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市安海龍山寺
古名普現殿,又名天竺寺,俗稱觀音店。位於晉江市安海型厝村北的龍山之麓,故名龍山寺。建于隋.皇泰年間,是泉南著名的千年古刹,被列為全國重點佛教寺院之一,一九九一年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有“三絕”:千手千眼觀音、盤龍柱、鐘鼓樓的一鼓一鐘。
沿革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六十九.寺觀志.城外寺觀.安海龍山寺》載:
“安海龍山寺,在八都安平,古稱普見殿。以大榕樹雕千手眼佛祀之,座下樹根石井尚存。
【相傳東漢.高僧一粒沙雲遊到此,時已暮色,四野蒼茫,忽見前面有株樟樹,從井長出,寬數圍,高數丈,瑞光環繞,香靄氤氳,他頓然憬悟,發誓化緣,建一小庵,並將此樟樹軀幹雕刻成千手千眼觀音供奉,寺名“天竺寺”,又名“普現殿”。】
隋.皇泰年間建。
【隋.越王.楊侗.皇泰年間(六一八~六一九年)始建寺奉祀,工程持續唐初,至今圓通寶殿中梁尚有塊記載“大唐.貞觀十三年(六三九年)魯國公.程咬金知節捐捧一千兩督修”的牌匾。】
明.天啟間(一六二一~一六二七年)蘇琰(萬歷朝禦史)重修,書‘龍山寶地’,勒石山門。
國朝(清).順治一十八年(一六六一年)辛醜(舊志作丙申,非)遷界,梵宮皆燼,惟此獨存。
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年)複界。
(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年)施琅、施韜等相繼捐修,顏儀鳳記。”
清.康熙顏儀鳳記文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六十九.寺觀志.城外寺觀.安海龍山寺》收錄顏儀鳳《重修龍山寺記》,文曰:
“龍山寺,傳始于隋朝。中奉千手眼佛,閱今千餘載,廢興不知凡幾。
國朝(清).順治辛醜(順治一十八年,一六六一年)遷界,濱海梵宮,悉為灰燼,龍山寺巋然獨存。
展複後,文起施君請其伯父靖海將軍侯(施琅)捐貲庀葺,鼎建山門而棲神,故殿棟木半朽,久且就圮,非補綴可告成事也。適裏人黃君基侖、蔡君文彬、周先、施君世賜、陳君夢弼及余叔思敬、住持僧浮生,各矢願力,仍請文起施君為首,集諸同志,隨分鳩金,殿堂門廡、鐘鼓褸亭,以次具舉。又以餘力束建地藏王廟,而立高、王二公報德祠。
經始于康熙丁酉(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年)七月念四日,越明年戊戌八月竣工。縻金錢一百二十萬。此非海宇升平,民生安阜不及此。而文起施君始終倡建,與諸君趨事赴功,同心之雅,皆不可沒也。故為記之。”
規制
現存建築物為清.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年)由靖海侯施琅等捐資修葺。
寺坐北朝南,巍峨宏觀,幽深開闊。由放生池、山門、鐘鼓樓、三進殿堂、拜亭所組成。東西兩側祠廟、齋廚、禪房……鱗次櫛比,疏落有致。總占地面積四千二百五十平方米。
放生池位於寺前,與寺同建。山門兩旁華表高聳,周圍牆壁上鐫有無數浮雕,精工細琢。
鐘鼓樓在寺前左右,呈皇宮樓閣式。
三落殿堂棟宇侖奐,華麗莊嚴,重簷歇山頂上,綠瓦飛簷,曲甍如浪。
前殿(金剛殿)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前立兩石獅子,門上方懸著“一片慈雲”鎏金字的匾額,前簷石柱楹聯題雲:“現丈六身開漢代,備千百手援閩疆”。朱門兩旁牆壁,猶如石雕藝術長廊。輝綠岩牆面,透雕著精美動物花卉、二十四孝、龍紋圖案。過堂兩側浮雕著寒山、拾得大幅肖像。白色花崗岩牆裙,浮雕著龍、獅、虎、麒麟等威武神獸。這些清·道光年間(1一八二一~一八五○年)的石雕藝術,精湛細膩,生動逼真。屋脊正中雕一顆火焰寶珠,兩旁一對青龍奔向寶珠,表示雙龍搶珠,激浪霖雨,降壓火樣之意。殿內供奉四尊巨大的泥塑金剛。前殿后院兩側,長廊通連。東廊供奉伽藍主宰,龕前有“依法為家鎮安海,護持寺事守龍山”對聯。西廊供奉達摩祖師,龕前題有“密示不傳之指,元空無性之心”。
正殿(圓通寶殿)是龍山寺的中心,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通高十一.三米,面積四百九十三平方米。朱簷紅牆,飛簷重疊。寬宏高大的屋頂,交錯重疊的斗拱承托梁枋,形成下小上大的托座,狀如蓮花盛開,古樸華貴,肅穆莊嚴,飄逸著唐代建築風韻。屋脊正中雕一座五層小寶塔,一對瓷雕龍朝向寶塔,取雙龍護塔,鎮邪攝吉之意。大殿三大門並列,正中門上端懸掛“圓通寶殿”的鎏金匾額。殿前築有亭榭,叫天壇,是供進香的善男信女擺設香案的地方。殿內上方高懸明代大書法家、邑人張瑞圖題寫的額匾“通身手眼”,正中龕台內供奉著木雕千手千眼觀音。
後殿即大雄寶殿,重簷歇山式建築。殿堂龕內正中供奉著丈余金身的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
“三絕”之首——千手千眼觀音
圓通寶殿供奉的主尊千手千眼觀音,是龍山寺“三絕”之首。
此尊造像乃一粒沙高僧用大樟樹軀幹所雕。通高四.二米,寬二.五米,頭戴寶冠,冠中嵌阿彌陀佛像,周圍又雕有眾多戴花冠的小佛首,層層疊作帽狀。千手觀音面部圓潤,彎眉鳳眼,墮耳垂目,額中一目,寶相慈祥,身著天衣,足踏蓮台,雙手帶鐲,合十胸前。
最引人注目的是:觀音兩肋肩如孔雀開屏地雕著一千零八支手,每只手的掌心都精雕一隻慧眼,指掌分別執法器、書簡、鐘鼓等等,千姿百態,配置勻諧,粉飾重金,金光燦爛,千年不朽,是閩南古木雕藝術登峰造極之作。
據《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稱:觀音為利益一切眾生,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爾,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千手千眼具足。”即變現出如意寶珠、日精摩尼寶球、葡萄手、白佛手、甘露手、楊柳枝手等等,因而能為眾生“息災”、“增益”、“敬愛”、“降伏”四大好處。
《安海志》載:該寺歷經多次兵燹匪劫,皆化凶為吉。
明.嘉靖年間倭寇八次進犯安平(安海古稱),議毀寺,先後遇寺內烏蜂湧出,雷電交加,使“群寇驚俱跪叩,服罪而歸,免得焚炬。”
清.順治辛醜(一六六一),清廷為禁絕鄭成功與安海一帶人民往來,禁海遷界,“濱海梵宮灰燼,惟龍山寺巋然獨存。”因此龍山寺千手千眼觀音被譽為“鎮國佛”。
即使在“文革”時代,遠近寺廟毀之殆盡,龍山寺大部分文物乃保存完好。
“三絕”之二——盤龍柱
盤龍柱位於圓通寶殿前,呈八角形,以輝綠岩透雕,共一對,左右相峙,清.道光年間立。
兩條蟠龍繞柱俯衝而下,頭部卻昂然翻騰而上,勢若翻江倒海,神采飛揚,栩栩如生。鱗甲片片,巨爪勁銳,威武逼人。龍身周圍鐫刻仙翁、神童駕雲盤恒而上,把蟠龍襯托得碩大傳神。
更稱奇的是龍爪抓珠,一雙鱗甲相間的龍爪,聚神合拱,分別捧出同一大小石質的一罄一鼓,用細鐵條輕敲,罄顯罄音,鼓傳鼓聲,工藝高超,形象逼真,是閩南石雕藝術絕倫精品,列全國古刹中四大龍柱之一。
據說這位石雕大師,創作嚴謹,一絲不苟,終日埋頭在堅硬岩石上,精雕細琢慢磨,連鱗甲也片片舒展。由於精力過度,積勞成疾,一生僅雕龍柱兩對半,就離開人間。
“三絕”之三——鐘鼓樓的一鼓一鐘
龍山寺第三絕是金剛殿前左右側鐘鼓樓的一鼓一鐘。
大鼓即由雕刻千手千眼觀音的樟樹尾部整筒鑿空而成,直徑近一米,至今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鼓面由牛皮製成。鼓樓鐫有對聯:“暮傳百八貪癡警,鼓覺三千菩薩音。”
古鐘重千斤,用一根直徑僅有14釐米的檀香木橫架於鐘樓頂端。此檀木是早年旅外華僑專程從海外運來捐送的。古鐘造型古樸,橫腰鏤刻蒼勁有力的楷書“天竺鐘梵”四個字古樸的吉祥圖案。寺山門前石牌坊上背面也刻著“天竺鐘梵”四字。
“天竺鐘梵”是安海的八景之一,每天晨昏,照例敲鐘一百零八下,鐘聲悠揚,順風時也可傳到十幾裏外。
書法詩文
在殿堂內外,文彩獻瑞,石柱、石牆、匾額處處鐫鏨著歷代名人高僧墨寶。
殿前廣場牆上嵌著一聲“龍山寶地”巨石碑,是明.萬曆禦史蘇琰所書。
殿內有宋.理學家朱熹書的“普現殿”匾額;明.大書法家、建極殿大學士張瑞圖書的“通身手眼”巨匾;清.狀元、翰林莊俊元的楷、草、隸、篆四體楹聯;近代高僧、藝術大師弘一法師墨寶中罕見的篆書“紹隆佛禪”匾額;全國政協副主席、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書的“龍山寺”巨匾,枚不勝數。
這些書法或剛健遒勁,或古樸端莊,或氣勢磅礴,或飄逸豪放……各放異彩。
明.黃伯善《過龍山觀音寺》:
“寺對滄浯海外峰,柴門當盡閉重重。
風疏禪榻長明火,月冷江船半夜鐘。
小塊巢居分八景,上方台閣落孤松。
袈裟著盡如秋葉,佛法自生離亂容。”
注--滄浯:暗綠色的海水。禪榻:禪指有關佛教的事物,禪榻即佛寺裏的床。袈裟:梵語音譯詞,指佛教和尚、尼姑所穿的“法衣”。
香火傳爐
唐宋以來,龍山寺的香火隨著安平商賈的足跡,傳播海外,在東南亞、臺灣等地尤其突出。其中最著名的是鹿港龍山寺和臺北艋岬龍山寺。
明.永曆七年(一六五三),安海龍山寺肇善禪師在臺灣鹿港創建第一座龍山寺,寺式樣依照安海龍山寺建造,建材由晉江運去,特地聘請晉江石雕名師到臺灣雕刻一對石獅。大殿掛的張瑞圖書的“通身手眼”匾額是從安海龍山寺複製去的。建寺工程達三十多年,是臺灣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末清初,晉江沿海三次大批移民臺灣。
第一次是鄭芝龍受明招撫,平息臺灣群盜。任三省總兵大將,組織大批民眾到臺灣開發。
第二次是鄭成功率軍驅逐荷夷,收復臺灣,帶著數十萬軍民移居臺灣。
第三次是施琅平臺統一祖國,也帶數萬軍民到臺灣。
移民為祈求神明保庇平安橫渡臺灣海峽,普遍帶著龍山寺觀音菩薩的神像和香火,定居後就在當地建龍山寺,約有四百多座,其中最著名的是鹿港龍山寺和臺北艋岬龍山寺。
附文一:
安平鎮龍山寺重興碑記 〔清〕顏儀鳳
龍山寺昉自隋,奉千手眼佛祖,閱今千餘載。安平八景“天竺鐘梵”其勝也。精爽發揚,有禱輒應。凡遊人、賈客、羽士、緇流下逮村夫、牧監,過斯地莫不瞻仰讚歎!即強暴不馴之徒作奸犯科,見佛祖則頂禮懺悔恐不及。神道設教有自來矣。寺廢興不知凡幾,曆皇清順治丙申(一六五六)遷界靖海〔應為順治十八年(一六六一),編者〕,梵宮悉盡灰燼,龍山寺巋然獨存。展複後,士民歸故土。文起施先生請其伯父靖海將軍侯捐資庀葺,鼎建山門,壯其舊觀。而棲神故殿。棟木半朽蠹,久且就圮,非補綴苟完可告成事也。入斯寺者皆仰屋興嗟,謂工費浩繁,動以千余計,積毛成裘,艱於募化,重修之舉,種種心灰。適歲進士黃君基侖,蔡君文彬,施君世賜,陳君夢弼同余叔太學生思敬暨住持僧浮生,會於佛前,各矢興此義舉。乃請文起先生緣首,集諸同志隨分輸誠。有蔡君周先,欣然承佐理木料。於是卜吉興作,遠近悅來,去其舊而增其新,殿堂門廡,鐘鼓樓亭,以次俱舉。又以餘力,西建地藏王廟,東立高王二公報德祠。經始于康熙丁酉(一七一七)七月二十四日,越明年戊戌八月初三日竣工。糜金錢一百二十萬,此皆海宇升平,民生安阜,群沐皇恩,鹹歸佛力,故歡喜佈施,士女如雲,洵非佛祖之靈不及此。而文起先生始終倡建之誠,與諸君趨事赴功,同心協力之雅,皆大有功於佛門。且俾四方人士絡繹隨喜,肅其觀瞻,齊其心志,油然生其皈依樂善之良,於神道設教之意,未必無補雲。余省覲歸裏,樂觀厥成,因徇眾請而為之敘。
萬壽特恩癸巳科賜進士第內庭教習觀吏部政裏人顏儀鳳謹撰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一七一八)冬十月吉旦勒石
注:顏儀鳳,字亦允,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巳(一七一三)進士,授安平令,擢正安州牧。尤工書畫,著有《黔草集》等。
附文三:
安海龍山寺古刹考 〔清〕柯琮璜
蓋聞天下大刹有三:文殊治五台,在山西,嘉慶八年(一八○三)皇上幸五台行香;普賢治峨眉,在四川界;觀音治南海,而南海靈應尤異。竊唯觀音大士以三十二應身,現八萬四千臂目(見《周應賓梵書志》)。佛本無相,非相無以攝凡心;佛本不住,非住無以得眾生。福建晉江八都安海龍山寺,東漢時(另傳為隋開皇年間,並稱為古印度僧人而非道人,特注,下同,編者)道人一粒沙行經安海北,見大樟樹十數圍,瑞光頂現,雕千手眼觀音祀之,座下樹根石井猶存,人奉之曰:觀音佛祖。隋皇泰間(六一八)十月重興,宋朱夫子講學于安海石井書院,額曰“普現殿”,裏人榜眼石起崇匾曰“龍山古刹”,明嘉靖間倭寇八次擾安平,屢議毀寺,神顯靈異,倭退。副使柯實卿築城有序,天啟間禦史蘇琰重修,書“龍山寶地”于石。尚書黃汝良見張天師,師告曰:“汝安海觀音乃善才守爐,故香煙不斷。”
清順治十三年丙申(一六五六)四月,貝子王以海氛奉檄遷界,沿海十裏宮室寺廟,皆為灰燼,惟龍山寺巋然獨存。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甲子複界,靖海侯施琅重修,至戊戌(一七一八)裏人施韜、黃基侖、蔡文彬、顏思敬、蔡周先、施世賜、陳夢弼等鳩金擴舊增新,殿堂門廡,鐘鼓樓亭,以次俱舉,東建高王祠,西立地藏王廟,規模巨集聳,以至於今。道光二十五年(一八四五)僧然信募化重修。咸豐三年(一八五三)四月廈門攻擾兩次,土匪嘯聚安海,欲搶擾大街,皆見神光顯赫,驟然大雨淋漓,匪散遂靜。先時男女求禱,皆得平安讖,此其臨難救危之靈感也。明會元探花張瑞圖匾曰“通身手眼”,清侯爵施韜額山門曰“天竺鐘梵”(另傳書者為顏克英,編者),裏人陳夢弼有記,進士顏儀鳳撰石。咸豐四年,舉人柯琮璜有序,匾曰“鎮國佛”。此龍山寶刹之大略也,愛撮其概,俾後有所考耳。
誥授奉政大夫欽加五品升銜道光辛巳科舉人乙未大挑二等選授南安縣教諭推升泉州府教授截取知縣隨帶加二級記大功三次鼇西柯琮璜敬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