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晉江 »

晉江滬江陳姓

作者:陳國平  來源:《深滬灣》第十一期  更新時間:2015年10月30日

說“陳”溯源誌慶典

2012-10-07

“陳”字最早見於象形字—金文,其字從阜,從木申聲。阜者土丘,本義指古之宛丘也。它反映出宛丘(今河南淮陽)古時聚集著一個原始部落群—陳氏。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陳”宛丘也。唐代林寶也在《元和姓纂》中說:“陳媯姓,亦州名,本太昊之墟,畫八卦之所也。”這裏所說的墟,即是宛丘,他把陳氏淵源上溯到七千年前,生活在這裏的一個以蛇為圖騰的原始部落—伏羲(別名太昊……)時代。傳說伏羲先後征服了該地域多個以禽獸為圖騰的其他部落,並摘取:雄鹿的角、鱷魚的頭、紅鯉的鱗、巨蜥的腳、長鬚鯨的須、猛虎、蒼鷹、白鯊等為圖騰的其他部族的局部圖案,而演化組成一個新的圖騰—龍。這個圖騰體現了中華原始部落的大聯合,說明陳氏史前血緣部族歷史悠久,是龍的傳人大家族之一員。

如果說龍的傳人是一種偏於抽象的神話,可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天水境內發現的大地灣文化遺址,卻與傳說及史記有著種種的吻合,只是因為當時還沒有文字,只經口耳相傳保留下來,但現已成為歷史痕跡的佐證。那麼,義、音、象形結合的“陳”字,則真實地描繪出“陳”的歷史淵源,高輪戰車的左邊插著迎風招展的龍旗(族徽即圖騰),栩栩如生地展現了陳氏先民的列陣遊牧、作戰的壯烈場面。故當時陳、陣寫法不分,發音同現在閩南語的陣( din)一樣。這支血緣家族,即是黃帝氏族的一個重要分支組成部分—陳鋒氏(豐、酆同音)。這就是“陳”字的始因。

黃帝(西元前2717—2599年),因發明戰車,故其居住名“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號軒轅氏。其氏族與炎帝部落三戰於阪泉,打敗炎帝后,又與蚩尤戰于涿鹿,並擒殺蚩尤。而後組成諸侯大聯盟,天下諸侯咸稱其為天子—黃帝,即為首先統一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有四妃十嬪,二十五個兒子。其中正妃螺祖生有二子,長子曰玄囂,次子曰昌意,昌意生子蟜極,娶陳鋒氏,生子嚳,《史記五帝本記》,嚳有四妃,其中次妃又是陳鋒氏,生子放勳(堯帝)。由上述可見,黃帝家族與最早見於記載的陳鋒氏家族,是兩個互通婚的雙胞族,是形成炎黃氏族部落大融合的基礎。故《史記》、《中華全史演義》均說:“早在黃帝時期,就有陳字的徽記及血緣關係。”

堯帝在位70年,把帝位禪讓給舜(西元前約2277—2178)。舜帝名重華字都君,生於姚墟,故姚姓,國號有虞,政號有虞氏,乃黃帝的九世孫,天下咸稱其為陳氏始祖。舜娶堯帝的二個女兒—娥皇、女英,並讓她們住在媯河邊,她們的子孫便以媯為姓。故《通志.氏族略》曰:“虞有二姓,曰姚,曰媯”。史稱姚、媯、陳、田、胡同宗。娥皇不育,女英生子曰均。舜帝在位三十九年,把帝位禪讓給禹。十七年後舜帝南巡時崩於蒼悟之野,葬於九疑山。舜崩後,原有部族紛紛向四方遷徙,子均先封于虞城,後轉封于商是為商均。但尚有一支虞氏居住虞城舊地,至西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

武王為褒揚天下諸侯、先賢遺民,于西元前1066年,把當時對周朝制陶技藝有重大貢獻的商均的三十三代裔孫,遏父(瘀父)的兒子媯滿(字沙湯,有虞氏),封于陳邑(今淮陽),建都宛丘,候爵。並把女兒太姬嫁給他為妻,“備三恪”奉宗虞舜的宗祀,媯滿公以陳為姓,成為陳氏得姓始祖。卒諡號胡公,故稱陳胡公或胡公滿。陳者,舊也,意即其先祖乃是本來就生活在宛丘的原始族群,陳字正是舊有族徽的闡釋。陳胡公崩後,葬于陳(今淮陽縣柳湖旁),因城壕水注侵其地,故以鐵錮之,俗稱鐵墓。

陳軫是陳胡公之裔孫,潁川郡望始祖。西元前 672年內亂,陳勵公之子陳完因怕受株連奔齊,改為田姓,其九世孫田和代齊自立,史稱田齊。西元前 221年秦滅齊,貶齊王建於共邑。其三子田軫任楚國宰相,遷至潁川,封為潁川候,恢復陳姓,即為陳軫。至唐初發展為華廈第一大姓。

東漢太丘陳寔(西元104—187年)是潁川陳氏始祖,乃陳軫十世孫,有六子,其中記、諶最賢,父子三人在當時被稱為“三君”。陳寔因品德高尚,兼資九德,為官清正,修飭德教得到人民的擁戴而不斷狀大,使潁川成為當時重要郡望,其裔陳王霸先追封其為“潁川候”。但因中原戰亂、或因從軍,族民時常南遷。陳氏入閩中、南較早,以潁川陳氏為主,大約有:西晉中原永嘉之亂,仕晉陳潤官散騎常侍渡江入閩、唐中宗期間,陳寔之裔孫陳邕官太子太傅,遭宰相排擠被謫入閩,(南院派)、唐末大批隨王審知軍隊入閩,其中以唐高宗期間,陳政率軍入閩,人數最多。(將軍派)

西元 669年(唐總章二年),歸軍將軍陳政(字一民,河南光州固始人)乃陳寔後裔。奉詔任嶺南行軍總管,與其子陳元光率府軍入閩,征剿閩粵邊陲嘯亂,故陳政為開閩陳氏始祖。儀鳳二年( 677年),陳政病逝,葬于雲霄將軍山。

開章聖王陳元光(功),字廷炬,號龍湖。奉敕代掌父業,他採用且招且戰、邊墾邊剿、恩威並施、施教化懷柔政策,拓土開疆,相繼平定三十六寨峒,使邊陲日趨穩定。垂淳二年( 686年),獲准建立漳州郡,元光被進為持節漳州諸軍事......等職。景雲二年( 711年),在出巡中聞警,率兵突擊流寇,因援兵未至,被敵將刺歿,年僅55歲,葬于大寺原, 786年移葬於今浦南鎮,石鼓山。為告慰先賢,海內外為其建廟立碑,奉祀開漳聖王數百座,至今香火不絕。一千三百多年來,漳泉文化,隨著聖王將士後裔,自閩、粵向浙,港,台乃至東南亞及歐美海外遷徙繁衍,故海外其後裔為紀念先祖是唐朝將士,自稱唐人,並把祖國稱為唐山(閩南語)。其中有早就遷徙入安南(今越南),並建立海外政權—陳朝(1228年),都升龍(今河內),傳八世的李昭皇之夫陳日升,陳姓現為越南三大姓之一。有受明太祖派往琉球的手水(1372年),並開發繁衍的陳氏先民。

江山代有才人出,叱吒風雲歷朝代。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陳氏族人隨波逐流,南遷北徙,足跡遍及五湖四海、大江南北,帝王將相、英雄人物,層出不窮,多若繁星,在神州上空,浩瀚天際,閃爍發光,使陳氏成為中華大地之巨姓望族。現總人口近八千萬,占全國人口總數約7%,名列十大姓之前第五位。

滬江潁川陳氏乃開漳聖王陳元光之裔,早在唐宋時期就進入安仁鄉,勤善裏(晉南一帶)。迨宋元鼎革之際,始入居弦歌裏滬江,繁衍成為望族。見《自述文》:“……得舊譜稿則元光在焉……十二世先時俱於顴善裏之西以居焉今春秋八十食餘矣……。余家在本裏之龍山下,……找三姓合築西埭橋以護水口剖此石而堪輿家雲是鄉當滅竄於是肇基於滬矣。”

應愷陳公,是晉邑滬江潁川陳氏肇基始祖,字善夫,號皆元,生於宋慶元年乙卯年(1195年)九月,乃陳寔裔孫。嘉祐丁酉元年(1237年),登鄉薦,淳祐醜元年(1241年),舉進士以特奏,恩授迪功郎,遷兵部侍郎,壬子癸醜年(1252年)致仕告歸,卒諡省元,號焰烈。其父伯鎮公原居霞沙(後山),公徙居爐灶,後再移居滬江。德配趙夫人(宋太宗八世孫知鬰林州趙汝佟之季女),育有四子,長子富纚公為後山堂陳氏始祖,生於嘉定癸末年,娶張教授(張彥清,紹元年進士,授光澤主簿,從師朱熹,泉州府學教授)長後女。次子富綜公移居泉州塗門街,三男富金公乃溪西堂陳氏始祖,四子富致公移居同安。(其子情況本刊第八期已述)德祐二年(1276年),宋朝臨安被元兵功陷,張世傑、陸秀夫、文天祥等大臣帶著益、衛二小皇帝南逃,五月擁七歲趙昰皇帝即位,定年號“景炎”,在行都福州登基,九月,元軍向閩粵大舉進軍,兵鋒直指榕城,福州知府不戰而降,張、陸等保護著瑞宗帝從海上逃亡泉州一帶避難,勤王水師從梅林港延至深滬灣。應愷公於是率老臣朝見,慷慨陳言:“臣子荷國厚恩,往役赴難,義不可逃(見自述文)”。乃暮年授招(時年83歲),傾資招募義勇兵,以子弟家僮組成地方精兵,增援王師抗元。

景炎二年間,應愷公開壽域於爐灶金山之麓,該地乃其恩師鑒禦史、開部尚書,端明殿學士洪天賜所贈,後來長子富纚公(後山堂陳氏始祖),三子富金公(溪西堂陳氏始祖)附葬於此。
蓋聞祖德宗功,世代相承,千技共本,滬江潁川陳氏自應愷公以來,乞今近八百年,瓜瓞綿綿,枝繁葉茂,英才薈萃,族人遍及國內外,現為深滬望族、鎮區首姓。值得一書的是,據金門“碧山史述”:後山堂陳氏五房始祖儲玨陳公之裔孫德宗陳公,仕於元,官居一品平章事,因剛直敢諫於朝罹禍,為避禍,其育有三子聞訊各自泛舟逃難。天佑忠後,次子名存仁,駕舟南逃,因遇大風漂至浯洲嶼(今金門島),就地拓基繁衍,幾百年來人才薈萃,現已成為金門巨姓望族。為紀念先祖,其宗祠堂號為“潁川衍派”,族居地乃用“後山”、“碧山”。後因“後山”與另一村名“山后”恐混淆,國民黨胡璉將軍下令把“後山”除名,但“碧山”乃沿用至今。

茲因爐灶應愷陳公先祖陵墓日久頹廢,為慎終追源,經滬江潁川陳氏宗親會決議,於2010年庚寅六月廿八日遷葬於深滬坑邊鐵罩山之麓,並擇吉於斯年十月初五辰時奉安。新建陳氏始祖陵園于二零一零年九月十三日動工,面積4.75畝,墓穴座向乙揖辛兼卯西,呈龜型狀,墓碑金字鐫著:滬江陳氏始祖,墓前方池中綠水粼粼,陽光下金光四射,角亭供立于左右,雄偉的碑坊楹聯金字行書刻著:“碑載勳員光始祖,石銘盛德耀吾宗”,乃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陳金烈先生撰著,在麗日之下光彩奪目,精工雕制的石獅雄踞兩邊。後面拜屏青石著色浮雕,應凱陳公提筆欣然自得坐於中央,雙側分立著四個兒子目光炯炯有神。上面橫額寫著“祖德宗功”,兩邊金色篆字楹聯鐫寫:“應天奕世派承潁水三千載;愷悌傅家基肇滬江第一人”。再往兩旁是:鐫于青石之上的《自述文》、《祖陵碑誌》。還有青石浮雕:介紹應凱公忠、孝、仁、義俱全,率家僮精兵攻打泉州之史跡,歷歷在目。顏厝溪水繚繞東去,整座陵園掩映於芳草萋萋綠林成蔭之中。建成後的陵園定於二零一二年六月廿七日舉行竣工祭祀大典暨第四屆理監事就職典禮。斯日彩旗飄楊,鑼鼓喧天,海內外滬江陳氏宗親歡聚於凱來大酒店。海外組團前來參加的有:以名譽團長陳培維、陳國庭、團長陳偉煌諸先生帶領的近30人的菲律賓深滬陳氏宗親回鄉謁祖懇親團;以陳金烈先生為團長、執行副團長陳志烽、副團長陳紹莊、陳文棟、秘書長陳長坪諸先生60多人的香港陳氏宗親會懇親團;以陳順德為領隊的金門碧山宗親會祭祖懇親團(系後山陳氏五房分支金門)一行34人;以陳聰明為團長的潁川金門陳氏宗親會慶賀團20人。以上懇親團的到來受到內地族人熱烈歡迎。前來參加慶典活動的還有深滬鎮區陳氏族人 300多人,福建省各鄉鎮陳氏代表及深滬鎮區各姓氏宗祠、寺廟各村居主要負責人、老友會代表。喜氣洋洋,宗情濃濃,籠罩著整個會場。特別是第八屆政協全國委員、中國僑聯常務委員、香港凡年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金烈先生的深情演講,更是搏得掌聲陣陣,把氣氛推向高潮,最後第四屆會長陳仁偉先生致謝辭,感謝海內外諸宗賢解囊捐資,並歡迎海外族人常回鄉懇親聯誼。大會在發贈紀念品的歡聲中結束。

慶典期間先後收到菲律賓、香港、金門陳氏宗親會發來賀電賀詞,還有福建省陳氏委員會、泉州晉江中華舜帝紀念堂及深滬陳氏族人:全國政協第八屆委員陳金烈、浙江省體育總局原局長陳培德、廈門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陳國猛、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福建省分行副行長陳志猛、福建師範大學組織部長陳建國、香港德泰疋頭行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紹莊等先後發來賀電賀詞。
先祖英名炳千秋,值此佳慶,謹作“泌園春.滬江潁川陳氏祖陵”以獻頌:

  鐵罩山巍,樹韻纖娑,蝶點蒲蕳。

  看祖陵雄偉,鐘靈毓秀。

  乳峰澤露,滬海鷗翩,粼月顏溪,龍泉叮曲,鵲叫虹霞蔚大觀。

  碑坊炫,地造沾天賜,迎義魂安。

  行宮詔拜皇端,鐵骨壯言風卷義幡。

  戌角弦歌裏,偏師踏浪,狂瀾能挽。

  銀鬢心丹,報國孤忠,一隅抗志,敢助危朝禦虜元。

  追先烈,勵後昆奮拔,踵武前賢。

 

附注:

1.本文參考潁川陳氏、自述文等相關歷史資料。

2.圖騰:是“totem”的釋音。是原始人群體的血緣、親屬、祖先保護神的標誌和象徵—族徽,是人類最早的文化現象。

3.弦歌裏;宋代地功能變數名稱,今深滬灣至南沙岡沿海一帶。

4.顴善裏:宋代地功能變數名稱,今社店至圍頭一帶。

5.安仁鄉:宋代地功能變數名稱,今市東南永寧、深滬和金井沿海一帶 。宋時轄仁和、勸善、弦歌……諸裏。

6.“自述文”系應凱(應愷)陳公當時出於對歷史家族負責的記述。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