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香港 »

香港特區之九龍半島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2年12月19日

香港特區之九龍半島

九龍(英語: Kowloon),地理上稱為九龍半島,為香港的三大區域之一,是除了香港島以外市區的主要組成部份。

九龍半島九龍半島東南西三面被維多利亞港包圍。過去由於英國與中國的租約問題,曾一度分為“九龍”(即界限街以南)與“新九龍”(即界限街以北、獅子山以南)兩部份。但自從中英談判使香港的前途明朗化,“新九龍”這種劃分已經不再有意義,所以現時兩地都一併稱為“九龍”。不過,現時部分位元於新九龍的物業跟新界物業一樣,須向香港特區政府繳交地租。

九龍半島九龍( Kowloon)全名為九龍半島,是香港的三大區域之一,九龍東南西三面都被維多利亞港包圍。九龍與一海之隔的港島一樣,是組成香港繁盛的市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以尖沙咀、油麻地及旺角(簡稱油尖旺)最具吸引力,這些地區購物、飲食、娛樂與文化應有盡有,與港島不分高下!著名的商業中心尖沙嘴中心、帝國中心、好時中心、南洋中心等。各式商店鱗次櫛比,是遊客聚集的購物天堂。著名的酒店有富豪酒店、海景假日酒店、香格里拉酒店等。

九龍東、西部為人口稠密的工業區,北部是住宅區,南部是著名的商業區。世界最繁忙機場之一的前香港機場啟德機場就在九龍,現在了變成遊園區。

1860年,清廷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即英法聯軍之役)再敗給英法聯軍,簽下《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南部連同鄰近的昂船洲一同割讓給英國。當時在九龍半島上的新邊界只用矮矮的鐵絲網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1898年,英國通過與清廷簽訂《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條約,租借九龍半島北部、新界和鄰近的兩百多個離島,但九龍寨城除外,租期99年。

1937年,政府開始將界限街以北及九龍群山以南的新界劃作新九龍,使九龍的面積接近現貌。1990年代的西九龍填海工程,不但使九龍的面積大為增加,更將九龍半島與昂船洲連接在一起。

1995年香港立法局選舉亦曾使用“九龍中”、“九龍東”、“九龍南”、“九龍西”、“九龍東北”、“九龍西北”及“九龍西南”等分法。

自1998年起,立法會選舉選區有兩個:

九龍東:包括黃大仙區及觀塘區(2004年:5個議席;於2008年減少1個議席)

九龍西:包括油尖旺區、深水埗區及九龍城區(2004年:4個議席;于2008年增加1個議席)

選舉選區的議席數目根據人口而決定,個別選區的議席數目會因人口增減而或有更改。

地理及行政區劃編輯本段回目錄根據香港地政總署測繪處於2003年12月公佈,九龍面積為46.93平方公里。轄下共有5個分區,每區均有其各自的區議會:九龍城區,觀塘區,深水埗區,黃大仙區,油尖旺區,歷史上新九龍與新界的分界為直線,但現在已經反過來,“九龍”是指以上五個區的總和。而隨著區議會區界修訂,九龍之範圍亦有變更。

九龍半島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22.8℃。1月平均氣溫15.6℃,7月平均氣溫28.6℃,年降水量2224.7毫米

西九龍圓方

圓方位於港鐵九龍站上蓋,商場樓高 4層,分為五大區域,並以中國五行的金、木、水、火、土為主題。

西九龍圓方感十足,當中更有多家商戶採用兩層相通的複式設計,並以旗艦店形式經營,甚具特色。由世界級頂尖名牌服飾、美容專門店、特色食肆、有機食品百貨,以至戲院、溜冰場等,一應俱全。圓方的天臺設有一個70萬呎的平臺公園,身處商場中庭,更可感受到由天窗引入的和煦陽光。

九龍塘又一城

九龍塘 Kowloon Tong 是九廣東鐵與地下鐵路的唯一交彙點,而上圖裏的又一城 Festival Walk就是位於九龍塘站上蓋,所以來此商場購物方便無比。又一城內有超過 200間店鋪。與屬於同一集團的太古廣場一樣,地方寬敞、舒適簡潔,是理想的購物地方。

九龍半島雖然官方對九龍的定義僅限於九龍城區、觀塘區、深水埗區、黃大仙區及油尖旺區五區,可是接近九龍地區的新界地域,例如將軍澳、葵湧等地,皆有人誤將之稱為九龍。例如無線電視昔日位於新界清水灣半島的總部,地址被稱為“九龍清水灣電視城”;合和集團位於荃灣的酒店,曾名為“九龍悅來酒店”;甚至遠至屯門的香港黃金海岸,地址被稱為“九龍青山灣青山公路 1號”。而於2006年,長實集團位於葵湧的樓盤雍雅軒,由於在電視廣告宣傳其處於九龍區,因而被廣播事務管理局發出勸喻,指廣告誤導及不正確。

九龍地名由來

最常見的解釋是九龍北部的 8條山脈(龍脈),加上皇帝自己便是 9條;另一說法是 9只是代表多的意思。

油尖旺區

油尖旺區包括尖沙咀、官湧(現稱佐敦)、油麻地、旺角、大角咀以及部分西九龍填海區。油尖旺區西面及南面是海,北面是深水埗區,東面是九龍城區,以九廣東鐵路軌為界。油尖旺區由油麻地、尖沙咀及旺角組成,油麻地位於彌敦道北端,屬九龍早期發展的地區,以避風塘及廟宇最為著名。因為這裏的人們至今仍在很大程度上保持著香港的傳統生活方式,這裏也有著充滿中國特色的大街小巷,所以是觀光客探尋香港舊日生活的好去處。油尖旺區的經濟活動以商業為主,旅遊業與輕工業為輔。該區是香港的主要購物和零售中心,尖沙咀的商場百貨公司及時裝店;油麻地和旺角的零售、批發商鋪和小販巿場區,為香港居民及遊客提供各式各樣的貨品。油尖旺區不但旅遊業興旺,建有不少著名酒店,更是香港的飲食娛樂中心,擁有許多酒樓食肆及娛樂場所。此外,區內的金融服務行業也十分蓬勃。油尖旺區的主要康樂設施包括:香港體育館、九龍公園、官湧體育館、京士柏曲棍球場、京士柏遊樂場、旺角大球場、麥花臣遊樂場、界限街一號及二號體育館、界限街遊樂場、旺角文娛康樂體育會林百欣中心、花園街體育館、詩歌舞街遊樂場、園圃街雀鳥花園、樂群街公園及晏架街遊樂場。

繁華街鋪

油尖旺區從南面尖沙咀海旁起,一直伸延至北面的界限街,東面以九廣鐵路為界。油尖旺區由油麻地、尖沙咀及旺角組成。

尖沙咀和旺角是商貿金融中心,銀行、保險、地產、股票、出入口生意和專業服務等均十分蓬勃。香港天文臺亦是位於尖沙咀。

旺角是當地人購物的熱門地段,區內人口稠密,設有著名的露天市場。街道兩旁的風土人情可以讓遊客真正地體驗香港民眾的生活。

旺角一如其名,由早到晚都是人車彙集地方,為九龍區的心臟地帶。旺角街頭的店鋪是香港消費、美食潮流的指標。街頭小食如:芝士旦糕、沙冰及牛油粟米粒等,駐及旺角大街小巷。此外,旺角的購物熱點還有:女人街(通菜街)、信和中心、先達廣場、花園街、花墟、雀島市場等……多不勝數,各具特色。

油尖旺區是香港的主要購物和零售中心,尖沙咀的商場、百貨公司及時裝店,油麻地和旺角的零售、批發商鋪和小販市場區,為香港居民及遊客提供各式各樣的貨品。較特別的是前九廣鐵路總站鐘樓,以及鳥、魚、花香逍遙遊。

尖沙咀是商業和旅遊中心,區內共有 200多間酒店、賓館及旅舍,由於香港文化中心、香港藝術館、香港科學館、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理工大學及九龍公園均坐落于尖沙咀,此區亦成為香港重要的文化、教育和康樂中心。

油麻地與旺角屬人煙稠密的舊式商業和住宅區,只有少量土地供社區設施及休憩之用。區內的舊式樓宇大多在戰後不久落成,通常作商業與住宅等混合用途。大角咀是旺角區唯一的輕工業區,其中部分樓宇作商業和住宅用途。

旺角,得名於昔日的“芒角村”。據“新安縣誌”記載,近二百年以前,當地有一條“芒角村”,屬客家村落,坐北向南,背枕小山,溪流回繞,人口眾多。大約位於今弼街與通菜街,花園街一帶。而“芒角村”的得名,則是據說在昔日豉油街和新填地街一帶,有一突出海濱的小山丘,山丘上長滿芒草,故被稱為“芒角咀” ;部分附近的漁民稱之為“望角咀” ,取其可遠望海邊石角之意。

昔日的芒角村是田疇交錯的積水菜田,村民以種西洋菜,通菜(甕菜)及種花為生,今日區內的西洋菜街,通菜街及花園街之得名起源於此。後來因輪植西洋菜及通菜的田地盛產蚊蟲,易於傳染疾病,菜地被迫遷離。菜田被填平以後,居民轉為從事洗衣,染布等工作,便產生了洗衣街,染布房街等的街名。

1909年,香港政府在油麻地及“芒角咀”一帶進行填海工程,興建避風塘。“芒角咀”及“芒角村” ,遂被開闢為碼頭及街道。至1930年,年代,“芒角”已被轉音為“旺角” ,取其興旺之意;但其英文名字旺角仍沿用至今。1941年,旺角漸發展成工業區,制煙廠,棉織廠及五金廠林立,製成品遠銷世界各地。隨著香港的經濟起飛,旺角更發展成一個人口稠密的商住地區。

油麻地:

油麻地原指今天榕樹頭天後廟附近一帶,在1866--1896年的地圖已有記載。根據天後廟內同治九年(1870年)所立碑記,當時該地被稱為“麻地” ,至光緒元年(1875年) , “麻地”已改名為“油麻地” ,據說其得名,和當時天後廟前的廣場為漁民曬晾船上麻纜的地方有關。後來附近的居民不斷增加,船舶日多,有商戶經營修補漁船所用的桐油及麻纜,故被稱為“油麻地”。

該地在1870年年代已甚為繁榮,街道樓宇井然有序。其建設雖不及尖沙咀早,但若論商業繁榮的程度,油麻地則居首位。其中以今天的廟街,炮臺街及榕樹頭一帶為什。當時由於九龍的租金較港島為便宜,不少華籍工匠及商人遷來油麻地居住,加上當地原有的艇戶及漁民,該區人口由1897年的八千多人急升至1907年的年的一萬七千多人。

1906年,香港發生了一場嚴重的風災,損失極為巨大。於是政府在1909年通過的“建築避風塘條例”,決定在油麻地興建避風塘。於是官湧山(今官湧街,街市及球場一帶)被夷平,所得土石用作填平旺角至油麻地一帶的淺灘及建築防波堤。另外,海旁淺灘建成渡船街。整項工程於1915年完成。油麻地往後不斷發展,成為油尖旺區其一個最繁盛的地區。

尖沙咀:

在數百年前,尖沙咀又名“”香步頭" ,是昔日販運香料的碼頭。昔日東莞一帶遍植香木,香木樹根所榨得的汁能作香料,名為莞香。由於香港水路交通便利,故香料會先集中販運至尖沙咀,再用船運至港島黃竹坑的石排灣,然後從水路運往內地。在明代已發展成一聚落。

尖沙咀一名,早在明朝萬曆年間(1573年至1619年年)所編的“粵大記”已經出現。其得名乃是由於該處海水為官湧山所阻,南端形成一個長及尖的沙灘,在地形上十分明顯。在百多年以前,該區已有尖沙頭村,尖沙尾村及官湧村。

鴉片戰爭(1840年至1842年)以前,鴉片走私猖獗,尖沙咀海面為鴉片躉船經常停泊之所,其時清廷已派兵在官湧防守。道光十九年(1839年),英國水兵于尖沙咀借醉行兇,毆斃村民林維喜,事件引發了“官湧之戰”及“九龍之戰”,揭開鴉片戰爭的序幕。林則徐為了加強防務,於1840年分別在尖沙咀及官湧山上興建炮臺,設有官署,兵房,神廟及火藥庫等建築物,派駐75名士兵防守。翌年,因著炮臺孤懸海外,下令撤防。後來兩座炮臺均在鴉片戰爭中為英軍所占,遭英軍炸毀及拆卸。今日官湧街及炮臺街便是昔日的遺址。

“北京條約”簽訂以後,英人正式接管九龍半島;致力將尖沙咀發展成為一個軍事及洋人住宅區。街道如彌敦道,海防道,廣東道等先後開闢;另外,天文臺,海軍船塢,水警總部,尖沙咀警署,天星碼頭,九廣鐵路總站等先後落成。二十世紀的尖沙咀已發展成一個繁榮的區域。

青衣島

青衣島,簡稱青衣,古稱春花落、秤衣,是香港新界葵湧對出的一個島嶼,屬於18區之中的葵青區,面積 10.69平方公里,是香港第 5大島嶼。今日的青衣島,其實是由 3個海島填海而成。這 3個島分別是原來的青衣島,以及位於今日青衣島東北方的牙鷹洲(原華潤油庫,今為灝景灣及燕京書院)和青衣島東南方的洲仔(華潤油庫現址)。

青衣島得名自青衣魚,說法有二。一說昔日青衣島東北方的海域盛產青衣魚;而另一說法則是青衣島的外形似青衣魚。

青衣早在1970年代中期便開始開發,先在1974年建成青衣大橋,而近青衣橋的長青邨便在1977年落成,為青衣首個公共屋邨。青衣隨後到1980年代中期才正式大舉開發,除了有大量公共屋邨落成外,1988年青荃橋亦正式通車。2005年,位於青衣東南填海區的葵青貨櫃碼頭的六個泊位全面啟用。

隨著赤鱲角新機場工程展開,1990年代中期機場鐵路便正式興建,並於1998年通車,於青衣島設有青衣站,地鐵東湧線及機場快線均在青衣設站。與此同時青衣亦興建了連接馬灣的青馬大橋、連接大欖隧道和屯門公路的汀九橋和青朗公路、連接西九龍公路和青馬大橋的長青橋和長青隧道,以及連接青荃橋、青衣站、青馬大橋和汀九橋的青衣北岸公路。島上設有青嶼幹線觀景台。自此青衣便成為通往新機場和香港各區的交通樞紐。

從前青衣的交通依賴雙線雙程行車的青衣大橋和渡海小輪,每當青衣大橋發生事故,青衣的交通便告癱瘓。即使以後青荃橋通車也未能解決上述問題。隨著新機場核心工程的開展,加上政府決定改善青衣的橋梁交通,青衣在10年內從只有2條跨海橋增加至4條行車橋(增建了葵青橋及長青橋)及供地鐵使用的青荔橋。現在青衣居民的交通選擇增多,堪稱四通八達。從前交通大癱瘓的情況在青衣已經不復出現,即使現時所有來往青衣的渡海小輪已經停航,也沒有對交通做成影響。

在以前,由經青衣前往新機場必須經青衣西路進入青嶼幹線前往,由於該路也有不少青衣區巴士線行走,在繁忙時間就十分擠迫。但青衣北岸公路於2002年通車後,大大解決了這個問題。
現時青衣是全港最多橋接駁該處的地方,有 5條。

青衣市中心大致上位於青衣東北面,區內重要的公共設施、商場、交通設施都集中在這裏,如青衣城、青衣公園、青衣海濱公園、青衣公共圖書館、青衣綜合大樓、青衣運動場、地鐵青衣站、青衣渡輪碼頭、以及幾個巴士總站等等,市中心東南面亦有幾座工業大廈。

青馬大橋

香港的青馬大橋,是全球最長的行車鐵路雙用懸索式吊橋,亦是全球第六長以懸索吊橋形式建造的吊橋。目前,青馬大橋自開放通車以來,已成為本港一條主要連接大嶼山香港國際機場及市區的幹線公路。青馬大橋亦屬本港主要的建築標誌和旅遊觀光景點,所以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參觀。不過,青馬大橋不設人行道,因此遊客無法步行於青馬大橋觀光。

香港青馬大橋,公鐵兩用橋,主跨1377米(333+1377+300),但 300米邊跨側主纜不設吊杆,實際上只有 2跨加勁桁。橋塔高 131米,在青衣島側採用隧道式錨碇,在馬灣島側採用重力式錨碇,加勁桁梁高7,54米,高跨比 1/185,縱向桁架之間為空腹式桁架橫梁,中部空間可容納行車道及路軌,大橋上層橋面中部和下層橋面路軌兩側均設有通氣空格,形成流線型帶有通氣空格的閉合箱型加勁梁,1998年建成。

青馬大橋( Tsing Ma Bridge),是配合香港國際機場(赤蠟角機場)而建的十大核心工程之一。於1992年5月開始興建,歷時五年竣工,造價71.44億港元。青馬大橋橫跨青衣島及馬灣,橋身總長度2,200米,主跨長度1,377米,離海面高62米,青馬大橋除創造世界最長的行車、鐵路兩用吊橋紀錄外,包括青馬大橋在內的“機場核心計劃”還於1999年榮獲美國建築界權威及編輯選為“二十世紀十大建築成就獎Top10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of the20th Century” 得主之一,並與英法海峽隧道、三藩市金門大橋、艾森豪威爾州際和國防公路系統、紐約帝國大廈、科羅拉多胡佛水壩、巴拿馬運河、悉尼歌劇院、埃及阿斯旺水壩工程及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同享殊榮。

青馬大橋是為了赤蠟角機場而建的十大核心工程之一,可算是世界級建築,它橫跨青衣島及馬灣,全長 2,160公尺,主橋跨度也達1377米,兩座吊塔,每座高 206米,離海面62米,是全世界最長的行車、鐵路兩用吊橋。1992年,青馬大橋開始建造,僅以五年時間完成,稱得上是同類建築中花最短時間。它與連接馬灣、大嶼山的汲水門大橋一起,像兩道彩虹,成為香港新的觀光景點。它的壯觀恢宏的氣勢完全超越了美國的金門大橋。

青馬大橋於1992年 5月開始興建,當時造價達 71.44億港元,歷時五年竣工。青馬大橋橫跨青衣島及馬灣,橋身總長度為 2,200公尺,主跨長度 1,377公尺,離海面高62公尺。青馬大橋的橋塔高206公尺,採用的吊纜鋼線總長度達160,000公里,單是結構用的鋼材重量便高達50,000公噸。

青馬大橋是香港的一個重要地標和景點,所以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遊客參觀。為應付遊客,政府在青衣西北部設立青嶼幹線訪客中心及觀景台。訪客中心設有大橋模型、相片和互動遊戲;從螺旋式的小路繞圓柱形的觀景台而上,遊人便可以較近距離或高角度,可遠眺青馬大橋、汲水門大橋及汀九橋,設有行人天橋連接訪客中心與停車場。訪客中心及觀景台於1997年隨青嶼幹線通車對外開放,最初由新機場工程統籌署負責管理及運作。該署於1998年解散後,展覽中心交由民政事務總署葵青民政事務處負責管理。

不過,青馬大橋不設人行道,因此遊客無法步行於青馬大橋。不過各位若要一睹青馬大橋最宏偉的一面,建議登上位於青衣的青欣山。山上設有青衣自然徑,只要各位沿著路牌指示前往二號觀景台,應可找到眺望青馬大橋最徍的地方。但要小心青衣自然徑欠缺任何照明設施,故盡可能於日落前下山,以策安全。

欣賞雄偉的青馬大橋的最佳觀景點在肯衣島西北端的“青嶼幹線訪客中心”及一旁的觀景台。在登上觀景台的步道旁,聳立著最能象徵大橋精神的兩座紀念物-迥繞纜繩用高塔及主纜截取下來的斷面。千萬別小看這兩座紀念物,當年為了架起支撐橋面的主纜,就靠這矗立於兩岸的高塔,一圈又一圈地、像繞繩圈般地組成直徑1.1公尺,長16,000公里的巨大纜繩,所使用的細纜長度,足足可以繞地球四周。看著一旁的說明,真的又對這座世界第一的吊橋升起更崇高的敬意,從此也對各地的吊橋,抱著敬佩的態度。

從觀景臺上遠眺青馬大橋,足可見識它的恢宏氣勢,氤氳中的生硬鋼鐵結構,象徵著人類工程的偉大;從觀景台的另一端,可以觀賞另一座“汀九大橋”,黃色纜線的汀九大橋,肩負著疏通香港島到新界之間的交通,鮮豔的黃在白天搶走不少青馬大橋的風采,而且事實上,汀九大橋也比較上相。

青馬大橋屬於八號青嶼幹線的一部份,跨越馬灣海峽,將青衣島和馬灣連接起來。青馬大橋是香港道路的一個重要的部份,因為它聯同汲水門大橋,共同擔當著連接大嶼山、香港國際機場與市區的唯一行車通道。

青馬大橋採用雙層式設計,橋的露天上層為雙程三線行車線,下層則為二條地鐵東湧線及機場快線的鐵路和和二條供緊急時(如颱風吹襲時)使用的單線行車道路。青嶼幹線訪客中心及觀景台於1997年正式開幕,並由前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主持開幕儀式。而青馬大橋于同年五月正式通車。

青馬大橋聯同另一條跨海吊橋--汲水門大橋--合組成為青嶼幹線的一部分。本港多個地點均可欣賞到青馬大橋的壯麗景觀,如遊客想一睹青馬大橋的宏偉景觀,可親往青嶼幹線訪客中心之觀景台眺望青馬大橋的美麗景致。但遊客若希望近距離欣賞青馬大橋,最直接的方法莫過於乘搭由港九新界前往東湧或香港國際機場的巴士,親身體驗在全世界最長的同類型吊橋上行駛,跨越汪洋大海的暢快感覺。

青馬大橋除創造了世界最長的同類型吊橋紀錄外,包括青馬大橋在內的“機場核心計劃”,還於1999年榮獲美國建築界權威及編輯選為“二十世紀十大建築成就獎”得主之一,與巴拿馬運河、英法海峽隧道及舊金山金門大橋等其他九項世界級工程同享這項殊榮。

大嶼山

大嶼山(中國大陸方面有稱為大濠島,視為萬山群島的一部份)位於香港西南面,是香港境內最大的島嶼,面積146.75平方公里[1],比香港島大84%。大嶼山大部分地區屬於離島區,但大嶼山東北部,包括陰澳、竹篙灣、汲水門等,在地區行政上屬於荃灣區。

大嶼山過去由於交通不便、遠離市區,所以不少土地都未開發;但因此成為了香港人度假的好去處。隨著與赤鱲角新機場相關的香港機場核心計劃落成,青馬大橋(含地鐵東湧線及機場快線)及汲水門大橋把大嶼山及市區連接起來,以及東湧新市鎮的開發,使前往大嶼山變得更容易。

宋朝時,大嶼山和香港島等島嶼合稱為大奚山。明朝東莞人鄧淳著的《嶺南叢述》就有提到“大奚山,三十六嶼,在莞邑海中,水邊岩穴,多居屹蠻種類,或傳系盧循遺種,今名盧亭,亦曰盧餘”。

大嶼山亦稱大溪山、大姨山、大崳山、大魚山、大漁山、屯門島及爛頭島。[2] [3]大嶼山的英文名“Lantau”正是粵語“爛頭”的音譯。雖然“嶼”字的廣東話正音同“罪”(zeoi6),但“大嶼山”則讀成“魚”(yu4)。這是因為大嶼山舊名“大魚”、“大漁”、“大俞”等,皆是“魚”音,“大嶼山”一名是從清朝道光年間才開始的官方名稱。

天壇大佛

天壇大佛坐落於大嶼山寶蓮寺,該像是全球最大的室外青銅佛像。天壇大佛建造工程歷時12年,占地約6567平方米,耗資6,000多萬港元,單是像身便用了250餘噸銅和黃金4000多斤

寶蓮寺

有南天佛國之稱,為香港四大禪林之首。寶蓮寺始建於1924年,數十年來,刻苦經營,使今天寺宇建築雄偉壯觀,有宮殿式的大雄寶殿和莊嚴威武的天王大殿等。此寺齋菜久負盛名,同時亦提供留宿,以便遊人赴鳳凰山觀看日出或作短暫清修。禪寺牌坊正對的木魚山頂,新建的一座世界最大的銅佛像,稱為天壇大佛。該像由中國航太科技部設計和製作,總高度近34米,為一結合宗教藝術和尖端科技的結晶品

大澳水鄉

大澳位於大嶼山西南的地方,是香港境內最偏遠的漁村,三面環山,西面向著伶仃洋,是觀賞日落最理想的地方,人口有二千人。可是大澳海水潮漲潮退的差距很大,潮漲時海水極為高漲。

香港迪士尼樂園

香港迪士尼樂園預計於2006年在大嶼山的竹篙灣開幕,其中將保留迪士尼傳統的遊戲,獨一無二的精品店,各國特色美食,主題度假酒店,精彩的表演節目及在全球各地的迪士尼樂園都可找到的神奇和幻想。

大嶼山郊野公園

大嶼山為全港最大之島嶼,面積約為 144平方公里(共有村落47個,其中三個——梅窩、東湧及大澳——近期已發展成為新巿鎮。而78.4平方公里之土地則劃為郊野公園。

銀礦灣酒店

要遠離鬧市繁囂,享受閃爍灘岸及甯謐自然的優雅景色,位於香港大嶼山之銀礦灣酒店,正是閣下旅遊渡假的下榻首選。酒店距離梅窩碼頭僅五分鐘步行路程,占盡地利位置,方便到處暢遊島上名勝。

望東灣渡假屋

望東灣渡假屋坐落於大嶼山南部一美麗寧靜的灣畔--望東灣 擁有翠綠的山巒及人跡罕至的沙灘,是香港少數理想渡假勝地。

 

新界

新界為香港三大區域之一。1898年 6月 9日,英國政府與清政府在北京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由九龍界限線以北,至深圳河以南土地,連同附近 233個島嶼,為期99年,到1997年為止。由於新租借的土地並沒有一個統一名稱,所以英國人便把這塊土地稱為“New Territories” (即“新領土”),中文名稱“新界”,可指為“新的邊界”之意。分隔租借地(新界)和割讓地(九龍)的界限線後來被發展為界限街。新界本指界限街以北至深圳河以南之土地,唯因城市發展,界限街以北至獅子山以南之土地已歸入九龍一部分(或稱作新九龍)。

根據香港地政總署測繪處於2003年12月公佈,新介面積為747.18平方公里。連同大嶼山等其餘233個島嶼計算,總面積則為975.23平方公里。轄下共有9個分區。

灝景灣

灝景灣是一條坐落香港新界青衣島東北岸的私人屋苑,由共十一幢大廈組成。整條屋村共分三期,第一至第三座為第一期(40層高),第五至第七座為第二期(39層高),第三期則包括第八至第十一座(45層高)。灝景灣擁有一個小型商場,內裏有新星海鮮酒家、華潤萬家超級市場及Hair Artist等鋪位。學之園幼稚園亦設立在商場之下。屋苑原址為牙鷹洲油庫的所在地。

灝景灣毗鄰青巨集苑及青衣城,屋苑旁亦有中華基督教會燕京書院及牙鷹洲變電站。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