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馬來西亞 »

馬來西亞的永春籍宗族組織

作者:鄭名烈  來源:東方文薈  更新時間:2015年06月14日

馬來西亞的永春籍宗族組織

2012.02.05.

根據非正式統計,馬來西亞的永春人大約70幾萬。若馬來西亞華人的祖籍地以縣為統計單位,福建永春人的人數應排在首位。另一個特殊的現像是,永春人的宗族組織在各籍貫人士的宗族組織當中數量也最多。按筆者所做調查得出的統計,目前國內的永春宗族組織已達32個。此外,一些姓氏組織、地方的永春會館組織中,仍可發現隱藏著同一宗族的次群體。由此可見,永春的宗族組織在從祖籍地往馬來西亞遷徙的過程,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宗族組織」是由一個共同祖先所繁衍後代並聚居一起的群體,兼具血緣和地緣雙重紐帶的特點。宗族互助的精神到了馬來西亞仍然獲得延續。永春人雖然遲至民國以後才往馬來亞遷徙,但永春人出洋的人數卻快速增加,除了馬來亞因種植橡膠需大批勞力投入的客觀因素之外,永春宗族的組織脈絡是另一不可忽略的要因。

親帶親、鄰帶鄰

「親帶親、鄰帶鄰」是清末民初永春人往馬來亞遷徙的移民模式,因而永春人在國內有一定的集中性。馬來半島西岸的柔佛州的麻坡、峇株巴轄、麻六甲及雪州的巴生等沿海城鎮為永春人最早登陸的地區,這些地方的永春會館歷史已超過百年,麻六甲永春會館更擁有兩百多年歷史。除了以地緣作紐帶的會館組織之外,永春聚落中以血緣作紐帶的宗族組織數量較其他籍貫者為多。

永春縣地位山區,許多農村的結構基本上就是由宗族所組成。這是由於中國的農村村落的形成,是由家庭人口分支、遷徙、開基、繁衍、發展而成。因此,中國的農村基本上是一姓一族一村,或一大姓兼及幾個小姓形成一村,奠定了中國農村的結構以宗族的結構為結構。

宗族之間緊鄰而居,一條街、一條溪流即可做為宗族與宗族之間的地界。由於百年前的農村交通不便,人與人之間的日常交往局限在有限的範圍,鄰近的宗族之間幾乎都存在姻親關係。婚姻關係橫向的將鄰近的幾個宗族的聯緊起來。除了宗族的紐帶之外,在移民過程體現的互助精神也建立在姻親的基礎上。其中永春縣介福鄉是筆者觀察到最顯著的個案。

位於麻坡武吉業蜜的永春楊美鄭氏公所

奉祀原鄉宗族守護神

介福鄉整個鄉共由五個宗族組成。每個宗族各據一隅。龍津村為陳氏宗族。紫美村為鄭姓宗族及前洋林姓宗族。福東村則由揚美鄭氏和大丘頭林氏宗族所組成。清末民初,這些宗族的半數人口均已遷徙到馬來亞,並且大部分集中到麻坡地區。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前洋林氏宗族因人數相對較少之外,介福鄉其他四個宗族均在獨立前後各自組織了家族會(實際上因人數已足以成族,應稱作宗族),並且購地建立本身的會所,有者還在會所中奉祀原鄉的宗族守護神。大麻坡地區成了永春介福鄉鄉親的海外聚居地。

除了介福鄉之外,永春縣桃城鎮洋上村的餘氏宗族、外丘林氏宗族也散居在麻坡和麻六甲一代。永春縣卿園鄉的登進堂黃氏宗族集中在巴生地區。永春縣太平鄉肇永公李氏宗族以芙蓉居多。筆者發現永春宗族移居馬來亞後有一定的群聚性,後來因經濟發展才促成人口逐漸遷移、擴散。根據筆者掌握的資料,國內已有多家登記註冊為社團的永春宗族組織;筆者在此將各宗族組織,以及所屬會員分佈較集中的地點列在圖表中。

宗族遷徙到海外還能重建宗族組織,雖然在形式上已經轉換,但當初渡馬始祖的那一代成立家族會、購地建會所的目的,應具有傳承宗族文化的意圖。在這些宗族組織裏,進一步追查下,仍然可找到本身的字輩譜、房派與堂號的結構。更重要的是,只要經過梳理,宗族的譜系均能在永春的祖籍地完整的對應出來。

宗族從原鄉遷徙過桯、參與地方拓殖的歷史基本上即是華社先賢南來的奮鬥過程。各個宗族組織若能為本身的宗族南渡歷史投入心力進行詳細的研究,綜合起來,就是一部大馬華裔南遷馬來亞的歷史縮影。

馬來西亞永春宗族組織及所屬會員聚居處

 序 宗族名稱      聚居地點

 01 東關偉公陳氏宗族  巴生

 02 小岵南山陳氏宗族  雪州、森州

 03 外碧陳氏宗族    雪隆

 04 鴻榜陳氏宗族    巴生

 05 黃氏登進宗族    巴生

 06 鵬翔鄭氏宗族    吉隆玻、昔加未

 07 美山林氏宗族    吉隆玻

 08 桃場林氏宗族    吉隆玻

 09 肇永公李氏宗族   芙蓉

 10 埔頭霞陵林氏宗族  馬口

 11 美羅南幢郭氏宗族  打巴、安順

 12 穎龍津陳氏宗族   麻坡

 13 紫美鄭氏宗族    麻坡、東甲

 14 大丘頭林氏宗族   麻坡

 15 楊美鄭氏宗族    麻坡

 16 湖洋蓬萊黃氏宗族  昔加未

 17 湖洋仙溪鄭氏宗族  峇秼巴轄、新加籣

 18 湖洋彭城劉氏宗族  麻坡

 19 雲峰內外鄉林氏宗族 柔佛州

 20 南湖鄭氏宗族    瓜拉庇勝

 21 社前李氏宗族    麻坡

 22 葉氏福卿公宗族   巴生

屹立於麻城武吉巴西鎮的潁龍津陳氏家族會的會所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