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泉州 »

泉籍華僑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泉籍華僑

泉籍華僑出洋概況

唐宋元時代,泉州的海外交通發達,那時已有泉州人僑居東南亞、日本和高麗。唐代跟從鑒真東渡日本的十四位大弟子,就有一位泉州人曇靜。許多泉州海商為中外邦交作出了貢獻,如:1069年泉州海商黃真從中促進,使中斷40多年的北宋與高麗的邦交又密切起來。1167年,占城國王遣使帶乳香、象牙等,搭乘泉州綱首陳應的海船來華朝貢。明初,泉州是官方唯一允許通琉球的地方。1466年,泉州人林易庵率長子林琛引琉球入貢。

明末清初,由於資本主義的萌芽,海外私商貿易發展;泉州山多地少,以海為田;歐洲殖民者到南洋,要求與我國建立貿易關係;受鄭和下西洋的鼓勵;封建社會末期嚴酷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抗清鬥爭失敗,逃避政治迫害等原因,泉屬各縣人民紛紛出洋謀生。明末,泉州人李旦、黃程、鄭芝龍等,既是民間海上鉅賈,又是旅日大華僑。晉江安海人大多到菲律賓,出現“浮大海趨利,十家而九”的局面。

鴉片戰爭前後,歐洲殖民者“開拓”東南亞,掠奪資源,急需大量勞動力,因而開始進行掠賣化工的罪惡活動。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後,廈門辟為通商港埠,成為華工出洋的口岸。從廈門販運出國的華工,被鄙稱為“豬仔”。殖民者雇用流民充當“豬仔頭”,在泉州、漳州拐騙綁架貧民,關閉在廈門設立的德記洋行與和記洋行兩家“苦力站”。這些貧民在“苦力站”受盡慘絕人寰的虐待。他們被剝光衣服,胸部被打上或塗上C.P.S字樣,押進“浮動地獄”的船舶運往國外。日則被並肩疊膝而坐,夜則交股架足而眠,狼藉滿艙,糞尿橫流,奇臭襲人。若起疫症,則死者尤眾,往往十有三四。

殖民者的種種暴行,使華工們壓抑在心中的怒火像火山一樣地噴發出來。他們不畏強暴,揭竿而起,同殖民者進行生死的搏鬥。美國商船“羅伯特.包恩號”四百多名華工起義,就是最有影響的一例。這次起義,沉重地打擊了殖民者販賣苦力的“豬仔貿易”。

近代泉州人民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剝削,國家動亂,天災人禍,無以為計,仍然通過各種途徑出洋謀生。至今,旅居海外的泉州籍華僑、華人有六百多萬人。分佈於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越南、柬埔寨、泰國、緬甸、日本和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一百一干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九成居住在東南亞各國。

 

有關海外僑情的統計數

以下統計時間均截止1996年12月31日

截止1996年底,我市各縣(市、區)、管委會計有旅外華僑、華人六百二十三萬多人,分佈在一百二十個國家、地區,其中馬來西亞186.53萬人,菲律賓153.08萬人,印尼124.67萬人,新加坡87.6萬人,緬甸18.2萬人,泰國17.09萬人,越南9.72萬人,美國8.7萬人,加拿大3.68萬人,澳大利亞3.03萬人,日本1.11萬人,英國0.69萬人,德國0.39萬人,法國0.35萬人。柬埔寨、汶萊、巴西、阿根廷,瑞典等一百零六個國家、地區有8.5萬人。泉州籍港澳同胞有75.27萬人,其中香港69.42萬人、澳門5.85萬人。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總數達698萬多人,全市華僑、華人、港澳同胞中政治、經濟、科技和社團界重要人士有3500多人。

 

泉籍華僑對東南亞的貢獻

旅居東南亞的泉籍華僑,勇敢樸實,吃苦耐勞,與當地人民和睦相處,共同開發東南亞,促進了東南亞經濟文化的發展。

泉籍華僑到東南亞當苦力的,有工匠、種植園工人、店員、小販、商人、教員等。他們在菲律賓參加建設馬尼拉等城市。在印尼從事釀酒、採礦、采珠、燒瓦、冶鐵等艱苦勞動。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種植橡膠、胡椒、香料。特別是採礦,泉籍華僑更是充當主力。如馬來西亞的雪蘭莪、拿律的錫礦全由華工開採,達二十五萬人。

泉籍華僑在東南亞辛勤經營,發家致富後便慷慨捐獻鉅資,興辦當地文教公益慈善事業。如新加坡的永春籍華僑陳篤生捐建平民醫院,陳金聲捐建新加坡最早的自來水工程,南安籍華僑林路承建維多利亞紀念館,李光前資助南洋大學和新加坡大學等。

新航路開闢後,歐洲殖民者闖入東南亞各地,大肆搶掠屠殺。泉籍華僑和東南亞各地人民並肩抗擊殖民者,作出重大的犧牲。

1620年至1639年,西班牙殖民者屠殺數萬菲律賓泉籍華僑。泉籍華僑和印尼人民奮起反抗,聲勢浩大,席捲爪哇全島,包圍三寶壟達四個月之久。南安華僑葉蘇民父子英勇戰鬥,不屈犧牲。華僑慘遭殺害,數以萬計,“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妻哭其夫者,比戶相聞”。

1898年,在抗擊西班牙殖民者鬥爭中,泉籍華僑與菲律賓人民並肩作戰。晉江人王彬和南安人劉亨賭作出巨大的貢獻,受到菲律賓人民和華僑的敬佩。抗日戰爭期間,東南亞泉籍華僑慘死在日本鬼子屠刀下的不計其數。許多華僑發揚國際主義精神,與當地人民一道英勇作戰,給侵略者以沉重打擊,不少人還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泉籍華僑對祖國的貢獻

熱心桑梓公益事業

泉籍華僑熱愛祖國,關心家鄉,慷慨解囊創辦家鄉的文教公益慈善事業可上溯到明代後期,而至19世紀後期逐漸增多。如清末創辦的泉州塗山街的慈善機構——花橋善舉公所,長期得到東南亞泉籍僑胞的巨額捐款和藥物的接濟。著名華僑領袖陳嘉庚的女婿李光前在其家鄉南安梅山創辦“國專學村”、“國專醫院”。解放後,旅外鄉親心系桑梓故土,熱愛家鄉公益事業的優良傳統繼續發揚光大。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十年來,他們捐資興辦公益事業的熱情進一步高漲。1985年至1994年,向家鄉捐贈總額達19.4億元,涉及教育、文化、衛生、工農業及其他公益福利事業。

關心祖國的興亡安危

在歷次民主革命運動中,無數愛國華僑與祖國人民一道出錢出力,毀家紓難,英勇獻身。辛亥革命時期,不少泉籍華人在僑居地加入中國同盟會,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辛亥革命光復廈門、泉州之役,不但經費來自華僑,主要組織者和大部分領導人也是來自國外的泉籍華僑。

抗戰爆發後,東南亞泉籍愛國僑胞積極捐物捐資或返回祖國,投身於偉大的抗救亡活動。1937年,旅菲華僑社團聯合組成“菲律賓華僑援助抗敵委員會”。

1938年,陳嘉庚在新加坡成立“南洋華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繼而馬來西亞的吉隆玻、麻六甲、檳城等地也相繼成立籌賑會。不少泉籍華人在各籌賑會擔任要職,如李俊承任新加坡籌賑會第一副主席、代主席;侯西反任新加坡籌賑會總務、新加坡抗日除奸團團長;劉玉水任馬來西亞檳城籌賑會分會主席;莊明理任檳城分會副主席。與此同時,旅居國外的泉籍華僑紛紛回國,投入抗日鬥爭的行列。

1937年09月,沈爾七等人領導的“中華民族武裝自衛會菲律賓華僑救國義勇隊”,共28人,其中泉籍21人。領隊是沈爾七(晉江人),隊長是戴血民(惠安人)。1938年01月經廈門、漳州抵達龍岩白土村,編入新四軍第二支隊,易名為“菲律賓華僑回國隨軍服務團”,沈爾七任團長,戴血民任副團長。

1937年11月,菲律賓歸國華僑李子芳調任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在“皖南事變”中不幸被捕,於1942年05月在獄中被殺害。菲律賓歸僑葉飛原任閩東軍政委員會主席、閩東紅軍獨立師政治委員,1937年11月所部改為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改任團長,率部北上抗日;後任新四軍挺進隊司令、第一師第一旅旅長兼政委、蘇浙軍區副司令員。在抗日烽火中,他率部東進,血戰黃土塘,夜襲滸墅關,火燒上海虹橋機場,馳援豐塔集,進行郭村保衛戰、黃橋決戰,後又指揮東橋戰鬥,成為抗日名將。

1941年初,“新加坡華僑總工會”及“工界抗敵後援會”負責人陳青山(惠安人),與曾大樑(永春人)、劉青雲(惠安人)等人,因參加抗日活動被新加坡英國殖民當局驅逐出境,到海南島參加瓊崖縱隊。陳青山後來成為著名的華僑將領。

參加家鄉建設

明代後期,海外泉籍華僑已在安海一帶投資組織外銷商品生產。由於清初的“海禁”,華僑投資家鄉的歷史中斷。雖然光緒九年(1883年)明令廢除“海禁令”,並多次諭令護僑,但因清末政治腐敗,朝廷失信於僑,因而招商成效甚微。民國以後,泉籍華僑投資國內經濟建設,首先從與僑眷生活最密切的僑匯業開始,次為商業、房地產業、農墾業、金融業、工業、交通運輸業。

工業

1913年,菲律賓歸僑李丹臣與地方紳商謝俊英、董福禾等集資在泉州籌辦電力公司。於1916年09月正式營業,名為泉州電燈股份有限公司。

1928年,石獅永甯華僑投資創建永寧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永寧永豐麵粉有限公司。

1932年,陳清機、蔡子欽等人集資10萬,承辦泉州電力公司,為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唯一較具規模的近代工業。

30年代,泉籍華僑還興辦一些中小型工業企業,如德化瓷器改良場、南安豐州民豐染織廠、晉江東石東安布廠、泉州民生布廠、方園機械修配廠等。

據不完全統計,1985~1990年泉籍華僑、華人以外國公司、香港公司投資或與港澳同胞聯合投資的企業共有75家,其中工業60家,總投資達2億左右。

交通運輸業

泉州華僑投資興辦國內交通運輸業,始自民國初年,以汽車運輸業為主,次為海上運輸。泉州華僑最早在家鄉投資興辦的交通事業,是旅日華僑陳清機於1919年發起合辦的泉安汽車路股份有限公司,路線由安海經靈水、青陽崐向泉州延伸,全長28公里。

隨後,泉安公司又相繼增添了七條支線。以安海為中心,分別通至東石、石獅、小盈岑等地,總長109公里,投資總額113萬銀元。1956年以後,華僑對泉州交通運輸業的投資均以捐贈形式進行。

1980年以後,隨著改革政策的實施,允許華僑、港澳同胞投資交通運輸服務業。先後建立了泉州旅遊服務中心有限公司、泉州開源船務有限公司、永發計程車公司和泉州榮泉集裝箱有限公司。

農業

泉州華僑投資家鄉農業始於清末,以農墾種植業、林業為主,次為一般農業和牧、漁業。

20世紀初,印尼華僑黃奕住等人投資創辦清源種茶公司。繼而永春馬來西亞華僑邱廉耕等人創建永春大溪杉山林場。

1928年,印尼華僑李春禧創建南安雪峰茶場。

1939年,晉江菲律賓歸僑在南平創辦華僑中國林業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國幣2000萬元。

1980~1990年,旅外華僑、華人、港澳同胞先後在泉州投資791萬美元,建立12家中外合資農林牧漁業公司。

金融業

近代,泉籍華僑投資金融業,主要在廈門、上海和泉州地區。

1915年晉江旅菲華僑莊天來在泉州投資,設立聚美堂埔。此後,泉籍華僑投資舊式銀業錢莊規模較大的多設在泉州。據不完全統計,從清末至抗日戰爭前,泉州先後創辦錢莊有50多家。而上10萬元的大型錢莊就有四家。

1942年,南安新加坡華僑李光前等在永安創立集友銀行有限公司,在泉州設立支行。

商業

僑資興辦的商業有進出口、百貨、棉布、茶葉、醫藥、文化用品、糧食、生產用品、土特產、燃料十大類。

早年泉籍華僑在泉州投資較具規模的有:晉江旅菲華僑蔡汀在安海開設的聯美布莊;陳三老在華僑、僑眷中集資承辦的泉州昌隆參藥行。

1946~1949年泉籍華僑在泉州投資商業的有35家。石獅也新辦了錦華、福僑、友聯等17家。

1980~1990年,先後有華僑、港澳同胞投資的16家商業、服務業開業。

房地產業

泉籍華僑歷來有在家鄉營建樓房以耀祖榮宗的觀念。早在19世紀後期,在泉州的各主要城鎮、鄉村,已隨處可見僑建的樓房。但以出租、出售為主的房地產業,卻是清末才開始的。

1912~1929年,陳光純及其長女陳慈又先後在泉州購置大量房地產,購建房屋140多幢,大部分用於出租或借給有關機關使用,其中最具規模的是位於許厝埕的天主教堂和鋼筋水泥大樓。

1925年黃仲訓在泉州市區中山南路、中山中路、萬壽路和新門街購置房地產17處,並在新門街興建黃榮遠堂大樓兩幢。

1927~1937年,為泉籍華僑投資房地產業的興盛時期,上千戶泉籍華僑在廈門、泉州、石獅、福州四地投入上千萬銀元資金參與房地產業,其中大戶十多戶。

1946~1949年,泉籍華僑投資國內房地產,自建301座(幢),購置268座,其中出租323座(幢)。主要分佈在中山南路、中山中路、新門街一帶;其次是塗門街、聚寶街、新橋街、東街、西街、中山北路、北門街、打錫巷,泉州市區幾乎每條主要街巷都有華僑購建的房屋。

1985~1990年,泉籍華僑、華人投資房地產業的高潮迭起。投資位於城鎮或經濟發達的鄉村地帶的新建、翻建房屋,大量用作廠房或出租。有的還投資成片房地產開發。

據統計,1988~1990年,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先後在泉州新區和浮橋、安海、水頭等沿海鄉鎮建立11家成片開發的專營或兼營的房地產開發公司,合同外資總額達7646萬美元。其中海外華僑、華人投資的有三家。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