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馬來西亞 »

抗戰時期的麻坡永春會館

作者:林聯勇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抗戰時期的麻坡永春會館

馬來西亞麻坡永春會館創設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當時旅居麻坡的福建永春鄉賢李慶烈與十幾位熱心同鄉提倡設立會館,並蒙柔州蘇丹贈給地皮一段,得以完成初基(即現今會館之位址)。會館成立後,即開放予同鄉聯絡感情,並為南來同鄉安排工作,溝通消息,互相扶助,謀求出路,且開辦學堂(私塾),讓同鄉子女得以求學,為麻坡華校之肇始。1932年1月1日新會館落成。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消息傳到麻坡,永春會館的鄭文炳、林彬卿、顏迥華、鄭友專、林太宗、郭詩善、劉國七、林貽奏等10多位領導人,個個義憤填膺,立即召開緊急會議,出而領導麻坡僑眾,組織“救濟祖國難民委員會”,發動獻衣捐款義舉。其中鄭文炳首捐3000元,兩天就籌得2萬元,於7月13日與19日匯交中國國民政府財政部。消息傳出後,麻坡各商會、社團當仁不讓,急起直追。不數日,全麻坡籌得20萬元。繼而新馬各坡華僑熱烈響應,紛紛成立“救濟祖國難民委員會”,出錢出力,為中國抗戰後勤之生力軍。麻坡永春會館因而榮獲中國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親筆題贈的“愛國愛鄉”匾額,懸掛會館禮堂留念。

麻坡救濟祖國難民委員會在鄭文炳、顏迥華、林彬卿及各界僑領的領導下,奔走呼號,廣泛宣傳,積極開展勸募等活動。僑胞中無論婚喪喜慶等活動均勸以節約助賑,並抓住時機售花球、雨具、寒衣等。1939年前後一年多,中國武漢合唱團到馬來亞巡迴演唱,鼓動華僑籌賑救國。麻坡諸僑領大力宣傳,成績特優。武漢合唱團印發特刊,名為“柔佛四百萬”,表揚麻坡為“籌賑模範區”。隨後新中國劇團抵麻坡表演,成績也相差無幾。各地聞風競募,成績驚人,祖國抗戰物資上得到補助,精神上大受鼓勵,麻坡僑領愛國功勳,誠不可沒。當時永春會館最積極的有年近古稀的鄭文炳,德高望重,既出錢又出力;年滿花甲的林彬卿,下筆成章,善於宣傳鼓動;年滿不惑的顏迥華,能言善辯,語能服眾,故當時在麻坡被譽稱為支援祖國抗日的“三劍客”。

抗戰初期,我國沿海港口淪陷,國外物資無法運入後方。1939年,滇緬公路即將通車,但缺乏駕駛員及修車機械員。 2月,麻坡救濟祖國難民委員會響應陳嘉庚先生的號召,徵集華僑機工回國參加運輸。永春會館徵集汽車機工數十名,由同鄉華僑劉貝錦領隊,經新加坡集中後,回到廣西、雲南邊疆,在新開闢的滇緬公路上搶運世界各國援華和海外華僑支援祖國抗日的軍用物資,在這條運輸戰線上堅持至抗戰勝利。南僑機工為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留下許多悲壯動人的事蹟。麻坡的永春籍青年華僑孫其文,是個獨子,已結婚,有個兩歲的兒子。國難當頭,他舍家報國,瞞著父母與妻子報名參加第六批機工團。父母病逝了,妻子氣瘋了,不久又失蹤下落不明,兒子被妻舅收養。對於家,孫其文被人罵為無情無義,對於祖國,孫其文卻名留豐碑,衛國有功。孫其文在回憶往事時說:“祖國在危難關頭,不去拯救,大家都要當亡國奴。有國才有家,國亡家難保。國難當頭,愛國不愛國就要看實際行動。”

1939年,麻坡永春鄉賢鑒於個人資金微薄,難成大業,於是效仿大企業,集資組織“永利種植有限公司”,在玉射新廊種植橡膠和木薯。馬來亞淪陷後,海外糧食短缺,該園生產的木薯為麻坡居民提供糧食,解決糧荒困境。

1940年春,麻坡永春會館成立互助社,招收社員,發揮患難相助精神,所得傭金充作教育慈善事業。日本投降後,社團組織再度復興,互助社改為“永春慈善會”。

1940年 3月,“南僑總會”主席陳嘉庚先生率領“南洋華僑回國慰問考察團”回到祖國視察各戰區,林彬卿為慰問團第一分團秘書。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利用精銳武器,南侵馬來亞。不到二個星期,馬來亞宣告淪陷。日本特務及其走狗對麻坡愛國僑胞支援祖國抗日活動十分仇恨,尤其對永春會館的僑領更是視為眼中釘,在麻坡淪陷後不久便迅速展開搜捕行動,大肆逮捕華人領袖。在這之前日本間諜已搜集大量可靠的情報,所以日軍一到麻坡,手上握有籌賑會捐助者的名單。負責麻坡籌賑會永春會館的僑領鄭文炳、林彬卿、顏迥華、羅文漁、林太宗、鄭友專、郭詩善、鄭明月、鄭金龍等被擄縛,備受酷刑,於1942年3月17日慘遭殺害。

兇殘的日軍連僑領家眷也不放過。鄭文炳有 3個家屬同時殉難。麻坡淪陷時,鄭文炳一家原本分散逃難到玉射和巴冬一帶。不幸的是,鄭文炳在一名警長的遊說下,決定回到麻坡,負起維持治安的責任,不料卻中了日軍的圈套。另外其子鄭明月在被日軍囚禁時,慘遭日軍用點燃的香煙燒灼逼供,最後被送往屠殺場,慶倖的是沒命中要害,只被日軍屠刀刺中腿部,逃到橡膠園裏,被一名女膠工所救。可惜的是,鄭明月在逃出虎口後,因用河水清洗傷口,同時在養傷時沒有得到妥善治療,導致傷口感染而死。林彬卿被害時,其夫人梁蘊及二子天雄、三子天聳、四子天河同時殉難。當日軍包圍林彬卿住宅時,其侄媳柯秀尚在其家中,見情況緊急,機智掩護彬卿年幼的五子天坦逃離,倖免遭難,其餘全家被日軍捕去,慘遭槍殺。鄭友專全家 9人則全部遭難,無一倖免。據不完全統計,1942年 1月至10月,麻坡及其所屬地區被日軍殺害的華僑同胞達 279名,其中永春華僑88人,占三分之一。年齡最高的是76歲的老嫗鄭修,最小的是二名不滿周歲的嬰兒。日軍的各種罪行,令人髮指。

受日軍南進戰爭影響,鄉僑身無棲所,麻坡永春會館因此充為難民營。1945年春日軍投降,永春華僑周卿鋒、邱隨、劉在川、劉國七和顏悅聞等,出而徵求運輸工具,捐款資助,遣散難僑回歸家園,重操舊業求生。1946年 3月,麻坡永春會館複辦。

新加坡著名僑領李俊承(永春籍)在抗戰勝利後到過麻坡,寫下了緬懷殉難愛國華僑的詩歌《亂後過麻坡》:“麻坡經劫後,草木黯無春。愛國懷先哲,捐軀盡故人。沉冤誰與白,化碧跡猶新。今日驅車過,臨風倍愴神。”麻坡永春會館愛國愛鄉,為祖國抗戰勝利立下不朽功勳,其光輝業績將萬古流芳。

作者單位:永春縣委黨史研究室

原載:八閩僑聲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