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部分地名的由來
馬腳橋
不知在什麼年代,當時石獅已經是小鎮了,舊菜市那裏的路寬只有三米,各路來菜市場做生意的商販都不能把運貨的馬拖進菜市場,只好把它們綁在(現為馬腳橋)路邊的一座石板橋邊。話說當時那有一條排水溝,溝上有一座石橋,因為當年所有的路還是土路,那些馬會不停的踢地,等小販們做完生意會,石橋那裏總有很多馬腳印。傳說當時有些農家想把農產品拿出去賣,問路過回家的小販那個地方可以做生意,小販回答朝鳳裏庵那邊經過石橋就有市集了,還加了一句那座橋邊有很多馬腳印。久而久之大夥就稱那座石橋為「馬腳橋」。二十年代在華僑的捐款下石獅擴寬舊街道,當時的那座石橋也就拆了,但是馬腳橋這個名稱就從沒改過,一直沿用到現在。
觀音亭
鳳裏庵,又稱觀音亭,建於唐貞觀年間(西元六二七~六四八年),歷經九度重修,現有拜亭、前殿、中殿、方丈室、知客室、齋堂、花苑等。亭前一尊隋朝流傳下來的石獅子,為石獅發祥聖物。附近地帶,也稱為“觀音亭下”。
城隍街
因有城隍廟而得名,與觀音亭緊鄰。石獅城隍稱“敕封忠佑侯”,廟始建于唐代。明代永寧受倭寇洗劫,永寧城隍分靈於此擴建廟宇,煙火倍加興盛。
糖房街
該街南北走向,位於城隍廟東南側前方,是各地香客到城隍廟、鳳裏庵行香禮佛必經之道。商販在此經營糖果、糕餅,也有開設糖製品手工作坊的,故取名為“糖房街”。
賣魚街
該街原以賣瓷器為主,如碗、碟、缸等器具,稱為“賣瓷街”。後來,魚販在此經營水產品,因方言“瓷”與“魚”音近,便被叫為“賣魚街”。
赤魚街
該地段原住有幾戶“赤腳姨”(伴嫁姆),曾被稱為“赤腳街”。後來,此地經營水產品,又稱為“赤魚街”。
萬燈巷
該巷有萬燈館,故稱“萬燈巷”。館中供奉火爺神佛像,故又稱“火神爺巷”。
山上
該角落許氏始祖于元朝末年由晉江石龜移居龜湖鳳凰山,明代洪武年間由第十二解元昌朝公之子龍泉移居於此。因來自龜湖鳳凰山,故村名為“鳳山”。該地段為石獅市市區最高山坡地,又稱為“山上”。
後花
明代,此地開設私塾,師生在學堂後開闢花圃,種植奇花異草。該村許氏居民在私塾後花圃周圍建宅聚居,曾以“花洲”為名。爾後,許氏人丁繁衍,遂以私塾之後花團錦簇,人丁興旺為吉兆,取名“後花”。
寬仁、券內
相傳清代時,此地有一地公館,館邊環築圍牆以囚不軌之徒。囚徒家屬為探牢之便,在環圍附近搭蓋茅棚草屋居住,故稱為“環內”,也寫作“券內”。後來,因能容納雜姓混居,人煙聚集,遂取行寬仁大義之意,地名雅化為“寬仁”。
新華路
該街建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期,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新的共和體制的中華民國,而取名為“新華路”。
新湖
舊稱湖邊,即地處龜湖塘之邊。民國屬石獅鎮玉湖保,解放後改稱為“新湖”。
萬歲腳
地處石光中學前的十字路口,原為石獅鎮入口處。一九五八年,路中央建有一座邊長二米、高五米的豎碑。碑身四周分別寫著“總路線萬歲”“大躍進萬歲”、“毛主席萬歲”標語。因在“萬歲碑”之腳下,群眾稱為“萬歲腳”,遂成地名。該碑於一九九○年拆除,改建交通指揮亭。
石獅
據傳石獅地名,源於今寬仁鳳裏庵--石獅亭。隋代之前,此地尚為荒蕪,因有一條永寧沿海鹽場通往泉州的大路在此庵前經過。鳳裏庵前建一石亭,內有觀音坐像,外有一對石獅子,民間俗稱“石獅亭”。人們常相約在此聚會,久而久之,石獅亭就成地名,在清代官方文書、私承族譜等文字中均有石獅地名之記載。
祥芝
祥芝,古代稱為長箕。據清代乾隆版《泉州府志》記載,宋代教育家、理學家朱熹遊歷至芝山(今大堡),見松樹“忽生芝草,香聞數裏”,鄉人以為瑞兆,就將原地名改稱為“祥芝”。朱熹曾在祥芝開設書院,芝山留有“小山叢所”題刻(文革中被毀)。此後,長達近千年,未見再有祥芝生靈芝記載。石獅建市後,一九八九~一九九三年又在祥芝,發現生長於村外巨石縫中的靈芝。
永寧
永甯,唐時稱高亭,宋初稱涼恩亭,海口一帶則稱為水澳、水灣。南宋嘉道八年(一一七二年),為防海盜侵擾,朝廷在此建有水寨,因取其“永保安寧”之意,故名“永寧寨”。明代洪武二十年(一三八七年),朝廷命江夏侯周德興在此建成衛城,“城八百七十五丈,基廣一丈一尺”,“封家不下三萬,官印七十二顆”。明嘉靖四十一年(一五六二年)二月,倭寇陷城,軍民被殺傷幾盡。這就是永甯歷史上有名的“陷城洗街”血案。一九四○年七月十六日,日本侵略者分三路登陸永寧,燒殺搶淫,慘極一時。禍及九個村街,被殺村民一百三十多人,被燒樓房民居六十八座,還有漁船商船。現永寧有一座“七.一六”蒙難碑,以抒不忘國家仇民族恨,立志報仇雪恥之志。
上帝街
上帝街位於鐘樓腳西側,是通往市實驗幼稚園之路,原此處有一上帝宮,供奉玄天上帝,故稱上帝街,現上帝宮已複修建。
鐘樓腳
鐘樓腳在石獅舊市區十字路中,北連糖房街,南街大侖街,東是賣魚街,西為上帝街。抗戰勝利後,石獅工商界籌資建一鐘樓,解放後,石獅成立工商聯,重修鐘樓。鐘樓附近地段,群眾稱之為鐘樓腳。
九二路
一九四九年九月二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從石泉公路開入石獅。石獅解放,僑鄉步入新天地。一九八五年,此公路改建成大街,初時稱之為新大街。一九九一年,定名為九二路。
九街五圍十一巷五埕六圩七社八券
九街: 赤圩街、後向街、上帝街、布圩街、土地街、賣魚街、大侖街、
糖房街、福全街;
十一巷:施厝巷、朱厝巷、井仔巷、布袋巷、三落巷、大石巷、祠堂巷、
馬宮巷、仙公巷、卞厝巷、下鄧巷。
五圍: 燒金圍、驢駝圍、大舍圍(又稱林厝圍)、餘厝圍、業石圍。
五埕: 牛墟埕、三落埕、莊厝埕、淵源埕、魚蔔埕。
六圩: 布圩、牛圩、羊圩、菜圩、五穀圩、表仔圩。
七社: 即內頭、山上、後花、東村、磨內、街尾(即今新華路)、
東、西兩舍(今寬仁);樂器社(賣魚街)、鐘錶社(大侖街)、
竹器社(華南路)、工藝社(人民公園)、
豆幹社(獅城影院)運輸社、搬運社。
八券: 據傳當時居民中的陳、王、李、何、關、劉、洪七姓各一券、雜姓為一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