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惠安 »

惠安陳姓居住村名趣談

作者:陳成春  來源:  更新時間:2015年09月30日

惠安陳姓居住村名趣談

2015-06-20

惠安含泉州台商投資區有陳姓村落 360多村,12萬多人口,泉港區有107村7萬多陳姓,自1996年始搜集整理陳氏族譜資料,到各村瞭解,感村名取意有趣,故整理,共賞心悅目!

後坑 輞川有二個後坑,侯卿後坑和社坑後坑。前者後坑是侯卿陳氏的發源地,一世祖伯升公,明初從莆田遷來惠安北門外,建居在小山后的坑壟旁,稱為後坑。其後,子孫繁衍,入朝為官者不少,是惠安一大望族,故將後坑演變為侯卿美稱作為堂號。社坑後坑,據傳明代吳氏村民遷此,建居在坑壟垵坡地,取名吳坑,後來陳氏到此定居,建居於坑壟後之臺地,而改稱為後坑。

圍內 侯卿三世陳威從專門養鴨轉為開荒種糧,他在圍內建糧侖,並出售糧食,在當時有百餘人,可生產百餘擔糧食,算大富戶。至七世煒公,明代貴州恩南知州,在圍內建座宗祠名曰“五馬拖車”,後人稱此為知州廳,其周圍砌牆壁,故此地稱為圍內,又因其莆田祖堂號玉湖,而改稱玉圍。

居仁 原為荔林,相傳乾隆游江南,曾住在陳鳴夏家中,見門上書“荔林”二字,問其故,知為村名,帝曰:“何不稱居仁” ,故沿用至今。因陳鳴夏曾任提督,在居仁及縣城建府邸,故名提督衙。

梅山 因此地山峰生長許多楊梅樹,故得名梅山。

南洲 取南頭、泗洲二村各一字命名。南頭 清代,陳氏村民從侯卿遷此,因村建在原祖厝地南端而名。

蘆竹下 古時此地海邊蘆葦叢生,珩厝王姓村民析遷于此,建居在蘆葦之下端,故得名蘆竹下,後諧稱路竹下。而尚未建縣時的唐末,河南光州固始陳瑞珪隨王審知三兄弟入閩,897年從福州遷莆田,越數年到惠安岑兜做趕鴨公,而今後裔70多村,3萬多人,稱五陳,而岑兜已沒陳氏居住。

陳芹 胡氏村民從福州到此看護“杏仁祖墳”,其女來守墓,在山坡上建一路亭供人避雨乘涼,而得名亭芹。亦隨三王入閩的陳瑞珪後裔父子二牧的慈尹公的曾孫維興明初從岑兜遷居,村名就稱陳芹。後三王後裔螺城奎巷始祖二媽攜子來墾荒,這村三姓先祖都是唐末從固始入閩。

坑仔 在輞川鎮南部與塗寨鎮交界處。坑仔陳氏始祖益宗公明時從陳芹沿林輞溪坑洋溪圳趕鴨陣來到洞山、龍興山與青龍洞山相擁處,見一片沼澤地,魚蝦多,鴨生雙蛋,就在青龍洞山西坡蓋一草房居住。始祖見這坑雅好,村名取為坑雅,後人省筆諧音寫為坑仔。

印石 印石村座落在鳩山、觀音山西南,觀音山上有數塊十余丈高、四四方方的巨石似玉印,故名。

尾透 古時陳氏村民自東南高處起向西北低處溪阪地延伸建居,以此地形取名為尾透。

詩口 原名施口,坑仔陳氏二世遷此守護瑞珪媽墓。

五音 相傳康朗被風水師誘惑把“石龜塞水口,出官九十九”的風水石采去建座能發出五個音符的石塔,民國在此設保時,以五音命名。該行政村的洋塘即村右有一池塘,又音為油塘,其陳氏從坑仔遷居。

石井 明時陳氏村民從山霞新塘村遷來,距現東嶺鎮西三公里建居,挖井時遇到岩石,故稱石井村,後人丁繁衍,村落拓展,依地勢高低,稱為頂、中、下石井。

石馬 古時莊氏村民從泉州鼓樓遷此,建居在一塊形似馬匹的岩石旁,故得名石馬。又說建居在巨石尾部而名,該村陳氏先祖從漳州遷許山頭即現東嶺鎮東山行政村再遷來。

下陳 塗寨東阪東山陳氏清時從東橋蓮塘分支,因居住在東山村地勢較低而稱。同從蓮塘分支的南埔原村南一片埔地而名,因同名而改南埠。

山尾 文筆山下的山尾行政村,村名早為三美後逐步改為山美、山尾。後亭村居住著二百來人的陳姓,其先祖于清時從南安下尾遷來,至今約二百多年。有一祖墓,碑石上刻“晉邑、三美”字樣。

崔厝 傳說惠安縣第一任縣令崔知節葬於此,子孫因家,故取名崔厝。挖一井用石砌成,石上刻有崔字尚在。楊姓系崔家傭人同住一村,後山霞五陳太丘傳人遷居于此,漸改名為吹厝。行政村則吹厝、樓下各取一字命名為吹樓。小阪一支陳氏來自蓮塘木像公後裔,另支來自官山,該村原名肖阪,是肖姓住居,後陳氏遷此,改名小阪。塔埔陳氏先祖於宋朝中期從漳州來惠安出售胭脂花粉,見塔埔風水奇佳而肇基於此,後裔再分居廣東、廈門、福安,村名仍稱塔埔。歷史上曾有清明時18支涼傘來掃長者墓的盛事。

許厝下湖 臺灣陳國展先生為了尋找祖籍地石江鋪埭上鄉(其祖陳弓康熙間由此徙台已傳13世),三次來惠,只因無人知曉,不敢肯定。我從程姓族譜找出證據,因程姓始祖遷此建埭,村名為埭上,後因形成一湖,村在湖上方故改名下湖村。陳姓其祖從侯卿後新厝涵內遷居原石江鋪埭上鄉就是今名下湖村。

下甘、上甘、後甘 惠安三甘,歷史悠久,傳說三村皆由皇帝賜名。乾隆皇帝某次游江南,住在陳鳴夏提督衙,次日經過此條通往惠東的古縣路去崇武,又住在張勇府內。天氣炎熱,隨從帶了三個柑子,到前爐村已感到熱似火爐。又到了一個村莊,帝口幹,隨從獻上柑子,帝食之即覺涼爽,故賜村名為下甘(柑); 過裏許又食一柑賜村名為上甘,到霞壩村東,食最後一柑故賜村名為後甘。下、上甘二村均住有陳、何、甘三姓村民,村子在當時都很大。唯後甘姓甘。

葛上 據傳,宋代葛氏遷此定居,取名葛厝。因流傳葛厝村要出皇帝,遭受官兵戮殺,五馬分屍,又剁搗成肉醬,由此,人稱為葛(割)醬。明朝陳氏始祖一稱增安公遷居,另支從晉江涵口遷來建居後,村名改稱為葛(割) 上。虎窟 黃塘鎮西南部的虎窟村陳氏先祖從南安詩山霞宅遷此,因建居在群山環抱的坑穀中,似虎負隅,故稱虎窟。

陳埭頭 始祖十五郎從葛上趕鴨陣來建居在黃塘溪下游的埭田之前端,故以姓氏及地形取名陳埭頭。

鸛山 後龍割山的陳氏,其始祖陳泰(宋末兵部尚書)大元至正十二年(1347)自撰《鸛山陳氏族譜》序敘述了來龍去脈:“大致政泰公,遭胡元叛亂,避地離居,逾河蹈海,隱於蠣嶼之中,厥後徙入溫陵之清源,然猶曆覽山川,靡所底止,極目茲山,如鸛斯翬,如馬斯奔,諮之鄉名,詢之土保,鄉雲忠恕,裏名功德,乃囅然怡曰:忠貽於君,德存後世。語雲,擇居不處仁裏,焉得智乎?至是不憚跋涉,命二子而往遷焉。後諧音割山。

新橋 始祖從永春橄欖巷(腳)來嶺頭依長房,二世萬全去泉州新橋頭打鐵,後來南賽下爐再遷前內兜大榕樹下打鐵,後在後內正順王宮西邊購一地蓋房居住,原有舊橋,陳氏遷來又建一新橋,又為紀念泉州新橋頭,故村名新橋。

梅嶺 古時此地有條山嶺驛道,據傳,宋理學家朱熹途經此處,怱聞梅花香味陣陣,故將此地五座環抱山峰稱為“五梅山”。1952年析分另建一鄉時,取其梅與主村嶺頭之嶺命名為梅嶺。嶺頭 陳氏建居在山嶺之前端而名,是陳伯達故鄉。

洛陽 原為萬安,洛陽石橋未建時,古稱海寬五裏,深不可址,人們要渡船往來,常因風浪大出事,渡口稱萬安渡。後因唐宣宗微服至此,觀其地風光秀麗曰:“山川勝概,類我洛陽”,以此得名洛陽。現分為洛陽、萬安、洛安三村委會,均住有陳姓。

紫山龍石 因此地山頭有塊巨岩形似臥龍故名。校尉坑先祖從漳州角尾遷來,村名取之村邊有個校尉墓。紫山龍石澳埔現村名厝鬥,過去用船作交通與運輸工具時,船可由洛陽江、黃塘溪到此,形成港澳,故地名稱為澳埔。據霞宅陳少錦提供:陳氏先祖為陳元光後裔從漳浦遷居上杭,後人從上杭遷居南安(詩山鵬峰)下(霞)宅,惠安澳埔。有說玉湖五世寔即丞相俊卿長子寔提點分惠安澳埔。

光山 據傳,古時此地山峰野生高梅樹,得名高梅山,後有村民考中進士,而改稱光明山,因當地習稱公山,1981年與紫山析分另建一大隊時,諧稱光山命名。陳厝 古時陳氏遷此建居,以姓氏取名陳厝。

頂赤土 古時陳氏建居在紅壤土埔,故得名赤土,後因黃塘地區有兩個赤土村,此村更名為頂赤土。

店仔 屬林口村,陳氏村民從蓮塘遷此,依山勢沿大路旁建居開設小店鋪,故得名店仔。

東園垵頭 琅玕陳開基祖安東生七子,居垵頭、東湖、大樜,史稱三鄉陳。為紀念祖居海濱琅玕頭,磐石粼粼,氣勢磅礴,乃取琅玕為堂號。小蔗 村西南側海濱有一小塊礁,故取名小柘,後書寫為小墌,當地方言諧音為小蔗。後港 古時,此地有九條小溪流,得名九溪,後因東側的下垵村與張阪鎮的山前村交界的港澳稱前港淤積,漁運船舶向此轉移停泊,故得名後港,垵頭屬後港。過去說的“一紫傳三霞”,即陳琛號紫峰傳惠安洛陽下埭、下曾,東園下垵,“下”諧音美為“霞”故稱三霞,現査無實據。

鳳浦 因此地有座小山頭名曰“鳳山”,民國建保時取其鳳山與浦內村之首字命名鳳浦。埔莊陳姓為江州義門後裔。洛陽西塘陳氏建居,因村西有口大池塘而名。

南埔沙格 陳氏堂號“大義”,先祖壽卿宋末從閩侯坊口大義遷徙。原此地因向北,臨湄洲灣,風沙極大,不適人居,為改造自然,築沙泥為堤,故稱沙堤,後因村落拓展,樓閣較多,而得名沙閣,諧音為沙格。現為煉油廠,已另拆惠北五鎮成立泉港區。

天湖 因此地有座古寺廟名叫天湖寺,故以寺命名天湖。

白井 據傳古時白氏村民曾到占定居建有白氏祠堂、水井,故稱白井,後因衰敗外遷,陳氏從沙格析遷于此建居,仍沿用此村名至今。

天竺 因此地有座寺廟名叫天竺寺,故以寺命名天竺。埭上 陳氏從仙遊遷此建居在圍墾埭上之端而名。

田頭 陳氏從金陵遷此建居在溪洋田之前端,故以地形取名田頭。

塗嶺 塗氏遷此建居在古驛道之嶺上,故稱塗嶺。不久衰敗外遷,陳、王等氏村民相繼到此沿古道兩旁建居,開設店鋪,形成一街,而得名塗嶺街。

潼關 村取其白水、潼關二村之首字命名白潼。元時,陳潼(同)在此古驛道隘口築關修寨,駐紮兵營,故稱陳潼關,後簡稱潼關。

世上 原名穡上,後西坑陳氏其祖陳有禮明洪武三年因勸阻陳同造反,被陳同所殺,皇帝贈為義士。其後裔被他姓欺侮,無法安居,遷此建居,取其由南向北遷徙之意,改名徙上,後來雅化為世上。

路口 古時,此地為交通要道之十字路口,陳氏村民從輞川後坑村遷此建居在路口之旁,故得名路口。

田裏 陳氏從莆田橄欖巷遷此建居坑田阪地,故得名田裏。

前亭 古時陳、房二氏村民先後從莆田闊口和山東清河縣遷此定居,因陳氏村落在前,故稱前陳,後諧音前亭。

輞川 梧山官後村陳氏村民,系從後坑來此顧墓,建居於墓後,村名稱棺後後改稱官後。

西坑 明洪武三年陳有禮因勸阻陳同而被殺害,縣誌記載其為西坑人,說明陳氏早于吳氏在此建居,而非吳氏從大吳析遷於此,建居在祖居地村之西的坑壟旁,故名西坑(原東嶺現東橋)。西湖、南湖、東湖、北湖村皆因位於此地一大湖邊,東湖即村東有湖,即東湖在西,西湖在東,四村方位全反,意與河南河北湖南湖北相似。

觀音樓陳 其祖從興化玉湖遷涵江又遷來輞川海墘(堂號仍稱玉湖)居住,六世玉麒、玉麟、玉鳳、玉鵬四兄弟後遷居惠邑東南街,建過街樓供奉觀音來改造風水,稱觀音樓,堂號為玉湖‧依樓。

西岑 (吟)頭陳氏先人於洪武三年(1370) 居於洛陽,其族譜稱祖諱良佐,從莆田遷此,建居在西汪、井岑之前端,故取名西岑頭現寫成西吟頭。西汪 因汪氏建居在象浦汪厝、坑頭之西而得名西汪諧名西方。

淨峰熊厝 因此地有座蓮花山,故以山名命名蓮峰。又因蓮花山東南麓有塊巨石形似一熊,後來鄒、陳、莊等氏村民相繼到此,建村在巨石之旁,故以石取名為熊厝。又一說,此地為一熊穴而得名。

東橋蓮塘 系因先祖世恢公本省指揮使屯兵圭峰,即山上有石似雞冠又名雞冠山,山下原為海灘地,形成塘池,見峰下塘蓮競豔,從上湖徙居。

西埔 明時此地為崇武所戍兵演武場,後廢棄成荒埔。明末,劉、辛、陳等姓村民相繼遷此建居,因村位於崇武鎮西北部,故以方位地形取名西埔。民國時在此設保,取古龍溪之龍與西埔之西,命名龍西。

蓮西 因崇武城內西側有塊巨石名曰“蓮花石”, 明代軍民雜居東邊,故取名蓮西。現陳姓村民有三支不同來源:

   1、營房埔陳氏,郡望潁川,系泉郡西郭旺族,分派青山,住旗山。崇武建城後,隨遷居崇武所公署前,俗稱“所口陳”。

   2、西城內虎石街陳氏,堂號北溪,由漳州北溪徙居泉州,又自泉州徙居崇武。

   3、堂號太丘系從山霞五陳遷居而來。

張阪後徑 現名後見村,徑與見不同,徑原是一條路上山,欲改名,何不改勁更妙,只因村前有一村叫前見。其陳氏祖源出南院即太傅派。

象港 原名上港,11世兜與弟1723年去福清綁樟衣,弟亡兜歸。福清蔡厝頭稱其祖為惠安壋頭村(查無此村)月旦兄弟約 300年前去福清綁樟衣,弟饑寒死,月旦娶當地女柯氏而留居福清市上逕鎮洋中村蔡厝頭,1740年前逝世,傳衍至今十三世,祠門勒南院。福清來尋根,雖然事由相同,卻因地名不符。

浮山 古稱獺窟,因附近海域獺多而名。唐代,杭州靈隱寺慧遠禪師到此島東山之麓建座寺廟,名曰“浮山寺”,後來曾、張等氏村民相繼來此建居,以寺得名浮山。明初江夏侯周德興到此建城。明、清時屬二十五都獺窟鋪。晉江涵口陳碧溪後裔長圓于明正統二年由晉江禦殿頭遷居。八世武進士鵬舉帶兵攜弟于康熙八年奉旨督墾湖廣常德府龍陽縣即今漢壽,傳衍5000多人。

白奇 古時,此地有條山間小道,設置上百個石階,故被稱為百崎道。明初回族郭仲遠從泉州法石遷此,建居在此道之下端,故取名百崎,後因當地方言諧音為白奇。郭姓發展成為九鄉郭,成立回族鄉。此處陳氏實際比郭姓尚早入居,從郭氏祠堂巧取及仲遠墓向陳姓協商以致郭陳關係來看有可能,但無譜牒可證。下埭克圃陳氏始祖從晉江涵口遷居。

鳩林 古時,此地樹木茂盛,傍晚鳩雀盤旋喧鳴共棲林中。寓意此地多姓混居、團結和睦。南莊 古時,此地隔海有二個埭,以方位稱為南北埭,後來村民遷此,建居在北埭稱北莊(楓亭鎮轄) ,建居在南埭稱南莊。南莊陳氏為玉湖傳人。

東張 據傳,古時董、張二氏村民先後遷此定居,以姓氏取名董張,不久衰敗外遷,宋末陳節(改名誼忠,可能不是三任丞相的誼中)隨幼帝逃避元兵追逐,先隱居澳埔,再遷此定居,仍稱董張,後音訛為東張。

玉湖 以陳氏祖居地丁號命名。東亭 古有毓英亭,陳氏建居在亭西側,故名東亭。

地名,不同時期有不同叫法,民政部門有個地名辦專司此事。在搜集譜牒時地名困惑,欲弄個對比表,雖初步整理,但因情況不熟,工作量又大,怕殆笑大方,故停止。今人不知舊地名,就一直纏擾在腦中,現在原文基本上修補,沒法概全,望宗親們修改補充。而陳姓有 470多村,已整理70餘村,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能將就擱筆。有錯請糾正。

2015年5月22日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陳成春 電話:0595 - 8717 3985 / 15759750128  QQ:1638824728

有資料或大作相贈敬請寄至福建惠安政協轉交陳成春,如需惠安陳氏族譜二版可來電聯系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