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泉州 »

泉州道教宮觀楹聯略觀

作者:何乃川 陳進國  來源:中國道教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泉州道教宮觀楹聯略觀

泉州素有“泉南佛國”之美譽,又有“閩南蓬萊”之雅稱。早在西晉太康年間(二八○~二八九),道教就在泉州府治南建置了白雲廟(後稱玄妙觀、元妙觀,現為泉州道教協會所在地),歷代興毀的道教宮觀則不盡其數。這些宮觀的文化藝術積澱甚是豐厚,楹聯就是其中頗具特色的一朵奇葩。多少文人墨客、修仙高道,撰聯或感人間正道之滄桑,或抒閑雲野鶴之情懷,或悟浩瀚寰宇之玄虛。聯之書法,真草隸篆各顯其弛斂疾緩,不必贅述。唯聯意蘊釅鬱,綿綿遠遠,讀來欲薄厚古今,別是一般滋味。刺桐道教楹聯,可興可比者眾,茲擇一二,與好道者共用。

其一:以道家和道教基本義理直接入對。此類楹聯,大凡以老子《道德經》的精華詞句及道家道教對宇宙人生的精闢見解為主題。如拜讀泉郡第一觀元妙觀楹聯,再瞻仰三清殿上的各位神仙,你若是有靈根的人,便不敢故作深沉。茲盡錄其聯:

  道通天地大,

  法貫古今長。

  元功煦化育,

  妙道寓衍生。

  玄之又玄眾妙門,

  天中有天元無極。

  無為有為包萬象,

  不二不測覆群倫。

  行道演三清妙境,

  談教開百世法門。

  中極承華化宏無外,

  無門眾妙道契上清。

  一炁化三清,玄功玄道;

  五行生萬象,至道無為。

  無上三尊,乃乾坤之主宰;

  混元一炁,為造化之根源。

  三寶至尊,統禦一元造化;

  清虛妙道,衍稱萬世玄宗。

  混沌未分,開明三境化世界;

  道生天地,增傳人間救眾靈。

  道教淵源,蘊五千年華夏文化;

  玄門奧妙,秘三洞經鳳篆龍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道無封,生地生天,化始三清一炁;

  至精有信,觀竅觀妙,曆遍萬法千門。

  混成妙覺,非有非無,太極圖中藏本相;

  元始靈機,至虛至實,鴻蒙竅裏見真空。

  炁化三清,一元三才空五行,乾坤始奠;

  道參太極,兩儀四象分八卦,混沌初開。

聯既有對宇宙之本源本體的追究,也有對人生處境的追問,堪稱是道家與道教的思想總綱。建于宋紹興年間的泉州花橋慈濟宮,主祀保生大帝吳本,其楹聯亦是省思宇宙及生命的法則:

  妙道會心,凝神入化;

  保生垂澤,亙古彌光。

  妙造自然,恒久而不已者道;

  保艾爾信,天地之大德曰生。

而位於南安水頭鎮瓊山埕美村的天心洞(又稱天香寺,祀八仙。始建于隋,為南安三大古刹之一。明道人顏子良、黃續翁等皆在此修道煉丹)之長聯,系將與道教密切相關的陰陽五行學說和八卦易理融為一體,令人感歎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動靜有常,奉其純墨,四時順宜,與氣相得,剛柔斷矣,

  不相涉入,五行守界,不妄盈縮,易行周流,屈伸反覆;

  陽以三立,陰以八通,三日震動,八日兌行,九二見龍,

  和平有明,三五德就,乾體乃成,九三夕惕,虧折神符。

(清代曾遒書)上述楹聯,雖直書理語、未存理趣,然以對仗工整、可吟可詠的楹聯形式宣講道家和道教的玄理玄智,足見陽春白雪,亦能為下里巴人所吟唱也!我們是否可說,道教在鄉土社會的興盛,跟其教義的藝術化表現是分不開的。在民間化和世俗化的歷程中,道教並不必然要尚失其事關判教的基本主張。

其二:宣揚道教尊奉的神祇的靈跡和傳說。以泉州玄天上帝(玄武、真武)廟為例。玄天上帝被尊為北方之天的鎮守神靈和南方航海守護神。《道藏.玄天上帝啟聖錄》曾詳載了他在武當山修道四十二紀,“陽以周武伐紂,平治社稷;陰以玄武收魔,間分人鬼”等聖跡。泉州的玄帝廟楹聯對此抒發甚多。如泉城區最早的真武廟(址在東海鎮法石鄉阪頭村)楹聯:

  顯發仗劍帝尊雄威英靈有應;

  驅魔除魅龜蛇法力變幻無窮。

豐澤區北峰鎮段湖村西湖宮(建于宋)楹聯:

  道本玄通,總攝雲源歸靜穆;

  魔憑武伏,還將生氣寓威嚴。

江南鎮烏石村的玉皇宮(始建於明崇禎年間)楹聯:

  于天為星辰,四海鹹知拱北;

  在地即華嶽,千秋共祝如南。

  威定虎狼都,自是君身有仙骨;

  會開龜蛇窟,翩然被發下大荒。

南安詩山鎮梧埔村的西碧岩(祀佛,兼祀玄天上帝,建於元)則以“西碧”為左右聯首,言簡意賅地道出了《道藏》有關玄帝煉丹修道、功成降魔的事蹟:

  西宿出虛,鼎煆紫霄調龍虎;

  碧空銜命,旗飛皂纛鎮龜蛇。

永春縣環城路桃源殿(始建于隋唐年間,明嘉靖元年改為玄帝行宮)的楹聯則以“真武”二字為左右聯首,將閩南的玄武民間傳說同《道藏》的玄武傳奇有機地結合起來:

  真大覺刳胃腸,南海途中解脫;

  武當山倚雲漢,北極金闕煉丹。

右聯所述,《閩雜錄》有載:“上帝公,五代時泉州人,姓張,殺豬為業,事母至孝……母死後一日,頓悔殺生過多,罪惡深重,乃走至洛陽橋畔,以屠刀剖腹,投腸肚于江中,遂成佛。後其腸化為蛇,肚化為龜,每興風作浪,竟又顯靈收之。故民間廟祀者極多,所塑金身,都穿盔甲,手執劍,一腳踏龜,一腳踏蛇,狀其降伏二妖也。”北宋時,為達至神化宋王朝及抵禦北方遼、金等的侵擾之目的,宋朝統治者對於玄武神崇奉有加,先後加封鎮天佑聖真君、佑聖真武靈應真君等封號。元代亦視真武神為蒙古王朝的守護神。明時太祖朱元璋曾在洪武三年(一三七○)“詔定嶽鎮海瀆神號”。至成祖朱棣時,為奪其侄建文帝皇位,亦神化真武,尊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建于明代的白耇廟(位於鯉城區模範巷北端)將真武神的輔政神話,直接用楹聯的形式表現出來:

  威振北闕名垂竹帛,

  德服戎羌譽滿乾坤。

  北極溫陵金樞臨禦,

  中宮上帝玉笏來朝。

至於像信奉文昌帝君、保生大帝的廟宇,其楹聯內容更是充斥著大量的神跡傳聞,不一一贅述。神靈的聖跡與傳說,本是知識精英與鄉民互動後的新生物。楹聯無疑又將聖跡與傳說精巧化、典故化了。刻在廟門柱上的楹聯在將道教信仰凝固化的同時,也以其強有力的節奏感,在傳遞著一種發自人之靈魂深處的簌音,即對生命的樸素的叩問與期待。

其三:宣揚天道承負,因果報應,懲惡揚善,警醒世人。泉州道教宮觀楹聯對於道教“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威惡”(《老子想爾注》)的宗教觀念常有深刻地體現。如泉州的東嶽行宮(位於東門外鳳山,宋紹興二十二年{一六○七}建,俗稱東嶽廟)楹聯:

  天知地知神知鬼知何謂無知,

  善報惡報遲報早報終須有報。

  六道輪回,今生作者來時受;

  兩廊地獄,活時容易死時難。

崇武東嶽廟(始建於清光緒年間)楹聯:

  殿拱森羅,失足便沉地獄;

  庵鄰恒淡,回頭即是西方。

東嶽廟主祀道教尊神東嶽大帝亦雲:“東嶽泰山君,領群神之五千九百人,主治生死,百鬼之主帥也,血食廟祀所宗者也。”為道教陰神中之至尊神。在道教中,三官大帝亦是重要神祇,按《魏書肥屠現盡吩疲》“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三官所統攝。”三官亦職司監察人間善惡生死,故泉州的三官廟楹聯,亦多宣講果報及修心等內容。如崇武鎮內的三天玄宮和三官宮(二廟皆始建成於明弘治十三年)都刻有該楹聯:

  帝德唯物,一衣一食須自念;

  神心似鏡,是正是邪有天知。

另城隍屬道教神靈體系中的地祇,為幽冥世界府、縣的地方神,能剪惡除凶,護國安邦,管領生死亡魂。故泉州眾多城隍廟楹聯,亦多有果報勸善內容。如泉州府城隍廟(始建于宋嘉熙三年)楹聯:

  冥冥曉曉天,

  是是非非地。

寥寥數語,道破玄機。還有一些城隍廟楹聯進一步強調了“誠意”、“正心”的理身之道。如安溪鳳城城隍廟(始建於後周顯德三年{九五六})楹聯:

  善惡到此難瞞,不必階前多叩首;

  瑕瑜從來了徹,豈容台下細搖唇。

石獅市城隍廟(建於清末)楹聯:

  陰陽非有兩般理,

  善惡祗憑一點心。

  利己損人休來求我,

  所行何事先去問心。

  心不善百跪百拜何益,

  意已誠一炷一杯亦香。

這類道教楹聯,對於那些功利心甚重,欲通過求神問道謀取私利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當頭棒喝。故與其說是在宣揚超自然的支配力量,不如說是借助神威以傳播基本的道德準則和倫理規範。

其四:反映儒佛道三教融合趨勢。元代釋用平所撰《純陽洞記》(純陽洞,位於閩海蓬萊第一山——泉州清源山之中峰峰巔,主祀宋裴道人,兼祀佛,始建于宋紹興年間。)曰:“天下山川岩洞之幽勝必仙佛所廬。佛或因仙而居,仙或因佛而顯,乃相與成物外之風景。”唐宋以來,儒釋道特別是釋道的融合趨勢更為自覺。仙佛合祀或三教同祀的格局已在泉州寺廟中蔚為奇觀。泉州的道教宮觀雖主祀道教的神祇及真人,但常也兼祀佛教或儒教的神靈。各宮觀楹聯自然也反映了這種融合趨勢。這類楹聯,或宣揚道教神靈度人修仙的功德亦是佛教菩提心的體現,如泉州長花橋慈濟宮楹聯:

  醫道入神,慈心即佛;

  廟崇遺愛,功滿升仙。(古楹聯)

江南玉泉宮之清代楹聯:

  凜凜乎仗劍風生,能禦大災,能捍大患;

  翩翩然脫冠箕踞,其心是佛,其跡是仙。

或記錄寺廟由道入佛、仙佛合祀的歷史事實,如南安天心洞有二楹聯,一仙一佛,別是醒目:

  天然古刹雲鎖封,別一洞天號無雙;

  心洗龍泉塵外游,人間蓬萊稱第一。

  鎖雲深處,彈指清音千偈了;

  瓊山頂上,拈花微笑一言無。

該道觀亦有沙門一音所書的一聯,雖是佛家人語,亦甚契虛靜玄遠之道機:

  天在壺中別開異境,

  心冥塵外妙得靜機。

或言三教或仙佛同源之理。如崇武三天玄宮楹聯雲:

  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恩波浩蕩;

  孔氏講仁,老氏自然,釋氏談空,諸氏道德淵深。

清源山龜山廟楹聯:

  悟清靜無為之理,

  了仙佛異派同源。(元釋用平)

三教的淵深道德,都是了為感悟宇宙和生命的本體(道),都蘊含了對人之生命的某種深度的人文關切。

其五:描述所在宮觀的地理形勝及其綺秀景色。

述地理形勝者,感慨歷史遷變、世道滄桑。如石獅永寧鎮城隍廟(始建於明代)楹聯:

  踞濱疆,背虎山,觀落霞孤鶩;

  侍衛尉,蒙鼇海,喜秋水長天。

永甯鎮石湖金釵山東嶽廟楹聯:

  寶蓋朝金釵,雙峰遙峙;

  金波映寶塔,百舸爭流。

  座臥金釵旭日輝寶塔;

  門含紫帽嵐光映平湖。

上述二廟相鄰不遠,各廟聯皆將所處背山朝海之勢描繪得活靈活現。這類性質楹聯,在泉州各道教宮觀楹聯中所占比重較大,其所著重的不是宗教的宣化,而是借助傳統的宗教藝術形式,來反映或審思社會的變遷。

借寫宮觀景致,悟道參禪,寄託閒情逸致。如清源純陽洞有清收台將軍施琅所撰的楹聯:

  海靜分明水月,

  山高咫尺神仙。

清康熙南安縣丞陳家英書的楹聯:

  松影參差山徑窈,

  仙源縹緲水雲寬。

南安天心洞楹聯:

  天環繞地幽徑曲,

  心怡回道白雲低。

  天在壺中間歲月,

  心游塵外冷煙霞。

永春留安山石玉古洞(祀奉吳真仙、孫真人、李鐵拐等)楹聯:

  洗這身,煉這身,歸後風清石洞;

  破我夢,圓我夢,悟時月上文峰。

永春東關鎮內碧村碧溪宮楹聯:

  碧水有緣皆活潑,

  溪山無處不芬芳。

此類聯寫景致,常是多虛寫而少實描,大多少理詞而多理趣,讓人感悟到道家的自然天成情趣和疏朗活潑境界。

  古事見今朝,今朝過後皆古事;

  虛華盡景境,實景瞬間盡虛華。

--(清人鄭翹松所撰永春城隍廟楹聯),讀古今宮觀楹聯,了知茫茫世界,有“是是非非地”,亦有“明明白白心”(惠安縣城隍廟楹聯,明張襄惠撰 )。

明李源詩詞:

  幾時坐得山鐘靜,

  白雲青石自對眠。

此千古人求,亦千古人棄也。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