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石獅 »

石獅市唐至清大事記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石獅市唐至清大事記

開元六年(718年)

泉州刺史馮以智以州治無縣,奏請置縣,乃析南安縣東南地新置晉江縣。其時,石獅地屬晉江縣。

開元年間(713~741年)

航海家林鑾為“渡蠻舟之便”,在石湖港西南側建渡頭,後人稱之為林鑾渡。

 

北宋

嘉祐年間(1056~1063年)

泉州知州蔡襄為龜湖塘制定塘規,以利護塘,環湖萬餘畝農田得以灌溉。

熙甯初(1068~1070年)

四縣同巡檢寨設置于永甯裏石湖,專管晉江、南安、惠安、同安陸路地方事務,額管一百二十五人。

政和三年(1113年)

檀越薛公素、僧祖慧、宗什募資興建六勝塔(又稱日湖塔),位於今蚶江鎮石湖村東北的金釵山坳,俗稱“石湖塔”。

 

南宋

紹興中期(1140~1150年)

僧介殊建關鎖塔,俗稱“姑嫂塔”。

乾道七年(1171年)

四月間,近千名毗舍耶(今菲律賓群島)人,從水澳(今永寧)等處登陸,恣行兇暴,殘殺鄉民。知州汪大猷遣兵圍擊,俘敵四百余人,餘者被擊斃。

乾道八年(1172年)

設置水澳寨,駐紮水軍六十名,官稱“永寧寨”。嘉定年間(1208~1224年),知州真德秀整修,增置水軍五十名。並于石湖新造軍房五十所,額定四縣同巡檢寨兵員為三百二十五人。

景炎二年(1277年)

宋幼主避難南行,路過石獅境內海面,被元兵追擊,永甯人董義成等十人助總兵劉洙救之。元兵至石湖,焚毀石湖塔。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

劉君輔於祥芝大堡建芝山書塾,延祐元年(1314年)擴建,聘請邱葵、林興祖任教,“每歲捐粟三百石以為塾廩”,為石獅歷史上最早的私辦書塾。

至正十四年(1354年)

沙堤人董二聚眾五百餘人,自稱“元帥”,起兵反元,朝廷派軍鎮壓,董二倉促不及備,“率其眾,挈家下海而去”。

 

洪武三年(1370年)

夏,倭寇乘數十艘船,從蚶江登陸,在沿海一帶燒殺掠奪。

洪武二十年(1387年)

江夏侯周德興入福建,“抽三丁之一為沿海戍兵防倭,移置衛所當要害處”,改永寧寨為永甯衛。增設祥芝巡檢司,並造司城,週一百五十丈,高二丈,窩鋪六,有南北二門。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

泉州衛指揮僉事童鼎奉命督造永甯衛城,城周八百七十五丈,基廣一丈五尺,高二丈一尺,窩鋪三十二,門五,各建樓其上。城外濠廣一丈六尺,間砌大石,深淺不同,為東南海防重鎮。

成化年間(1465~1487年)

永甯衛知事陳用之創辦衛學,禮聘興化舉人陳愈任教。永甯“文風稍進,學者德之”。

嘉靖八年(1529年)

晉江縣令錢楩廢五通廟,創建南塘書院於龜湖象畔旁,是石獅境內最早的官辦書院。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

大侖人蔡景恩、蔡景秩、蔡周夫往呂宋(今菲律賓)謀生,是早期石獅華僑的代表人物。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蔡景秩回石獅,買地蓋屋,託付田產與宗親,“全家賴之”,是已知最早輸入石獅的僑匯。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

四月,倭寇四百餘人從長坑頭登岸,劫掠龜湖。

五月,倭寇複攻永寧,不得入而去。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二月,倭寇侵犯永甯衛城,指揮僉事王國瑞失守。城陷,倭寇大掠數日而去。三月,倭寇複來攻城。城再陷,軍民被其殺傷幾盡。為避倭亂,永甯居民紛紛外遷。其中,遷入石獅街的有何、高、尤、朱、商等姓。三月八日,港邊人佘見海,任千夫長,率兵複城,不克陣亡。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

倭寇一百餘人乘船突襲永甯,被戚家軍截殺無遺。

隆慶二年(1568年)

永甯衛鎮撫王世實隨都督俞大猷往廣東剿倭,在龍眼沙海戰役中,身先士卒,壯烈犧牲,諡“忠勇”,立“昭忠祠”于永寧祀之,墓葬于永寧北門外北山。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

塘頭人王畿中解元,是石獅境內科舉史上唯一的文解元。

萬曆三十年(1602年)

徙浯嶼水寨于石湖,把總沈有容重建寨城,週五十二丈,基廣一丈四寸,高一丈四尺,門一。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

永甯人陳有綱中武進士,殿試第三人,為石獅境內歷史上唯一的一位武探花。

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

石湖人進士郭宗磐著成《易學說海》八卷,為明代治易名著,後被收入《四庫全書》。

萬曆年間(1573~1620年)

石湖人著作家郭偉,一生共著有《百子金丹》等四十餘部,“海內家傳戶誦,珍如拱璧”。

 

順治四年(1647年)

四月,鄭成功部將林順于永寧一帶招兵,清將韓岱聞報,突襲永甯,鄉民死難者達2400餘人。尚有生逃于水關溝者,恰逢暴雨,水漲入溝,淹死者甚眾,史稱“陷城洗街”。

順治十七年(1660年)

鄭成功率大軍收復臺灣。蚶江薛祖武、沙堤董胄飛等許多石獅境內子弟兵隨軍出征,移居臺灣。

順治十八年(1661年)

春,清政府採納黃梧的“平海五策”,頒佈遷界令,俗稱“辛醜播遷”,強迫沿海居民內遷三十裏,片板不得下海,違者處死。永甯衛城被拆毀,沿海一帶夷為廢墟。

五月,鄭成功招沿海一帶不願內遷的民眾數十萬人往臺灣,許多石獅人遷往臺灣,從事農墾、商貿。

是年起,沿海百姓大量湧入石獅,施滔、蔡福全等相繼于石獅館頂一帶興建店鋪,逐漸形成街道,石獅商貿驟興。

康熙十六年(1677年)

鄭經出師閩南,派遣水師駐紮泉州沿海,八鎮陳勝分守蚶江、祥芝等處。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靖海將軍施琅率泉屬各鎮官兵攻克臺灣,清朝正式統一臺灣。是役,東埔邱天勝等石獅境內子弟兵隨軍出征。

雍正四年(1726年)

蘇祿國王巴達爾.烏德.丁一世委任龔廷彩為正使,率官員十余人到中國友好訪問,於八月二十二日抵達石湖灣。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設置石獅分縣,以晉江縣貼堂縣丞孫象治移駐石獅,代管安海,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石獅縣丞移駐安海。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秋,雷震,擊毀姑嫂塔蘆尖。十九都、二十都倡修,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落成。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秋,暴雨成災,龜湖塘岸崩毀百餘丈。鋪錦鄉黃汝濤、侄黃時芳捐白銀八百余兩重修。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正式開闢蚶江港與臺灣鹿港對渡,設海防通判廳于蚶江,“掛驗巡防,督催台運暨近轄詞訟”,欲渡台者由通判給照,禁止偷渡。

嘉慶十年(1805年)

蚶江海防通判鄭鍷建造“蚶江海防官署”,嘉慶十一年(1806年)竣工。鄭自撰碑文,樹碑於官署內,即著名的“對渡碑”。

嘉慶年間(1796~1820年)

蚶江所屬橫頂、後堡發生大規模械鬥,一夜之間,2鄉全廢,部分村民避居蚶江。

道光初年(1821~1830年)

英國鴉片走私船經常停泊梅林、大墜海面,販賣鴉片,西岑、西偏、水頭、蓮埭、岑兜、永甯、高厝等鄉深受其害。

道光十七年(1837年)

蚶江“鹿港郊”商人捐資合鑄大鐵鐘,上鑄有四十六家商號名稱,成為研究閩台關係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道光十九年(1839年)

一艘英艦到大墜洋面遊弋,被駐紮蚶江、石湖的清軍開炮擊退。

道光二十年(1840年)

英軍入侵廈門,石獅境內沿海各村舉辦團練,加緊備戰。

光緒七年(1881年)

在永寧小街設立“閩海局關”,徵收出入口稅。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

三月,四艘英艦入侵梅林海面,提督程恩高率舟師擊退之。

光緒三十年(1904年)

永寧竹篙厝鼠疫流行,居民死者甚多,餘者外逃,遂廢鄉。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

上浦旅菲華僑王則棋帶回一部摩擦電影機和幾部黑白影片,連映3天,轟動一時,開泉州地區放映黑白電影之先河。

宣統二年(1910年)

永甯旅菲華僑在董氏宗祠創辦“豢龍小學”(抗戰勝利後改為永明小學),是石獅境內最早的僑辦學校。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