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搜集整理惠安陳氏族譜
2013年4月13日
1990年我從縣委信訪局調縣政協,大約二年,鄭必宗主任帶我去拜訪90多歲的陳其寅老先生。事後,聽說他撰寫《琅玕陳氏族譜》,向曾同辦信訪案件的三鄉陳陳祥元討了本欣賞。沒想到,這譜對我觸動很大,我的思緒像池水被勁風攬動有了波動,也就是說那時就有了修譜的念頭。
然惠安置縣千多年,陳氏從不同分支流到這裏,雖各述源流,惜現無法教示我輩,使今些人數典忘祖。
中華民族歷來是重視譜牒的,司馬遷的《史記》採用多少譜牒資料。可是歷史原因,被毀掉,珍藏的也不想露臉,不搜集它們就露不出光芒。耄耋若是逝去,記在他們腦海的舊事將永不重現,所以是搶救性的工作。不搜集後人也將不知道我們。
1995年清明同宗親去祭掃陳芹坑仔祖墓,發現墓碑書寫“皇明陳氏祖墓”,明白先祖是明朝時人,而村人口傳是清時
300年前從陳芹分居,因此決心弄清,十年努力,終於寫了本《坑雅(仔)陳氏族譜》。2004年,重華文史研究會要出本《惠安舜裔村落簡介》,讓我幫忙。入村瞭解,一問三不知。我想何不依那本小譜,搜集惠安陳氏族譜資料,在眾多宗賢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2010年年底終於出版了《惠安陳氏族譜》。沒想到得到眾多宗親的讚賞,別姓來要去做樣,外縣也很欣賞。在宗親激勵下,經過兩年努力,去年底再版了。這本族譜,重
5.4斤,1000頁,涉及 220多村莊 7萬多人,共
123萬字。但全縣 360多村13萬陳氏,泉港還有百來村7
萬多人,如若包含從惠安遷出的估計有30萬人。還有修改,這真是宏大的工程啊!任重道遠,有良知有責任心的人都會積極參與。
見好就收,而且已感力不從心。那種艱辛,那個無奈,稱錘打背的滋味令人心酸,是啊,你為什麼要搜集整理族譜資料?是的,修譜的目的是為了頌揚宗功祖德,為了讓子孫成為孝子賢孫。我自知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但我姓陳,要為族人做點事。現在族人已看到修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沒收入資料的村和宗支,已積極行動起來,我陷入即高興又感力不從心被動的兩難局面。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又屬牛就有了牛脾氣:倔僵,認死理,不服氣,不認輸,輸人不輸陣,別人能幹的,我們姓陳也能幹,而且能幹得更好!
善待歷史
在參與撰修《惠安陳氏族譜》過程中,很多問題使我領悟到:要善待歷史,當然這裏含有妥善對待歷史問題,還含有善意對待歷史問題。
在對待歷史問題上,有的一切肯定,有的一切否定,我卻不敢要肯定或否定。因為我沒有親歷親聞等三親,只是道聼塗説,人云亦云而已。要肯定或否定,都得有證據,而且單一的證據還不行。現修譜的缺乏的就是資料。青蜓點水,走馬看花是不行的,要認真就要付出代價,有個村校對37次還不放心,有的說法改來又改去,《惠安陳氏概述》一文正式出版了4次,修改100多次,還在修改,為什麼,就是要妥善對待歷史問題。就是要寫出來的文字要儘量符合歷史,當然不能保證百分之百正確,我曾說過能有百分之五十正確,那就萬幸就是這個意思。對一些事,不能人云亦云,要有分析,有見解。這就要善意對待歷史問題,如昨日志上那篇文章,本來惠安的靈惠與靈安兩尊王在舊縣誌上記載已很清楚。而廟祝卻說是張巡與張悃,而且還說是兩親兄弟,殊不知有差百多歲的親兄弟?就是這句話讓我注意。如果說鯉魚島的靈惠廟敬奉的是文武尊王張巡,那還有什麼話說?但如果說靈惠王就是張巡,就要找出證據,因為在封建社會裏,只有皇帝才有封王的權利。過去了的事就是歷史,我們不曾親歷,怎能得知真相;對舊譜的說法以及傳說,是肯定還是否定,都應慎重。我說我只是將就地把現有的資料歸攏在一起,讓後昆去辨別,去改正,總比妄下結論好。但對一個區域裏的大姓,不按派別敘述就一盤散沙,按鄉鎮又亂七八糟,反反復複;按派別才能有綱有目,有的還沒肯定,所以只能將就。大家能諒解嗎?還有對陳氏,惠安有沒有原住民?我傾向於遷徙而來,原因是陳姓的得姓源頭,使得惠安以及整個福建的陳氏,都必須遷徙來此,只是時間不一而已。
說實話,只有初中文化的我,要來談論歷史,修譜簡直是笑話。但不懂就要學,要問,要思考,過去與現在為什麼不一樣,不能憑藉自己想像去處理,也就是說不要編造,雖說編輯含有編造。
曾聽說過有字行的依字行編造人名,反正對先幾世祖是不知名。也曾見過造出先祖及後七世的名與事,說是(去世的)老師說的,我到哪里去問他老師?幸好再版時他老師的祭文出現了,又認真尋找同支其他證據,證實此支真實源流。所以劃不得虎鳥。
在對待歷史問題上一定要善待,如一紫傳三霞,千戶指揮使等等,都要找出證據,一時找不到,也要等待機會。後林
400年前舊譜出現,千戶指揮使變成本省指揮使,還原歷史,因為人的記憶贏不了記載,即千年的筆墨會說話。可惜的是,太缺乏這些資料。說這些,就是希望眾多宗賢共同來關注,使我們這部族譜經過我們不懈地努力,是本較好的,這就很滿足了。
陳成春 2013年5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