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台同俗之風俗習慣
歲時節日
臺灣的歲時節日,具有濃厚的鄉土觀念和晉江地方特色。
春節
過春節,民間俗稱“過年”。臺灣晉江籍人過春節,與祖家人過年習俗相同。過節期間,先要大掃除(撣塵),送灶神,祭祖先,貼春聯。正月初一為開正,拜年(賀正),接著是接神,敬“天公”,鬧元宵,直到正月十五日,才算過了春節。
過年期間,有禁有忌:初一不動刀、不掃地,不食稀飯,不出粗言惡語,不說不吉利話,不損壞用具等。
兩地節日活動的口訣有同有異(括弧內為臺灣口訣):初一場(早),初二場(嬌),初三無資娘(困到飽),初四神落天(頓頓飽),初五舀肥(隔堆),初六隔堆(堆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團圓),初九天公生,初十人饗牲(有食食),十一請子婿(概概),十二返去拜(漏屎),十三食飲糜配芥菜(關帝生),十四結燈棚)月光(,十五上元暝,十六相公生(拆燈棚)。
上元
正月十五稱上元,俗稱天宮大帝生辰。夜稱元宵,城市、農村以及寺廟都掛花燈,兩岸的龍山寺尤為熱鬧。元宵夜群眾觀燈、猜燈謎,南音、清唱,吃上元丸。台南歷史上有花盛會,未婚少女故意偷折人家花枝、蔥菜,意在惹人罵(取諧音),預兆可嫁好尫(丈夫)好婿。
清明
祭祖掃墓,掃墓可以在清明節前後十日內舉行。用春餅祀祖先。晉江農村蒸麥粿(稱清明粿)。臺灣同胞返裏,總要先拜謁祖墓,表示悼念、孝思之情。並在此期間修整塋墳。
端午
即五月初五。家家戶戶插桃艾,喝雄黃酒。居民們組織抬“龍王頭”隊伍,沿街沿巷,敲鑼打鼓,唱地方俚曲“唆羅蓮”,自有一番節日盛況。還有做“香袋”,制藥茶,汲“午時水”,都是為了在這一天驅邪去汙。
七夕
這一天,以“糖粿”敬簷口媽,幼兒拜“七娘媽”做乾娘。簷前桂“七娘媽燈”,燒“七娘媽轎”,16歲的子女“洗契”,燒“七娘亭”。夜間少女排瓜果、花果“乞巧”。
中元節
俗稱“普渡”,傳說為“地官當令,普渡鬼魂”。晉江普渡,六月先豎旗(豎燈),七月按日輪普,八月再普一遍。臺灣則在七月十五。兩岸都有祭死於戰爭或災難的無主孤魂(包括祀抵抗異族而犧牲的忠義之士),稱有應公。臺灣則另有祭祀來台開發而骨埋青山的同行人,所以也叫“拜好兄弟”。還有到水邊“放水燈”(即點燈竹筏上,放河中任其飄遊),祭祀溺水者的“水普”。兩岸都處海濱江邊,渡台溺水者不少,故兩岸祭祀相同。現晉江人大都不做這一節日。
中秋
賞月,擲“狀元餅”,吃中秋餅,吃蕃薯、芋頭。以往孩子“燒塔仔”,現已不流行。
重陽
現在兩岸都不太重視。一些學校師生、文化界人士,在此佳節,偕同登高,或相聚雅會。已往有放風箏的習俗,現已日漸少見。
冬至
祭祖日,民間頗為重視。是日,搓糯米小丸子,粘大門、小門、窗戶等。還把糯米團捏成豬、狗、雞、兔等家畜家禽形狀,以祝六畜興旺。
尾牙
即一年之中最後一個土地公生日。是日,業主、商家,以菜肴敬謝土地,並酬謝其雇用夥計一年的辛勞,同時,還表示東家對夥計去留的態度,如老闆為夥計斟酒,或雞頭朝向夥計,雖表示對夥計的尊重,卻暗示辭退之意。
除夕
一年的最後一日,俗稱“年兜”。辭歲之夜,一家圍爐。是日,蒸年糕,偕“年年高”之意,還要給小孩分賞壓歲錢。
起居禮儀
晉江與臺灣的房屋建築,婚喪禮俗禁忌回避等起居禮儀,有同有異。
房屋建築
臺灣房屋住宅,因仿祖籍地的樣式,所以和晉江相同。土木匠亦多為泉州人。建築材料以土石磚木為主。有臺胞這樣說:“斑駁突兀,崢嶸嶙峋的石頭,建成石的構築。形成晉江等地的地方特色,使散居臺灣各地的祖籍晉江同胞,思及石頭城石頭建築都會魂牽夢縈。”一般房屋的格局,以三間橫排稱“三開間”,中為正廳,左右為大房。左右再各接一間便稱“五開間”。擴大而增加二進三進四進,左右再加護龍厝。屋脊中部如彎弓如馬背,脊尖飛翹如燕尾。這種形式在晉江極普遍,在臺灣卻要科舉出身或富有人家才能住這樣的房屋。晉江工匠比較精細,技術高超,所以臺灣較大的工程或著名的廟宇,都來晉江、惠安、南安一帶聘請匠師設計建築。
豪富之家住宅,比較講究。如晉江安海古代園林式住宅,很有代表性。這類型建築,表現了晉江古代建築藝術的堂皇、雄偉而又精巧、細緻的風格。隨著近、現代生活環境的改變,兩地的住宅建築發生了巨大變化。現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的高層樓房已逐漸代替傳統的園林式住宅。
婚喪禮俗
晉江文化發達,史稱“海濱鄒魯”,又多士宦望族,故禮儀多保持官禮,影響所及,民間沿襲。臺灣的晉江人,其婚喪禮儀,至今仍明顯地保留著祖籍家鄉的習俗。
婚嫁
傳統的程式:先是媒妁說親,送“生月”(即生辰八字)合婚、“相親”(男女雙方或雙方親人看望),送禮“定親”,辦盤(禮品)“定聘”,然後擇日完婚。女子出嫁前要抱著母親哭泣,表示離不開父母;登轎前要拜別祖宗,痛哭;上轎後要留下手巾(根)、扇(善);轎抬走時,封上轎條,紅燈開路,吹吹打打,謂之“紅燈四轎”、“明媒正娶”。花轎到男家,放鞭炮,敲鑼鼓。送嫁媽拿米篩或雨傘遮新娘入男家;新郎與新娘拜堂,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公婆,夫妻對拜,與親屬長輩見面,送入洞房,喝合巹酒,鬧洞房,婚後,還有女家來探紅,請女婿、會親。
現在,男女大多數自由戀愛,婚姻自主,結婚也省去這套繁瑣禮儀。
喪葬
老人病危,即從臥室移至大廳。人若死在屋外就不能移入屋內,俗雲“進屍”,犯禁。病人氣斷,即為死者洗身,換衣服,蓋面布(水被),舉哀,上水、辭生、送草、入殮(臺灣至今還有請母舅驗屍的),守靈(隆重者做功德,臺灣可雇人來哭念死者功德),出殯(台俗,如果死者是丈夫,妻子不可送上山),辭客、安葬、歸虞、安位吃“安住桌”。總的儀式隆重,講究排場。
現代晉江和臺灣都推廣火葬,程式簡化,但基本的仍按舊制。
百日娶
這是和婚喪有關的特殊禮俗,也叫“乘孝娶”。家中長輩,如祖父母或父母喪亡,按舊俗一般在守孝哀痛中是不宜嫁娶的,但由於特殊原因,如已早訂婚約,或家中乏人,或其他原因不能等到守孝三年期滿,需在百日內結婚。理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結婚求嗣,可慰死者于地下,所謂“以大孝而不避小嫌”。再者,百日期內稱“孝頭”,死者還在享生祭,事死如事生,超過百日稱“孝尾”,死者過百日即是鬼,事鬼不吉。
百日娶不必擇日,不必宴客,俗雲“腳尾直(死),免看日”。晉江、臺灣兩地,直至現代都保存這一婚俗,不過漸失本意。
舊婚俗還有童養媳婚、招贅婚、冥婚。現在前兩者已經不受歧視、不加區別,而後者也已非常少見。
禁忌回避
晉江和臺灣,生活中的禁忌和回避的習俗,至今大都仍保留著。
衣著
衣服洗幹,須折疊後才穿;不可從婦女褲裙下穿過;穿在身上的衣服不縫補;夜間衣服不晾於露天。
食物
忌食耕牛肉;小孩子不吃老母雞肉;筷子不插在飯上;吃雞翅膀或雞腳不能只吃一隻;坐船討魚,吃魚不宜翻另一面,瓢不得覆置。
住居
房屋忌沖巷;屋脊避燕脊橫對中壓;灶口不向東或向北;睡床不橫對屋樑,須與梁平行。
動物
母雞啼,斬頭插紙旗;忌出門鳥屎落身上。
婚事
議婚時忌打破器物;肖虎及寡婦禁入洞房;忌代人寫離婚書。
行為
不用寫字的紙揩屁股;屋內不張傘;交友不送手巾;醫生、藥店不說“再來坐”;不向喪家告別;吃飯的時候不要打孩子。
民間信仰
晉江人和晉江籍的臺灣人,敬天法祖的思想和信奉神祗,可以說是完全相同。晉江籍的臺灣人的信仰由晉江人傳過去,而他們的後裔有的卻表現得更加強烈。
敬天
天的具體化身就是天公、玉皇大帝,是至高無上的神。其他自然現象,也都加以神化,如日月星辰風雨雷電,都稱公稱媽,為其建壇、造廟或附祀於其他廟宇中。
法祖
敬祖宗,從始祖至近親,建族祠家廟供奉神主。
信奉神祗
臺灣的晉江人,把家鄉的保護神帶到臺灣奉敬。如道教的神仙、真人、帝后……,佛教的菩薩、觀音……,有的連寺廟的名稱也衍傳入台。如香火興盛的媽祖、關帝、保生大帝和龍山寺佛祖,也有個別神佛是從臺灣敬請入晉江的,如深滬的保生大帝,是清嘉慶間從臺灣台南縣學甲慈濟宮分靈而來的。其他神祗,還有各鄉里的“境主”、“王爺”,如章元帥、三王府、五公府、八王府、三公宮、三太子,以及城隍、龍王等等。各行各業所祀的祖師爺也基本相同,如士子祀文昌、魁星,商人祀關帝,藥鋪祀神農,木工祀魯班,等等。
臺灣奉祀的神佛,有的是大陸普遍敬奉,寺廟建于晉江,後由晉江人分靈到臺灣;有的神,原先是人,因生前有特大功德留在民間,死後即被奉為神明。現略加分述。
龍山寺觀音佛祖
由晉江安海龍山寺分靈。據載,臺灣龍山寺多至三百多所,其中以鹿港龍山寺最古老。
晉江媽祖
由泉州天后宮分靈臺灣,俗呼晉江媽或溫陵媽。臺灣最早媽祖宮是澎湖馬公島的馬祖宮,明萬曆二十年(1592)晉江漁民所建。臺灣最早官建的媽祖宮,是在清初施琅進攻安平城後,奏請改建台南明甯靖王宅為天妃宮,即台南媽祖廟。
關帝
臺灣奉祀關帝與大陸相同,作為武聖,享受禮樂祭祀。據《臺灣風物志》載,全台最古老的關帝廟中供奉的關帝是康熙八年(1669)從當時晉江縣城通淮關帝廟恭請到台南的。
保生大帝
在臺灣醫療、醫藥尚未發展時,保生大帝受到普遍敬奉。保生大帝的“醫簽”,有的是從當時的晉江縣城分靈的。晉江縣深滬鄉寶泉庵的大道公,是一百多年前深滬漁民從台南學甲慈濟宮迎奉的,這是唯一的例外。而《學甲慈濟宮巡禮》一書記載,學甲慈濟宮是康熙間從泉州府同安縣白礁宮分靈的,如今兩座廟關係十分密切。
自海峽兩岸民間通往以來,從晉江分靈到臺灣的神祗、佛祖,每逢神佛誕日,臺胞均到晉江謁拜祖廟,“進香”、“割火”。
在臺灣的高僧,有的亦來自晉江。如被尊為一代聖僧的廣欽和尚,生於惠安。四歲時賣與晉江縣李樹為養子,後出家承天寺。民國36年渡海到臺灣,住過基隆極樂寺、雪泉寺、最勝寺,臺北芝山岩、法華寺、日月洞,新店廣照寺。他創建天神寺、廣龍寺、高雄妙通寺;並首創臺灣鑿石壁雕大型佛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