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泉屬同鄉組織概況
新加坡是移民的國家,多元種族社會。它位於世界交通十字路口,全世界各洲各國,都有人去該國。每一個移居新加坡的種族,都有自己的同鄉、同宗、同教的團體。泉州籍的僑胞也不例外。這批團體,現在都組成新加坡共和國的“基層組織”了。
據一九八○年六月人口普查表明,在種族構成方面,華人占77%,馬來人占15%,印度人占6%,其他占2%。而新加坡華族移民,以泉屬為最多,至少占30%以上。
茲將新加坡泉屬各社團組織簡介如次:
新加坡晉江會館:
該會館成立於一九二五年,由賴金奎、蕭志來,洪寶桂、莊丕唐等人發起組織的。至一九二八年,由蕭志來先生捐獻地皮,建立會所,偉然大觀。
一九四八年創辦晉江學校,協助解決淪陷期學童失學的嚴重問題。
一九四七年設立互助部。一九七○年丁馬成任會長時,設立獎助學基金。現有會員八百多人。
晉江會館在新加坡同宗鄉團體之中,具有三大特點:
一、該會館獎、助學金不限於會員子弟,凡屬新加坡公民,不分種族,均可申請。
二、該會館的康樂活動,吸引了各屬青年前往學習。設有學習班,聘專人指導。其南樂、舞蹈、戲劇多次參加新加坡藝術團體演出,受到好評,被譽為宗鄉團體中,“負起現代化康樂活動最佳表現。”
三、近年來,該會館執行委員(每二年一屆),近半年為新國出生青年擔任。年長者退居顧問位置。於是被稱為“宗鄉團體成立以來第二階段的開始。”
附屬組織有:
一、晉江會館互助部:
新加坡許多大社團,均設有互助部,用以照料會員及其家屬喪事之善後工作。新加坡晉江會館互助部成立於一九四七年,發起人為王維寶、蔡銘金、張孫滾、薛祖水等。初期會員只有三百多名,目前會員增至一千餘名。
二、晉江會館助學金委員會:
三、晉江會館康樂股委員會:
1、晉江舞蹈組:
晉江舞蹈團成立於一九七七年六月,當時團員才有十多位,由新加坡著名舞蹈家李淑芬女士擔任導師,並積極展開排練活動。
一九七八年九月二十二至二十三日,為了慶祝晉江會館六十周年紀念,康樂股假維多利亞劇院舉行綜合性文娛晚會。舞蹈團初試啼聲,演出古裝舞劇《王老虎搶親》及馬來舞、印度舞、華族舞、朝鮮舞等節目。同年十二月間應西馬吡叻州太平仁和公所的邀請,在太平仁和公所的開幕典禮上呈獻舞蹈節目,同時也順道訪問檳城,吉隆玻及麻六甲晉江會館,並在吉隆玻演出,頗獲好評。其中以創作舞蹈《桂香和狼》給人留下印象最為深刻。至一九八二年團員已有三十多名,以及高、中、初級班學員三十多名。
2、晉江南音組:
3、晉江戲劇組:
該組成立於一九七八年一月,初由戲劇界前輩王秋田任導師,學員僅有七、八名,經招生後增至三十餘名,並邀流影女士協助排練。一九七八年,第一次公開演出短劇《家庭問題》和詩歌朗誦《我為少男少女歌唱》及《我們朗誦》。一九七八年隨晉江會館代表前往馬來西亞大平,演出短劇《明天中獎》。一九七九年再收一批新會員,並為會館作首次的學習彙報,演出喜劇《求婚的藝術》和《爸爸的生日》、《長跑者之歌》(詩歌朗誦)。一九八○年,劇團再聘請具有豐富戲劇經驗的翟志玉女士為導師。一九八一年又聘楊帆為導師,並于九月間舉行《戲劇觀摩晚會》,節目有:獨幕劇《我的天呀》和《新來的房客》,舞蹈《颯爽英姿》和《孔雀與牡丹》,快板《盜賊奇遇》,相聲《追求》等,獲得好評。一九八四年,推出大型劇碼《飲水思源》,那是反映新加坡人民早年開發獅島的血淚史。
4、晉江華樂組:
該組成立於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中旬,初期只設華族樂器學習班,分別由鄭朝吉、劉偉康和李其海負責指導。直至一九七八年四月,才初步組成華樂團,並添購了一批樂器,同時也成立一個委員會負責推動團務,同時請電臺華樂團指揮鄭朝吉擔任該團音樂顧問,當時團員只有廿名。為了籌備同年九月間會館慶祝成立六十周年紀念之文娛晚會,在前指揮王瑞賢督促下,開始進行練習,並于同年九月二十二至二十三日第一次參加康樂股假維多利亞劇院舉辦的綜合性演出。演出過後,為了擴大陣容,隨於一九七九年初,從學習班中吸收表現好的學員加入該團,使原有的團員增至三十五名。後來經過幾次的公開招生,團員即增至目前的五十名,由黃錦富擔任指揮,並繼續開辦學習班,以培養新秀,此時分別由鄭朝吉擔任音樂顧問,黃錦富、王家成和鄭順發擔任彈撥、二胡及笛子班指導。
5.晉江會館乒乓隊。
6、晉江跆拳道組:
安海公會:
安海公會是泉州市晉江縣屬安海鎮人士所組織之同鄉會,成立於一九四八年,迄今雖只四十一年,但其前身鴻江公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已經創立了。
鴻江公所的組織目的,在便利剛從故鄉來的“新客”,以及失業的“老客”,有個暫時安身之所。斯時未經過正式註冊。
一九四六年,鄉賢蘇秋生、黃天鐸等,倡組安海公會,迨一九四八始獲准註冊,宣告成立。初期會員一百八十名,目前會員二百余人。
泉茵江公所:
該公所成立於一九四八年,發起人為黃深炎、黃淵捷、黃深火等。初期會員三十名,目前一百左右人。
南安會館:
南安會館未成立之前,南安邑籍人士已于一九三六年興建一間寺廟一鳳山寺。當時南安邑籍人士,幾乎每月都在鳳山寺開一次會。無形中鳳山寺被視為南安公會。
南安會館正式成立於一九二六年,由王加祿、侯西反、林水樅、洪光騰、梁少川、趙文煙、張金榮、林志伊、董泰和、梁文沃、雷亮榮等倡議組織,並購置安祥山房屋作為會所。
該會於一九四九年註冊為非營業之有限公司。一九六二該會籌建新會所于摩哈蘇丹律的鳳山寺地段,於一九七○年完成。
南安人往星甚早,一九二九年,在青山寺已有三十一位不知姓名之南安人士合葬之墳墓,而鳳山寺於一八三六年建立,可見一百六十年前南安人即有往星的了。該會館自林文鴛任數屆常務主席以來,會務又大擴展。
附屬組織有“互助會”。
南安羅溪公所:
該公館為南安縣小羅溪鄉黃姓族人所組織的,成立於一九四○年。該公所的前身是蘆川公所,創立於二十年代初期,未正式註冊;迨二十年代後期,適逢世界不景氣,宗人紛紛回國,遂無形中解散。一九四○年恢復組織,不再沿用鄉名蘆川,改用鎮名羅溪,成為羅溪公所。
惠安會館:
該會於一九二三年由謝榮西、蘇馬英、郭杖生、許潔成、謝荔圃等人發起組織的。初租北京街八號二樓為會所。蘇馬英任首屆會長,一九二五年購英莪街三十號為會所;一九二九年遷若泉街十二號。一九三二年由會友報效工料,建趙芳街七號三層為會所。
一九五二年張建金任會長,廣征會員,由五百餘名,突增至一千一百餘名,會務大大擴展。首創獎學金,開各會館獎學金的新例。一九七六年駱水興任會長,積極建築現址之堂皇新會館,耗資百余萬元,至一九七九年落成。現有會員一千六百餘名。
附屬組織:
1、互助部:
2、獎貸委員會:
3、華樂團:
該團於一九八二年二月一日成立,現有團員數十名,空有時間作小組練習與團體總練習。社團曾訪問吉隆玻、巴生等地,與鄉會作觀摩演奏。
4、惠青乒乓隊:
此外,還有惠安國術研究社。
安溪會館:
該會館於一九二二年發起組織,一九二三年正式成立。發起人是施明德、高銘壬、張培基、胡緒省、白圻引、高水仙、林本道、李春華、傅添福等。初期購置福建街三十號為會所。
一九四八年發起籌建新會所,後因種種困難,迨一九五五年始購得現址一段地皮,乃積極興建,於一九五九年七月竣工,一九七○年舉行落成典禮。
該會館沒有教育股、互助部、慈善股和康樂股,近年以來,均有積極的活動。
一九五二年開始,首創小學互助學金,後來對中學、大專各級學生亦予獎助學金,及大學貸學金等;三十餘年來,所頒發之獎、助、貸學金總人數,達千餘名。
自一九七七年開始,康樂股對音樂、戲劇有多方面的表現;該會館每年發放敬老度歲金,救濟貧苦傷殘;對社會福利事業,如慈善機關、醫院、養老院、療養院等,亦不遺餘力,慷慨捐助。
該會館初期會員才數十人,目前已二千多人。唐裕先生任會長多屆。六十周年,該會館於一九八二年十月二十四日,在海皇夜總會,舉行金禧盛宴,廣邀世界各地同鄉出席,其規模之大,為我國各會館前所未有。唐會長在會上發表演說,建議各同鄉會館,應發揮國民外交,促進與原住民友好情誼及響應政府各種文化建設運動。此項建議,深得各方的讚譽。
附屬組織有互助部。
此外,又有“同美社”:
該社系安溪城廂西門外同美鄉陳姓同宗組織。既是同宗亦是同鄉的團體。山陳錦章、雙照、金牌、孔宣、孟輝、孟斜、玉秀、文質、丙丁、玉川等人發起組成。成立於一九三九年,目前會員有一百五十名左右。
該鄉旅星同宗約三千人,甚為團結。由於同美社的推動,因而組成同美公司,近而為同美金融,再進而為工商銀行,工商保險。
由一個鄉社團體而能促進金融與銀行的發展;由金融與銀行的助力,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工商業發展,意義殊為重大。
該社在新加坡各社團中,是非常突出的團體。
永春會館:
永春人散居雪蘭莪、森美蘭、麻六甲與柔佛為多。新加坡開埠後,大批永春華僑,自柔甲二州往新加坡,對新加坡開埠後之發展,貢獻很大。如陳金聲與李清,在麻六甲的事業,即有很大成就。他們夾其雄厚財力,來星開發,促進新加坡的繁榮。當時陳金聲經營豐興號,號稱華人首富之家。他報效兩萬元(該埠貨幣)興建水池,以供新加坡之自來水源,政府特建噴水塔于現今康樂亭附近,以紀念他。其公子陳若錦任市議員,為華人第一個受繪像,懸于維多利亞紀念堂。李清及其公子李俊源貢獻亦大。俊源街即為紀念李俊源,恭錫街即為紀念李俊源之岳父陳恭錫。
從以上史料,可見當年開埠時期,永春旅星華僑對新加坡的貢獻。因而,在福建籍華僑同鄉組織中,亦以永春會館建立歷史最早。該會成立於一九六七年,經陳金聲、陳若錦、李清的領導,是年即建會所于美芝路,並舉陳馨先、李清池、李登堅、陳應僅、陳佐、林篆、黃恬等為信託。次年,添購了現址會所。館中崇奉天上聖母、張公聖君,每值二聖誕辰,整肅衣冠,飲酒宴樂。該會初期會員二百三十人,一百多年來,已擁有會員一千三百多人。
附屬組織:
1、互助會:
2、福利基金:
此外,又有桃源俱樂部。該部成立於一九二三年,為永春籍華僑所組成的同鄉俱樂部。永春有“世外桃源”的美譽。故永春人士在西馬各地均有桃源俱樂部之組織,大部分有南樂的設置以供弦友彈唱。
金門會館:
金門島舊名西江,又名仙洲,清代屬同安縣,至一九一五年始置縣。包括附近之烈烈嶼、大嶝島、小嶝島。全縣有十六大姓。在晉代,中原多故,有六姓難民-陳、蔡、蘇、吳、顏、呂等,避居金門。至唐代德宗貞年間,設萬安監、滋養馬匹,金門乃為牧馬區之一,以陳淵為牧馬監;隨陳淵到金門的有十二姓,即許、翁、李、張、黃、劉、洪、林、蕭、王、蔡、呂等。金門的後人,造孚濟廟,祀奉牧馬監陳淵,紀其開基功德。
金門僑胞于一八七○年設立浯江孚濟廟于牛車水士敏街,而後建立金門會館於廟內。(所以史料都以一八七○年為創立會館)迨一九一九年該會館重修,從重修後所立的碑記中,才有“金門會館”的出現。
該會館建後,對頒發獎學金、發給產業委託書、南來人士的證明書,和排解糾紛等,都著有成績。
牛車水會所受市建影響,已拆除並在慶利路七十二號建起堂皇大廈作為會館新址。
金門島在清初,乃鄭成功抗清的基地。由於對外交通利便,金門人移居外地者甚多。除臺灣外,以新加坡為最。從前旅星金民,多為單身漢,參加駁船業,在新加坡河口,及直落亞逸海港做起落貨工作。在大小坡有金門人合租的估俚三十六間,都有字型大小。
當年的單身漢,後來成家立業,兩三代繁衍下來,子孫昌盛,事業發展;現代的金門人,則參與銀行業、地產業、建築業、國際貿易、國際船務,規模均極宏大。目前金門同鄉,據估計在十五萬以上。
金門同鄉還有十三個團體,名稱如次。
新加坡浯江公會、古甯同鄉會、金僑友公會、浯卿陳氏公會、文山聯誼社、金浯山同鄉會、金長髮聯誼社、星洲官山社、星洲湖峰社、合安摩哆舢舨聯誼會、安東渡頭聯誼社、金合發電船同業公會、金和興等。其中古甯同鄉會成立於一九五一年,乃金門縣古寧鄉同鄉會,由李炎庭、李森興、李炎憶等倡組“古寧頭”,以聯絡同鄉感情及供奉“山西夫子”(關公)神位,每逢農曆五月十三日神誕,都來敬奉忠義千秋。
以上資料系根據星洲彭松濤先生所著《新加坡全國社團大觀》及筆者旅星期間的見聞,和參閱各會館刊物資料整理。錯誤之處敬希讀者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