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晉江 »

晉江唐至元大事記

作者:佚名  來源:《晉江縣誌》1998.03.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晉江唐至元大事記

開元六年(718)

泉州刺史馮仁智以州治無縣,奏請置縣。乃析南安縣東南地置縣,新縣地臨晉江,以江名命縣。縣治設泉州城內,州縣同治。

開元年間(713~741)

晉江縣沿海一帶民眾競率出洋,泛海經商。其中有些人留居海外,成為晉江人早期出國僑居的萌芽。

青陽有蔡氏五兄弟,開設飲食店五間以方便旅人,行客讚譽,稱“青陽蔡五店市”。青陽始有“五店市”別稱。

貞元八年(792)

潘湖(今屬池店鄉)人歐陽詹中進士第二名。為泉州中進士第一人。

貞元年間(785~805)

泉州刺史席相重教興文,使晉江文風大振,縣人以讀書為榮,遂成鄉俗。

 

五代

後樑貞明四年(918)

陳遜中高中進士第一名,為泉州第一個狀元。

後唐天成二年(927)

縣人黃仁穎中狀元。

南唐乾德十一年(963)

南唐觀察使陳洪進建陳埭。

 

北宋

開寶年間(968~975)

唐安金藏之後裔安連濟定居灣海,後易灣為安,遂稱安海,又別稱安平。

太平興國六年(981)

析縣東鄉十六裏,置惠安縣。

端拱二年(989)

晉江人曾會進士及第第二名探花,後其弟曾愈,子公度、公亮、公爽、公定均先後中進士,世稱“一門六進士”。

嘉祐年間(1056~1063)

泉州知州蔡襄為龜湖制定塘規,以利護塘。環湖萬餘畝農田得以灌溉。

嘉祐六年(1063)

曾公亮入樞密院為宰相,有“為相十年,台諫無非議”之稱。

熙甯初(1068~1070)

四縣同巡檢寨設置于永甯裏石湖村,專管晉江、南安、惠安、同安陸路地方。額管125人,乾道七年(1171)增至200人。

熙寧年間(1068~1077)

晉江知縣危雍,在三十一、二都沙塘裏築清洋陂,以灌農田。灌溉面積達上千頃,民得其利。

元祐二年(1087)

晉江縣城泉州設置市舶司,安海逐漸成為對外貿易港口,稱安海市。客舟自海到者,州遣吏榷稅於此,號石井津。

政和元年(1111)

著名政治家晉江人呂惠卿逝世。

政和三年(1113)

檀樾薛公素和僧祖慧、宗什募資興建六勝塔(又名日湖塔),通高30.06米,位於蚶江鎮石湖村東北的金釵山坳,俗稱石湖塔。

 

南宋

建炎三年(1129)

十二月,南外宗正司從江蘇鎮江移置泉州,帶來羅、絹、紗、綾等新產品,傳入織、繡、彩繪、染色、印花等技術。

建炎四年(1130)

在安海設置石井鎮,吏部郎朱松為首任鎮官。公餘常教化百姓,啟迪文風。後,其子朱熹數臨安海講學,與摯友談論經義,一時文風大振,鎮人益勤於學。有“二朱過化”之說。

紹興六年(1136)

縣人李密、李國表向知縣洪元英請求重建湮浦埭水利工程。洪元英委派僧祖派、體柔董其事,曆3年而成,增築陡門二為六陡門,並設塘司、陡首管理。

紹興八年(1138)

僧祖派始築安平石橋,未成。至紹興二十二年郡守趙令衿續建竣工,歷時14年。橋全長2255米,俗稱“五裏橋”。為中世紀世界最長的石樑橋,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

紹興二十一年(1151)

知州徐嚞以官錢撥給晉江、惠安兩署,置鹽場專賣營利,禁止民間私販。

紹興二十六年(1156)

海盜擾亂安海,鎮官方璽倡築土城,壘石為五門以禦之。安海始有城池。

紹興三十年(1160)

晉江舉子梁克家廷試第一,狀元及第。

乾道四年(1168)

知州王十朋停止食鹽官營專賣,允許鹽民販售食鹽,增加收益。

乾道七年(1171)

四月間,近千個毗舍耶(今菲律賓群島)人,從圍頭、水澳(今永寧)沿海登岸,恣行兇暴,殘殺鄉民無數。知州汪大猷遣兵圍擊,俘虜敵人400多個,餘者皆擊斃。

乾道八年(1172)

知州汪大猷在澎湖列島造屋200間,遣將兵近千人分屯,以維護泉州港的海外貿易,確保泉州、澎湖、麻逸(今菲律賓)航線的暢通。為中國政府在台澎地區正式設立戍守機構之始。是年,增設水軍,置水澳寨,官稱“永寧寨”,分兵守之,以禦海寇。

慶元五年(1199)

縣人曾從龍(原名曾一龍)廷對“獨佔天下第一之選”,高中狀元。甯宗視為無雙,御筆改賜“從龍”,寓寄君臣相得之意。

嘉定四年(1211)

知州鄒應龍,因士民之請,命通判朱在(朱熹子)于安海鎮西主持築建“石井書院”。規模相當於州縣學宮。並繪二朱(朱松、朱熹)先生畫像奉祀於尊德堂。

嘉定九年(1216)

岱山南天寺僧守靜募鐫如來、彌陀、勢至3尊佛像。佛高各6米。

嘉定年間(1208~1224)

知州真德秀于永甯石湖造軍房50所,額管325人。

嘉定十一年(1218)

在圍頭澳置寶蓋寨,從寶林移120人來此守衛,節制建平、清石諸屯。

嘉定十六年(1225)

是年會試,泉州中進士30人,其中正科23人,特奏名7人,全部晉江人。

 

至元二十四年(1287)

布金院鑄成大型銅鐘,重達1.5噸。

至元二十七年(1290)

是年前後,元政府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臺灣等島嶼,隸泉州路晉江縣。

至元二十九年(1293)

元軍從晉江縣後渚港(今屬鯉城區)開航,出征爪哇,晉江縣不少船工、水手被征入役。

天歷年間(1329前後)

縣大旱,造成米荒,道殣相望。元軍駐兵出掠鄉村。

(後)至元五年(1339)

華表山草庵(摩尼教遺址)改草構為石築,並就崖壁浮雕摩尼光佛像。

至正十四年(1354)

晉江大旱,種不入土,粒穀無收,人竟相食。

至正二十二年(1362)

泉州市舶司提舉那兀納叛據泉州,擄掠百姓,勒索財物。縣尉劉益捐家財贖出百姓甚眾。

至正年間(1341~1368)

安海東、西兩海灣圍築成埭,客舟不通,監鎮遂廢,石泉門巡檢司移於鎮廨。

 

洪武三年(1370)

夏,倭寇乘數十艘船,從蚶江登陸,在沿海一帶燒殺掠奪。

洪武二十年(1387)

政府實行防倭封海,廢澎湖巡檢司,徙其民于晉江。從此,澎湖遂為倭寇巢窟。

是年江夏侯周德興入福建,于晉江建福全所城。二十七年改永甯水寨為永甯衛,先後又建祥芝司城、深滬司城、圍頭司城,以防禦倭寇。

永樂十五年(1417)

鄭和第五次下西洋,船隊途經晉江沿海,稍事停留,許多晉江人受雇為火長、船工等,還有不少隨船隊去南洋貿易經商。

正統十三年(1448)

汀州鄧茂七農民起義軍由安溪進攻晉江,在古陵坡(今屬磁灶鎮)與泉州知府熊尚初率領的官軍遭遇,大敗官兵,活捉、處殺知府熊尚初、晉江主簿史孟常、陰陽訓術正楊士洪等人,後因官軍援兵蜂擁而至,遂引兵離去。

天順五年(1461)

晉江二十六都(今羅山沙塘)鄉民王廷慎晉京,上《浚金谿水利疏》,請求就南安金溪橋上築壩,立陡門,分安溪、永春溪流,引流灌溉晉江南岸田土。後以奉敕行勘典史賈綸離京身故,泉州地方意見亦不一,其事遂寢。

弘治八年(1495)

蓮江林孔彰、侖前吳懷荊、桐城吳則敬、玉田詹勤立及承天寺僧釋智鏡合資修葺海岸長橋。弘治十八年,橋為洪水沖決。正德二年(1507)吳懷荊與林孔彰之子林時學合力再修。

正德十二年(1517)

泉州大疫。

嘉靖三年(1524)

自八裏亭曆土岸東山、棘巷、新亭、洋阪、涵江、陳埭,海岸龜湖、塘頭,曲折40裏大路因年久失修,岸傾石墜,人馬難行,在鄉縉紳陳琛請官府出面主持整修,泉州府推官張心董其役,歷時8個多月,崎嶇泥濘之道頓成康莊。

嘉靖二十九年(1550)

晉江籍著名學者陳琛逝世。

嘉靖三十一年(1552)

三月間,日本商船數十艘,直抵圍頭、白沙等處停泊,各地商民雲集,遂成市肆。起初雙方平等交易,後日人漸見侵奪,甚而劫掠燒殺。同年,海寇攻安平,舟入水陸溪,為當地軍民所驅逐。

嘉靖三十六年(1557)

晉江知縣盧仲佃主持建築安海城。安海鄉紳柯實卿極力贊成,並帶頭自築一百丈城牆以為宣導。三十七年城落成。盧仲佃同時修葺深滬、烏潯二巡司城垣。

嘉靖三十七年(1558)

四月,倭寇400餘人從長坑頭登岸,由龜湖突至安平市,殺掠數日乃去。

五月間,倭寇侵犯深滬。

嘉靖三十八年(1559)

晉江籍著名文學家王慎中逝世。

嘉靖四十年(1561)

元月,倭寇搶劫嶼頭、沙塘、陳坑、石菌等處。分巡僉事萬民英募兵出擊,與寇大戰于石菌。官軍大敗,死者500多人。倭寇複焚掠青陽等處。

嘉靖四十一年(1562)

二月,倭寇侵犯永甯衛,城陷。大掠數日而去。

嘉靖四十二年(1563)

複設澎湖巡檢司,派兵駐守澎湖。

嘉靖四十三年(1564)

春,倭寇攻安海,攻三日不克,聞總兵戚繼光兵至,遂逃竄漳州。

隆慶四年(1570)

是年鄉試,晉江縣中試39人(本省133人),占全省中舉名額37%,占泉州府67%,其中李廷機為順天府鄉試解元。

隆慶年間(1567~1572)

呂宋(今菲律賓)開洋,募華人為市。安海商人李寓西、陳鬥岩首航呂宋貿易,獲巨利歸。安海附近一帶民眾多從而趨之,不少長期留居,有的與當地人通婚。

萬曆八年(1580)

知縣彭國光主持丈田,查出隱瞞田地1480頃。

萬曆十四年(1586)

是年會試,晉江中進士16人,占全省中額41%,占泉州府76%。其中楊道賓第二名,黃汝良會魁。

萬曆二十二年(1594)

甘薯苗由呂宋傳入,漸次成為晉江縣常年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

萬曆三十一年(1603)

西班牙殖民者在呂宋馬尼拉的澗內,先後屠殺華僑2.5萬多名。晉江籍華僑死者甚眾。

萬曆三十五年(1607)

正月,地震,門戶搖動有聲。

是年,泉州府通判署移駐安海,殷光彥為首駐安海通判。

萬曆四十七年(1619)

青陽莊際昌會試、殿試蟬聯第一。

天啟五年(1625)

縣人雲南按察司僉事龔雲致捐資修葺洑田塘。狀元莊際昌為記。

崇禎元年(1628)

鄭芝龍受撫後,在安海橋西鋪營建豪華府第。並開鑿西河溝,小船直通府第。安海即成為鄭芝龍擁兵自守的軍事據點和海上貿易基地。

崇禎初年(1628~1631)

閩南一帶大旱,鄭芝龍“招饑民數萬”移居臺灣,“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令其墾荒耕種。

崇禎三年(1630)

十月,鄭芝龍從日本接回7歲的長子鄭成功到安海,“延師授學”。

崇禎四年(1631)

晉江負郭田丁數百人,彩旗鼓吹,至史相國家“迎”鬥栳(收租量米器具)。附近農民紛紛仿效,蜂擁至田主家取鬥栳校定,因而引起南安“鬥栳”之變,一日而殺田主數人。不久,為興泉道參政曾櫻鎮壓。

崇禎十一年(1638)

從安海開往臺灣的商船共33船次,由臺灣返回安海的計17船次。

崇禎十三年(1640)

澳門商貿蕭條。鄭芝龍從廣東、澳門召回織工150人,在安海一帶安置就業。

崇禎十四年(1641)

夏,22艘鄭氏商船由安海直抵日本長崎,占本年開往日本的中國商船總數的22.68%。其中,僅六月二十六日、七月一日、七月四日3艘貨船,就運去生絲128.5萬公斤、黃生絲7775公斤,各種紡織品14.076萬匹,以及瓷器、水銀等大量商品。

崇禎十七年(1644)

晉江籍著名書法家張瑞圖逝世。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