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縣陳氏
輞川鎮更新村侯卿陳氏祖祠堂
從惠安縣輞川鎮更新村到居仁村,沿著古代“官馬大道”南行,道路兩旁聚集著明清及民國年間的三十座古代豪宅。當地文物部門認為,這是惠安境內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的古建築群。
在這二公里的路段旁,有更新、京山、玉圍和居仁四個行政村,此地俗稱“侯卿”。三十多座古代豪宅與村民的新居夾雜在一起,有三進、五進或七進構築的皇宮樣式建築,飛簷翹脊,出磚入石,雕樑畫棟,盡顯閩南古建築的富麗堂皇與恢宏氣勢。可惜的是,由於年久失修,部分已經倒塌。
侯卿陳氏祖祠堂,位於惠安縣輞川鎮更新村,背靠大霧、天臺、筆架諸峰,山巒疊嶂,前有眉山拱案、清溪環繞、田疇獻瑞,是侯卿陳氏二世祖陳彥文(1351-1419)于明朝初期的1381年所建的,總建築面積六七八平方米,為“五間張”二落構築。放眼堂內,上下廳堂杉柱林立,木石雕刻精巧。雖年代久遠,中梁的明代彩畫“雙龍戲珠”依然色澤明豔。
陳彥文祖籍莆田,是宋代民族英雄陳文龍之後,其父陳伯升避難隱居惠安北門外泗洲溪邊。陳文龍及其叔父陳瓚的抗元事蹟可歌可泣。在元朝的高壓統治下,陳氏子孫倖存者只得背井離鄉,各奔生路。
“恩綸鳳閣綿千世,文起鼇山第一峰。”這是侯卿祖祠堂內的一副明末對聯。侯卿原稱後坑,陳彥文擇居此地後,人才輩出,科甲鼎盛,出了參政公陳睿、一品提督陳鳴夏等王侯公卿,故有侯卿美稱。明清時期,侯卿陳氏舉人、進士出了不少,為官清廉,曾有“知州知府知縣事,同胞同榜同牧民”,“一門五進士,二世八登科”等讚譽。
至今,侯卿陳氏已繁衍二十七代,約十萬人口,主要分佈在惠安的更新、玉圍、京山、居仁、南州、梅山、石盤和泉港區“頂路陳”二十三個村落,還有的遷居廈門、福州、北京、晉江、永春、廣東海陸豐、翁源縣、浙江溫州市、港澳臺地區等地及海外。
侯卿祖祠堂而後,有新衙、知州廳、知府廳、藩憲第、方伯第、按察廳、提督衙……讓人目不暇接,不同時期的建築,構造與風格也不一樣,像是一個閩南古建築博覽園,提供了明清及民國時期官宦府第與富商豪宅的古建築樣本。
侯卿的居仁,是陳鳴夏建置提督衙的地方。陳鳴夏“四馬拖車”提督府第總面積約一三四二平方米,共“四庭四落”,庭前院後立著各種石獸,臺階上還有各種動物的圖騰,當地居民至今還從府內井中汲水。據傳,乾隆下江南時曾隨陳鳴夏遊歷居仁,並下榻于居仁的花山。可惜,如今的花山,房屋倒塌過半,已無法目睹當年的奢華,只有乾隆隨口改稱的“居仁”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正著手保護的提督衙
侯卿古建築群歷經六百多年歷史雲煙,如今已物事兩非,留給人們的,是一種殘缺的美,一種退卻了榮光的落寞,一種立身報國的人文精神。
惠安琅玕陳氏
惠安縣東園鎮垵頭村,陳氏宗祠大門楹聯:
潁水家聲遠,
琅玕世澤長。
左岱右龜雙峰?鯉,
襟浯帶洛二水朝宗。
它衍繹其族的源遠流長及其堂號的由來。
族人的上祖陳忠,原籍京兆府萬年縣,洪都胄桂裏。其子邕,唐神龍元年進士,與李林甫不協,在唐朝開元二十四年丙子(七三六年)被摘入閩,始居興化。為南院開始祖第一世,蕃衍興、泉、漳、潮、臺灣之陳氏。
琅玕始遷祖陳安東,乃太傅派良儀後裔。當元明之際,由晉江率領族人來惠安縣垵頭村住居,代代相嬗,於今六百多年,傳二十三世。
安東生七子:政懿、政慎、政忠、政義、政長、政美、政勤,爾分七支,除祖居垵頭之外,在附近列居,或下田、小柘、東厝、後廳、引後、外廳、店上、上埕;大柘、坑西、前阪、東湖;有分遷晉江陳埭派、有自明朝定居惠邑城郊“東張厝仔”及移“山前鄉”;還有僑(旅、客)住上海、舟山、福州、泉州、廈門、汕頭、廣州等沿海一帶,以及臺灣、香港、澳門、東南亞諸地,居留眾多琅玕陳氏後裔。
緣由垵頭村海灘臨水有一巨石,東西一丈餘,南北近二丈,高五、六尺,狀若巨珠,名叫琅玕石。相傳始世祖安東,常坐在此石垂釣,於是,人稱這一支族姓為琅玕陳氏。
惠安涵口陳氏
惠安縣洛陽鎮,陳埭頭村祠堂門聯:“錦裏聚族地氣鐘靈鹿鳴宴英雄已歲同登虎榜;葛上分支克繩祖宇稱名官司諭學一時政教憲鴻猷”。這副聯記錄其宗族的遷播及先輩之功名。
下聯書“葛上分支”,所指陳埭頭村是從東園鎮葛上村陳氏族人中一支(傳說三房)分遷來的,陳埭頭之二世五房公又遷居南安霞宅村,其村族譜有志載。霞宅陳氏中一支(二房)又分至惠安虎窟、下公山村。於此,這族陳氏下衍遷居軌跡:葛上——陳埭頭——霞宅——虎窟、下公山。
葛上村從何地入,遷自晉江涵口陳氏“六世祖孟甫公遷惠安之葛醬村,孟甫生景玉,景玉生克讓,克讓生希德,希德生學良”(一世孟甫——二世景玉——三世克讓——四世希德——五世學良);而《墓誌銘》的主人浩(六世)、其子文溪、文選(七世)、其孫家棟、家標、家楹(八世)、其曾孫廷琛等十人(九世)。這一珍貴宗族史料的發現,彌補族譜焚毀後世系之空白。《墓誌銘》這一記載,使葛上族人流有源,木有本。
晉江涵口陳氏何時何地入閩,從晉江涵口陳氏宗祠大門楹聯:“分譜出莆田曆青陽居涵江相變定基角趾雛麟綿世澤;開科由太守在理學繼忠諫先後濟美簪纓孺鵲行宗風”。上聯綿延出這支陳氏分衍線路。
入閩時間在唐朝未期,始遷地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閩居莆田之涵頭。宋朝至元年間,從涵江遷居晉江青陽山,始祖念五公隱逸,至碧溪公時,緣外嶽官是涵口謝天官諱許公之婿,因而於淳佑年間(1241~1253年),遷籍涵口村。此一支陳氏族人遷徙歷程:固始——莆田(涵頭)——青陽山——涵口——葛上。是這支陳氏的發祥地。
這支陳氏,有別其他陳姓。在觀閱《蔣德璟予涵江(口)譜》序中記,“余涵江之陳氏是潁川籍改閩之興郡莆邑涵頭”,“晉安諸陳最繁,諸陳有別之涵口之陳,派出固始,自唐季閩,世家出青陽山,至元延佑遷涵口,遂為涵口破荒始基之祖公”。譜序記述源與流,還進一步說明這一支入閩陳氏族群有別其餘繁多的陳氏族人。
於是,故稱涵口陳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