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市陳氏宗祠
蘇垵陳氏宗祠
蘇垵村位於晉江市磁灶鎮,村子座落于依山傍水之梅溪西岸,美麗富饒。村中為陳姓聚居區,有一座陳氏宗祠正中而立,族望所歸。
圖片:愛水
陳氏肇族於蘇垵,約在宋朝末年。其時有泉州平海節度使陳洪進裔宗陳三郎,由泉東湖遷入蘇垵,創立家業,墾拓園址,繁衍成眾,曆元、明、清,至今傳下三十三世,村中現有人丁達三千餘眾,蔚然大族。
除了本村外,不家部分裔孫向外拓殖。十二世素翁育有五子,各分居梅溪、克灶、銀坑、碧湖、溝邊。繁衍克灶的子孫,後再移居泉州南門兜一帶,曾建有克灶街。另一支遷往平潭,衍為一脈。而分居銀坑子孫,後傳入金門島,蕃衍生息為一體,其世胃較廣。分居碧湖一支,數代後為避兵災,遷居於永春湖洋一帶。十七世傳於福清,在彼蕃息,自衍一派;十九世徙居紫帽山下落沙,後代輾轉至臺灣,披荊斬棘,繁衍成眾。清初又有一支傳入臺灣彰化縣山后腳下,肇族墾殖,蕃息一方。此外裔孫還有外遷往它省如廣東、香港、澳門等地,以及東南亞一帶。
蘇垵陳氏地靈人傑,歷代子孫人材輩出,不勝枚舉。明崇禎進士、十四世陳勉奄,曾任廣東韶州曲江司訓,後任濂州合蒲縣儒學;陳道炳、明兵部車駕司提督、驍騎將軍;清順治辛卯科進士陳采,欽點翰林院編修;乾隆王戌科進士陳善,官授福建邵武府正堂,等等。這些陳氏裔孫取得的殊榮。可為在鄉子弟樹立良好典範,激勵後代努力不輟,爭上進取。
宗祠建于明初,為十三世陳勤玉首倡修建,歷代重修情況難考,民國二年(一九一三)旅菲華僑陳培鋪曾予以重修,幾經滄桑,至一九九五年宗祠乃整體翻建,其規制不變,而建築材料則予以更新,整葺後面貌大為改善,嚴整軒敞。
宗祠建築為木石結構,前後二進,坡頂燕尾脊,面闊五間,石牆雕鏤繁富,工藝考究。屋頂木架精工鋪設,間以雕繪,典雅莊重。正廳設龕,供祀祖宗牌位,堂上高懸有“驍騎將軍”、“進士”等木匾多方,整體建築具有濃郁的閩南地方特色。世居祖地的在鄉裔孫,依然在故梓辛勤勞作,並取得很大的進步,水電、道路、文化教育事業等都有較大的發展。僑居海外的鄉親也不忘故園鄉梓情,熱心資助家鄉的經濟、文化事業,旅居馬來西亞、印尼等國的僑親,貢獻尢著。其中陳文質先生、陳寶卿女士鼓勵並帶領旅居地僑親回鄉,捐建學校、幼稚園,以及修建交通道路等。昂然挺立於村中的新式教學樓——蘇垵小學,就是僑資興建創辦的。
安海鎮後庫陳氏家廟
晉江安海的後庫有一脈陳氏居民,自始祖開基以來,世代於此棲息耕作,繁衍生息,今已是人丁興旺、花繁葉茂,已綿延數百年。其奉祀祭拜祖先功德的“陳氏宗祠”,則更是歷代香火不絕,尊崇有加。
安海後庫陳氏一脈,始自光州固始,卜居莆田、仙游,宋時,仙遊“飛錢善人”陳汝器之孫、政和二年進士、欽點狀元陳可大之次子陳仲▲自仙遊遷來,居安平鼇山境,是為後庫陳氏肇基之始祖。
陳氏自創基開業,曆世簪纓,代有人才。二世陳概,字安榮,任德化知縣;陳樞,字安發,任長樂知縣;三世陳志統,任金華知府。四世陳堯道,宋工部尚書。明代,萬曆乙丑科進士陳廷詩,官授刑部郎中;萬曆庚戌進士陳應春,官授戶部主使,雲南按察副使,有政績,“政簡刑寬”、“官清民愛”,於後世頗有口碑;天啟辛酉科武舉解元陳懋昆,任天津衛守備等等,均為家鄉父老爭光添彩,更為國家社稷做出貢獻。
祠為宋末所建,迄今已有七百餘年,歷代曾有多次修建,一九三○年時再建,今於一九九一年又予重修,雕彩繁麗,煥然一新。
圖片:愛水
祠宇軒敞,主要系木結構建築,遞人三進,占地面積近二千平方米,大門面開五間,黑柱彤門,硬山屋面,頂作燕尾脊,橙瓦綠剪邊,色彩極為絢麗。其中堂、後殿風格與大門相似,典雅莊重。令人印象最深的是正廳的細木雕刻,象垂頭柱、雀替窗櫺等,雕鏤極為精細,彩飾華麗。青石基座堅實,象徵基業穩固。此外,後殿即祀殿,設龕供祀先賢,並樹列“父子承恩”及“進士”匾等,而其中“積善飛錢”匾額,更是向後人宣示其先祖的善舉。
陳氏裔孫們沒有忘記先祖的諄諄教誨,世代勤懇勞作,至今已是人丁興旺,瓜瓞綿繩,全村人口達五千餘人。宗支蕃衍,其中不少徙居他處,泉郡的就有泉州市五堡街、安海莊頭、東石涼下、沙塘後庫、金井溜江,還有一支往廣東海豐等,有人口共二十五萬餘眾。旅居海外,主要分佈于東南來各地,以及臺灣、澳門、香港等地區,還有世界各地裔族近二萬人。
在家鄉的族親和睦相處,共同發展,經濟、文化都有了很大的進步。近來湧起的俊傑人士,據統計就有赴京勞模二人,大使級國家幹部一人,廳級幹部三人,縣處級十多人;有專家教授二人,高級工程師十多人,高級教師三十多人。近年來在離退休幹部的努力下,創辦了後庫幼稚園,成立“關心下一代”協會、老人會,經濟的發展,加上文化事業的進步,後庫村正成為安海古鎮的經濟文化中心
。
永甯陳氏宗祠:
永甯陳氏宗祠位於永甯衛城內,地處永寧街東頭。宗祠坐東朝西,“觀鼇衛背五虎",面臨金獅十八勝景,山川鐘秀,曦沐碧海鎏光,可謂風水寶地。宗祠始建於明代,曆世屢有修葺
。最近一次重建動工於一九八四年,歷時一年竣工。此次重建為旅菲族親倡議,並出钜資,海內外眾宗親積極回應,捐資,使得這座著名祠宇重現光彩。
永甯陳氏宗祠建築為磚,石,木結構,整體占地近三百平方米,祠宇面闊三間,二進中天井,前石埕,建築裝飾明清風格,祠宇內外大量採用閩南特有的石雕,木雕等工藝,並加于鑲金施漆,整座宗祠流光溢彩,典雅而富麗
。宗祠正堂設龕祀奉歷代先人神靈。
永甯陳氏溯源:
來自河南光洲固始,其先祖成庵,於南宋中葉賜進士殿授通議大夫,詹事府正詹事
,禮部侍郎,後游宦入閩至永甯,於此地山水風光,遂攜著築居於斯,肇基拓業,繁衍生息瓜瓞綿綿,成一脈永甯陳氏。成庵傳子六人:尚德,敦仁,敦義,榮公,世祿,振爵,是為六房。名房衍傳狀況:長房主要分佈於永寧;二房分三支即北斗,啟象,建元;三房有二支分永寧,福鼎沙埕敏灶;四房分佈本永甯及浯沙;五房分三支即東陳(敦洪、敦仁、敦慶),藤山,象山:六房分佈永甯(理齊,清斯,清江,萬取,瑞芝,祠前,上滴),泉州,連江(道童),廈門(潛園),石獅曾坑(永錫)安溪(清溪)等地。永甯陳氏還播衍台港澳等地區及菲律賓,美國,泰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
。現海內外人口二萬多人。
永甯陳氏至今已傳二十五世,字輩譜為(從十二世起用):銘洵楷輝墀,鐵淵植煥增,錫治材炳垣,鐘瀛桂炘培.一九八七年編續新名諱行:釗淳棟
焜基,鑠澤析煒坤,钜浩彬炯堉,鑫涵樸烻堅。
永甯陳氏歷代英才俊傑輩出,歷史上有“禮部侍郎",“翰林",“武德將軍",“武威將軍",“探花",“戶部主事",“江西巡撫",“烏廳縣正堂"“千戶總"“經選"“鄉欽大寶"“文魁"“武魁"“文林郎"等
。
永寧是著名僑鄉,永甯陳氏衍播海外族親事業有成,並積極支持家鄉建設,特別是教育方面不斷捐資助學。旅菲僑親還成立“旅菲宗親會",長期與家鄉緊密聯繫,關心家鄉公益事業
。成立於一九九六年的“陳植星,旗紅珠(伉儷)教育慈善基金會"面向永寧各姓發放了大量助學金。成立於一九九八年的“鼇城舜裔文化研究會獎學基金會"對本族優秀子弟發放獎學金
。永甯陳氏在台港澳也有大批優秀族裔,他們歷年來與家鄉聯繫密切,對桑梓各項事業關心支持。
滬江潁川陳氏宗祠
溫陵晉邑開基滬江陳氏始以有宋淳辛酉元年舉進士特奏恩授迪功郎、官司拜兵部侍郎,應愷公,迄今曆七百餘春秋,傳世逾廿代,瓜瓞綿綿,冠裳濟濟,為滬江之望旗名族,立祠最先,舊制宗廟有二。後山堂為二世祖。富麗公一脈始構於明萬曆年間。溪西堂為二世祖富全公一脈於清中葉遂成。皆座落石壁。嶺麓背山而水,鐘靈毓艉,代不乏人,簪纓炳赫,光耀閩南。然年代久遠,祠漸荒廢,修繕無繼。改革開放以來,泰迨旅菲深滬潁川陳氏宗親總會諸宗長商議重修二祠,族眾回應鵲起。
爰是共推吾宗親鳩金二百五拾萬元,獨支木石之廿二日二祠落成,堂構鼎升,箕裘晉步,大啟爾宇聿觀厥成。並於十月十一日依禮續譜,陞階袱祧,雙堂一脈共榮,列宗遠祖共用。
古塘陳氏祠堂
陳氏祠堂位於晉江市羅山鎮古塘村。始建於一九二一年,歷經風雨侵蝕,屋面倒塌。一九年乃蒙旅菲僑胞陳克祝垂愛桑梓,慷慨解囊,捐資重建,採用石木結構,大青瓦屋頂,保存原來古建築形式,祠宇全面裝修,樑柱油漆,磚石地鋪,三對石圓柱及大門配上冠頂對聯,嵌入金色字樣,格調簡樸優雅,美觀大方。熱愛家鄉的旅菲僑親陳克偉又籌款鋪石埕加兩面平光圍牆,美化周圍環境,面貌煥然一新,更加雄偉壯觀,
一九九一年旅居國外華僑及港臺同胞組團回鄉共慶祖先升階典禮,海內外親人歡聚一堂。
本祠堂初建時僅有一百多人,現已茂祥近千人,丁財兩旺,遍佈美國、菲律賓、澳大利亞、新加坡、臺灣、香港等地,人才層出不窮,榮任政界和集團公司要職,經濟繁榮,樓房林立,新居普遍,人人生活安康,豐衣足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