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惠安 »

惠安縣清朝大事記

作者:佚名  來源:《惠安縣志》1998.07.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惠安縣清朝大事記

順治三年(1646年)

九月,清兵進入惠安,分兵防守,而後入泉州。

是年,崇武所官軍編制廢除。

是年,全縣田賦地丁共3.6萬兩,糧米1.4萬石。

 

順治四年(1647年)

反清義軍進逼惠安縣城,被清軍韓尚亮部擊退。

 

順治五年(1648年)

四月二十三日,鄭耀星為首的抗清農民軍數萬人攻打惠安縣城。七月又被清兵擊退。

 

順治八年(1651年)

五月初四日,鄭成功親率大軍到永甯、崇武兩城籌集軍糧,據以抗清。

 

順治九年(1652年)

四月,清巡撫宜永貴集船200餘艘,進攻廈門,鄭成功令陳輝督水師抵禦,兩軍相遇于崇武,清軍大敗,由崇武登岸逃跑。陳輝奪取10餘艘大船凱旋廈門。

 

順治十年(1653年

十一月,鄭成功從廈門遣前鋒郝文興、北鎮陳六禦、右沖鎮楊朝棟等率轄鎮到惠安、仙遊等地方籌集餉銀30萬。十二月初三日夜,鄭成功軍隊襲擊惠安縣。初四日攻下縣城。訓導肖鳴風自殺於明倫堂。

 

順治十三年(1656年)

六月,鄭成功將晉江安平的家資全部移往金門安頓,墮毀安平城。同時墮毀惠安、同安諸縣城。

 

順治十四年(1657年)

全縣共4274戶,10790口。

 

順治十五年(1658年)

氣候反常,下紅雨(雨水如血)。

 

順治十六年(1659年)

六月初六日,下冰雹,暴風雨。

 

順治十七年(1660年)

四月初四日,鄭成功派遣中沖鎮肖拱宸率領軍隊同援剿左鎮、奇兵鎮、宣毅前鎮合兵進駐崇武,堵截南下的清軍水師。

 

順治十八年(1661年)

全縣有鹽丁820人,鹽田地386.91頃,年產鹽十一萬擔。

同年,清廷下令遷界,崇武、峰尾、黃崎、獺窟、小岞等城被棄於界外,沿海三十裏盡為廢墟,居民入內地墾荒,圖甲十減六、七,百姓流離失所。

 

康熙元年(1662年)

黃塘街溪仔口郭懷永經營當鋪,為全縣最早的一家典當業。

 

康熙二年(1663年)

廢除甲班,全縣34都改為68鋪,時因裏長貪污公糧,全部革職。

 

康熙三年(1664年)

六月初六日,暴風雨,縣城城牆倒塌五處,計三百九十丈。十月初旬,彗星自西北方向出現,長丈余,月余方消失。

 

康熙四年(1665年)

十月至翌年三月,無雨。

 

康熙六年(1667年)

十月地震。是年五穀豐登,銀一兩米八石。

 

康熙八年(1669年)

秋,大旱。十月十日地震。

 

康熙十二年(1673年)

三月十六日,地震,聲響如雷。

 

康熙十三年(1674年)

三月十五日,耿精忠反叛清廷。十八日,傳檄至惠安,惠安守將提標前營守備郭維藩同知縣彭翼宸剪掉辮子,帶領城中百姓回應。

九月,耿精忠部將、提督王進率軍進駐惠安,肆行焚掠。鄭經派劉國軒統兵抵禦,王進退兵屯紮楓亭,列營二十裏,作長蛇勢。

十月,劉國軒進軍至塗嶺,嚴陣會戰。王進兵敗,逃入興化城內,緊閉城門。劉國軒追至興化城下,大勝而歸。

 

康熙十六年(1677年

二月,清軍喇哈達大隊入惠安。初九日兵至洛陽橋。

四月,鄭經派水師一鎮肖武駐湄洲,守興化地區;水師七鎮石玉、八鎮陳勝分別駐紮崇武、獺窟,防守惠安沿海。

八月,清兵各路出擊,其中一路滿、漢騎步兵由楓亭大路進至惠安。

 

康熙十七年(1678年)

六月二十六日,劉國軒攻奪洛陽橋。清浙江提督石調聲及副都統吉爾他布已於二十四日到達惠安,二十五日知洛陽橋被劉國軒所奪,遂不敢進前。二十八日,劉國軒令部將王一繼率眾到塗嶺,狙擊從興化來的清軍援師,王一繼到達後駐紮於驛阪鋪,控制險要道路。

七月初四日,鄭成功部隊攻入惠安縣城,焚燒公私衙舍。

八月,惠安複為清兵所據。

十月,清提督楊捷、巡撫吳興祚探知王一繼軍隊集中於上西、肖厝、沙格,乘夜襲擊,經過幾天激戰,鄭軍陣亡七百多人,被擄六人,落水死者不計其數。

 

康熙十八年(1679年)

正月,清廷下令趕逐百姓重入內地,於沿海二十~三十裏靠近海邊險要地方添設炮臺,築造小寨,防範鄭經軍隊。

二月,分守惠安沿海的鄭經部隊水師五鎮蔡沖趁調動回廈門之機,駕船往泉州投降清軍。

  

康熙十九年(1680年)

二月,清福建水師提督萬正色從海壇進擊崇武、秀塗,鄭經部將朱天貴、林升擁船三百余艘駐紮于崇武,率水軍迎戰,被萬正色擊沉20多艘,損失慘重,撤往銅山沃。崇武、秀塗被清兵佔據。

  

康熙二十年(1681年)

複界。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七月初,有大星j 餘顆,各曳長尾巴,色慘澹,自西南入於箕尾。

是年,知縣秦漢松設書館於縣城聖堂巷。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清軍收復臺灣,撤銷遷界令,沿海居民複回,重建家園。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開海禁,于秀塗港設立海關秀塗分關。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閏五月,大雨浹旬,縣城城牆倒塌80多丈。七月,地震。

  

康熙三十年(1691年)

刮大風,下大雨,海水溢數丈,沿海民居多數被漂沒。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知縣錢濟世建書院於縣堂右邊。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乾旱,五穀歉收。

是年,朱兆綱編修《惠安縣誌稿》(未刊行)。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

瘟疫流行,糧食價格昂貴。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日食,白晝暝如夜。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

水災,穀貴。

 

康熙五十年(1711年)

六月,地震。七月,又地震。是年全縣人口14226人。

  

雍正二年(1724年)

閏四月,邑人林之濬向朝廷呈請增加惠安秀才的錄取額數,得准。自此惠安每年府試增加6個名額(即二十四名)。

  

雍正三年(1725年)

大饑荒,疫病流行。

  

雍正七年(1729年)

丈量官民鹽田地、山林1912頃85畝7分3厘有奇,以此分別計征。

  

雍正八年(1730年)

知縣王澤椿聘邑人張閬仙編修《惠安縣誌》八卷(未刊行)。

 

乾隆元年(1736年)

全縣鹽丁1883人,鹽田地36482畝,鹽丘4775丘。

  

乾隆二年(1737年)

水災。對受水淹沙壓的災田給予免征。官民田地、山、蕩、水門共征邑米166石3鬥7升,折征銀53兩1分2厘,征邑倉米626石7鬥2升有奇。

年,監生駱鐘岳在樂善鋪修建樂懋橋,並修建自居仁鋪至塗嶺道路,長三十華里。

 

乾隆十年(1745年)

奉政大夫莊維禱在縣南20裏處修德懋橋,並修南大路30華里至洛陽。

 

乾隆十三年(1748年)

大風災,洪水驟漲,淹沒農作物,晚稻歉收,蠲免錢糧,併發幣賑濟。

 

乾隆十七年(1752年)

七月,大雨,縣城城牆傾塌將近一半。

 

乾隆十八年(1753年)

十月,玉山鋪山尾村(今輞川鄉峰崎山尾村)聚眾持棍石奮起反抗糧差,毆傷差役三人。

疫病流行至翌年秋方息。

  

乾隆二十年(1755年)

洛陽橋塌尤甚。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知縣黃彬請紳士陳延基、張求勸捐重修洛陽橋。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

十二月十五日夜,縣堂傾圮。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

知縣彭良稷倡捐重修道路70裏為坦道。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六月初六日,自卯時至戌時,大風雨,飛沙走石,折樹木,毀房屋,縣城譙樓傾圮,城牆倒塌二十一處,一百餘丈,海上船隻翻覆十之八九。

是年,縣城施大成創辦集泉茶圃,焙制“鐵羅漢”,遠銷菲律賓、新加坡、緬甸等南洋各地,東寨春茶遠銷馬來西亞等地。

 

乾隆四十九年(1884年)

獺窟、下垵、崇武、黃崎(今蓮城)船隻開始通臺灣。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

泉州秋水軒孝德、孝壽(和尚)來惠安縣城霞井街開設德水藥局,至民國時期搬遷到黃塘半嶺。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秋天,海潮淹沒二十七鋪的梅莊、露莊等低洋田6622畝。

 

乾隆六十年(1795年)

八月十五日,颱風,境內北部山腰、前黃、普垵、鐘厝、葉厝的田地被水沖塌1875畝1分4厘,改築為鹽埕,有1595畝7分7厘。至此,山腰開始曬鹽。

  

嘉慶元年(1796年)

螺陽書院創立。

 

嘉慶八年(1803年)

全縣有31254戶,248754口。

時,知縣吳裕仁纂《惠安縣誌》36卷。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

全縣各保甲按戶設門牌,標明行業、人口、性別等,編冊造報。

 

道光七年(1827年)

由知縣仝卜年提倡,發動民間捐款11900多兩白銀。於縣城東門外擇地創建文峰書院及考棚(即今惠安一中校址)。

 

道光九年(1829年)

文峰書院竣工。內設試士室62間,育才室58間,並設有齋舍、藏書樓、文昌閣、朱子祠、園圃台等。

  

道光十一年(1831年)

按各鄉造冊申報,全縣有17015戶,496025口。

 

道光十三年(1833年)

知縣婁雲纂成《惠安縣續志》12卷。

  

道光十五年(1835年)

惠安漁船開始大批轉浙江漁場生產。

 

道光十七年(1837年)

晉江散匪嘯聚旗山擄劫,惠安知縣率兵清剿,東坑、寨後、陳田三鄉民兵據寨説明,匪患悉平。

 

道光十九年(1839年)

十月間,有洋船一艘拋泊大墜島洋面上,被水師開炮轟走。

十二月,英國人在大墜島山下發掘廢塚10多具,取走頭骨,又通過洛陽、陳三壩及晉江河市等處,運鴉片到仙遊發賣,地方官置若罔聞。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籍人林聯青在縣城東門創辦恒茂藥局。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

知縣仝卜年重修大德橋。

  

道光三十年(1850年)

惠安開始流通銀元。

 

咸豐元年(1851年)

境內產生大姓會和小姓會的封建幫派組織。

 

咸豐三年(1853年)

四月,林杯、邱二娘在惠安北部筆架山高明王宮豎起義旗,反抗清政府。

是年冬,惠安團練局設立。

 

咸豐四年(1854年)

四月二十四日上午,邱二娘與胡熊率義軍千余人攻打惠安縣城,未克。

  

咸豐五年(1855年)

五、六月間,邱二娘被清軍捕獲。六月十四日,在泉州南校場被淩遲處死,年僅22歲。

  

咸豐八年(1858年)

邑人遭盜賊搶劫,知縣王又慶請准減免田賦。

咸豐年間,縣內玉霞、大岞、沿海漁民已有釣艚作業,玉霞、霞西又有魷魚釣業,百崎、裏春等九鄉郭(回族)發展大釣船(五十噸)近二百艘。

  

同治四年(1865年)

崇武港設立厘金分局。

 

同治五年(1866年)

“西差會”派人來惠設立執行部,發展基督教會。不久,以英國倫敦會的名義在城隍口建禮拜堂。

 

同治六年(1867年)

崇武城區肺鼠疫猖獗,死亡一千多人。

  

同治八年(1869年)

境域內連續乾旱二百天。

九月,縣城基督教堂正式開堂做禮拜、佈道。並在教堂內設立學塾。

  

光緒二年(1877年)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夜,暴風驟雨,樹木被拔起,房屋倒塌、大小船隻覆沒觸破,漁民傷亡數人。

 

光緒十四年(1888年)

邑內鼠疫流行。

是年,天主教傳入惠安。

 

光緒十八年(1892年)

十一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七日大雪,積雪尺餘。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

縣內陸續使用銀角,有廣東造的一角、兩角兩種。

是年,境內爆發由外國傳教士操縱的基督教徒同天主教徒的大規模械鬥。

全縣鼠疫流行。崇武城區肺鼠疫猖獗,死亡幾百人,醫師張子善、塗少房設義診。後,縣令分別授予“妙手回春”和“春滿蓮島”匾額。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

縣域內鼠疫大流行,流行140個自然村,死亡6161人。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

春,崇武下冰雹,擊破屋瓦,且風雨雷電交加。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

邑人在廈門開設石店30多家,石雕藝人紛紛渡洋加工石雕,經營石料生意。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

全縣鼠疫大流行。英國倫敦宣教會派員在縣城創建仁世醫院(今縣醫院的前身)。西醫藥始傳入惠安,並培養一批醫師。

 

光緒二十九年至三十年(1903~1904年)

縣內流行牛瘟。

惠安開始使用銅元。

  

光緒三十年(1904年)

縣城基督教會辦的學塾改名為時化小學,分男學、女學。旋又辦幼稚園和婦學。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

惠安第一家錢莊——積金錢莊開業。

是年春,惠安縣官立學堂創辦(址在今縣教師進修學校)。

  

宣統元年(1909年)

惠安成立禁毒社。

  

宣統二年(1910年)

惠安成立第一屆商會。

07月29日,暴風雨,拔樹飛瓦,塌牆倒屋,崇武漁民死五十余人。

是年,基督複臨安息日會惠安教會(簡稱“惠安安息日會”)開會做禮拜。

  

宣統三年(1911年)

秋,塗嶺自治講習所設立,學制6個月畢業。越年停辦。

11月11日(農曆九月二十一日)惠安宣告光復,清統治結束。縣知事曹士元潛逃泉州。

11月,崇武民眾自發抗鹽稅,攻入鹽館,將存鹽哄搶而盡。

12月,曹士元等率領二百多名士兵返回惠安,改冠易服,當起民國的縣知事。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陳成春 電話:0595 - 8717 3985 / 15759750128  QQ:1638824728

有資料或大作相贈敬請寄至福建惠安政協轉交陳成春,如需惠安陳氏族譜二版可來電聯系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