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石獅 »

石獅城隍信仰及其在臺灣、東南亞的傳播

作者:石秋宏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石獅城隍信仰及其在臺灣、東南亞的傳播

一、歷史沿革

城隍信仰起源於先秦時代,《易經》、《禮記》均有記敍。最早的城隍廟為三國東吳赤烏二年(二三九)建的蕪湖城隍廟。城隍實際上可視為城市保護神,自唐以來,屢受官民重視。宋代曾任寧德主簿的陸游曾說:“城者,以保民、禁奸、通節內外,其有功於人最大,顧以非古黜其祭,豈人心所安哉?故自唐以來,郡縣皆祭城隍,至今世猶謹。”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尤其重視城隍祭祀,認為城隍不僅是城市保護神,更是監察之神。史稱“(城隍廟)制如公廨,設公案、幾案、筆硯如守令,俾之監察庶民,每歲春秋,與風雲、雷雨、山川並壇而祭”。

明代石獅乃邊陲鄉鎮,為何石獅城隍卻擁有“忠佑侯”的封號呢?原來,石獅城隍源自永寧城隍。永甯在洪武年間設置衛城,乃海防重地,規格較高(衛城指揮使為二品官階),故受敕封為“忠佑侯”。

永甯城隍為何移駕石獅呢?相傳,嘉靖四十一年(一五六二),倭寇入侵,永甯衛城失守、外出逃亡的衛城百姓陪護衛城城隍來到石獅。據清代《溫陵商氏家譜》“佛緣”記載:“先代在永寧,遭倭亂出走,曾背負永甯城隍爺,金身大如十歲孩兒,偃蹇至石獅,安之土地祠廟中。蓋暫寄居也。”相傳,至萬曆二十年(一五九二),信眾在券內(今寬仁)興建城隍廟。

而從石獅城隍廟中現存《重修鼇城遷建石獅城隍廟記》(乾隆四十三年立)的說法,現存石獅城隍廟的建築規模奠定于清康熙於末年(一六六七)。

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商璉與尤基賈描繪石獅城隍廟地圖,前往晉江縣衙控告鄉民侵佔城隍廟地基,經石獅分縣縣丞孫象治勘查定案。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商世 、世楠、世稽兄弟三人倡議重修。此後,清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以及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九三)均有海內外信眾捐資重修。

一九八九年,在政府有關部門支持下,旅外僑胞、港、澳、台同胞及國內信眾的慷慨捐款,集資三百多萬元,於一九九○年興工重修。修繕後的城隍廟保持閩南古建築風貌,金碧輝煌,巍峨壯觀,坐北朝南,占地面積五百六十平方米。廟分二進,正殿奉祀城隍,陪祀廣澤尊王、觀音等。邊殿附祀開山殿七大巡。石獅城隍廟成為閩南比較有特色、有影響的一座民間信仰廟宇。

鑒於石獅城隍廟的歷史文化價值,一九九八年二月,石獅市人民政府批准其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為城隍廟四周向外延伸十米,控制地帶為城隍廟四周向外延伸二十五米。

 

二、石獅城隍廟碑刻的歷史價值

石獅城隍廟中保存著清代乾隆、同治、光緒以及民國年間四度重修的碑記,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其中,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永甯舉人朱蓮(乾隆十七年舉人,曾任漳洲府學訓導、候選知縣)撰寫的《重修鼇城遷建石獅城隍廟記》,記載了乾隆三十一年曾一度設置分縣的重要史實,彌足珍貴。

碑記略雲:“城隍之神視官,故鄉社不立城隍廟。石獅之有城隍廟,自我永甯衛建奉衛城隍始也……乾隆乙酉,西倉分府黃諱寬公移駐石獅,朔望入廟,焚香頂禮,水旱步禱皆應,捐整廟貌,示禁肅清。厥後改授石獅分縣,歷任恪遵舊典,則城隍所憑依在官不在民矣。癸巳,弟子員商璉同尤基覃等繪原廟全圖,赴前邑侯王諱執禮公,控近居所占廟屋地基,立送分縣孫諱象治公諧勘押還。雖地基未究,而廟屋克復,蓋其神視官,官則重之,朔衛自順治辛醜遷界,而廟則于康熙丁未告成。後殿附奉舊衛各神,複界迎歸過半,故獨名為城隍廟。”

施琅統一臺灣後,清政府廢除“遷界令”,沿海居民“悉復舊業”,石獅、安海一帶航運發達,社會經濟逐漸得到恢復。據道光《晉江縣誌·公署志》記載,當時,將興化(今莆田)同知移到泉州,改稱為“西倉同知”,在安海石井書院西邊原通判廳設官署。“兼管石獅、安海”。雍正七年(一七二九),按舊制仍以泉州通判駐安海,西倉同知移到泉州城內(今鯉城)晉江縣衙東側,仍管理石獅一帶事務。乾隆七年(一七四二),“起蓋西倉同知衙署,買民田作地基”。二十六年(一七六一),陽湖人進士黃寬到任。三十年(一七六五),移駐石獅。這就是朱蓮碑文中說的“乾隆乙酉,西倉分府黃諱寬公移駐石獅,朔望入廟,焚香頂禮,水旱步禱皆應”一事。現城隍廟中尚保存黃寬當年敬獻的石雕“萬年爐”。三十一年(一七六六),隨著泉、台經貿交流的發展,臺灣鹿港興起,遂移西倉同知於彰化。此時,原駐安海的泉州通判也移駐同安。

於是,為了加強對石獅、安海一帶的行政管理,乾隆三十一年(一七六六),設立“石獅分縣”,“始以晉江貼堂縣丞移駐石獅,帶管安海”。據道光辛巳科(一八二一)舉人、安海柯棕璜《安平鎮文官公廨》一文記載:“晉江貼堂縣丞移駐石獅街,頒石獅縣丞關防,管理石獅、安平一帶地方賭博、私宰、鬥毆及民間雀角等事,其命、盜案件及事情重大者,仍由縣辦理。”另據道光《晉江縣誌·職官志》記載,第一任石獅縣丞是休寧人、監生孫象治。這就是朱蓮碑文中說的“厥後,改授石獅分縣,歷任恪尊舊典”一事。

朱蓮關於石獅分縣的敍述在《大清歷朝實錄》“乾隆三十一年”條目中得到確證。是年,閩浙總督蘇昌為分縣的設置上奏,吏部覆議後,乾隆皇帝御批“均應如所請,從之”。茲引錄實錄資料佐證:“乾隆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吏部等部議覆:閩浙總督蘇昌奏稱,臺灣熟番戶口眾多,應將淡水、彰化、諸羅一廳二縣所屬番社,設立理番同知一員,凡有民番交涉事件,悉歸該同知管理。查內地泉州府西倉同知,地方綏靖無事,請裁,改為臺灣府理番同知;其西倉一帶地方,有晉江縣貼堂縣丞,與知縣同城,並無專管之事,應將該縣丞移駐同知現駐之石獅街,就近管理……養廉役食照舊,惟於該縣額設民壯,酌撥十名,即居現有同知舊署,並鑄給晉江縣分駐石獅縣丞關防。均應如所請。從之。”

石獅分縣設立後,未建官署,只是暫用舊西倉同知署址。於是,乾隆三十五年(一七七○),閩浙總督行文,將石獅分縣移到安海舊通判署辦公,縣丞仍由孫象治連任。石獅一帶的事務,按舊制,呈報晉江知縣後,由分縣直接處理。這就是朱蓮碑文中說明的“癸巳,弟子員商璉同尤基覃等繪原廟全圖,赴前邑侯王諱執禮公,控近居所占廟屋地基,立送分縣孫諱象治公,諧勘押還”一事。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石獅縣丞孫象治升任泉州府經歷司經歷。

 

三、石獅城隍信仰在臺灣的傳播

乾隆初年(一七三六~一七五四),永甯、石獅移民大量前往鹿港謀生,將祖籍地城隍信仰傳入,在鹿港不見天街(今中山街)興建“鼇亭宮”(即鹿港城隍廟),並陸續傳播到台南。台中、嘉義等地,深受信眾尊敬。

光緒年間(一八七五~一九○八),石獅王年以先生把城隍香火帶到台南,其後裔將祖宅改建成“忠澤堂”,供奉石獅城隍。以後,又陸續分靈到臺北、台中、彰化等地。

日據時期,中華傳統文化倍受日本殖民統治的嚴酷摧殘。當時鹿港盛況不再,街道冷清。殖民當局仍然藉口改善交通,拆毀三山國王廟。一九三四年,推行“市街改正”方案,拆除不見天街,鹿港城隍廟三川殿(拜亭門)、拜殿及左右廂房被推倒,大量文物流失。但是,鹿港城隍廟的管理人員及四方善信依然不定期到城隍廟朝拜。一九三六年,鹿港城隍廟信眾冒著風險組團,前來石獅城隍廟進香謁祖。當年進香團使用過“香龕”至今仍保留在鹿港城隍廟,成為這段歷史的見證。

石獅城隍廟重建以來,臺灣城隍信徒先後二十余次組團來石獅祖廟拜祖進香。特別是台南、高雄、彰化、台中等地的臺胞幾乎每年都組團到石獅祖廟參訪、謁祖。石獅城隍廟管委會也應邀於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七日至二十七日前往臺灣參觀訪問,增進了兩岸人民的情誼。

 

四、石獅城隍信仰在東南亞的傳播

當年,無論是移居臺灣,還是遠赴東南亞,都必須橫渡大海,其間歷經的艱辛,的確是一言難盡,俗話說“行船走馬無三分性命”,其言不虛。因此,為了祈求渡海平安,獲得心靈上的一種寄託,移民在出洋之前,都前往自己平時所崇拜的“神靈”那裏,求籤討准,並隨身佩帶“香火包”以求保佑。甚至於攜帶家鄉鋪境神、保護神一起登舟放洋。於是,城隍、媽祖、玄天上帝、王爺、廣澤尊王等神祗通過這種途徑傳入東南亞。
同治七年(一八六八),石獅城隍廟董事會擬“築蓋東西廳,以壯地固神威。”可是需費浩繁,附近難濟。洋坑村蔡汝泉、大侖村蔡祥挨、券內村蔡朝掩、何世承等人便邀集諸董事商議,一致認為只有得到海外華僑支持,方能完成這一工程。於是,懇請杏墩村王加株、洋坑村蔡烏捫、陳林村許志螺修信,托囑蔡汝泉及住持僧竹溪遠涉重洋,前往呂宋募捐。通過“在(呂)宋總理勸捐”的洋坑村蔡迎宗的大力協助和積極宣傳,海外僑胞熱烈回應,踴躍捐輸,集腋成裘,共募捐到佛銀貳千伍佰壹拾貳大員,石獅城隍廟東西廳終得以建成。現在,清同治七年(一八六八)桐月所立《重建城隍廟東西廳碑記》還完整地保存在廟中。

從《重建城隍東西碑記》中,我們得知當年共有遍佈閩南(以晉江、石獅為主)一百多個鄉村的六百一十九位華僑為重修石獅城隍廟捐款。除晉江、石獅外、捐款的華僑還有來自廈門、漳州、涵江、同安、南安、永春、惠安等地,說明石獅城隍在菲律賓的影響力已超出傳統區域局限,擴展到整個閩南地區的華僑當中去了。

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九),旅菲華僑在馬尼拉樹日大街興建城隍廟,供奉石獅城隍和大巡爺。

一九八九年,石獅城隍廟再次倡議重修時,菲律賓華僑、華人一呼百應,共襄盛舉。並且,先後二十餘次組團來石獅祖廟謁祖參訪,增進友誼。

商業繁華的新加坡文卿路有一座水江廟,供奉石獅城隍和七大巡爺。據水江廟董事介紹,早在六十多年前文卿路還是一片廢地,居住著許多福建籍的華僑、華人。由於地處偏僻,時常發生一些不順利的事情。抗戰勝利後,祖籍晉江塔頭的孫丕順先生(現八十六歲)回鄉,到石獅城隍廟進香。順請石獅城隍尊駕以及開山殿七大巡,帶往新加坡供奉。此後,合境安寧,居民感念神恩,集資二百余萬新加坡幣,興建水江廟。並向政府申請組建“香友會”,規範信仰活動。

在馬來西來檳城四條路有一座“大普公壇”。原先系一位惠安籍華僑在家中供奉大普公,後來,聚地的華僑、華人相議捐資建壇。一九八○年以來,“大普公”多次“示夢”當地居民,要求到福建石獅迎請城隍公到檳城。檳城華僑經過認真查詢,到石獅城隍廟參訪,迎請城隍尊駕,供奉於檳城大普公壇中。此後十餘年間,檳城華僑每年均組團到石獅祖廟進香參訪。二○○○年四月二十六日,檳城“大普公壇”與新加坡水江廟連袂來石獅祖廟進香,成為石獅與海外僑親友好交流的又一佳話。

原載《閩台文化》第四期 二○○○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