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縣宋至清代區劃
宋太平興國六年(九八一年)初置縣時,析晉江東鄉十六個裏,領三鄉,其後增至二十個裏。
慶曆八年(一〇四八年),乃定為十八個裏,仍以三鄉領之。
西南崇武鄉:領太康、守節、禮興、民安、長安等五個裏;
東南崇善鄉:領平康、歸化、祥符、溫陵、安仁、同信、尊賢、延壽等八個裏;
東北城山鄉:領崇德、德音、光德、待賢、民蘇等五個裏。
熙寧間(一〇六八~一〇七七年),行保甲法,分為三十四都。
元元貞元年(一二九五年)改為四鄉:文質、行滿、忠恕、信義,仍領十八裏,三十四都,靠近城廓的為在坊(城區)。
明初,因元代戶口減少,至正統間(一四三六~一四四九年),尚未恢復都圖名,數雖仍舊,然略有更改。
縣東文質鄉轄四裏七都:
祥符裏,領二十八都、二十九都;
延壽裏,領三十都、三十一都;
溫陵裏,領三十二都;
安仁裏,領三十三都、三十四都。
縣南行滿鄉轄五裏十都:
民安裏,領十九都;
長安裏,領二十都、二十一都;
太康裏,領二十二都、二十三都、二十四都;
守節裏,領二十五都、二十六都、二十七都;
崇德里,領五都。
縣西信義鄉轄五裏九都。:
平康裏,領一都、二都;
歸化裏,領三都、四都;
尊賢裏,領十四都、十五都;
同信裏,領十六都、十七都(尊賢、同信二裏,後合併為一);
德興裏,領十八都。
縣北忠恕鄉轄四裏八都:
德音裏,領六都、七都上下、八都上下;
光德里,領九都、十都;
待賢裏,領十一都;
民蘇裏,領十二都、十三都(後並都)。
嘉靖四十三年(一五六四年),兵疫之後,戶口耗減,遂合併為三十都;每都十甲,計三百班。
清初沿舊制。
順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年),遷瀕海居民入內地,圖甲十減六七。
康熙二十年(一六八一年),革去裏班,改為六十八鋪,即縣內七鋪,縣東並東南、東北共十六鋪,縣西及西南、西北共三鋪,縣南及南東、南西共十八鋪,縣北及北東、北西共二十四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