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輞川陳氏古民居
沿著古代“官馬大道”南行,從惠安縣輞川鎮的更新村到居仁村, 2公里路段兩旁聚集著明清時期及民國年間的30多座古代豪宅。惠安文保部門認為,這是惠安境內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的古建築群。
由於年久失修及其它原因,部分古建築已經倒塌,給這一古建築群留下了難以癒合的傷口。在這方圓2公里內,有更新、京山、玉圍和居仁4個行政村,此地俗稱“侯卿”。30多座古代豪宅與村民的新居夾雜在一起,有三進、五進或七進構築的皇宮式建築,飛簷翹脊、出磚入石、雕樑畫棟,盡顯閩南古建築的富麗堂皇與恢宏氣勢。走進侯卿祖祠堂,一種歲月的滄桑感不免使人頓生幾分敬仰,並衍生幾分惋惜。 遊覽侯卿古建築群,每一座房子都有她道不盡的故事和看不厭的古建築特色。位於侯卿更新的“侯卿祖祠堂”,世稱“奕世科第”,是侯卿二世祖陳彥文(1351--1419年)于明朝初期的1381年所建的,“五間張”二落構築,總建築面積 678平方米。放眼堂內,上下廳堂杉柱林立,木石雕刻精巧;雖然已是年代久遠,中梁的明代彩畫“雙龍戲珠”依然色澤明豔。棟樑上掛牌匾的雕花墊木還在,只是牌匾已不見蹤影。據介紹,破四舊時期,侯卿的牌匾改作輞川第二中心學校的課桌,竟然還能剩下一部分,但後來的也不知去向了。
陳彥文建置的侯卿祖祠堂沒有正大門,前面出入的兩道大門分別左右設置於兩重照牆邊,給遊客留下許多好奇的遐想。
陳彥文,祖籍莆田玉湖(今闊口),是宋代民族英雄——宋正命參政、知興化軍陳文龍之後裔,其父陳伯升避難隱居惠安縣北門外泗洲溪邊。
《華安北溪趙氏族譜》記載,陳文龍及其叔父陳瓚的抗元事蹟可歌可泣。陳文龍被捕後,元將阿刺罕逼令歸降,陳文龍用手指腹答曰“此中皆節義文章,怎得為汝脅迫呢!”元將唆都攻陷興化,“陳瓚為唆都所獲,輾裂斃命”。在元朝的高壓統治下,玉湖陳氏子孫倖存者只得背井離鄉,各奔生路。
“恩綸鳳閣綿千世,文起鼇山第一峰。”這是明朝末年撰寫于侯卿祖祠堂內的一副對聯。侯卿原稱後坑,只因陳彥文擇居此地後,後裔人才輩出、科甲鼎盛,出了身穿黃甲的參政公陳睿、身披五龍袍的一品提督陳鳴夏等王侯公卿,則美稱侯卿。明清時期,侯卿陳氏舉人、進士出了不少,為官清廉,曾有“知州知府知縣事,同胞同榜同牧民”,“一門五進士,二世八登科”等美譽;皇上“禦賜宮鼓”,誥豎“三牧坊”、“陳氏祖遷”坊、“樂善好施”坊等榮耀。
從侯卿祖祠堂到新衙、知州廳、知府廳、藩憲第、方伯第、按察廳、提督衙……讓人目不暇接,不同時期、不同規格的建築,構造與風格也各不一樣,像是一個閩南古建築博覽園,向你展現了明清及民國時期,官宦府第與富商豪宅的古建築樣本。
侯卿的居仁,是陳鳴夏建置提督衙的地方。據傳,乾隆下江南時曾隨陳鳴夏遊歷居仁,並下榻于居仁的花山。可惜,如今的花山,房屋倒塌過半,已無法目睹花山當年的奢華,只有乾隆皇帝隨口改稱的“居仁”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遊覽歷經 600多年歷史雲煙的侯卿古建築群,物事兩非,如今,她留給人們的已是一種殘缺美,一侯卿祖祠堂,世稱“奕世科第”,位於惠安縣輞川鎮更新村,背靠大霧、天臺、筆架諸峰,山巒疊嶂,前有眉山拱案、清溪環繞、田疇獻瑞,是侯卿陳氏二世祖陳彥文(1351-1419年)于明朝初期的1381年所建的,“五間張”二落構築,總建築面積 678平方米。放眼堂內,上下廳堂杉柱林立,木石雕刻精巧,雖然已是年代久遠,中梁的明代彩畫“雙龍戲珠”依然色澤鮮豔。侯卿祖祠堂沒有正大門,前面出入的兩道大門分別左右設置在兩重照牆邊,此對研究明朝古建築很有參考價值。
陳彥文祖籍莆田玉湖(今闊口),是宋代民族英雄——宋正命參政、知興化軍陳文龍之族裔,其父陳伯升避難隱居惠安縣北門外泗洲溪邊。
《華安北溪趙氏族譜》記載陳文龍、陳瓚父子抗元事蹟可歌可泣。陳文龍被捕後,元將阿刺罕逼令歸降,陳文龍用手指腹答曰:“此中皆節義文章,怎得為汝脅迫呢!”元將唆都攻陷興化,“陳瓚為唆都所獲,輾裂斃命”。在元朝的高壓統治下,玉湖陳氏子孫倖存者只得背井離鄉,各奔生路。
侯卿原稱後坑,只因陳彥文後裔人才輩出、科甲鼎盛,出了身穿黃甲的參政公陳睿、身披五龍袍的一品提督陳鳴夏等王侯公卿,則美稱侯卿。明清期間,侯卿陳氏舉人、進士出了不少,為官清廉,曾有“知州知府知縣事,同胞同榜同牧民”、“一門五進士,二世八登科”等美譽。皇上“禦賜宮鼓”,誥豎“三牧坊”、“樂善好施”坊等。
至今,侯卿陳氏已繁衍27代,約10萬人口,主要分佈在惠安的更新、玉圍、京山、居仁、南州、梅山、石盤和泉港區“頂路陳”23個村落,還有的遷居廈門、福州、北京、晉江、永春、廣東海陸豐、翁源縣、浙江溫州市、港澳臺地區等地及海外。武官府衙露處處雅致。
聽聞將去的提督衙所在村落,是因乾隆下江南時曾到該村下榻,隨口以“居仁”為村命名,並一直沿用至今。有了這一掌故,我們對居仁提督衙有了幾分嚮往。在一片古樸民居的狹窄小巷中穿行十多分鐘後,我們來到了幾幢大氣的古大厝前。宅邸名士故事多多。
還未進大厝,門前五級臺階就十分顯眼。“這在別處可是沒有的,因為臺階是根據官職的大小而設的,只有當時的一品官位才能有這樣的五級臺階。”村裏的文書陳友文說。
據介紹,儘管陳鳴夏長期在外奔忙,難得回到居仁小住,但他對家鄉的深情卻難以割捨。有一年,京城舉行盛大的燈鼓遊鄉,當滿城官民都在大街小巷中燈鼓歡慶之時,陳鳴夏卻獨自在房裏流淚。皇帝聽說後詢問原因,才知道原來是節日的歡慶引發了他對家中老母親的思念。皇帝感其孝子之心,便准許他在家鄉舉辦燈鼓遊鄉,並賜其三橫牌坊,分別是“樂善好施”坊、“孝節”坊和“三牧”坊。如今,當地的燈鼓遊鄉已然湮滅,但在提督衙中還可以看到“樂善好施”坊,其字遒麗勁健、刻工精細。
這還是一座名士高官頻出的宅邸。除了陳鳴夏這位一品武官外,還孕育了清朝的 5位進士。陳友文說,其中一位進士曾因奮勇救駕而受傷,時值寒冬,皇帝便把黃馬褂賜予他。這位進士便將皇馬褂披掛在提督衙外的官道上方,過往行人見之如見皇帝,都要對黃馬褂跪拜。七天后,皇帝知道了這件事便把黃馬褂收回。“流傳於本地的‘七日權君’說法便是這樣來的。”曲水流觴圖露雅致
在提督衙的中廳天井處,我們看見了一塊造型奇特的石頭:五尺見長,像一個方形茶几,上有弧形條狀的凹陷,寬約10釐米,內中儲水。凹陷四周雕有鯉魚、蝦、螃蟹等水族生物的圖案,迂曲返折,繚繞迴旋。
“這是古代文人雅士喝酒吟詩時用的特殊桌子,叫做‘曲水流觴’。”陳友文說,曲水流觴又稱曲水宴,是古代民俗。古時每年三月初三,人們都要聚在河邊洗腳,以拔除邪惡之氣,化凶為吉。後來,這種原始的驅邪方式漸漸演變為文人雅士宴飲賦詩的行為。
“這個石桌便是為曲水流觴而特製的,凹陷四周的圖案與行酒令有關,當時就放在提督衙外的官道旁。”枷鎖古井令人稱奇。
在大厝的右側,我們又見到了一個奇特的物件:枷鎖井。
這口井上方蓋有一狀如古代枷鎖的石頭,中間兩個小洞可容小水桶打水。陳友文說,這樣的井口設置在別的地方沒有見過,由於旁邊是當時提督家奴所住的房子,他推測這很有可能是在警示著家奴要時刻遵守家規,以免觸犯家規而與枷鎖共度下半輩子,不得自由。
“還有件物品你們一定要看。”正說著,陳友文將我們帶到了一間大厝的正廳,上面供奉著的一尊木制雕像,看上去頗有些年代,但面部表情仍很傳神。“這就是陳鳴夏的雕像。”陳友文說,這尊木雕是在陳鳴夏生前雕刻的,他本人看過後曾說雕得不錯。文革時木雕曾被燒,但頭部被有心人保護下來,成為提督衙裏一件珍貴的文物。(本報記者洪佳景實習生王澤文肖銘微)
古民居檔案
居仁提督衙,即惠安歷史名人中最高武職官陳鳴夏的府衙,位於惠安縣輞川鎮居仁村。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坐北朝南,面積 350平方米,由門廳、中廳和後廳組成。中廳、後廳面闊、進深各三間,抬梁結構,硬山屋頂。牆體“出磚入石”結構,具有閩南古建築風格。2002年,居仁提督衙公佈為第八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專家點評雕工精緻獨特折射古時民俗陳日升(泉州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研究會會長):居仁提督衙是具有閩南古建築風格的府衙,具備很高的考證價值。在建築風格上,它採用了台梁結構,硬山屋頂,顯得獨特別致。府衙裏的浮雕別具一格,清乾隆年間的五幅花崗岩浮雕,輝綠岩浮雕“曲水流殤”故事圖,雕工精緻入微,生動華美,通過它也可對惠安古時民俗有更全面的認識。由於居仁提督衙的規模不是很大,建議能對它進行更全面的整修,並對周邊環境進行改造,從而提高它的觀賞性,也更有利於旅遊資源的開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