞駕;東西牆陳列閩台媽祖史跡圖片。

殿頂築九脊重簷四面落水的歇山式,上下簷間距較小,收山較大。正脊是天后殿至高點,兩端五彩瓷型雙龍戲珠,造型精美,光澤鮮豔,表現整個大脊龍的至高題材,四岔脊頭組合鳳凰圖案,對應大脊成龍鳳呈祥,背面作人物故事,配以龍鳳、麒麟,玄武、雙虎、體現了吉祥如意,慶賀長壽的象徵,為閩南建築藝術之一絕。

殿前有六根石柱,正中兩根為輝綠石透雕雲龍石柱,為清初所刻,雕工精細,形態極為生動。

東西兩廊及兩軒和寢殿,均依舊制復原修繕。

東西兩廊原置配神二十四司,現改為閩台關係史博物館陳列室。

寢殿又稱後殿,地勢比正殿高出一米多,兩側突出部位設為翼享,左右齋館。整座殿宇系明代大木構建築,屋蓋為兩坡面的懸山楔,面闊七間,三十五.一米,進深十九.八米,高八米許,木質梁架粗大古樸,大木柱置於浮雕仰蓮瓣花崗岩的圓形石礎之上,殿前簷柱保存一對十六面青石雕的元代婆羅門教寺石柱。估計是明代翻修時稱置。柱上接木柱,刻有楹聯“神功護海國,水德配乾坤”。正面懸掛明.大書法家張瑞圖(泉州人名錄.張瑞圖)書“後德配天”橫匾。

梳妝樓是天后宮建築群的重要組成部分,用女性世俗方式修建,是該建築群比較特殊的規制,後因歷史原因而被占為他用。二○○一年奠基重修。重建後的梳妝樓位於天后宮建築群的主軸線上,占地四百多平方米,面闊五間,高二層,單簷硬山頂。

正殿內陳泗東撰、林漢宗書的楹聯:

 “當神存世時,莆晉同區,迨刺桐港鼎盛,

  元廷以泉州神女封天妃,靖海平臺,升銜天后;

  茲廟臨江渚,華夷雜處,昔鎮南門未移,

  宋代建順濟廟而典祀,伏 波恬浪,垂耀典謨。”

另有其他諸聯:

清.嘉慶年間泉州知府許汝瀾:

 “德配坤維,鯨波永息;恩涵海甸,鼇殿常新。”

近代臺灣施文炳:

 “毓秀鐘靈,山擁清源江擁晉;封妃稱後,功崇順濟德崇天。”

 “晉水溯源流,泉鹿人文同一脈;湄洲傳靈跡,閩台香火並千秋。”

近代陳泗東:

 “母德參天,四表鹹欽其聖;後功配地,萬邦共祀以神。”

近代吳捷秋:

 “海上扶危救難,應群情而作聖;世間演戲酬神,逐眾願以娛人。”

近代陳垂成:

 “文陵聖地,靈根連海甸;台府封疆,夙緣共天風。”

祀典

泉州天后宮在清代,和祭孔子、關公一樣,列入祀典,泉州知府等奉旨春秋致祭。(參見《泉州民間禮俗.官方祭祀》)

道光《晉江縣誌》卷十五.祀典志載:“天上聖母之祭……每歲頒行祭費銀四兩二錢,于春秋仲月吉日致祭。帛一,白色,白瓷爵三,鍘一,簠二、簋二,籩四,豆四,羊一,豕一。行三跪九叩禮。祝文:維神菩薩化身,至聖至誠。主宰四瀆,統禦百靈,海不披波,浪靜風平,舟航穩載,悉伏慈仁。奉旨崇祀,永享嘗蒸。屆茲仲春(秋),敬薦平馨。希神庇佑,海晏河清。”

泉州天后宮從祀諸神

泉州天后宮從祀千里眼、順風耳和“二十四司”。

(一)千里眼、順風耳:

《敕封天后志.卷下》載:“(湄洲)西北方有二怪,一號順風耳,一號千里眼。出沒為崇,村民苦之,求之天后。……遂拜伏願皈正教,時後年二十三。”

楊浚《湄洲嶼志略.卷二.侍從》稱:“神年二十三,收千里眼、順風耳為將。先二神一善視,一善聽,為崇西北,民苦之,求治於神。神曰,此金水之精,乘旺所鐘,當以火土克之。乃演況施法,二神遂懼而皈依焉。”

這二尊媽祖生前所降伏之怪,或說一姓金,一姓柳。據《湄洲嶼志略.卷二》說,二神一向沒有受人世帝皇封號,雖然媽祖從宋朝起就累代受封,累至天后,千里眼、順風耳卻直到“同治八年(一八六九年)敕封金、柳二神將為將軍,即千里眼、順風耳也。”

古代科學沒有發達,氣侯變化難測。航海者求之神助,媽祖既是海神,其神力當具聽視超越凡人,沒有千里眼、順風耳這二尊神,媽祖一如失左右臂,所以這二位神抵,為全體信奉媽祖的人所共祀。不管什麼地方的媽祖廟,都從祀此二位神祗。湄洲、泉州兩個大廟當然塑其神像了。

泉州天后宮山門兩側,即塑此二神。神像巨大,塑工甚精,惜已不存。泉州及臺灣的媽祖廟中此二神之造型,皆穿彩衣,飄帶,袒胸露足。千里眼是綠面綠身,右手高舉至眉上,作遠眺狀。順風耳則赤面紅身,以左身食指指著耳朵,表示善於聽察。二神皆威武而不獰惡。

(二)二十四司:

泉州天后宮規模巨大,在山門至大殿兩邊,塑有東廊十二司、西廊十二司,合稱二十四司。據臺灣王和聲《月是故鄉明》一書憶泉州:“天后宮雙邊兩廊各司,都塑有神像。”

泉州閩台關係史博物館編印的《泉州天后宮簡介》第七項,對該廟的東、西廊二十四司的神祗加以說明:“廿四司乃天后輔神,各司神職說明如下:北斗星君,司航海方向;雷聲普化天尊,司風雷電;水德星君,司天下水的調節;四海龍王,司江河湖海之潮(其中的水族繁殖,直接由媽祖統轄);五顯靈官大帝,司天廷;文昌帝君,司文運;哪吒太子,司青少年成長,風火旺盛;七娘夫人,司少年兒童成長;臨水夫人,司嬰幼哺育,產女安康;文武尊王,司忠義;福德正神,司財運及地方安寧;元帥王府,司代天巡狩,查察人間善惡,有紀王府、朱王府、池王府、溫王府、吳王府、田元帥、邢元帥、李元帥、範元帥、康王府、陳武王。”

北斗星君

北斗星君是全國道教普遍信奉的,北斗在天象上是指引方向的,在道教信仰則是“南斗主生,北斗主死”,帶有死神之意。

把死神歸於媽祖管轄之下,希翼海上航行更有保障。

雷聲普化天尊

雷聲普化天尊(俗稱“雷公”)也是全國道教普遍信奉的,所謂雷部之神。唐.馮贄《雲仙雜記》說:“雷日天鼓,神曰雷公。”

對雷神之祭祀,《前漢書.郊祀志》說,平帝元始五年(西元五年)分雷公風伯廟于東郊,可知我國崇祀雷神早在道教創設之前。

雷和航海有關,千年之後,泉州把雷神編入媽祖統管下的一司。

水德星君

水德星君亦為道教神祗之一,泉州崇陽門城樓(俗稱南鼓樓)早就供奉此神。

舊時每年冬季為防火災,泉州民家門上都貼有綠色刻有水德星君神象的符,以鎮壓火災。

四海龍王

四海龍王也是全國普遍信奉的水神。

泉州道教廟觀玄妙觀(俗稱天公觀)雖供奉玉皇上帝,也塑有四海龍王神象。未知何時也把他列為天后的廿四司之一。

五靈顯官大帝

五靈顯官大帝是全國道觀都供奉之神,也是道教護法神三十六帥之首,是監壇神、靈官及仙官。

泉州西街有五顯靈官專廟,其地名即五顯鋪。這神祗也列入天后的廿四司。

文昌帝君

即潼梓帝君。泉州有專廟在玉犀巷鎮雅宮,是讀書人敬拜的神祗,居然也列入天后的廿四司。

哪吒太子

即《封神榜》所傳的托塔天王李靖之子,足踹風火輪,可浮行于水上,並有兄弟金吒、木吒。哪吒居第三,也稱三太子。

泉州民間普遍信奉,塑象供祀。農曆四月初八日俗稱“太子生日”,是日最怕下雨,雨則龍眼花被損,龍眼失收。太子未有專廟,相當一部分廟宇附祀之。釋迦牟尼是印度的太子,與哪吒不同,但民間卻將兩個太子混糊了,四月初八是釋迦生日。九月九日才是哪吒太子生日。

七娘夫人

俗稱七娘媽,即織女也。俗傳農曆七月初七是其生日,泉州家家戶戶以紙糊“七娘亭”、“七娘轎”,焚以送神。生子必令其為七娘媽的契子(義子),以保茁壯成長,謂之“新契”;到十六歲則“洗契”,即解除義子的契約。

臨水夫人

或稱“順天聖母”,泉州俗稱“奇仕媽”,城內奇仕巷有專廟。

此神名陳靖姑,福州府羅源縣下渡人,生於唐.大曆二年(七六七年),死於貞元七年(七九一年),年廿四歲,是福建僅次於媽祖的一位著名地方女神祗,專保婦孺生育平安。宋.淳祐間敕封“崇福昭惠慈濟夫人”,後加封“天仙聖母表靈普化碧霞元君”,清.鹹豐年間應閩人林天齡奏請,晉封“順天聖母”。傳說此神在古田臨水鄉顯聖斬白蛇,其地建有“臨水宮”。

泉州的臨水夫人逢其農曆十月十五日誕辰之日,數年必一次到“古田謁祖”,盛況空前。

文武尊王

即唐代安史之亂守睢陽犧牲的張巡與許遠。這兩尊神祗泉州到處供奉,其廟甚多,臺灣亦有,別處罕見。莆田亦少見。

乾隆《泉州府志.卷十六》載:“睢陽廟在城西南得勝鋪,祀唐·張巡。”“按睢陽廟郡中多有與許遠同祀,為雙忠者。有與漢.關羽、宋·文天祥並祀為三忠者。”“忠義廟在府治東鳳山麓。宋·紹興間宗室趙汝錫建。舊祀漢.關公羽、唐·張公巡、許公遠。”

福德正神

即“土地公”,到處皆有。

元帥王府

這是泉州府沿海縣份,特別是晉江縣普遍供奉之神,最能代表泉州民間信仰的特點。山區如永春、安溪、德化則沒有奉祀,莆田、漳州都沒有供祀。每個王爺都稱“代天巡狩”,威嚴極大,皆可扶乩跳神,神靈顯赫。

溫元帥:

是道教監壇之神,道士演法之法壇必設王、馬、溫、趙四元帥。全國道觀皆有。

田元帥:

或稱田都元帥,或稱“相公爺”,泉州人普遍信奉,各廟大多奉有此神。在泉州則成為專職戲神,凡傀儡,梨園諸戲班必供奉之。每次酬神演戲,必先以傀儡開場,方可作法事。而開場必先以田元帥上場(俗稱“踏棚”),以便鎮邪。

陳武王:

未知何神,疑為陳洪進。乾隆《泉州府志.卷十六.南安》:“陳節度使廟在大小潘山。祀宋岐國公洪進。”陳洪進五代時割據泉、漳二州,他納漳、泉之地給宋太祖,使閩南免於戰爭,二州之人皆崇祀之。

李、池、吳、朱、範,合稱“五王府”;或朱、池、李,合稱“三千歲”:

泉州及臺灣都有供奉。晉江祥芝、同安馬巷、泉州彩華都有單獨的池王府廟。

泉州各王府廟年代無可考。在臺灣南鯤的五府千歲廟,據載建於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二年),是泉州人隨鄭成功渡台帶過去的,可知泉州的“王爺”信仰,在明朝已極普遍。

據王人瑞著《臺灣廟神榜》考證:“代天府供奉的五府千歲,原系道教,在唐朝時代本是關中一帶人民所奉祀。迨及唐末藩鎮割據,再經五代紛擾,烽火連年,民不聊生,中原一帶人民紛紛播遷。基於固有的崇拜,神亦隨人口而遷移了。到了宋室南渡,大量人口擁入閩、粵,流寓福建的先民,在晉江修建五王廟。神靈顯赫,香火鼎盛。直到明思宗甲申之亂之後,鄭成功將以臺灣為抗清複明基地,閩、粵人民大量遷移臺灣,神明……作移民世界的開路神。”

《臺灣廟神榜》還說:“大王李府千歲名大亮,二王池府千歲名夢彪,三王吳府千歲名孝寬,四王朱府千歲名叔裕,五王範府千歲名承業。”五人都是唐初時人,“貞觀年代,李公大亮先後出任交州都督。……貞觀十七年(六四三年),唐太宗禦駕親征高麗,旨召李公大亮與宰相房玄齡為京師留守。池公夢彪授宣威將軍,累擢定襄都督。吳公孝寬為壯武將軍,累遷甯朔州都督。……朱公叔裕先後出任綿州剌史,大理寺卿。范公承業除武州剌史,太原尹。……在《唐書》中,以仁忠智略、勇義孝禮諸事褒揚五府千歲。”

康王府:

即北宋初康保裔。清.俞正燮《癸已存稿.卷十四》有“康王神”一則,記康為北宋.洛陽人,官都部署,鎮守河間高陽關。咸平三年(一○○○年)契丹來犯,戰死,後人祀之。江西泰和縣東門外有康王廟,南渡後,又著靈,則宋時江西已為康王立廟。泉州舊有“康王宮”, 在妙因鋪,其神介胄赭面。

紀王府:

即漢高祖劉邦部將紀信。劉邦被項羽圍於滎陽,紀信貌與劉相似,願代主出城受降,為項羽所殺。

泉州天后宮把這些歷史上實有其人的忠臣義士列入廿四司,其意應是獎善懲惡,以此教育信徒,保庇移民。

與湄洲廟從祀諸神的比較

媽祖既成為天后,湄洲廟與泉州廟均有從祀諸神。兩廟除千里眼、順風耳等神相同之外,其他則大有差異。湄洲所從祀的泉州不祀,泉州所從祀的湄洲不祀。在湄洲廟中,晏公、嘉應嘉佑二神及水闕仙班一十八位神將皆塑象奉祀;但泉州廟則另祀二十四司。

晏公:《敕封天后志》卷下載:“時有負海怪物曰晏公,每于水中趁江豚以噓風,鼓水妖以擊浪,翻溺舟輯,深為水途大患。”經媽祖大施法力,“始懼而伏罪,後囑之曰,東溟阻險,汝今統領水闕仙班,護民危厄。由是永依法力,為部下總管。”《湄洲嶼志略.卷一》:“有晏公者,浮海為怪,神以法制之。……命為部下總管。”

嘉應、嘉佑二神及水闕仙班一十八位神將《敕封天后志.卷下.收伏二怪》條:“時有嘉應、嘉佑,或於荒丘中攝魄迷魂,或於巨浪中沉舟破艇。……並收之,列水闕仙班,共有一十八位,凡舟人值危,披發虔請求救,悉得其默佑。”《湄洲嶼志略.卷一》稱:“時有二魔,一曰嘉應,一曰嘉佑……並錄為將。”

對照湄洲的晏公、十八神將與泉州的廿四司,都同樣從祀媽祖,但差別太大,名止完全不同。

從宗教學的觀點來看:

一是湄洲之神皆為媽祖生前所收的妖魔,地區限於莆田附近;泉州之神則皆早于媽祖,相當大部分不是莆田地區的信奉神,大都史有其人,事實上是把道教中有關航海的神和泉州一帶信奉的有關海上航行、海外移民的地方的神祗及忠臣義士納入廿四司,包羅萬象,收錄全國了。

二是湄洲層次較低,湄洲諸神信仰較為原始,迷信性較強,還未衍化成一個民間信仰的系統。泉州層次較高,較為完整,帶有濃厚的泉州特點,形成了泉州海神的主從神祗系統,通通歸入媽祖派下的神系,有較強的教化性與政治性。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